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王靖一
內容摘要:1956年,夏衍編劇、?;а莸牡谝徊眶斞感≌f改編電影《祝?!芬唤泦柺谰鸵l(fā)學界關注,同年召開電影劇本《祝福》座談會,以及《讀〈祝?!惦娪皠”尽返日撟骶推湫≌f電影化問題進行探討[1]。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魯迅作品與熒幕的頻繁“互動”,電影改編成為了魯迅作品傳承突破瓶頸的重要方式。因而,魯迅小說電影改編作品備受矚目,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主要集中在電影改編研究、大眾傳播研究、電影語言研究三個方面。
關鍵詞:魯迅 魯迅小說 電影改編
2021年4月,“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專場”在寧波召開,主要從魯迅小說電影改編難度、魯迅小說電影改編與所處時代聯系、當代是否需要魯迅小說電影改編三個話題對魯迅小說電影改編進行了“新”的探討。距首次探討該論題的“電影劇本《祝?!纷剷币堰_65年。足以可見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研究的重要性和關注度。
一.電影改編:文學到電影改編研究
在現有的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研究中,文學到電影改編中的劇本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是研究的重陣。現有研究以文學經典與電影化作品為研究對象,從敘事視角、情節(jié)主題、意識形態(tài)、改編類型等方向展開研究。
1.敘事視角研究
《敘事與闡釋:魯迅小說及其電影改編》是第一篇較為細致地、深入地探討魯迅小說及其電影改編敘事的碩論,作者認為“電影改編則應該在充分把握原著主旨思想的基礎上,發(fā)揮它的敘事優(yōu)勢,彌補敘事深度的缺陷?!盵2]《“我”的顯隱——魯迅〈祝福〉主旨的再解讀》則通過“敘事視角比較——文學與電影改編——文學與電影主題”[3]的思路以“敘事視角”為“武器”,擊中文本求其深意,對《祝福》電影劇本與魯迅小說文本進行對比分析,從“我”的顯隱來發(fā)掘《祝?!分髦嫉牧硪幻?。若單論《祝福》主旨,早已眾說紛紜,而此文用電影和文本的敘事視角的區(qū)別依照一條線索——“我”的顯隱,基于我的“顯”與“隱”復原了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而滲入了豐富的關于歷史與文化的分析,肯定了夏衍的改編,同時也表現出對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包容態(tài)度。上述論作切入視角一致,但其論述目的卻大相徑庭,以敘事視角研究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更是一個值得系統(tǒng)研究的窗口,能夠為研究“電影化”這一歷時態(tài)展現出共時的狀態(tài)與特征。
2.情節(jié)主題研究
在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忠于原著有所創(chuàng)造-魯迅作品電影改編座談會”,開啟了對魯迅作品影視改編研討的“第一槍”,值得一提的是其“忠于原著有所創(chuàng)造”[4]這一改編原則影響了近三十年的魯迅文學經典電影改編,甚至成為了一些學者評價電影化是否成功的標準。如《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認為影片《阿Q正傳》魯迅小說電影改編作品中最令人失望的一部,并未做到“有所創(chuàng)造”,反而因“忠于原著”而改變了原著之深意[5];《銀幕上的魯迅文學名著——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對四部電影《藥》《祝?!贰栋正傳》《傷逝》情節(jié)變動、主題變化、藝術風格、電影語言上的細致客觀的分析但缺少對幾部影片的綜合比較,也為研究魯迅小說電影改編提供基礎[6];在此研究上,《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更深一步地思考其改編原則“有所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依據[7],遺憾的是該論作用了大量情節(jié)分析和主題分析,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去剖析其情節(jié)與主題變化;《電影〈祝?!蹬c原著之比較》梳理總結出電影版《祝?!放c原著的關系:化虛為實、有無相生、物是人非,進而論證電影與原著不同的命題與表達[8];《淺談魯迅作品改編——以〈祝福〉〈傷逝〉為例》通過對兩部電影不同改編模式的對比分析,發(fā)現兩部電影改編得失,進而揭示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困境和意義所在?!盵9]《論電影〈傷逝〉中的多重鏡像——兼談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讓人耳目一新,用“多重鏡像”展開論述,以拉康的鏡像理論貫通原著與電影,同時又將影片的人物鏡像呈現與銀幕中的觀眾鏡像認同相銜接,論者認為:“改編應該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努力保持原作的藝術魅力,以獨特的鏡頭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和文學經典一樣獲得同樣長久的生命力?!盵10]
3.意識形態(tài)研究
關于魯迅文學經典電影化作品意識形態(tài)研究數量雖不多,但研究價值極有分量。《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與意識形態(tài)改寫——以魯迅小說〈祝?!禐槔窂囊庾R形態(tài)的角度去分析編導者的改編思維,肯定了魯迅經典作品的歷史穿透性及其巨大的闡釋空間,通過《祝福》(1956)與原著情節(jié)上的差異來論證意識形態(tài)對影視改編的把控力[11];《被意識形態(tài)話語“改編”的魯迅——追溯新中國魯迅影視戲劇作品改編六十年》將魯迅小說影視戲劇改編歸納為三個改編階段,分別是十七年及“文革”期間——被階級化的“魯迅”;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1981年——真實化改編風格;1990年至當下——后現代化的實驗戲劇改編熱,為研究魯迅小說電影改編提供了思路[12]。顯然,無論從改編階段的歸納上還是從文本與電影的細節(jié)對比分析上,都體現出“意識形態(tài)話語”是魯迅小說改編的脈絡和依據。
4.改編類型研究
用電影改編理論分析魯迅小說電影改編類型是一個較為新穎的角度,《論魯迅小說的改編》從移植式、嫁接式、取材式等改編方式切入,最早對魯迅小說的戲劇、影視改編的方式進行以點帶面的梳理和闡釋[13];而《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著重從改編的基本模式、電影的影像呈現以及小說的電影改編所涉及的語圖關系三方面探討魯迅小說電影改編從文學到電影的轉化過程以及改編的價值與局限所在[14]。
誠言,就其“電影改編”這一研究方向,能夠直觀地展現出研究者就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兩種態(tài)度——“包容”和“批判”。而這一對立的出現是由于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難度所決定的,如《從〈阿Q正傳〉看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一文中,論者從《阿Q正傳》的電影改編入手,從改編與接受的角度談及了魯迅小說改編的困境并提出可電影化的改編原則:“從現代意識出發(fā),重新發(fā)掘魯迅小說的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拓寬魯迅小說影視改編的天地,應是一個值得探討且富有現實意義的命題。”[15]
二.大眾傳播:文學到電影傳播研究
魯迅作為中國民族思想文化的巨人,其文學經典的傳播在當下電子媒介的社會環(huán)境中舉步維艱,因此以“文學到電影傳播”的視角去深入挖掘魯迅小說電影化的傳播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博論《電子媒介域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研究》對阿Q、祥林嫂等經典人物形象的豐富立體的跨世紀傳播進行研究闡述,對影片《祝?!泛汀栋正傳》給予很高評價,“魯迅經典的影視改編并不算多……但是,在現代文學經典影視改編史上卻有著重要的意義?!盵16]然而,從大眾傳播視角解讀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論作雖然有所涉及,但是分析大多停留在表層,往往美曰其名,而研究結果脫離“大眾傳播”與“電影化”,如《論大眾傳播過程中魯迅文學經典的電影改編——以〈傷逝〉為中心的探討》這篇文章的一個關鍵點在于“大眾傳播過程中的……的改編”,其關鍵點在于“大眾傳播”,文章從《傷逝》改編情況的介紹——改編得失的分析——魯迅小說經典如何改編為電影為思路開展,問題在于缺少“魯迅小說”的針對性,未深入地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去思考影視改編,未達到對個性問題與共性問題的兼顧思考。[17]類似問題的還有《電影改編中的敘事性與批判芻議——與魯迅作品為例》,在其章節(jié)中以“大眾傳播中魯迅作品的文學性”[18]為名,但卻并未說明魯迅與影視、文學性與大眾傳播的關系。
三.電影語言:文學到電影語言研究
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至少包含三種分工:劇本創(chuàng)作、導演拍攝、后期制作,電影語言生成于這一過程,將“文學語言轉換為電影語言”是研究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重要方向,屬于文學與電影的跨學科研究。
《魯迅小說:從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以〈阿Q正傳〉為例》就是一篇側重于電影語言研究的論作。文章先對“電影語言”的理論概念進行了闡釋,再借此對影片《阿Q正傳》的電影機位與構圖進行解釋論述。文章還肯定了電影《傷逝》:“電影《傷逝》對原著的忠實,對大量回憶、幻想、幻覺等高難度手法的處理都超出了電影《早春二月》(1963),其藝術含金量不比獎項含金量低,為后來由經典作品改編的詩化結構的電影《城南舊事》(1983)《邊城》(1992)等起到了示范作用。”與此同時,作者以包容和鼓勵的態(tài)度為魯迅小說電影改編提供了發(fā)展的方向和前行的動力?!爱斎?,無需諱言,魯迅小說并不是都適合改編為電影,魯迅小說思想的深刻性和形式的實驗性都注定了它們不同于電影的娛樂性。但即便如此,魯迅小說也是中國電影難得的經典資源。”[19]與此持反對意見的是《誤讀與重構——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落腳點在于探討文字語言轉換成視聽語言,也包括時空轉換等技術問題本身及其結果所呈現的豐富意義?!盵20]論文以“誤讀與重構”為名,以電影《祝?!罚?956)《藥》(1981)《傷逝》(1981)《阿Q正傳》(1981)等魯迅原作的電影改編為論述對象,作者的論述立場和目的十分明確——開創(chuàng)新的闡釋視野、探求更加開放的理論視角和多維的批評空間,從敘述視角、情節(jié)增刪等角度細致分析電影改編的得失,頗具理論和實踐意義,但是似乎將論題引向了一道“深淵”,認為改編者對原著誤讀并對原著的“不可變性”等元素進行闡釋,引人深思的是如果像學者所說要“保持小說的原貌”,那試問魯迅文學經典電影化之路除卻遵循“忠于原著”的改編原則,竟就無路可走了嗎?在此類論述中,相對新穎有特點的當數《內地范與香港風的融合——張華勛導演、徐克等監(jiān)制電影〈鑄劍〉與魯迅原著的改編》,文章主要從《鑄劍》的“內地范”和“香港風”兩個特征入手,捉住了影片的教育性、文化性、動作性和娛樂性等特點,論述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改編文化產物《鑄劍》的文本與電影的異同,比較大陸和香港的拍攝理念、分割的撞擊與融合,最終將分析落在了導演與制片人的作品風格、影響力及口碑的梳理和解釋上來,沒有就原著與電影的改編細節(jié),就“內地范”與“香港風”[21]等要素做深入剖析,但為魯迅小說電影改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具有開拓性意義。從“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的轉化”這一視角來論述“魯迅小說電影改編”是有很大的闡釋空間的,這更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電影改編、大眾傳播、還是從電影語言的角度去研究魯迅小說電影改編,圍繞解決的無非以下三個問題:其一,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改編原則究竟是“尊重原著”還是“加工創(chuàng)造”、亦或“迎合市場”;其二,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其三,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發(fā)展方向與未來在何方。與此同時,以往研究雖然視角多元,但其表現出的研究的“薄弱之處”更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有以下四點:其一,缺乏歷時態(tài)線性研究視角。即未對《祝?!罚?956)《阿Q正傳》(1981)《傷逝》(1981)《藥》(1981)《鑄劍》(1994)《鑄劍》(2011)的歷時性發(fā)展進行研究;其二,缺乏整體性多層次研究視角。雖研究類型豐富,但是沒有形成研究方向上的互文性,縱使切入點新穎,但最后研究大多拘泥于情節(jié)與主題,鮮有視角豐富、結構嚴謹之作;其三,缺乏理論性闡釋研究視角。除用拉康鏡像理論、影視改編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外,沒有借用更加多元的理論闡釋文本與劇作,這也正是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研究少有“改編方法論”成果的原因之一;其四,缺乏現代性思考研究視角。進行魯迅小說電影改編的相關研究,必須意識到的一個客觀問題就是最新的改編影視作品距今已十年,但是縱觀以往研究,缺乏對文化變遷現實的現代性思考,窺其峰谷、探其前景是為必行之舉。
參考文獻
[1]黃鋼.讀祝福電影劇本.中國電影[J].1956(S1),42-44.
[2]呂萍.敘事與闡釋:魯迅小說及其電影改編[D].南京大學,2006.
[3]文戡.從小說到電影:“我”的顯隱——魯迅《祝?!分髦嫉脑俳庾x[J].魯迅研究月刊.2014,(03)48-53+95.
[4]忠于原著 有所創(chuàng)造魯迅作品電影改變座談會紀實.1981,(10)21-26+43.
[5]余紀.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J].電影藝術.2000,(06)82-85.
[6]凌月粼.銀幕上的魯迅文學名著——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J].2000,220-240.
[7]李英凡.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D].河南大學,2006.
[8]劉霖.電影《祝?!放c原著之比較[J].電影文學.2011,(7)59-60.
[9]王昊.淺談魯迅作品改編——以《祝?!贰ⅰ秱拧窞槔齕J].大眾文藝.2016,(23)162-163.
[10]程娟娟.論電影《傷逝》中的多重鏡像——兼談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04)5-9.
[11]劉海玲.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與意識形態(tài)改寫——以魯迅小說《祝?!窞槔齕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0.5(12)74-75.
[12]張呂.被意識形態(tài)話語“改編”的魯迅——追溯新中國魯迅影視戲劇作品改編六十年[J].魯迅研究月刊.2010(11)16-22.
[13]王同坤.論魯迅小說的改編[J].魯迅研究月刊.2007(05)41-45.
[14]宋亭蓉.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D].南昌大學,2019.
[15]李玉君.從《阿Q正傳》看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J].電影文學.2009,(18)47-48.
[16]盧興.電子媒介域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研究[D].遼寧大學,2014.
[17]張輝.論大眾傳播過程中魯迅文學經典的電影改編——以《傷逝》為中心的探討[J].電影評介,2018,(05),73-76.
[18]韓冰霜.電影改編中的敘事性與批判芻議——以魯迅作品為例[J].電影評介.2018,(09)72-74.
[19]徐妍.魯迅小說:從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以《阿Q正傳》為例[J].現代視聽.2017(12)36-40.
[20]龔金平.誤讀與重構——論魯迅小說的電影改編[J].汕頭大學學報.2018,(06)50-57+95.
[21]陳偉華.內地范與香港風的融合——張華勛導演、徐克等監(jiān)制電影《鑄劍》與魯迅原著的改編[J].魯迅研究月刊.2019,(09)31-3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戰(zhàn)后日本文學論爭中的“魯迅經驗”與思想重建》(21BWW005)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