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針對目前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拓展英語學習資源。本文從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學三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探索與實踐,主要形式有“應用程序+語音教學”“微視頻+難點教學”“微視頻+素養(yǎng)提升”“微視頻+分層作業(yè)”“網絡學習空間+語言實踐”等。
【關鍵詞】信息技術 英語教學 學習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在生活中的快速滲透,教育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面臨著在線教育帶來的極大挑戰(zhàn),也迎來了機遇。
北師大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結合英語學科特點,筆者分析了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第一,課前預習缺乏實效性。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英語也是如此。英語作為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學習內容帶有比較強的連續(xù)性和交際性,在小學階段課時較少,語言環(huán)境欠缺,因此,課前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小學生已有的英語知識儲備較少,又缺乏教師對預習方法的指導,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預習、預習什么,有的聽幾遍課文錄音,有的畫畫重點單詞,單詞的讀音問題仍然不能解決,還是依賴上課時教師一句一句地教,預習效果較差,缺乏實效性。
第二,課堂學習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講解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學生的實踐機會少,導致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實際上,英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它的教學效果應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jù),而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課后作業(yè)形式單一,缺乏實踐性和系統(tǒng)性。作業(yè)是教學的延伸,是鞏固課堂教學和反饋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最直接的手段。因此,一份有效的作業(yè),首先應建立在教材的基礎上,即內容緊扣教材,與教學呼應。作業(yè)的形式要多樣、靈活、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呆板單調的作業(yè)形式必定會使學生從感官上對作業(yè)產生厭倦情緒。而目前小學英語作業(yè)多以重復、機械、抄寫為主,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實踐作業(y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課堂時間有限,即便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語言實踐作業(yè),也很難一一檢查反饋,常常流于形式。
針對目前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拓展英語學習資源,進行了以下探索與實踐:
一、課前自學
“應用程序 + 語音教學 ”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很難突破語音關,主要原因是錄音帶中人物發(fā)音不清晰,缺少教師口型示范,學生對跟讀的準確性無法掌控。我們利用自制語音示范微視頻和英語學習應用程序,將學生的語音學習前置,放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利用英語應用程序布置單詞學習任務,學生就可以在家中的平板電腦上通過學生端登錄,完成語音學習。每個單詞的學習都要經過4個步驟,即“聽音—模仿—跟讀—錄音”,最后通過錄音對比,來檢查學生的語音是否正確規(guī)范。
學生提交作業(yè)之后,教師可以在家里通過教師端查看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并可以聽到每個學生的朗讀錄音,再根據(jù)學生的朗讀情況,將很難發(fā)音的單詞放在課上集中輔導。
這些信息技術形式為學生的課前自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軟件上的錄音對比功能就是一個一對一的家教,可以隨時幫學生檢查出發(fā)音不準確的單詞、句子,學生在反復聽音模仿中糾正錯音,直到正確為止。
二、課中導學
(一)“微視頻+難點教學”
新理念下的微視頻設計,不再長篇大論、面面俱到,而是通過課前分析,聚焦到一個小問題,把問題講通講透,切實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英語There wasn t a clock here before一課時,學生曾在三年級時學過簡單的there? be句型,但是這一課中的句型比較復雜,有單數(shù)、復數(shù)的變化,有肯定、否定的形式,還有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過去時的區(qū)別。這些內容很多學生都很難弄清楚。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要讓學生弄清楚這些變化,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于是,筆者精心制作了有關there be 句型的微視頻,從單數(shù)、復數(shù)、肯定、否定、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過去時等多個角度進行了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在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直到弄明白為止。再借助導學單上的練習進行鞏固,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掃清了障礙,做好了鋪墊。
觀看這個微視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還有很多學生自主仿照微視頻上的表格,制作了知識整理表,讓教師眼前一亮。真沒想到小小的微視頻作用這么大,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歸納的學習習慣。
(二)“微視頻+素養(yǎng)提升”
英語新課標中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在制作微視頻時,我們也關注到了情感目標,體現(xiàn)了英語的人文性特點。
例如,在學習“動物”這一話題時,教師介紹了世界上動物的珍稀物種,激發(fā)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情感。在有關疾病的微視頻中,向學生介紹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合理飲食、加強鍛煉、遠離疾病。同時文化背景的介紹也是英語微視頻的一大特色。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復活節(jié)……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讓學生大開眼界,大本鐘、泰晤士河、倫敦眼、塔橋……異國風情和美麗的風光讓學生流連忘返。
結合線上學習,我們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圣誕節(jié),學生寫下了給圣誕老人的一封信,寄給遠在芬蘭北極村的圣誕老人;萬圣節(jié),學生穿上節(jié)日服裝,說著“Trick or Treat!”向老師們要糖果;感恩節(jié),學生制作了感恩節(jié)卡片,送給自己最想感謝的人……
微視頻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三)“微課資源+雙師教學”
在英語課前20分鐘,我們會播放學校各教研組統(tǒng)一制作微課資源,開展線上教學;后20分鐘以“雙師課堂”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練習與拓展。
“雙師”,顧名思義就是兩位教師。一位教師就是教師自己,另一位教師就是我們的“學生教師”,也稱之為“小老師”。
教師:一是利用直播方式授課,借助教學資源,開展線上教學,對教學重難點進行適當?shù)闹v解、補充,最大化地創(chuàng)設線下教學的情境;二是錄制反饋微視頻,進行直觀性答疑指導,便于學生直觀反復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具體分析這些微視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知識梳理類,主要是對照教材,再次梳理和強調當天所授新知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在書本上做相應的圈畫和記錄;第二類是典型習題類,主要講解當天作業(yè)中的習題,對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進行細致的講解,包括做題思路和方法;第三類是文化拓展類,主要對教材上出現(xiàn)的異國風俗、文化背景等知識進行補充與拓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如在學習“動物”這一話題時,我們?yōu)閷W生拓展了瀕危動物的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保護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
通過這樣的視頻反饋方式,學生即使在線上學習,也能扎實地掌握知識。
“學生教師”:在“空中課堂”期間,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參與課程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師主動邀請學生對重點題目進行講解、答疑。(2)學生自主參與微視頻的錄制,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講解的內容,將其作為課程資源。(3)“學生老師”以多種方式參與班級管理,如課上簽到、上課提醒、檢查背誦以及幫助組內有學習困難的同學答疑解惑等,實實在在地體驗老師的日常。
“雙師教學”,有效地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演繹了別樣精彩,構建了別具一格的品質課堂。
三、課后拓學
(一)“微視頻+分層作業(yè)”
千篇一律的作業(yè)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大量的重復性作業(yè)造成學生的極端發(fā)展。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將作業(yè)制作成分層微視頻,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在制作作業(yè)微視頻時,教師也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不同層次。例如,在Sports day 這一微視頻中,我們總共分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復習以前學過的運動類詞組;第二板塊,學習本課新授的運動類詞組;第三板塊,拓展其他運動類詞組。第一、二板塊為基礎目標,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觀看、學習并掌握;第三板塊為發(fā)展目標,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擴大詞匯量,豐富英語知識。
這種分層設計關注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二)“網絡學習空間+語言實踐”
每個班建立微信群、QQ群、班級微信公眾號等班級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可以在網絡班級空間開展教學,學生學習強調小組交流與協(xié)作。網絡學習空間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建設的個性教學資源中心和互動協(xié)作空間。我們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了動畫配音、英語模仿秀、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學生把自己錄制的音頻、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全班同學互相學習。這些活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其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鍛煉。
網上的互動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很多學生在上傳錄音之前,都會先聽一聽其他同學的朗讀錄音,如果覺得自己讀得不如別人好,就會在線下反復練習,直到自己滿意才將作業(yè)上傳。長此以往,全班的口語水平有了整體性的提高。這一切都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術對英語課堂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形式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方向和本質,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