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銘 吳薇 趙彩瓊
摘要] 目的 探討混合式教學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擇2020年9—12月參加中醫(yī)骨傷科學的2017級中醫(yī)學專業(yè)96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48名、對照組48名。試驗組采用混合式教學;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偝煽儾捎闷谀├碚摽荚嚦煽兣c平時考查成績相結合。使用包括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學習性投入量表和學習方式量表進行教學評價。結果 試驗組學生總成績[(88.76±9.56)分]高于對照組總成績[(82.61±7.3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和學習性投入量表評分均較對照組高[(60.00±5.38)分vs.(48.00±6.92)分;(85.00±6.10)分vs.(60.00±8.3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的學習方式量表評分,[(52.00±8.81)分vs.(54.00±4.63)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混合式教學在中醫(yī)骨傷科學傷學的應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充分發(fā)揮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形成性評價;中醫(yī)骨傷科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R274;G64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2)14-0168-04
Application of hybrid teaching in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Weiming? ?WU Wei? ?ZHAO Caiqiong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hybrid teaching in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thods A total of 96 students from the Class of 2017 major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o participated in learning TCM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8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8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hybrid teach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he total score integrated the final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score and the usual examination score. Classroom learning experience scale, learning engagement scale and learning style scale were used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88.76±9.56] points)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2.61±7.31] point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classroom learning experience scale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sca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60.00±5.38] points vs. [48.00±6.92] points, [85.00±6.10] points vs. [60.00±8.32] point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arning style scal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52.00±8.81] points vs. [54.00±4.63] points,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teaching in TCM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and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CM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3ED46A11-AA02-4529-9B03-7843E14A4B3B
[Key words] Hybrid teach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中醫(yī)骨傷科學》是研究骨與軟組織傷病的臨床學科,是中醫(yī)學專業(yè)的主干學科、專業(yè)必修課。通過教學,使學生對骨傷科的疾病有較為完整的認識,培養(yǎng)從事中醫(yī)臨床和科研的實際工作,具有較高人文科學素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中醫(yī)專門人才。傳統(tǒng)的骨科教學采用課堂老師講授,灌輸式教學為主,強調專業(yè)知識的記憶,缺乏知識運用與臨床思維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jīng)勢在必行[1-2]。
混合式教學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是目前國內外課程教學改革的熱點[3-4]。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教學中,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借助課題組建立的“三維一體病例資源庫”及“數(shù)字化骨科資源庫”,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案,轉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優(yōu)化學習資源、優(yōu)化學習方式,努力打造高校教育“金課”,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5]。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9—12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學院參加中醫(yī)骨傷科學的2017級中醫(yī)學專業(yè)96名學生。
1.2 方法
本研究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6名學生隨機分為試驗組(n=48)和對照組(n=48)。兩組學生均由相同的老師授課。試驗組采用混合式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醫(yī)骨傷科學課程共20次課,40學時。
1.3 教學實施
1.3.1 試驗組? 試驗組采用混合式教學,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
①課前預習:教師將學習資料、微課視頻等內容通過微信發(fā)給學生;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后,需通過問卷星完成課前預習題,以此來了解學生課前預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②課堂教學:首先針對課前預習測評結果,結合課前預習中同學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架構,掌握重點內容,理解難點內容。隨后,使用課題組建立的“三維一體病例資源庫”及“數(shù)字化骨科資源庫”,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學生分為小組進行專題討論,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并根據(jù)學生困惑的問題,及時點撥。下課前預留10 min時間,進行知識點掌握測評和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對本章節(jié)的認識不足之處,課堂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貫穿于全部教學之中。
③課后復習:教師發(fā)送本節(jié)課的拓展性學習內容,供學生進一步復習鞏固相關內容和重點難點。
1.3.2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包括學生自行課前預習、老師課堂講解課本知識、學生課后復習。對照組的教學方式與試驗組相比,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即老師講學生聽為主,不要求學生使用線上的相關教學平臺進行學習。
1.4 教學效果評價
1.4.1 考核成績? 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平時考查成績(期中測試、課堂小測試)占40%。期末理論考試側重于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考核;平時考查內容側重于臨床診療思路的考核,以臨床病例分析,技能操作為主。課程總成績按百分制記分,60分為合格。
1.4.2 問卷調查? 使用包括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學習性投入量表和學習方式量表進行調查[6]。以上量表均在課程結束前1周進行測評。
課堂學習體驗量表,測量學生對課堂教學各方面情況的感知和看法,包括同伴合作、教學組織、良好教學和共通能力發(fā)展。學習性投入量表,測量學生對本課程學習投入的精力和努力程度,包括教師互動投入、主動學習投入、同伴互動投入和時間精力投入。學習方式量表,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采用的學習策略,包括時間管理、主動學習、內在學習動機、機械學習和外在學習動機。
每個條目的評分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1、2、3、4分。每個因子的得分為其包括的條目評分的總和。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上學年期末成績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考核成績
兩組學生均參加期末理論考試和平時考查。試驗組學生成績在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和平時考查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教學體驗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筆者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克倫巴赫α檢驗得知:問卷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學習性投入量表、學習方式量表的信度分別為0.813、0.798和0.836,具有較高信度。
本研究主要通過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作為問卷內容效度的衡量指標。利用Pearson相關分析問卷“課堂學習體驗量表”的3個因子;問卷“學習性投入量表”的4個因子;問卷“學習方式量表”的5個因子的均值和影響因素總均值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結果表明,三個問卷效度良好。
試驗組的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和學習性投入量表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的學習方式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混合式教學優(yōu)勢凸顯3ED46A11-AA02-4529-9B03-7843E14A4B3B
在現(xiàn)代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具備了技術上的保障;而教學對象是思維活躍、自學能力強、興趣廣泛的00后學生,采用以往的線下教學方法,往往使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熱情低下,無法滿足“金課”的要求[7]。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加強線上課程建設,充分發(fā)揮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勢[8]。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偏重于教師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低、積極性差。這嚴重的影響了教學的效果。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操作演示,學生在課后如果沒有及時鞏固練習,往往會逐漸遺忘操作規(guī)范和細節(jié)。而使用混合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和參與度,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中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點進行掌握和理解。學生課前登錄慕課平臺進行預習;課堂教學的時間,更多用來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后則利用微課視頻,進行知識點的回顧,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同時,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利用線上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進一步解答學生的疑問,增進師生情誼,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9]。
因此,本研究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教學中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慕課資源,讓學生在課前初步掌握學習內容;課堂則注重對問題的解答、思維的培養(yǎng)及動手能力的提高。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和主觀教學評價等均高于對照組學生。
3.2 結合中醫(yī)骨傷學學科特點,守正創(chuàng)新
中醫(yī)骨傷科學是研究骨與軟組織傷病的臨床學科,是中醫(yī)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主干學科、專業(yè)必修課。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熟悉、了解骨傷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使學生具備骨傷科常見病的初步的臨床診療能力。
骨傷科教學內容包括解剖結構、受傷機制、手術入路選擇及操作等多個方面,涵蓋內容較多,涉及復雜組織結構,因此對學生的解剖學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初學者難度較大。這與目前中醫(yī)骨傷科學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為主,教學資源、教具單一,課堂智能化程度欠缺有關。傳統(tǒng)教學,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性知識的傳授;只注重最終結論傳授,而不注重探索過程的訓練。如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都是紙面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經(jīng)常會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無法很好的勝任即將面臨的臨床工作。
而本項目采用混合式教學,借助課題組建立的“三維一體病例資源庫”及“數(shù)字化骨科資源庫”,有效的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叭S一體病例資源庫”,收集整理臨床中典型病例、復雜病例的癥狀體征影像、影像學資料、術中影像資料及預后情況等完整資料,用于教學,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該疾病,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的診斷思路和臨床思維。“數(shù)字化骨科資源庫”,建立動態(tài)三維圖像醫(yī)學影像,實現(xiàn)多角度、多維度觀察解剖結構,模擬臨床實踐,打印3D骨骼模型,進行骨科疾病的干預評估和手術模擬操作,使學生可以在身臨其境的交互視景中實現(xiàn)臨床診療思維的反復訓練。與傳統(tǒng)枯燥乏味的教學相比,其很好地推動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學習相關的三維解剖模型、發(fā)病機制視頻、手術操作模擬系統(tǒng)等學習資源推送給學生;課堂形象展示各種病變的發(fā)生過程。讓教學的資源從傳統(tǒng)二維醫(yī)學影像過度到動態(tài)三維圖像,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讓學生實現(xiàn)立體觀察解剖結構,提高了學生對骨傷科疾病診療的直觀認識,擴大知識面,增強學習和科研興趣[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量表和學習性投入量表評分較對照組高,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這種混合式教學是受到學生喜愛的。在本項目的統(tǒng)計中,兩組的學習方式量表評分,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學習方式量表主要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采用的學習策略;說明僅通過一門課的教學的改變是較難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更說明本科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去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策略。
3.3 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客觀真實
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指標,這種評價方式忽略對學習過程的管理。部分學生雖然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或者未能取得好成績,均不能代表該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是否真正掌握[12]。而利用形成性評價通過學習的全過程、多方位,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能最大程度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jiān)督和反饋;及時的肯定學生好的表現(xiàn),提醒促進學生進行反思,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13-14]。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有優(yōu)缺點。在本項目的研究中,將兩者均納入作為學生學習的評價,以期更全面、真實的反應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匯報、課程小論文、作業(yè)、案例分析報告、隨堂測試、課堂提問與討論發(fā)言等??己藘热菀越虒W大綱為依據(jù),掌握好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重點考察學生掌握本專業(yè)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兼顧綜合分析和應用性較強的內容。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對教學質量要求的提高,教學形式如何進一步改革,對高校教學提出巨大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思變才能求進。對新形勢下混合式教學的探索實質上是一場“教學反思”[15]?;旌鲜浇虒W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應用,重構教學內容,重現(xiàn)臨床場景,重視思維培養(yǎng),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充分發(fā)揮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學過程師生平等,充分互動交流;讓學生進行模型操作、模擬等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活躍。采用形成性評價,針對教學的難點重點內容,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旌鲜浇虒W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應用,是以“以學生為中心”,打造“金課”的探索,有效的提升課程內涵,提高教育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3ED46A11-AA02-4529-9B03-7843E14A4B3B
[I]? ?劉維,蔣文功,朱桂平,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混合式臨床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0,(6):48-49.
[2]? ?謝小波,錢丹丹,鐘粵醒,等.混合式教學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9,57(2):130-133.
[3]? ?郝蕾,盧蔚起,吳健瑜,等.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醫(yī)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31):32-34.
[4]? ?張懷南.我國混合式學習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9,33(1):12-18.
[5]? ?王運武,黃榮懷,彭梓涵,等.打造新時代中國"金課"培養(yǎng)"卓越拔尖"人才[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9,33(4):379-384,388.
[6]? ?郭建鵬.翻轉課堂與高校教學創(chuàng)新[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299-301.
[7]? ?李碩,楊瑩瑩,陳適,等.中國醫(yī)學院校微課建設的發(fā)展與思考[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8,38(10):1492-1494.
[8]? ?李雯雯,李小玲,趙蔭環(huán).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國內醫(yī)學教育中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9,33(5):518-522.
[9]? ?崔艷秋,鄭焱,黃海霞,等.微課應用于醫(y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評價[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10):998-1001.
[10]? 漆白文,袁瑩.數(shù)字化虛擬可視技術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1):185-186.
[11]? 楊森,許建中,羅飛.數(shù)字骨科技術在臨床型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19,20(9):71-74.
[12]? 李婷,劉燕,高莉晶,等.形成性評價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7,2:77-78.
[13]? 陳芳芳,張京偉,謝哲,等.混合式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在外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20, 40(10):784-787.
[14]? 陳洪蘋,鐘鏑,尹德春,等.醫(yī)學教育中形成性評價的工具及其應用現(xiàn)狀[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1,3:41-42.
[15]? 張曉東,劉敏,杭愛武,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探討——以中藥學課程為例[J].中醫(yī)教育,2020,39(4):10-13.
(收稿日期:2021-10-27)3ED46A11-AA02-4529-9B03-7843E14A4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