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陳世玉
【關鍵詞】二元應對理論;帶狀皰疹;神經痛;應用效果
帶狀皰疹是一種臨床常見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皮膚紅斑、水皰為典型癥狀,并伴明顯的疼痛癥狀,大部分患者皮膚痊愈后仍會遺留神經痛,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臨床常規(guī)護理內容以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等內容為主,最大限度避免外界因素對治療造成的影響,但忽視了對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依從性降低,不利于臨床治療。二元應對指的是在面對壓力性事件時,伴侶雙方共同應對,給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促進其配合治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二元應對理論的護理措施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納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本收治的14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以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70例)和觀察組(70例)。對照組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齡38~56(47.13±7.26)歲;病程1~5(3.21±1.05)個月。觀察組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37~56(47.04±7.15)歲;病程1~6(3.32±1.0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帶狀皰疹且伴神經痛者;(2)認知功能正常,可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溝通交流者;(3)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嚴重臟器功能異常者;(2)伴惡性腫瘤或免疫功能疾病者;(3)存在精神疾病者;(4)不遵醫(yī)囑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醫(yī)護人員主動與其溝通,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病因、表現(xiàn)、治療用藥等,幫助其認識治療的重要性,糾正其可能存在的認知錯誤。(2)用藥護理: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換藥,告知其藥物作用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并詳細記錄患者疼痛的特點及持續(xù)時間等數(shù)據。(3)飲食護理:醫(yī)護人員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盡量減少海鮮類食物的食用,可多食用果蔬。(4)病房護理:醫(yī)護人員定期為病房消毒、通風,勤換被褥,將室溫控制在22°~24°,濕度控制在55%~60%,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恢復環(huán)境。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接受基于二元應對理論的護理。(1)加強疾病認知教育。通過講座、觀看視頻、發(fā)放健康手冊等方式提升患者及其配偶對疾病的認識,督促患者及其配偶每天至少進行20 min時間的學習及相互交流,相互糾正對方對疾病的錯誤認知。(2)舒緩壓力。針對患者的治療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況,醫(yī)護人員鼓勵患者與其配偶、家人進行溝通交流,從而獲得心理支持,舒緩心理壓力。(3)建立樂觀態(tài)度。從患者及其配偶的心理問題出發(fā),醫(yī)護人員針對性分析、講解患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的原因,如因患者對治療的恐懼,并叮囑患者配偶予以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語言或行為鼓勵,促進患者及其配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4)共同應對。醫(yī)護人員予以患者及其配偶講解與疾病相關的護理知識、技能,包括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并與患者及其配偶共同制定階段性目標,引導患者及其配偶以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共同進行對患者進行的日常護理。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疼痛程度,即在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將具有10個刻度的游動卡尺背向患者,讓其自行標記代表疼痛程度的位置,而后由醫(yī)師根據標記位置進行評分,其中,0~3分代表患者存在輕微疼痛或無疼痛感,4~6分代表患者存在明顯的疼痛感,并對其睡眠造成了一定影響,7~10分代表患者存在劇烈疼痛感,并對其睡眠及食欲造成了嚴重影響,分值與疼痛感呈正比。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狀態(tài),即在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對患者進行評分,總分為21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3)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即在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共36個條目,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優(yōu)。
(4)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即在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進行評價,HAMD量表共24項,總分為81分,分值越高提示抑郁情緒越嚴重,HAMA量表共13個條目,總分為72分,分值越高提示焦慮情緒越嚴重。
(5)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依從性,由醫(yī)護人員根據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配合程度進行劃分,完全依從為患者與護士關系良好,可主動配合進行醫(yī)護工作;部分依從為患者與護士關系良好,但需督促方能配合醫(yī)護工作;不依從為患者與護士關系較差,對醫(yī)護工作存在一定抗拒心理。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6)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方案的滿意程度,即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由患者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于90則表示十分滿意,分值在70~90則代表基本滿意,分值低于70則代表不滿意。滿意率=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均納入SPSS 21.0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經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獨立樣本f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疼痛感差異不大(P>0.05),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疼痛感均有降低,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VAS評分更低(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前后睡眠質量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差異不大(P>0.05),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均有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SQI評分更低(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水平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不大(P>0.05),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F-36評分更高(P<0.05),見表3。
2.4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差異不大(P>0.05),護理1個月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均有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HAMD評分與HAMA評分更低(P<0.05),見表4。
2.5兩組依從性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依從率明顯更高(P<0.05),見表5。
2.6兩組對護理滿意程度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明顯更高(P<0.05),見表6。
3討論
帶狀皰疹作為一種急性皰疹型皮膚病,其出現(xiàn)與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有關,發(fā)病較急,神經痛是該病常見并發(fā)癥,患者年齡越大,則疼痛感越劇烈,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眼中影響,在治療過程中予以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具有重要意義。臨床針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采取的常規(guī)護理以降低外界因素對治療造成的影響為原則,由醫(yī)護人員通過健康宣教、用藥及飲食指導等方式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促使其正確、合理用藥,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最大程度上為患者營造利于治療的環(huán)境。朱海洋等研究認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感受疼痛持續(xù)時間較差,對其心理造成了巨大影響,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常規(guī)護理內容未兼顧患者心理狀態(tài),需尋求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案。近年來,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發(fā)展,二元應對理論逐漸被融于護理方案當中,該理論強調了充分發(fā)揮配偶及其家庭的支持作用,讓患者與其配偶共同面對疾病,給予其治療信心,預防不良情緒的出現(xiàn),進而提高對醫(yī)護人員的依從性,間接提高治療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個月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F-36評分更高,VAS、PSQI、HAMD、HAMA等評分更低,依從率及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P<0.05)。通過分析可知,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基于二元應對理論的護理更具針對性,讓患者配偶參與護理,給予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通過患者及其配偶共同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糾正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等行為,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夫妻共同處理不良情緒,有助于釋放心理壓力,消除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以更為積極的狀態(tài)接受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對醫(yī)護工作的依從性,間接提高了治療效果,緩解疼痛感,提高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的護理方案中運用二元應對理論可顯著提升護理質量,有利于緩解疼痛感,提升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預防不良心理的出現(xiàn),提升其對醫(yī)護工作的依從性及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