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潔紅
【摘 要】寫作的提升,是養(yǎng)護的結果。關于第二學段的習作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和統(tǒng)編版教材都十分重視學生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人接受外界萬事萬物的刺激,主要靠外部感官。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讓學生打開五官、觀察自然、留心生活、物我契合,有感受、能感受、會感受、愛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自由自在地記錄并描寫所見、所聞、所感,說真話、吐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關鍵詞】珍視感受 觀察 寫作興趣 立德樹人
寫作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也是“感受”在文字中安居、生發(fā)的過程,是一個從“感知”到“內(nèi)部語言(加工制作)”再到“外部語言”的心理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習作”中要求“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珍視習作中的感受,如“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等;統(tǒng)編版教材同樣重視習作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 如三、四年級語文教材中就安排了“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等語文要素,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習作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
一、萬物于我,有感受
感受是指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感覺、知覺所呈現(xiàn)的富有情感和個性的心理活動。感受過程要經(jīng)歷感覺、知覺、表象三個階段。從來源上分, 感受分為來自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來自書本的間接感受;從感覺器官分,可分為視覺、聽覺、觸覺等個體感受和將各種綜合器官感受交叉、融合運用的綜合感受。于小學生而言,感受能激發(fā)習作的熱情,捕捉習作的“契機”,積累寫作材料。
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感受的客觀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是在詩文還是生活中,我們對事物的表達和感受,始終離不開事物特點的規(guī)定與制約。
二、打開五官,能感受
人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主要靠外部感官,即眼、耳、鼻、舌、身。事物有可見、可聞、可觸、可摸的直觀特性,我們通過感官便可感知事物的外在特征,獲得直觀感受。在課堂中,我們應努力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極力調(diào)動感官,產(chǎn)生多種感覺的心理效應,讓感受更多元具體、更清晰立體,從而為寫作提供更豐富、更真實的素材。
把握外界事物的特征,不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有時還可以嘗一嘗。例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作者看到了楊梅的外形——“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打大小,遍身生著小刺”和楊梅的顏色——“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最后幾乎變成黑的了”,還嘗到了楊梅的味道——“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作者就是這樣打開感官,感受到楊梅的形、色、味的。
潘新和教授認為,寫作的提升,是養(yǎng)護的結果,作為基礎的教學,更應該給予豐厚的養(yǎng)分,而不是強化訓練。打開五官,感受萬物滋養(yǎng),不斷加強學習和修養(yǎng),才能養(yǎng)氣生發(fā),生言立言。
三、推己及物,會感受
我們知道,寫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觀察與感受能力、思維與想象能力、閱讀與積累能力。觀察是寫作的起點,是基礎;感受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
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在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沒有內(nèi)容可寫,他們經(jīng)常抱怨沒有寫作素材,其實五彩繽紛的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就成為中年級寫作的起點和基礎。
在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觀察后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的印象不深,仍感到?jīng)]什么可寫;有的則感到各種情景紛至沓來,提筆時,紛繁雜亂,不知從何寫起。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學生觀察時缺乏感受。那么, 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察中生發(fā)感受呢?
(一)留心觀察,喚醒感受
開展有目的的觀察,珍視個人感受,引導學生多觀察自己喜歡的事物,多從身邊的人、事、物、景中觀察,抓住印象深刻的事物或場景,產(chǎn)生新的發(fā)現(xiàn)。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我眼中的繽紛世界》,有學生寫含羞草時只寫了含羞草的葉子很細,一碰,葉子就會卷起來。然后就無話可說。怎么辦?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觀與感”結合起來,不僅要指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含羞草,感知它的特點,還要指導學生在觀察中用“第三只眼睛”去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它的可愛之處,如“看見含羞草細小翠綠的嫩葉,你有什么感受?”“當你感受到葉片開合的變化時,你內(nèi)心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含羞草的名字怎么來的?”……通過指導,激發(fā)學生的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學生的感受就能在習作中靜靜流淌。
(二)比較觀察,豐富感受
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方法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觀察,逐步引導學生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與辨別,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性的觀察里,充分打開觀察的視角,抓住事物的聯(lián)系點,獲得更豐富的感受體驗。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小小“動物園”》:爸爸胖胖的, 通過外形比較,和小熊很像;媽媽勤勞,通過性格比較,和蜜蜂很像……這次的習作不再是停留在觀察單一事物,而是通過“觀察家庭成員與哪些動物比較像、什么地方像”展開綜合性的比較觀察,發(fā)現(xiàn)家人與動物之間的共性特征,寫出家人的特點。
(三)反復觀察,加強感受
觀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持續(xù)、反復觀察,專心致志于捕捉觀察的收獲,并運用文字、圖片或照片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加強學生的感受, 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和趣味。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是需要連續(xù)觀察后記錄自己的收獲。寫“綠豆發(fā)芽”,可以引導學生從種下種子、冒出嫩芽、長出豆芽的外形變化進行觀察,記錄下綠豆芽從無到有時“我”的感受;寫“小草”,引導學生從顏色的變化進行觀察,記錄下小草由綠色變成淡綠、深黃、枯黃時“我” 的感受;寫“家里養(yǎng)的小狗”,引導學生觀察小狗在不同情緒下吃飯、走路、睡覺等習性的變化,記錄下觀察感受。
四、物我契合,愛感受
寫作文與學做人密切相關,習作教學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在習作訓練中, 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自由自在地記錄并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說真話、吐真情。在觀察中想寫,在思考中愿寫,在感受樂寫,就能推動個體生命的拔節(jié)成長和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發(fā)展。
第一,感受物真。通過習作,讓學生感受事物的外形、屬性、動靜、顯隱、輕重等變化,培養(yǎng)學生探索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新鮮感和樂趣,感受真實世界與內(nèi)心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第二,感受意善。把握外物的“是什么”,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求得邏輯的“真”,而是通過體驗感受外物的適用、審美價值, 以求得人“怎樣存在”的“善”。第三,感受情美。一切景語皆情語,文章本是因情而生,是有情之物,所以無論是讀文章還是寫文章都離不開“情”字。習作是美的情感的發(fā)展和表達,要把對美的主觀感受與人生理想結合起來,使心靈得以凈化升華,情操得以培養(yǎng)陶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得以潛然滋養(yǎng)。
蔡明在《我們的寫作宣言》中寫道:“寫作的本質是生命個體情感活動的表達,永遠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生命活動”。學生應在習作中培養(yǎng)感受,養(yǎng)“浩然正氣”。正如韓愈所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痹诹曌髦?,與事物同甘苦、共悲歡,借事物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來”的美好境界。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構建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年級? ?習作教學新樣態(tài)的策略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編號:20PTZ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