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珊珊
內(nèi)容摘要:美華裔作家譚恩美小說《喜福會》是美籍華裔文學的經(jīng)典作之一,它描述了吳素云,龔琳達,許安梅,顧映映四位女性美裔華人的故事,體現(xiàn)了不同華裔母親的形象。本文以四位母親為研究對象,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分析受男權(quán)壓迫的母親,覺醒與反抗的母親,擁有自我意識的母親三個角度的母親形象。理清母親們在不同時代遭受來自男權(quán)社會的壓迫,并且為改變自身命運從沉默走向覺醒和反抗并重獲自我意識的過程,展示了母親們獨立,堅強,智慧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小說中的女性主義精神,并由此呼吁人們尊重女性和尊重女性追求自由的權(quán)利,有利于在全社會弘揚女性角色重要性的精神。
關(guān)鍵詞:《喜福會》 女性主義角度 母親形象 分析
女性主義被稱為婦女解放、性別平等。女性主義的概念基礎(chǔ)是現(xiàn)實社會是以男人為中心的父權(quán)制。法國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提到,女性并非生而弱小,而是天生的,女性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吳珊珊,2016:167)。美華裔作家譚恩美《喜福會》仿佛是一部女性宣言,講述了四位華裔母親和女兒們的故事,展現(xiàn)了母親們對父權(quán)壓迫的覺醒和反抗。在喜福會中,細膩又堅強的母親形象被刻畫的淋漓盡致。因此,通過對四位母親的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的分析,以揭示這些深陷千年封建傳統(tǒng)文化禁錮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是如何追求自己的主體地位。此外,通過對母親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這部小說所反映的主題,尤其是女性主義內(nèi)涵和女性的根本精神。同時,可以喚起人們尊重女性和追求幸福權(quán)利的意識。
《喜福會》通過講述四位母親的故事來體現(xiàn)女性主義精神。而母親們不同的經(jīng)歷也描繪出不同的母親形象。在中國的舊社會,父權(quán)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占據(jù)主導地位,女性處于男性的陰影之下,沒有自己的意志、思想,甚至自己的生命。因為幾千年來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女性幾乎將自己視為男性的財產(chǎn)。他們?nèi)狈Ψ纯沟囊庾R,連反抗男性的命令都不敢,更別說反抗的念頭了。于是,當母親們留在中國時,她們就淪為沉默的奴隸,逐漸迷失了自我。譚恩美賦予了她們反抗的精神,也就是說,這些媽媽們用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了她們的女性精神。
因此,本文運用女性主義視角,從受父權(quán)壓迫的母親、覺醒與反抗的母親、擁有自我意識的母親三個方面對小說進行詳細分析。
一.受父權(quán)壓迫的母親
傳統(tǒng)中國是男權(quán)社會,掌握絕對權(quán)利的男性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三從四德”“男尊女卑”使女性在經(jīng)濟和心理上無法獨立(邢蘭娟,2015:21)。吳素云、龔琳達、許安梅和顧映映四位媽媽在去美國之前都有過各自的悲慘經(jīng)歷。她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父權(quán)壓迫,包括家庭不幸,婚姻不幸福,飽受戰(zhàn)爭的磨難等。
在中國,吳素云擁有一個和諧富裕的家庭。她的丈夫是一個有責任感、有尊嚴的男人。然而,正是因為丈夫的強勢地位,使得吳素云缺乏自我意識,對他無限服從。她在桂林的時候,總是無所事事。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幾個女人一起打麻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她在丈夫有力的懷抱中的無力和無助。戰(zhàn)爭打破了她平靜舒適的生活,使她成為無家可歸的女人。從桂林到重慶的路上,她經(jīng)歷了危險而艱難的處境。更糟糕的是,她身患重病,怕養(yǎng)不起雙胞胎女兒,只好把她們放在路邊,希望好心人收養(yǎng)這對雙胞胎。后來雖然她獲救了,但是卻與女兒們分開了,丈夫也死于戰(zhàn)爭。那個時候,她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變得一無所有。
龔琳達兩歲的時候,就被父母許配給了還是襁褓中的黃天余。后來,她的家被洪水淹沒了,家人們不得不搬到南方。她就被送到了黃家,在那里她不得不忍受婆婆的責罵、年輕丈夫的戲弄和繁瑣的家務(wù)。她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為黃家生兒育女,恪守三從四德。在父權(quán)的壓迫下,她意識到自己在黃家的地位。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做一個賢惠孝順的妻子,比如做美味的菜肴,做精致的針線活,把丈夫奉為上帝。她不認為這是一個可怕的生活,不是真的。她想,沒有什么會比看到每個人都狼吞虎咽地吃掉她準備的蘑菇和竹筍更幸福了。有什么比給黃太太梳完一百下頭,還拍拍她的頭還更滿足的呢?看到天余吃完一整碗面條,從來不抱怨它的味道,她非常滿足于現(xiàn)狀。琳達是家庭中男性至上的父權(quán)制度的踐行者,她視其為最高標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她將自己置于從屬地位。至此,她完全滿足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同時也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李升煒,2011:99)。
許安梅的人生經(jīng)歷與她母親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安梅和弟弟是在外祖母家長大的。父親在她非常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被富商吳清強暴,成為了四姨太。從此,安梅的母親被趕出家門,與許家斷絕了關(guān)系。外祖母告訴安梅不要提起她母親的名字,因為說她的名字等同于向她父親的墳墓吐口水。即便是在外祖母臨終的時,安梅的媽媽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做藥引來為其治病,她還是沒能得到寬恕。舅舅和舅媽仍然對她說強硬的話?!皠e看那個女人”,舅媽警告安梅?!八涯樔拥较骼铩K淖骒`永遠消失了。你看到的人,只是腐爛的肉體,邪惡的,腐爛的骨頭(譚恩美,1989:216)?!彪m然小說中對吳清的描寫不多,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和安梅的母親并不是恩愛夫妻,而是主從關(guān)系。身為吳家四姨太,飽受歧視和屈辱。對吳清來說,女人只是附屬物,身邊的女人都聽他的,千方百計討好他。因為在這樣的家庭里,男主是主子,靠男人生存的女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從安梅母親的悲慘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深受父權(quán)制的壓迫,沒有任何合理的權(quán)利和平等的地位。
顧映映出生在中國無錫的一個富裕家庭。她本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然而,保守的家庭教育壓制了她天性中的自由和活潑,試圖讓她成為一個能夠滿足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要求的女性。她的母親告訴她“男孩可以跑來跑去和追蜻蜓,因為這是他的本性”,“但女孩應(yīng)該文靜點(譚恩美,1989:72)?!庇秤陈爮母赣H的安排,嫁給了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她從小姑那里得知,丈夫已經(jīng)離開她和一個歌劇演員一起生活。小姑還告訴她丈夫還出軌過其他人,比如美國女人,舞者,妓女,甚至比她年輕的表妹。然而,在“三從四德”的影響下,面對不幸的婚姻,她選擇了沉默。她的丈夫如此殘酷地折磨她,以至于她逐漸崩潰了。她變成像湖中的女人,湖底的女鬼,失去了力量。
二.覺醒和反抗的母親
逃避和沉默是無用的。女性要想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權(quán)利和地位,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站起來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在《喜福會》中,在父權(quán)壓迫下被動麻木的母親開始轉(zhuǎn)變?yōu)閳詮姷呐?,通過自己的覺醒和反抗來捍衛(wèi)自己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凸顯了強烈的女性主義精神。在中國,吳素云失去了一切,父母、雙胞胎女兒、丈夫。也就是說,她不再是一個窩在家里無所事事的嬌生慣養(yǎng)的富太太了。她失去了她強壯的手臂,她的丈夫。然而,無家可歸但并非沒有希望的素云去了美國,她認為一個人可以成為任何人想成為的人。在美國,她認為一個人人都可以開一家餐館,一個人可以為政府工作并獲得良好的退休生活;可以不用付首付買房子;一個人可以變得富有,并立即成名。在美國,她遇到了同樣經(jīng)歷的女性,并把她們召集在一起,舉辦了一場名為“喜福會”的聚會,對于這些經(jīng)歷過悲慘經(jīng)歷的女性來說,這不僅是她們心靈的港灣,也幫助她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與黃天余結(jié)婚后,龔琳達在婆婆的指導下,學會了做一個稱職的妻子。但琳達沒能討好婆婆,因為她生不出孫子。婆婆責罵她。琳達逐漸受不了,開始思考如何不違背對家人的承諾,逃出這段婚姻(譚恩美,1989:63)。她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三月初三,清明節(jié)那天,大家都去祠堂祭祀。她用三個征兆讓婆婆相信她兒子的婚姻是錯誤的。第一個征兆,天余的祖父在他的背上畫了一個黑點,會長大,吃掉他的肉,直到他死去;第二個征兆,爺爺說琳達牙齒會一顆一顆地掉下來,直到她無法再抗議他們的婚姻;第三個征兆,爺爺在丫鬟的肚子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可以長成天余的孩子。迷信的婆婆相信了她的“謊言”。最終琳達擺脫了與天余的婚姻,成功逃離了黃家。龔琳達敢于擺脫不幸婚姻的桎梏,展現(xiàn)了她固執(zhí)、聰明的個性。女性意識的覺醒,讓她反抗封建社會,找回自我?!拔覍ψ约鹤隽艘粋€承諾:我會永遠記住父母的愿望,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譚恩美,1989:58)?!饼徚者_勇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觀,這表明了新思想的覺醒。
安梅的外祖母去世后,她和母親一起來到了吳清家。直到那個時候,她才知道,母親過得并不好。吳清正妻將安梅母親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她可憐的母親用自己的死亡換取了吳清的承諾。她選擇了農(nóng)歷新年前三天,吃了包鴉片的湯圓自殺。于是,那一天,也就是母親去世的第三天,吳清答應(yīng)了,他會把她和弟弟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來撫養(yǎng)。他承諾將她正妻的名分寫入族譜。安梅母親的自殺也是為了反抗父權(quán)社會,逃避命運的壓迫。雖然她對女權(quán)意識的表現(xiàn)與小說中其他母親不同,但在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中,為地位而死,也算是一種女性覺醒和反抗的大膽行為。
顧映映接受了父親的安排,嫁給了一個偽君子。面對出軌的丈夫,她選擇了忍氣吞聲和沉默。而丈夫卻還在繼續(xù)折磨她,這讓她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絕望。當她知道自己懷孕了,她選擇了墮胎。在那個年代,沒有后代是一種巨大的愧疚。因此,這種行為似乎是對她丈夫的一種懲罰。然后她離開婆家,回到了自己的家。至此,她以殘忍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不幸的婚姻。墮胎行為是對父權(quán)社會男性的強烈攻擊,也是對父權(quán)的不滿宣言。她告訴世人,女人不是男人可以隨意玩弄或拋棄的玩物,應(yīng)該掌握自己的命運,追求自我價值。
三.擁有自我意識的母親
自我意識又稱“自我”,在人格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獨立的力量。在舊中國,不得不遵守迂腐社會規(guī)范的華裔美國母親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意識。母親們是第一批從中國大陸來的移民,雖然她們在美國已經(jīng)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仍然無法融入新的世界。她們說著蹩腳的英語,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按照中國的觀念教育孩子。所以,文化和語言的異化往往使他們處于失落的狀態(tài)。他們渴望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但在強烈的文化沖擊下逐漸失去了“自我”(張柯瑋、張弛,2020:4)。于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回憶起過去的苦難。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在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以尋找文化認同感。他們的苦難反映了他們的生存本能,幫助他們重建了自我意識。
吳素云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父母、女兒和丈夫,也就是說,她失去了女兒、母親和妻子的身份。于是,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份危機。痛苦的經(jīng)歷讓她覺得自己的身份正在崩潰,于是她踏入了新的土地,以美麗的眼光重新創(chuàng)造了新的自我身份的美國。在美國,她的小女兒吳精美出生了。從此,素云把希望寄托給了女兒,甚至試圖將自己的身份強加給她。素云一個朋友告訴她,她和母親很像,都有同樣纖細的手和手勢,同樣少女的笑聲和表情。素云從小就將美國文化的特點灌輸給女兒,使她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因為素云知道,自我認同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
擺脫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后,龔琳達來到美國舊金山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她在糖果廠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并且認識了另一位中國媽媽安梅。琳達在她的幫助下結(jié)識了龔丁。這是琳達第一次有權(quán)做出決定。因為,在美國,女人可以選擇她想嫁的丈夫。受女權(quán)運動的影響,琳達最終決定向龔丁敞開心扉并與他約會。龔丁是一個風趣又癡情的男人,經(jīng)常在中國戲劇中假裝演員取悅琳達,同時表現(xiàn)出對琳達的深愛。琳達感受到了她第一次婚姻從未有過的甜蜜愛情。最終,她抓住了婚姻的主動權(quán),如愿得到了幸福的婚姻。正如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所暗示的那樣,女性有足夠的思想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尊重父母并不意味著無條件的服從(徐莎莎,2017:41)。琳達明白自己是一個女人,有任何權(quán)利做任何事情,任何東西都不能被隨意扔掉,這體現(xiàn)了她追求自由權(quán)利的女性意識。
安梅的母親利用丈夫吳清的迷信自殺,以挽救和交換女兒未來的美好生活,同時她的死也讓安梅知道了反抗的力量。母親去世后的第三天,大年初一,她當著二姨太的面把假珍珠項鏈踩碎;那天,她學會了為自己吶喊。然而安梅的懦弱無形中影響了女兒羅斯。所以,當羅斯的婚姻陷入困境時,她既沒有試圖解決,也沒有為自己挺身而出。她甚至相信那是她的宿命。于是,看到女兒的婚姻每況愈下,安梅反省自己,決定把自己和母親的故事告訴女兒。她告訴羅斯,溫順地接受屈辱是過去女性的唯一選擇,但現(xiàn)在女性不需要那樣生活了。她還告訴羅斯,沖突是她的沉默造成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對丈夫說不。最終,羅斯勇敢地對丈夫說“不”,為自己的權(quán)利爭取走出婚姻危機。安梅在母親去世后學會了為自己吶喊,這讓我們看到了安梅的覺醒。并且她還告訴女兒不要沉默,要勇于反抗。
顧映映擺脫了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后,去上海做售貨員。在上海她遇到了克萊爾,克萊爾很快喜歡上了映映,然后開始長達四年的追求,至此,映映開始有了對愛情的向往,內(nèi)心深處的冰冷被暖化了。最后,映映接受了他的求婚,與他結(jié)婚。從此,他們?nèi)チ嗣绹?,映映成為了美國人的妻子,開始了她的新生活。顯然,映映是這段感情的主導者,她可以在第二次婚姻中做出決定。第一次婚姻給她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傷痛,讓她似乎久久沒有精神??巳R爾不斷的耐心和陪伴最終使她擺脫了抑郁癥。她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永遠告別了過去,這表明她開始為自己而活。
總之,《喜福會》關(guān)注母親們及其復雜的命運。通過對母親的坎坷經(jīng)歷和命運的描寫,不甘沉默、勇于戰(zhàn)斗的母親形象在本書中栩栩如生。四位母親展現(xiàn)了中國女性的新形象,睿智、獨立、堅韌、樂觀、善良、能干,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母親的智慧,是中國母親的縮影。此外,女性主義思想是《喜福會》的突出特點。譚恩美以美國華裔女性的獨特視角,通過塑造幾千年來受封建文化壓迫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和生活在美國的現(xiàn)代女性形象,揭示了隱秘而長期的父權(quán)制。經(jīng)歷了慘痛的苦難,四位母親開始覺醒,然后踏上了反抗的道路,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失去一切后,吳素云仍懷著美好的人生愿景,遠赴美國重新塑造自己的新身份,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執(zhí)著的母親;龔琳達巧妙地掙脫了婚姻的枷鎖;母親去世后,安梅開始為自己吶喊,并教導女兒羅斯為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而戰(zhàn);顧映映從不幸的婚姻中逃脫,自己選擇了第二段婚姻。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喜福會》中的媽媽形象是樂觀的、聰明的、堅強的、能干的、善良的等等。對被壓迫母親開始覺醒、反抗和持有自我意識的描述,是呼吁人們尊重女性,尊重她們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有利于在全社會弘揚重視女性作用的精神。
參考文獻
[1]Amy Tan. 1989. The Joy Luck Club.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李升煒.2011.從《喜福會》中的母親形象解讀女性主義[J].西安社會科學(04):99-100+120.
[3]吳珊珊.2016.女性的覺醒和獨立——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喜福會》解讀[J].海外英語(21):167-168+171.
[4]徐莎莎.2017.《喜福會》中華裔母親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D].寧波大學.
[5]邢蘭娟.2015.論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母親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
[6]張柯瑋,張弛.2020.《喜福會》中身份建構(gòu)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義[J].英語廣場(下旬刊)(4):3-7.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