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博 孝紅波
摘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中國文化在經(jīng)濟交流中發(fā)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國作為茶葉的起源地,更具備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為進一步擴大中國茶葉的海外市場,加強茶文化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帶動作用,文章從直接價值、間接價值、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四個角度對茶文化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并且深度挖掘茶文化的間接價值和精神價值,最終探索出開辟潛在茶葉市場的三種方法。通過多維度對比開辟茶葉市場的新方法和不同精神價值,探究擴大茶葉海外市場的新途徑。進而通過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對比,發(fā)現(xiàn)當今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中國茶葉外宣翻譯的實際情況與中國茶葉海外市場,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外宣翻譯;茶文化;茶葉出口;間接價值
中圖分類號:H315.9;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1 當今中國茶葉的海外市場
1.1 直接價值
中國是茶葉起源的地方,擁有精良的茶葉種植技術。因此,自古以來中國茶葉就作為商品、禮品出口各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傳播中國對世界各國友好發(fā)展的期盼,促進中外文化的融合,同時中國茶葉也間接地開辟了國際市場,是中外友好關系的象征性產(chǎn)物,具有開創(chuàng)性價值。茶葉以商品形式出口世界各國,呈現(xiàn)巨大的市場價值[1]。從產(chǎn)量角度看,中國茶葉的產(chǎn)量呈穩(wěn)步增長的趨勢,隨著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不斷增長,中國的茶葉市場不斷擴大,出口量日漸上升。從質量角度看,中國不斷改進茶葉種植方式,完善加工技術,中國茶葉的質量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各國貿(mào)易額度也逐漸提高。從營銷手段來看,我國正在努力打造民族品牌,在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報告中,“竹葉青”作為中國品牌位居前十,可見中國茶葉品牌打破了最初的窘境,呈向上發(fā)展態(tài)勢。中國茶葉帶動了國際貨幣的流通,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
1.2 間接價值
茶葉作為流通貨物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茶葉能夠帶來的經(jīng)濟價值遠高于當下價值。早在上古巴蜀時期,茶葉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如今茶葉已具有更深層次的價值[2]。就茶葉本身來說,其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钡斀裰袊枞~的熱銷往往與其口感、價格等因素相關,茶葉的藥用價值被忽略,因此,開發(fā)茶葉的藥用價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茶葉市場[3]。發(fā)展與茶葉相關的旅游業(yè)也是拓寬茶葉市場的途徑之一,中國茶葉種植面積廣且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良,因此可以將“茶葉采摘”融入旅游業(yè),讓國內外游客體會采茶的樂趣。茶葉種植與茶葉采摘同步發(fā)展,開發(fā)全產(chǎn)業(yè)鏈茶葉旅游是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茶葉的發(fā)展還能帶動茶具等衍生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中國人喜歡飲茶,所以對茶具也很有研究。從古至今,茶具完成了由土陶到硬陶再到釉陶的轉變,總體朝著更加精良、人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同時期的茶具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和歷史文化[4]。因此,基于不同的原料、工藝、文化背景,茶具展示出了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2 我國茶文化的價值
2.1 精神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也蘊含不朽的工匠精神。從茶葉種植角度分析,不同地域的茶葉生長要求也不一樣。任何一種茶葉都對生長環(huán)境有嚴苛的要求,除此之外在茶葉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茶農(nóng)要在種植過程中細心呵護茶葉,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茶葉品質。從茶葉制作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茶葉制作技藝精湛,有很多領先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工序,而且很多工序只能由人工完成。以武夷山巖茶為例,需要經(jīng)過采摘等十余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是對工匠們技術和態(tài)度的雙重考驗[5]。時間追溯到古代,中國人用茶作為聘禮,代表愛情的堅貞不渝。在古時,受制于種植技術,茶樹一旦種植便不能更換位置,否則就不能成活,依托茶葉這種特性,中國人將其視為愛情專一的象征。此外,中國古人也用茶葉祭祖。親人陰陽兩隔,這時茶葉便作為溝通的媒介,通過敬茶哀悼逝者,以盡孝道。茶亦是節(jié)儉的象征,古人通過飲茶勉勵自己,發(fā)奮圖強,如晏嬰在擔任國相時,“食脫粟之飯”,除飯菜以外,還要有茶,時刻告誡自己要清正廉潔、砥礪品行。茶葉的精神價值深邃,值得不斷追溯和發(fā)掘[6]。
2.2 物質價值
茶葉的物質價值可以從藥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兩方面進行分析。在中醫(yī)學當中,茶葉具有醒腦、祛痰等基本功能。古書中還記載了茶葉的其他功效。例如,《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了治療漆瘡的方子。另外,茶葉對痢疾、瘧疾等都有一定的治療功效。茶葉的藥用價值多元,因品種不同,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從經(jīng)濟價值的角度來看,茶葉是在市場中流通的貨物,它能夠為各國帶來經(jīng)濟收益,茶葉自出現(xiàn)以來,便憑借清美醇厚的味道,熱銷世界各國。隨著需求量的不斷提高,中國茶葉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其經(jīng)濟附加值逐年提高,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
3 茶葉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對茶文化精神價值的介紹和間接價值的挖掘
當今茶葉外宣,往往只是淺顯地介紹茶葉的名字或者口感。但此類翻譯方法具有普適性,不能充分展示中國茶葉的優(yōu)越性。例如,黃山毛峰往往被譯為“Yellow Mountain Fuzz Tip”,但是僅靠單詞的拼湊并不能展現(xiàn)黃山毛峰的內在價值。黃山毛峰需要在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間采摘肥壯綠葉進行制作,并且其中含有咖啡因等多種物質,對減肥、抗衰老等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然而在宣傳過程中卻較少體現(xiàn)這些特點。對茶葉味道的理解因人而異,但是融入文化價值,卻有可能改變外國友人對茶葉的態(tài)度。中國的茶文化不局限于茶葉味道或者品質本身,采摘制作、沖泡、茶具都承載了中國茶文化,但目前對這些內容的發(fā)掘與運用較少。以工夫茶為例,首先工夫茶需要使用特定的茶具,其次工夫茶的泡法十分嚴苛,包括21道工序,并且泡茶師傅的泡茶手法必須十分嫻熟。而國外友人對工夫茶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其字面翻譯“Kong Fu”(工夫)上,難以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因此,加強對茶文化價值的探索是開拓中國茶葉外銷市場的重要突破口。
3.2 忽略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差異
中國茶葉歷史久遠,其他國家的茶葉歷史遠不及中國。因此,不同國家對茶葉的理解各有不同,而且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差異較大,并不是所有國家的消費者都能充分理解中國茶文化,這就要求翻譯必須充分考慮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從大文化背景來看,中國人奉行集體主義價值觀,而外國人追求個人主義價值觀,而這也體現(xiàn)在飲茶一事上。例如,就以茶待客來說,中國人往往會提前準備好茶水,客人到訪就可以直接飲用,但是外國人更傾向于客人到訪之后讓客人自主選擇飲料,除了茶葉同時還會準備牛奶、果汁等。從個例角度來看,不同國家的飲茶習慣也不盡相同。很多英國人熱衷于喝茶,每天至少要喝4次,因此翻譯應該凸顯茶葉功效、品質。美國人更加注重快捷,很多美國人甚至只知道茶,并沒有見過茶的樣子,翻譯就應該突出茶葉沖泡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根據(jù)當?shù)匚幕M行翻譯,才能最大限度地開拓中國茶葉市場[7]。
3.3 翻譯工作者對茶文化的了解匱乏
在外宣翻譯工作中,譯者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很多譯者忽略了茶文化的價值,也忽略了茶葉的內涵,只是著眼于字面意思的解釋。這也并非譯者本意,而是因為譯者對茶葉的認知不夠深入。首先,很多譯者對茶文化不太感興趣,即使著手茶文化的翻譯,也不能夠靈活應用不同的翻譯策略[8]。例如,關于“龍虎斗”的翻譯,很多譯者將其錯誤翻譯為“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褒埢⒍贰辈枰蚱湓跊_泡過程中發(fā)出噼里啪啦的響聲而得名,象征著熱鬧、紅火。然而,大多數(shù)譯文展示的只是一種爭斗的感覺[9]。其次,譯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缺少交流,外宣翻譯缺少統(tǒng)一性,譯者自身也不能確定該如何翻譯,翻譯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定,使得受眾對中國茶葉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從而造成各種誤解。最后,缺少對譯者的統(tǒng)一教學,譯者很難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挖掘中國茶葉的內涵,因此統(tǒng)一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要通過教學加深譯者對茶文化的了解,使外宣翻譯更加嚴謹。
4 茶文化外宣翻譯新策略
4.1 有針對性地引入茶文化的精神價值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價值力量具有持久性、可傳承性。所謂持久性,即當茶文化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留下烙印且逐漸轉變?yōu)闊釔蹠r,這種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力會持續(xù)存在。可傳承性是人與人之間對文化的傳播,當文化的精神力量足夠強大時,這種文化會促使信仰該種文化的人不斷宣傳其文化價值,以文化促進市場的繁榮發(fā)展。但當下大多數(shù)廣告語以直譯為主,強調精簡,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滲透茶文化,如工匠精神等。同時在翻譯的過程中,針對性地融入中國文化同樣重要。例如,龍井茶的譯文為“Dragon Well Tea”,但是在很多西方國家,龍并不是吉祥的象征,而是一種暴力的代表,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其轉換為“Longjing Tea”,既表明了龍井茶,又尊重了各國文化[10]。
4.2 找尋文化共通點,搭建溝通橋梁
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差異較大,但有差異并不意味著就要減少對外傳播。差異不可避免,找到共通點才是化解差異的第一步??赏ㄟ^共通點開辟出一條友好交流的路徑,引領經(jīng)濟發(fā)展。茶文化作為中國的古老文化、世界共通文化,彼此之間的共通點有很多,尋找共通點的方法也有很多。首先,中國可以舉辦國際茶葉賽事、文化節(jié)等活動,了解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嘗試找到共通之處并作為突破口。其次,對比中外茶葉歷史,從史料中探索共通之處。中外史料對比相對匱乏,既要考慮到新時代、新思潮,也不能忽視歷史文化的力量。最后,通過品牌打開交流通道,應該著手打造引領國際的品牌。雖然“竹葉青”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但是中國茶葉種類繁多,需要更多品牌引領其發(fā)展方向。
4.3 增加翻譯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識儲備
針對茶文化譯者專業(yè)知識匱乏的情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善。首先,在目的論視角下,可以加大對茶文化翻譯的投入。經(jīng)濟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基石,通過加大投入,增強茶葉翻譯行業(yè)對譯者的吸引力,同時促使譯者將吸引力轉化為研究茶文化的動力。其次,創(chuàng)作茶文化外宣翻譯代表性著作,總結翻譯策略,歸納翻譯方法,盡可能地廣泛收錄,為譯者的翻譯工作提供統(tǒng)一的借鑒。最后,譯者可以在茶學堂學習,或參加茶博會等活動,以增加茶葉知識儲備。另外,為保障茶文化教學質量,可以設立教學機構,吸引更多茶文化愛好者,而這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5 結語
茶葉源于中國,興于中國,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隨著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茶葉貿(mào)易更加頻繁,翻譯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文化逐漸成為市場爭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茶葉出口的過程中,將文化融入翻譯、增強翻譯的靈活性、強化翻譯策略需要多方的支持與配合,要讓翻譯作品展示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體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通過文化的力量讓中國茶葉得到外國消費者的青睞,得到世界市場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李亞平.淺談絲綢之路中輸出的茶葉與國外文化融合的意義[J].福建茶葉,2020,42(9):341-342.
[2] 朱自振.中國茶業(yè)歷史概略[J].農(nóng)業(yè)考古,1991(4):232-235.
[3] 黃麗鳳,趙祎姍,靳波,等.茶葉藥用本草學研究[J].四川中醫(yī),2010,28(8):59-60.
[4] 蘇旭.中國古代茶具發(fā)展中的文化傳承[J].景德鎮(zhèn)陶瓷,2007(1):34-35.
[5] 劉亞男.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啟發(fā)[J].福建茶葉,2020,42(8):3-4.
[6] 魏登云,冉光彩.論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精神內涵[J].蘭臺世界,2014(36):86-87.
[7] 杜學鑫.飲茶習俗與中西文化差異[J].福建茶葉,2018,40(8):367-368.
[8] 何智察.世界各國的飲茶習俗[J].冶金企業(yè)文化,2010(4):63.
[9] 周小勇.學術翻譯中的譯者注類型、規(guī)范及譯者素養(yǎng)[J].上海翻譯,2021(6):89-94.
[10] 高曉,白陽明.文化翻譯觀視域下的茶葉名稱外宣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22,44(2):278-280.
作者簡介:王振博(2003—),男,遼寧朝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翻譯。
孝紅波(1976—),女,遼寧鐵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
向:英美文學、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