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英
摘要: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提高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課堂導入認識不夠充分,導致課堂導入并未發(fā)揮其效,因此以小學信息技術為例,對課堂導入進行系統(tǒng)整理與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教師更加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
關鍵詞:課堂導入;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求知欲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將化為灰燼?!睂τ谡n堂來說,要想讓學生對所教授的課產生學習動力,就需要一個好的課題導入,讓學生對所要授知識產生興趣和求知欲,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下,課堂教學實施將會變得容易,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加強。因此,如何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好的課堂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黃金鑰匙”。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來說,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明確學習的目的,指導學生學習的實踐性,從而幫助教師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出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有利于探索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jié)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tài)度。但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忽視了課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從而出現(xiàn)了導入方法單一重復,甚至直接跳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情況,導致信息技術課堂缺乏了生動性,學生進行機械式的學習,逐漸降低了學習興趣。有的教師雖然在課前設計了各種類型的教學導入,大多卻存在著表演的性質,達不到導入的實質效果。雖然在新的教學模式下,不少教師開始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思考,但是仍舊對于課堂導入方面卻不夠重視并缺乏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因此,我們需要對課堂導入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整理,找到正確的導入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誘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于小學信息技術來說,課堂導入的設計不僅要能有效地導入教學內容,而且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性格特點,才能達到良好的導入效果。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原則
趣味性原則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就需要讓學生喜愛學習,以學習為樂。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活潑好玩,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喜歡“有趣”的事物。因此,想讓學生愛上學習,首先要讓課堂有趣,通過“有趣”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好奇心聚焦到課堂中來。
多樣性原則
就如無論多美味的東西,吃多了也就膩了一樣,無論再好的導入方法,如果反復使用,時間久了,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讓信息技術課堂失去新鮮感。并且,不同的教學內容,同樣的導入方法不一定適用,不同的學情所適用的導入方法也不一樣。因此,教師應當依據(jù)教學內容,對導入方法進行調整,讓導入的形式多樣化,從而使得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
精簡性原則
課堂導入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存在,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課堂導入的作用是“開啟課堂”,因此導入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教學的主要內容。課堂導入要做到“精”和“簡”?!熬笔侵笇朐O計要做到“精準”,圍繞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導入方法,從而精確地達到教學目的?!昂啞笔侵傅皆O計需要“簡潔明了”,不要過于冗雜,過于花哨。
有效性原則
有效的課堂導入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意義和功能。課堂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絕對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存在,不能為了導入而導入,否則導入就成了“表演”,沒有任何教學意義。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時,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jù)教學的整體內容和學生學情來進行設計,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證導入的有效性。
三、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
(一)情境導入法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導入中,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置于特定、有趣的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欲望。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白學習任務,產生探究學習的動機。在畫圖軟件中進行《選擇、復制和粘貼》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的過程:首先創(chuàng)設“植樹造林”的情景,讓學生說說要畫好多樹該怎么辦,學生說出自己的辦法,然后我說:老師能像孫悟空一樣會72變,用一顆樹就能變出一片森林。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我通過復制粘貼完成了操作,引得學生滿堂喝彩,學生個個都迫不及待認真學習起來。
(二)比喻導入法
信息技術課中一些概念和術語對于初學電腦的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恰能把它們進行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建立自己的文件夾》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擺放整齊的書架、衣櫥等生活中常見到的收納用具,告訴學生電腦中也有類似的收納用具——文件夾,從而引出課題。然后把文件夾比喻成日常生活中的書架、玩具柜等收納用具,把文件比喻成書架上的書、玩具柜中的玩具,讓學生形象地理解文件夾就是文件的收納箱。通過這樣形象的比喻,就可以把信息技術中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有趣。
(三)問題導入法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能夠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產生探究欲望。在學習《神奇的計算機》時,我在導入中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1. 計算機有哪些本領?2. 計算機的特點有哪些?3.計算機是怎樣工作的?4.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計算機?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書本介紹的內容,逐個解決問題,從而很好地掌握本課內容。
四、結語
魏書生說:“好的導入像磁鐵,能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入又是思想的電光火石,能給學生啟迪,催人奮進。”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小學生作為初學者,本對這門學科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若我們教師再能打造好這把“求知的鑰匙”,定能構建一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楊洋,李錟:《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應用與思考》[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09):68-69.
[2] 楊曼,王運武:《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課堂導入技術研究》[J]. 教學與管理,2015(03):104-107.
[3] 霍麗霞:《淺析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課題有效導入四法》[J]. 學周刊,2013(0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