孫菊
【摘 ?要】在孩子逐漸遠離自然的今天,面對幼兒園集體散步中的弊端,本文闡述了自然和自然教育對幼兒健康成長具有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我園開展自主散步的嘗試、反思和調整,探索并優(yōu)化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散步活動。
【關鍵詞】自然;自主;自然教育;自主散步
一、梳理:集體散步的弊端
(一)違背教育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幼兒身體發(fā)育、心理發(fā)展等各個方面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成人的照顧和呵護,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否則就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幼兒身心的主動、獨立發(fā)展。虞永平教授的課程游戲化理念則強調了幼兒的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集體散步讓孩子缺少了真正的自由、自主,更阻礙了孩子主觀、能動的發(fā)展。
(二)缺失課程觀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教學原則中提倡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和探索。
《指南》中提出:“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币虼耍浞终J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也要充分認識“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散步是孩子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集體散步丟失了在這個過程中蘊含的各種感受與體驗、合作與交流、探索與分享的機會。
(三)遺忘兒童觀
正確的兒童觀是要尊重兒童的自主性、獨特性,并促進其發(fā)展的可能性,使之成為獨立的、健康的人格,成為能動的主體去認識和變革自然和社會。同時也獲得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fā)展。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都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二、探尋:自然教育的本質
(一)自然的價值
自然即是自然界,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包括物理學宇宙、物質世界及物質宇宙。通常指的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動植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發(fā)展出來的本質特征和特色,以及普遍意義上的生命。
(二)自然教育的本質
自然教育是人類利用有效的方法,以自然為師,讓體驗者在生態(tài)的自然的體系下融入大自然,并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手段,幫助孩子與自然有效聯(lián)結,引導他們實現(xiàn)對大自然中各類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包括匯總、梳理與反饋,形成社會生活有效邏輯思維的教育過程,從而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fā)展。
(三)自主散步的內涵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幼兒園探索的自然教育理念下的自主散步設定為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在自然、真實、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散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與大自然緊密聯(lián)系;其二,是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自由、自主地與景、與物、與人輕松互動,激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激發(fā)熱愛自然的情感。
三、踐行:自主散步的理念
(一)實施基礎
1.打造自然環(huán)境
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課堂。正如陳鶴琴所說“大自然是活教材”。在課程游戲化的推進中,我園圍繞“親融自然、健康成長”的辦園宗旨,緊扣“游戲·生活”的課程核心要素,充分挖掘和豐富園內資源,對戶外環(huán)境進行多維度、多途徑的有機整合。如我園植物資源豐富,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形成了花園、果園和叢林區(qū),還設計了戶外娃娃家“樹屋”、沙水區(qū)、種植區(qū)、飼養(yǎng)區(qū)、藝術區(qū)等,而且綠色植物和各種花卉點綴著室內的每一個角落,伴著開放的閱讀區(qū)域,營造了輕松、自然、書香、清新的氛圍。我們努力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資源都成為鮮活的課程載體,積極開展并實施自主散步。
2.提供安全保障
(1)喚醒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教師利用集體散步及其他時間帶領幼兒熟悉幼兒園的每一個場所,并通過集體討論、小組交流以及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幼兒希望的散步形式。在開始階段,我們制作并發(fā)放了散步調查表,請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并記錄散步的時間、地點、方式等。調查后,孩子們在活動中紛紛講述自己的散步經驗和樂趣。
(2)討論散步的人數和場地。討論中,大多數幼兒都提議以小組為單位,并一起研究哪些地方是可以進行自主散步的。同時,我們和幼兒一起去發(fā)現(xiàn)幼兒園中的一些“危險區(qū)域”,如有戶外器械的地方、食堂、多功能廳等,并制作相應的標記起到提醒作用。經過這一系列安全討論后,幼兒有了初步的安全意識,知道在自主散步時需文明、有序、遵守規(guī)則。
(3)確定教師的職責和分工。根據全園開放的自主散步的場地、教師人數及不同場地的安全隱患,制定了教師站位崗,確保教師能觀察到每一個通道的所有孩子。同時,各崗位教師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需提前到位,在幼兒散步過程中做到提醒、引導作用,對幼兒不安全、不文明的行為及時提醒和指導。
(二)實施路徑
1.散步秩序自然化
由于幼兒初次嘗試自主散步,在脫離教師的“高控”后,出現(xiàn)集體奔跑、嬉鬧現(xiàn)象。我們通過孩子的“可能受傷情況”調查、安全散步分析討論等引導孩子從安全出發(fā)、放松心情、悠閑散步。另外,經過討論,各班通過“小旗手”等方式組織散步。在散步結束后進行對話分享,提升經驗,讓幼兒不斷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與安全意識,讓自主散步在安全和諧的氛圍中開展。
2.散步人數自主化
初期,以小組為單位的散步人數為5~6人,幼兒間的交流、互動無法做到自由、自然,輕松愉悅的散步氛圍無法形成。因此,師幼討論調整散步人數。將5~6人的小組散步調整為三三兩兩自由結伴,而且幼兒可以自由商定路線。
3.散步主題生活化
幼兒原有散步思維固化,只是一味地在幼兒園中繞圈。因此,嘗試結合節(jié)日、主題、生活、游戲等元素豐富散步內容。如曬曬太陽玩游戲、發(fā)現(xiàn)春天的美景、照顧小動物等,這些生活的情節(jié)和話題讓孩子自然投入,親身體驗。
(三)實施效果
1.“物”的開放與通達
人從大自然中走出來,也在大自然中生存。貼近自然,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教育。讓孩子們在自然教育中獲得對生命萬物的覺察和尊重,從而遷移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素養(yǎng),沉淀為生命的底色。
幼兒園的戶外場地對孩子們來說是獲得生活體驗以及成長的重要場所。天然的草坪、花、樹木,既散發(fā)出自然的味道,也有可愛的小動物,而且教室、走廊等區(qū)域在安全范圍之內的物品,所有這些都能讓孩子零距離接觸。孩子會看看、摸摸、玩玩、說說,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對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很是熟悉,就像自己對家的認識一樣。因此,這樣的散步讓孩子對幼兒園的情感也會逐漸升溫成“家”的情感,自然而然成為“家”的小主人。
2.“人”的親近與融合
(1)自由結伴重情感。《指南》中特別指出,要創(chuàng)設溫馨的人際環(huán)境,讓幼兒形成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情感,并充分感受到親情和友情;要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不斷提高生活能力,并逐漸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自然教育著重孩子習慣、能力、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提倡天性、本能的釋放;強調真實、孝順、感恩。因此,自主散步是人與人的親近與互動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當孩子自主選擇同伴,一起自由散步,討論共同的話題,并且互相保護、互相幫忙,大大地增加了孩子間的親近和情感交流。同時,教師與孩子之間也變得平等、和諧,更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的默契。
(2)大帶小促發(fā)展。幼兒園開展自主散步中的“大帶小”活動是幼兒在豐富適宜的環(huán)境和多樣互動的材料中進行交往的一種混齡教育模式。該活動提供了一種讓幼兒與不同年齡、性別的幼兒共處、分享、交往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活動中受同伴群體的影響作用。通過交往實踐,累積與人相處的經驗,體驗其中的樂趣。大孩子在“大帶小”活動中能激發(fā)出互相幫助、關心友愛、溝通協(xié)調的情感與能力。小孩子則能體驗被愛護、被照顧的情感。他們在自主散步活動中共同激勵與協(xié)作、共同感受與體驗,在互相合作中逐漸去“自我中心”,體會著兄弟姐妹之情,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3.“事”的自發(fā)與自由
(1)觀察與發(fā)現(xiàn)中親融“自然”。大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屬于幼兒園課程的重要部分,與五大領域相融合。因此,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讓孩子愛上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園所內花卉、樹木、動物的生長變化都是孩子觀察、探索、發(fā)現(xiàn)、記錄、交流的自然素材。自主散步時孩子走走看看、摸摸聞聞,感受著、親近著、融入著。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園內的每一景每一物代表著一切美好的事物:生機盎然、花香滿屋、運動能力、戶外探索、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空間思維,甚至音樂熏陶、性格養(yǎng)成等。自然教育因勢利導符合孩子的需要,正悄然展開。自主散步讓觀察與探索、勞動與收獲走進了孩子的生活,實現(xiàn)了真正的生活化教育。
(2)休閑與娛樂中體驗“自然”。除了讓孩子走進自然,還要引發(fā)孩子“自然的狀態(tài)”,這才是“自由自主”到“自然”的真正轉變。結合季節(jié),幼兒可以帶著日記本進行寫生;在公共閱讀區(qū),幼兒可以在勞累的情況下調整身體情況,徜徉于閱讀中進行放松,也可以盡情說說悄悄話;在大廳前石板地上開設一大塊涂鴉區(qū),幼兒可在其中自由作畫;在春秋季,孩子在操場走一走、坐一坐、躺一躺,曬著溫暖的陽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
另外,孩子在自然物景和自然狀態(tài)下,會自發(fā)地走、跳、鉆、爬等,還可以玩躲貓貓、木頭人等游戲。而且,借助樓層或地面高差,孩子們能夠自然運動,提升體力。自然教育原理也表明,讓孩子在自然中游戲與運動,會對教育的進步和孩子天性的發(fā)揮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讓孩子在開放、自主、通達的“自然”環(huán)境中“自主”散步,不僅讓他們學會了熱愛自然,增強了他們對美的事物的發(fā)現(xiàn)與感受,還萌發(fā)了幼兒的敬畏、感恩、共情、分享之心,這些不只是在藝術上的美感,更是在心靈上的美感。
【參考文獻】
[1]高杉自子.幼兒教育的原點[M]. 王小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鄭黎麗.幼兒親自然的本質和課程架構的探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9(6).
[3]周麗,黃小蓮,孫利琴.解蔽與澄明:走進自然的兒童學習生態(tài)[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