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積極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豐富的德育內容,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因此,文章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背景,對小學語文德育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4-0040-03
引 ?言
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重要學科,蘊含著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及精神品格等內容,對教師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對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及合理運用,通過一系列巧妙的設計,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在德育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一、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語文德育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行為表現(xiàn)都還不夠成熟,再加上自制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誘惑因素的影響。當升入小學后,他們開始學著獨立生活和學習。但是學生在獨立接受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被一些不良行為所誘導[1]。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從而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可以為學生重點講解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從而有效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領域的不斷傳播,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然,這其中肯定也包括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每時每刻都蘊含著各種德育內容,教師如果沒有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教育的缺失。小學生正處于智力、能力及行為習慣形成的最關鍵階段,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德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進一步推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策略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
要想基于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德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語文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滲透德育內容,促使語文教學和德育教學完美融合并順利開展[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式和策略是豐富多樣的,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對學生進行德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對學生實施德育,從而構建出一個高效且富有情感的語文課堂。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知識,還可以真正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育人價值,有效促進對學生知識、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教材中《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著重講解一些相關的德育內容,有效滲透德育。在上課之前,教師可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找、圖書館翻閱等各種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的優(yōu)勢,將有關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圖片資源等展示給學生,給學生以視聽上的沖擊,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輕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進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德育質量。
(二)借助信息技術滲透德育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如今,信息技術也逐漸被教育工作者應用到了各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圖片,從而讓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除此以外,這種通過信息技術展開教學的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口述講解的單一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德育方面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教材中習作例文《鯨》時,教師便可以用這篇范文作為德育的素材。該文雖然是用于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但是教師可以對其蘊含的德育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教師可以在網(wǎng)上查找資料,播放與鯨魚相關的視頻或圖片,如商業(yè)捕殺鯨魚等,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獲得較為直觀的感受,形成保護動物的良好意識,將單純的語文寫作教學上升為寫作與德育相結合的教學,從而收獲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3]。此外,教師單純依靠課堂上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一定的課后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知識和相關德育內容。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將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起來,如可以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閱并整理資料,然后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將歸納出來的信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在語文閱讀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和古詩詞,學生通過學習能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刻體會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蘊含的精神力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不斷提高道德品質。除此以外,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古詩詞內容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降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教材中的古詩《詠柳》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幫助學生樹立保護大自然的良好意識。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些有關父母對子女的愛的課文時,學生從課文中可以感受到母愛和父愛的偉大,教師便可以基于此滲透德育,培養(yǎng)學生孝順、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質。教師通過這樣多種角度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透過知識看情感”,促使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質。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平時閱讀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文本,如《愛的教育》《中華美德故事精選》等,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收獲更多的感悟,然后鼓勵學生將自身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與文本中的人物經(jīng)歷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以更加理性的態(tài)度去面對問題[4]。這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語文教學效果有一個實質性的提高。
(四)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正確引導學生有序進行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有效手段??茖W合理地組織并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使學生在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中受到優(yōu)良品德的熏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節(jié)日活動,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引導學生孝敬父母,學會感恩;或者是在端午節(jié)時,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課討論活動,帶領他們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5]。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再或者,教師可以開展一個以愛國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一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思想的新聞報道或者人物故事、歷史故事等。除此以外,教師可讓學生在收集完資料后進行整理,并結合自身經(jīng)驗撰寫成相關的演講稿,鼓勵學生在班級里進行主題演講。通過富有感情的演講,學生能夠受到感染,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五)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四個方面。其中,寫作是學生向外表達情感、記錄思想、思考經(jīng)歷的主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作文寫作中,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記錄自己在課堂中接受德育后的種種感想,以及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和實際生活的所思、所感和所做。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德育內容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還可以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加深對德育內容的理解,逐漸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促進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例如,五年級教材中《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表現(xiàn)了無數(shù)在抗美援朝戰(zhàn)役犧牲的烈士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教師可借助這篇課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教師請學生思考:一位父親剛剛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他們此生再也不能相見。這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除了是一位失去了孩子的父親的自我慰藉,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以此作為主題,寫一篇《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讀后感,結合中華民族歷史上多次保家衛(wèi)國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今天幸福穩(wěn)定的生活,以及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六)在課后作業(yè)中滲透德育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yè)內容無非是一些讀寫練習,以復習和預習知識為主。但是在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德育融入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中,讓德育貫穿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促使學生時刻對自身進行審視、對生活進行觀察,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教材中《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教師帶領學生從“老班長”身上看到了舍己為人的寶貴品質,那閃著金光的并不僅僅是縫衣針燒成的魚鉤,更是“老班長”舍己為人的精神。課文最后寫道:“等革命勝利以后,一定要把這個閃爍著金色光芒的魚鉤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孫都來瞻仰它。”于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在父母的帶領下前往當?shù)氐母锩沂考o念館,了解革命烈士為了國家和民族而犧牲的事跡,銘記歷史、銘記先烈的偉大犧牲,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如果學生沒有機會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也無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革命烈士的相關視頻,同樣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目的。
結 ?語
總而言之,對小學生實施語文教育和德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會知識與技能之前先學會做人。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語文學科的德育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很多教師對語文德育并沒有引起重視。因此,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實施德育,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價值。
[參考文獻]
周春.談立德樹人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德育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05):70-72.
孫繼元.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分析[J].吉林教育,2020(04):55-56.
陳興棟.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語文德育的策略探究[C].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2020科教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A].成都:四川省科教創(chuàng)客研究會,2020:498-501.
孫向榮.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20(02):38-39.
黃偉清.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4):158.
作者簡介:梁永輝(1964.5-),男,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高壩鎮(zhèn)十三里堡九年制學校,中級職稱,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