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內容摘要: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文質兼美的古詩文選篇,這些選篇在發(fā)揮育人價值的同時也承擔著培育學生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的重要使命。本文選取部編本初中古詩文選篇,通過挖掘其中的“家國情懷”要素,探尋背后的精神基因和新時代內核,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培育路徑,讓家國情懷厚植于國人心中。
關鍵詞:語文教材 古詩文 家國情懷 價值探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歷史跨越,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拔幕敲褡宓牡讱猓俏幕孕诺膱詫嵏??!盵1]以自信的姿態(tài)邁入新時代,正確把握新時代的發(fā)展方向,首先就指向民族文化的的更新和創(chuàng)造。語文教材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幫助學生學習祖國文化知識、提高語文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肩負著培育學生國家意識的重要職責。文章選取部編本初中古詩文選篇,通過挖掘其中的“新時代家國情懷”要素,探賾語文教材在培育學生新時代家國情懷,樹立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承襲傳統(tǒng)家國情懷的精神基因
(一)“天下為家”的凝聚認同
傳統(tǒng)家國情懷具有萬眾一心的凝聚認同?!凹沂亲钚?,國是千萬家”,古往今來,“家國一體”的觀念一直根植于國人心中,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家國情懷中強大凝聚力的主要來源。西漢戴圣所著的《禮記·禮運》中有云:“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中國早期的國家觀念的產生實質上是一種“天下為一家”的國家私有觀。國家私有觀的影響下,本應容易出現“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眰€人意識與國家意識相分離的現象。但在傳統(tǒng)家國觀念中,統(tǒng)治者向世人傳遞的卻是一種“君人者以天下為家”的政治思想。在政治體制上,表現為以宗法和血緣為紐帶的分封制度。在這種思想和政治體制影響下,“天下一家”的“一”便由“君王的一宗室”巧妙轉變?yōu)椤白鎳拇笠唤y(tǒng)”,形成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家國一體”社會認同。這種統(tǒng)治者“有意為之”的家國一體思想,也隨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變遷與發(fā)展,轉化為一種“忠孝一體”“家國相通”的文化意識,成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頭活水。
在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推動之下,個人命運、家庭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傳統(tǒng)家國情懷應運而生。它既包含通過移孝作忠把在家盡孝的情感轉化為為國盡忠的這種個人對國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通過愛民如子使為政者治國如家這種國家對個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責任。[2]《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下;《雁門太守行》中,李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無畏意志,《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憂慮和憤懣,都是在傳統(tǒng)家國情懷的指引下產生的。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個人的理想抱負、百姓的幸福安樂與祖國的安定統(tǒng)一休戚與共。“玉笛暗飛”、“故園東望”的思鄉(xiāng)之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離愁別緒;“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惺惺相惜,都是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情感體現。在這些時刻,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變?yōu)檫B接個人、家庭與國家之間的堅韌紐帶,變?yōu)榉N種對國家的牽寄、憂思、期許,轉化為傳唱千古的時代壯歌,世代傳頌,經久不衰。
(二)“家國一體”的政治架構
傳統(tǒng)家國情懷具有長久穩(wěn)定的內在架構。從“家”與“國”二字的字源意義來看,“家”“國”表示的都是由個別主體集中治理和管轄的政治區(qū)域,雖在外部規(guī)模上有很大差距,但其卻具有相同的內部政治架構和社會功能。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孔新峰教授曾指出,“中國人傳統(tǒng)中理解的‘國家,其機理實際上是‘家國”[3]。按照這種說法,在傳統(tǒng)的國人觀念中,“家”與“國”同源同構,“小家”作為“國”的分解,寓于國之中,與國體、國制、國法的訴求相一致。
從歷史上中西國家政治上的發(fā)展與變化來看。周天子封邦建國,以家為天下,國家系統(tǒng)實質上是一種血緣政治之下的“宗法系統(tǒng)”。古希臘城邦制度之下公民享有自由獨立的政治權利,國家系統(tǒng)實質上是由公民組成的“政治共同體”。秦漢,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地緣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但天子之權在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上依舊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宗法系統(tǒng)之下的“家國一體”觀念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而在西方,同樣作為早期國家(邦國和城邦)向帝國發(fā)展過程中的拜占庭與羅馬,在經歷數次海外戰(zhàn)爭與政治斗爭之后形成的帝國政體則是一種跨地區(qū)的相對統(tǒng)一,國家權力實質上只是地區(qū)權力的簡單相加。至近代,西方民主國家高舉自由主義的旗幟,將個人主義作為其國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個人權利與國家主權在對抗中日益分離。近代中國家國觀念也曾有過“家與國”的斷裂階段。如近代啟蒙知識分子的“去家化”思潮;五四時期,家族被視為專制主義的根基而遭到強烈批判;新文化運動時期,政治公領域與社會私領域的分化,國與家脫鉤。然而這種觀念上的“家國分離”并沒有在國家結構領域產生實質變化,家國同構依舊是國家建構的理論依據,“家國情懷”也依舊為歷代統(tǒng)治者和國人所信奉。由此觀之,基于“家國同構”政體格局之下產生的家國情懷,從古貫穿至今,是國家政體、政治制度、國民倫理建構之根。
二.弘揚新時代家國情懷的內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標志著我國發(fā)展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部編本教材作為教育部組織編寫、在全國中小學范圍內普及使用的最新教材,本身就是新時代之下的產物,其選篇也必然兼具新時代的多方面特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教材在培育學生新時代愛國主義思想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教科書要注重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盵4]新時代之下的“家國情懷”在提高公民道德、建設幸福家庭、培育國家意識、構建命運共同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它既與正己修身、忠孝節(jié)義、憂國憂民、天下為公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有重要聯系,又在新的歷史方位之上賦予這些精神新的內涵。本文通過挖掘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新時代家國情懷”要素,從正己、持家、興國、與共四個維度探尋部編本教材的時代價值,挖掘新時代下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新路徑。
(一)正己:正己修身、厚德思誠
弘揚新時代家國精神,必須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家國天下作為傳統(tǒng)中國政治框架的建構理念,其主體和出發(fā)點都在“人”,愛人,需先以正己修身為本。新時代愛國主義中強調“愛自己的骨肉同胞”,這不僅體現在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民眾內部的互愛互信,困難來臨之際的共克時艱,人際交往之中的精誠合作,都是愛人的體現。正己,不止是自身內在修養(yǎng)的陶冶和涵養(yǎng),其內涵可以分為為人與處世兩部分。為人,強調自我價值追求的界定與社會人際關系的建構與處理,“泛愛眾,而親仁”是正己修身的最高境界。處世,強調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己修身的外在準則。
在本文選取的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家國情懷因素的古詩文選篇中,共有44篇指向正己,其數量上僅次于“治國”。這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也是語文教育“人文性”、語文教材“思想性”的貫徹體現。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塑造做出了引導,旨在讓學生通過領悟文字文章背后蘊含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獲得對個人發(fā)展、人際交往、社會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素養(yǎng)和能力?!对狸枠怯洝贰墩撜Z·十二章》《誡子書》《禮記·雖有嘉肴》等選文舍棄繁復的修辭表達,用精妙凝練、富有邏輯的語言直接敘論說理,給人以告誡;《陋室銘》《愛蓮說》《魚我所欲也》《卜算子· 詠梅》等文章則對學生“旁敲側擊”,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向學生傳達出作者對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的熱愛;《賣炭翁》《愚公移山》《木蘭詩》等選篇為學生刻畫出一個個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正面人物身上的可貴品質熏陶其品德,讓正面人物的行為表現指導學生投身實踐;《湖心亭看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文章則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從欣賞祖國自然景物的浩瀚之中汲取啟示和人生哲理,引發(fā)學生的感悟和思考。
(二)持家:家和,萬事興
弘揚新時代家國精神,必須注重家庭觀念的培育。戀家和鄉(xiāng)土情懷自古有之,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大雜居,小聚居”的空間密切相關。然而,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經濟區(qū)域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帶來人口在區(qū)域之間的快速流動,促進各族人民內部交流互通的同時,也使得我國傳統(tǒng)的空間格局逐漸傾向于“大雜居”的狀態(tài)[5],國人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鄉(xiāng)土情懷也伴隨著這種格局的轉變逐漸淡化,這是新時代發(fā)展之下必須要正視的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薄耙褠奂液蛺蹏y(tǒng)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6]這就表明新時代的家風培育,更應體現育人的價值追求,更應具有推動轉變社會風氣的功能指向。
在初中語文部編本教材篇目中,《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笨坍嫵鲆桓焙兔廊谇?,齊聚一堂的美好景象;而在同為書寫“征人還鄉(xiāng)”主題的《十五從軍征》中,年邁的老兵告老回鄉(xiāng)之后面對的卻是一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蒼涼之景。一足一荒,一喜一悲,都流露出在外征戰(zhàn)的士兵對和睦家庭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同時,故園思想類的古詩文是“持家”類古詩文選篇中數量最多的,《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聞笛》《渡荊門送別》《己亥雜詩》《春望》《黃鶴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商山早行》《無題》《漁家傲·秋思》等文章也無一不在抒發(fā)作者于亂世中顛沛流離、漂泊無依之感,紛亂之中,更思故園的美好與安樂。此外,對親情的描寫和刻畫也是教材中“齊家”主題展現的重要形式。親情的流露往往不經意間體現在家人教導規(guī)勸、盼望寄寓的話語之中?!墩]子書》中傳遞著父親對兒子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期望和要求,發(fā)人深省的同時也能品味出隱藏與規(guī)勸之后的“嚴苛的愛”。《贈從弟》中借松樹的高潔來寄寓情懷,是一種自勉,亦是對從弟的勉勵和指導,全詩讀下來雖不見一字提及“兄弟之情”,細細讀來卻能品出兄弟之間的息息相通、情意深長。
(三)興國:勤政為民,夙夜在公
弘揚新時代家國精神,必須注重使命責任的擔當。家國情懷對于個人而言,是內心修煉的最高境界和外在事功的理想追求,它傳遞給人們奮斗拼搏的精神、無私忘我的境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新時代發(fā)展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賦予人民新的歷史使命。“要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立足本職,胸懷全局,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之中?!盵7]公民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根植于內心的。當今,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憂國憂民”和“壯志未酬”是部編本古代文學作品之中最常見的兩類主題?!皯n國憂民”作為一種人文精神,強調人對于自身主觀世界和外部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天將降大任于斯”的國家使命感的根源所在。“憂國憂民”的國家情感常常源發(fā)于“壯志難酬”的個人境遇。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便落得“夕貶潮州路八千”的不幸結局;再如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春風席上見贈》中控訴其“二十三年棄置凄涼地”的悲慘境遇。然而,這些文人志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苦難之后,卻沒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在憂慮的傾訴之中寄寓著高遠的理想抱負和國泰民安的深切期望。在這些控訴和呼喚中,作者將個人的命運與社會制度的混亂、人民生活的困苦、民族衰亡的危機緊密相連,呈現出深厚的家國使命和責任擔當。同樣,對國家的使命責任感還表現為“夙夜為公,舍身為國”信念和決心?!冻鰩煴怼贰恫軇フ搼?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都是個人基于國家命運發(fā)展之上的良言善諫。《江城子密州出獵》《過零丁洋》《龜孫壽》則表現出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朵较场ど硐蛴荜P那畔行》《南鄉(xiāng)子·等京口北固亭有懷》《滿江紅·小住京華》則于一句一詞之間顯示出作者為國報效的決心,抒發(fā)出收復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
(四)與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弘揚新時代家國精神,必須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理想形態(tài)上的古代中國之天下,等同于整個世界,具有普世意義。但在現實形態(tài)上,天下是只限于王朝政治統(tǒng)治之內的四海八荒,無法脫離國家意識形態(tài)之下的政治性。“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8]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家國情懷的重要論述,延續(xù)了傳統(tǒng)中開放包容的道德格局與品質,是“兼濟天下”“休戚與共”精神的繼承和超越?!耙粠б宦贰⒅蟹敲\共同體、全球抗疫的積極參與”都表明新時代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跨越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全球觀。這種“命運共同體”思想,延續(xù)了歷史脈絡,回應了時代呼喚,凝聚了各國共識,為中國內部的長治久安、和平發(fā)展,為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意識基礎,有著深遠長久的新時代歷史意義。
從統(tǒng)計數量上看,部編本教材中關于“天下與共”精神的選篇雖不多,但每一篇都情感真摯,意蘊深厚,呈現給學生空前廣闊的視野與氣吞山河的胸襟?!队^滄?!贰侗壁び恤~》體現了“包攬日月,囊括宇宙”的遼闊眼界;《望岳》《登飛來峰》彰顯了“一覽眾山小”的雄心氣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岳陽樓記》表現了“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男南堤煜?。
《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笔瞧渲凶顝V為流傳的千古名句。北大中文系張劍教授認為此句所的精妙之處就在于以宗教式的情懷超越了儒家傳統(tǒng)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9]在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中,“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都以“窮和達”作為物質前提,其雖表達了一定的普世價值觀,但始終沒有脫離物質基礎的束縛?!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愁與歡樂,卻是作為一種脫離外在物質基礎的獨立的精神內化于主體的內心,并逐漸轉化為一種長期堅守的信念。學生通過學習《岳陽樓記》,品味作者這種脫離了外物、舍棄了物我之后的高級精神,就有助于他們在思想活躍的青少年時期形成更加宏大、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是無關于學生個體的物質條件、無關于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水平的,是一種真正處于“物欲之外”的與共精神。
總而言之,語文教材傳承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杜黎明.文化自信的底氣與根基[J].人民論壇,2018(4):3.
[2]劉余莉,聶菲璘.家國情懷的精神境界與歷史文化內涵[J].甘肅社會科學,2021(05):152-159.
[3]孔新峰.“家國同構“的家國之理[J].人民論壇,2020,(17):134-13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49-51.
[5]趙羅英.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人口流動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No.234(06):58-63No.234(06):58-63.
[6]李毅弘,戴歆馨.習近平新時代“好家風”論述:內涵、價值與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No.246(06):4-9.
[7]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002).
[8]習近平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前夕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N]. 人民日報,2013-03-19.
[9]張劍.《岳陽樓記》的文脈斷裂與情懷超越[J].求是學刊,2019,第46卷(2):146-152.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