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芳,程新穎,李美玲,魏來
(1.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上饒334001;2.上饒中學,江西 上饒334000)
近年來,留守初中生問題日益成為教育實踐等領域學者的研究熱點,但目前對留守初中生的研究結論大多是負面的。李寶峰認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與小學生、高中生相比較,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重[1]。有研究表明,父母出外打工影響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有學者指出,由于遠離父母,留守初中生很少體會到父母的關心與照顧,同時,由于難以找到父母的替代角色,他們內心感覺到孤獨寂寞,逐漸滋生消極情緒[3]。有研究顯示,與非留守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應付壓力和抗挫能力較弱,心理健康水平也較差[4]。宋歡等人研究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村留守初中生對教師差別行為的感知會有所提高,而且感知教師差別行為與學習倦怠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學習倦怠有隨著年級增長呈逐漸升高的趨勢[5]。另外,有研究表明,留守初中生學習倦怠程度趨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初三學生在學習倦怠程度上顯著高于初一和初二的學生[6]。與非留守初中生相比,留守初中生的社交活力更為缺乏,并存在更為明顯的人際交往的退縮傾向[7]。留守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惱評價得分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問題[8]。綜上,與非留守初中生相比較而言,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學習、社會化等方面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有研究指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不僅有利于留守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還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9]。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建立良好班集體、養(yǎng)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心理品質等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0]。培養(yǎng)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還有助于充分調動他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提高其溝通水平[11]。因此,提升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失為改善其存在問題的一項良策。
有關自我管理的內涵,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曼茨(Manz)等人認為,自我管理是指為幫助自身改變生活和工作等環(huán)境,個體建立自我激勵機制來推動個體不斷發(fā)展的一套認知及行為策略[12]。孫曉敏等人則認為,自我管理是個體主動地使用認知、行為等策略對自己的思維、情緒、行為以及自身所在的環(huán)境進行目標管理的過程[13]。王益明等人把自我管理定義為:個體在控制不當沖動的同時,主動地調整自己心理與行為來克服不利的情景,尋求積極發(fā)展,取得良好適應的一種心理品質[14]。綜上,研究者普遍認為,自我管理主要指個體不斷調整自己狀態(tài)以適應環(huán)境并達到個人目標的過程,并認為自我管理的狀況對個體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關于學生自我管理的內涵,有學者認為是指學生本人對自身的言行、思想和心理表現等方面進行的管理[15]。章策文認為,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或者潛在的綜合性素養(yǎng),由自我管理的基礎知識、自我管理的實踐能力、自我管理的思想意識和自我管理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構成[16]。張維等指出,學生自我管理是在學校有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和計劃前提下,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實施、自我規(guī)劃及自我調控等方面[17]。也有研究者認為學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由學生對自我行為進行監(jiān)督、調節(jié)及約束,進而實現升華[18]。孟冉等認為自我管理的內涵應該包括社會技能、知識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三個方面,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擴展,并以初中生為主要樣本,他們編制了《中學生自我管理量表》,分別考察中學生學習外的生活中自我管理情況(社會性管理分量表)、中學生在學習中的技巧和能力(知識時間管理分量表)和中學生整體的身心狀況(心理健康管理分量表)[19]??傮w來說,孟冉等人對學生自我管理內涵的界定更為全面。因此,本研究采用此定義。然而,學者對初中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學生,以留守初中生為對象的研究則較少。本研究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探討分析留守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狀況,并運用團體輔導方案進行干預研究,試圖進一步充實對初中生自我管理的理論研究。本研究在探索改進初中生自我管理培養(yǎng)方式、提高教師管理水平、提升學校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被試
研究選取了S中學230名八年級與九年級學生作為被試,其中留守兒童128人,非留守兒童102人;男生117人,女生113人。
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孟冉等人編制的《中學生自我管理量表》[19]。該量表由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和心理健康管理三個分量表組成。該量表以及三個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822。
3.結果
(1)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分析
如表1所示,留守初中生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和心理健康管理三個維度及總分均明顯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并存在顯著差異。(2)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性分析
表1 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分析
如表2所示,男中學生與女中學生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心理健康管理這三個自我管理維度上得分無顯著差異。
表2 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性分析
1.干預方案設計
為了幫助留守初中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設計了社會性、知識時間和心理健康管理三個模塊的團體輔導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團體輔導方案
2.研究工具
同樣采用孟冉等人編制的《中學生自我管理量表》。
3.干預設計
隨機抽取102名留守初中學生,再將這102名學生混合均勻后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各組51人。此后,只對實驗組開展為期8周的團體輔導干預,每周開展1次干預,每次干預時間大約為1小時。與此同時,控制組則不接受任何處理。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在干預開始之前(前測)、干預結束當天(后測)接受中學生自我管理問卷的測量。
4.干預結果
(1)干預前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我管理及其各維度上的差異分析
干預前后對控制組與實驗組進行數據分析(見表4),結果顯示,干預前實驗組(51人)與控制組(51人)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心理健康管理三個自我管理維度上得分及總分差異不顯著,說明實驗組與控制組同質。分別將控制組與實驗組在干預前后的各分數進行對比,控制組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心理健康管理等維度得分及總分差異均不顯著,實驗組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心理健康管理等維度得分及總分差異均顯著。進一步分析表明,實驗組在干預后的各項得分比干預前高。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上的得分比較
(2)訪談實驗組本次干預的效果
本次干預結束后,研究人員對51名實驗組成員進行了有關本次干預效果的訪談。94.41%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在團體中感到很自信,能自如地與團隊中的同學進行交流;80.39%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很了解自己的個性及情緒特點,能做好自己的情緒主人;88.23%的實驗組成員認為自己很了解學習上的不足,并認為找到了自我學習的最佳方法。
通過調查,本研究發(fā)現,留守初中生在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和心理健康管理三個自我管理維度及總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存在顯著差異。這與高中生的自我管理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即留守與非留守高中生在自我管理能力的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t=4.699,P<0.001)[20]。研究發(fā)現,留守中學生的親子交往缺乏,父母情感缺失,導致安全感不強,不易信任他人,自我封閉較多,逃避人際交往,不愿與老師、同學、同伴等進行溝通、交流、合作,不愿意參加學校、班級等組織的集體活動[21,22],社會性管理能力較為低下。受生活地域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留守中學生對學業(yè)成就的關注度更低,缺乏對學業(yè)的進取心,有的甚至存在較為嚴重的學習倦怠心理[6],因此缺少自覺開展知識時間管理、探索改進學習方法和提升學業(yè)水平的動力。李寶鋒認為,與普通中學生相比,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表現出更明顯的偏執(zhí)、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適應不良,自尊水平也偏低[1]。本研究也得到相近的結論,這可能是與留守初中生難以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缺失有著密切關系??傊?,受個人經歷、地域環(huán)境、家庭生活、學校教育等多方因素影響,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得分會顯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另外,本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初中生在自我管理各維度得分及總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文婷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即寄宿制公立中學初中生學習自我管理方面在性別上也不存在差異[23],也與梁彩柳的研究相一致,即城鎮(zhèn)寄宿初中生的人際價值感、人際主動性等社會性管理以及自我激勵等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不存在性別上的差異[24],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自我管理方面的主動性不夠。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師生關系依然有著與小學生相類似的依賴性[25],因此,初中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被動展開,男、女個體差異就不明顯。
本研究中,實驗組在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后社會性管理、知識時間管理和心理健康管理三個自我管理維度及總分分值都有明顯提高,說明團體心理輔導對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有較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干預后的訪談,發(fā)現實驗組對本次心理輔導的評價是積極正向的,再次驗證了本次心理輔導對提高留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