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平
[摘 ?要] 全納教育視野下的小學數(shù)學差異化教學,是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切入點,讓學生在“不同的學材”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個性化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逐步學會思考,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教學中,通過“精準把握學情”“提供差異化學材”“制定合作化范式”“設計層次性練習”等路徑,殊途同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習到應知應會的知識,進而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全納教育;小學數(shù)學;差異化教學;實施路徑
目前,數(shù)學教學中,不少教師仍采用“同步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從教的角度來看,教學目標高度統(tǒng)一,教學方法千人一律,教學過程按部就班,教學評價尺度單一;另一方面,從學的角度來看,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缺乏挑戰(zhàn)性,激發(fā)不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又有難度,學不會。因此,這種整齊劃一、齊步走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只滿足了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全納教育視野下的小學數(shù)學差異化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認知風格、智力發(fā)展等個體差異,組織匹配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學習關照,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精準把握學情,確立教學起點
由于學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知識基礎以及認知方式也不同,因此,對于新知識的前期儲備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前提,就是在學習某知識之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儲備情況,弄清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然后利用這些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為差異化教學確立起點。
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設計了“你知道7的乘法口訣嗎?把你知道的7的乘法口訣寫下來”這樣的前測調查,然后分類整理,結果得到了如下的信息(見表1)。這一前測數(shù)據(jù),為教師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撐。
表1
二、提供差異化學材,驅動學習發(fā)生
在精準把握學生差異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了差異化的教學設計,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在課堂中完成不同的探究活動,通過適切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學習行為的發(fā)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一課時,基于前測數(shù)據(jù),教師設計了3張不同的研究單。對于“不知道”的13位學生發(fā)“研究卡1”(見圖1),讓學生先數(shù)出每幅圖中平面圖形的個數(shù)并填寫在表格里,再編出7的乘法口訣。其目的是為了教學目標的保底,使學生通過填表、編口訣、記口訣等活動掌握7的乘法口訣;對于“部分知道”的18位學生發(fā)“研究卡”2(見圖2),要求學生先根據(jù)每幅圖中平面圖形的個數(shù)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再把口訣補充完整,以促使他們完全知曉7的乘法口訣。對于“全部知道”的29位學生則發(fā)“研究卡3”(見圖3),由于這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會熟練地背誦7的乘法口訣了,所以他們的任務就是回憶口訣與算式,并通過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口訣中蘊藏的規(guī)律,以促進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口訣。
這樣的教學,既能吸引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深入地思考問題,又能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像這樣以適切的任務驅動學生學習,能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為,都能有所為,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
三、制定合作化范式,推動學習進程
在差異化教學中,學生獨立完成探究任務之后,如何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合作交流,則需要教師制定合理的合作交流范式,并依據(jù)特定的程序實施,才能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1. 建立小組
在組建小組時,一般采取男女混編的形式,因為女生的思維比較細膩,而男生的思維比較活躍,這樣的混合式組合更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小組的人數(shù)一般以4人為宜,如果人數(shù)過多,在小組交流時往往會有人沒事干,而人數(shù)過于少,又會缺乏多樣的想法。
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材的不同進行同質分組,即讓研究相同任務的學生組建小組。這樣的小組建制,學生水平相當,研究任務相同,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相同的心路歷程,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便于深化理解各自的研究內容。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按研究內容建立小組以后,探究“研究卡1”的學生在交流時,重點把目標聚焦到表格的填寫、口訣的編制;探究“研究卡2”的學生在交流時,重點把目標聚焦到看圖列出相應的算式和把口訣補充完整;而探究“研究卡3”的學生在交流時,則把重點放在對規(guī)律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這樣的同質分組,能更好地凸顯交流融通的意圖。
教師也可以根據(jù)相同的任務進行異質分組。即將全班同學按異質分為4人小組,并按序進行編號,其中1號為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2號為學習能力次強的學生,以此類推,各組相對應號的學生學習能力基本相同。教學中,各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并要求各小組在選擇學習素材時,讓末號學生先選,1號學生最后選。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研究同一個任務,充分利用差異,在小組成員間創(chuàng)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的氛圍,進而推動小組成員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
2. 交流分享
在交流分享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差異,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層推進,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把學生的思維步步引向深入。如在上述“7的乘法口訣”教學中,教師提出了如下的交流要求:一是先交流研究卡1,再交流研究卡2,最后交流研究卡3;二是按卡上任務的順序進行交流。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從任務邏輯上考慮,研究卡1的任務是基礎的,是聚焦口訣編寫,這個任務的完成,是研究卡2和研究卡3任務的基礎,通過研究卡1任務反饋,再次引領學生回顧、溫習口訣;另一方面是從學生差異的角度考慮,能力弱的學生先反饋,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補充與質疑,進而完善研究卡1的任務;在研究卡2和研究卡3的匯報中,能力弱的學生則認真傾聽同伴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理解規(guī)律,使他們在交流中從異質同學那里獲得更多的想法,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其學力的提升。
四、設計層次性練習,測評學習目標
數(shù)學學習離不開適當?shù)木毩暎跀?shù)學課堂中實施差異化教學必須設計層次性練習。如可以設計基礎性、拓展性、提高性等層次的練習供學生使用,這樣,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練習的需求,又能從中直觀地考查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在習題的編排上一般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并可以用星級來區(qū)分。
例如在探索“一一間隔”規(guī)律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如下3個層次的練習(如下圖)并以星級來區(qū)分,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習題,進行自我挑戰(zhàn)。
1. (一星題)正方形和圓一一間隔排列,正方形有7個,圓有( ? )個。
□○□○□○□○□○□○□
2. (二星題)正方形和圓一一間隔排列,正方形和圓相比,( ? ? )。
□○□○□○□○
3. (三星題)正方形和圓一一間隔排列,正方形有7個,圓有( ? ?)個。
一星題是基礎性練習。圖中正方形和圓的位置是確定的,學生可以直接運用規(guī)律進行解決。設計意圖是:考查學生對一一間隔排列現(xiàn)象中兩種物體數(shù)量情況的理解與掌握,屬于達標性考查。二星題是拓展性練習。與一星題相比,難度稍有增加,題目中正方形與圓仍是一一間隔排列,但與一星題不同的是,右端是不確定的,需要學生靈活地進行假設,如果最右端是圓,那么兩端不同,數(shù)量相等;如果右端是正方形,那么兩端相同,正方形的個數(shù)就多1。設計意圖是:通過開放的情境,考查學生靈活判斷一一間隔排列現(xiàn)象中兩種物體數(shù)量的情況,屬于綜合性考查。三星題是提高性練習。此題是從抽象的角度考查學生對于一一間隔排列現(xiàn)象中兩種物體數(shù)量的理解與掌握情況。與前兩題相比,缺少了圖形支持,需要學生根據(jù)文字表述去構想實境,不同的學生又能構想出不同的一一間隔排列,進而得出圓的數(shù)量也不盡相同。
縱觀3道題,從設計的角度看,從考查知識到考查能力,解決高水平題一定需要低水平知識作基礎;從操作角度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習題進行練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差異,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合的練習,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為了使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善于運用全納教育思想,牢固樹立“發(fā)現(xiàn)每一個,尊重每一個,成全每一個”的教學理念,堅持實施差異化教學,使課堂教學由“整齊劃一”走向“適性而為”,從而有效促進每一個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出特有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