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英 張蓉
幼兒園里常常會出現一兩個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幼兒,他們是小朋友口中的“壞孩子”,是家長耳中的“肇事者”,是老師心中的“搗蛋王”。大家時刻將審視的目光鎖定在他們身上,用貼標簽的方式指向他們的行為:無法控制的情緒、攻擊他人的動作以及歇斯底里的吼叫……然而面對這些“與眾不同”的幼兒,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消除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呢?這就需要我們聚焦一個問題——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該如何認知與矯治。
攻擊性行為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行為,是指其有意圖的、傷害他人的、多方式的破壞性行為。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往往不積極參與活動,注意力不集中,各種能力難以得到全面發(fā)展,倘若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和矯治,將導致幼兒的社會性認知和個性發(fā)展受阻,產生交往障礙,乃至傷害他人,對幼兒身心健康和人格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了解幼兒攻擊性行為并及時進行矯治意義重大,不僅能有效助力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工作,而且可以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我們以3—6歲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文獻追溯法及個案矯治法,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分為三類:一類為動作型,即直接利用自己的身體攻擊他人,主要表現為打、咬、踢、推、搶、扔等;一類為言語型,即通過言語攻擊直接或間接傷害他人;一類為兼有型。調查中還發(fā)現,3—6歲階段的幼兒往往以動作型攻擊為主,男孩產生攻擊性行為的比例略高于女孩。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行為規(guī)范、語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會更多地運用認知重建和活動替代等積極行為調節(jié)情緒,因此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頻率也會降低。
在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發(fā)生誘因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這類幼兒在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時,往往會通過破壞性的暢想去宣泄,比如有的選擇哭鬧或者爭吵,而有的會通過爭奪或破壞玩具來發(fā)泄,更有甚者從工具性攻擊轉向敵意性攻擊。這些事例其實都折射出了具有攻擊性行為幼兒在認知能力、情緒控制方面的短板,而這些短板也恰恰為我們本次尋找誘因提供了重要線索。跟隨線索,結合調查,我們從幼兒個體、家庭、社會三塊成長“地圖”中探尋,找到幼兒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因素,為之后有效防范打下基礎。
(一)個體方面
遺傳基因與性激素水平等個體生理條件是引起攻擊性行為的內在原因之一,其次則是心理與認知條件,當幼兒的社會信息處理過程出現了偏差和缺陷,為了滿足自身特殊需求,便會在不良情緒和認知偏差的誘導下出現攻擊性行為。
(二)家庭方面
在對幼兒攻擊性行為家庭誘因的探尋中發(fā)現,家庭因素與幼兒的攻擊行為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方面,三分之二被調查家庭存在專制型與寵愛型這兩種教養(yǎng)方式,易使幼兒缺乏自主性,產生逆反心理,導致較高頻率的攻擊性行為。反之,在民主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協(xié)調一致性較高,幼兒不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二是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學歷及以上的父母占42%,其幼兒出現負面行為的種類僅3種,頻率為每周2—4次,遠低于父母學歷為本科以下的幼兒平均6種和每周6次的攻擊性行為出現頻率。三是家庭氛圍方面,氛圍和睦的幼兒出現負面行為的比例較氛圍沉悶的低約三成。由于經濟、情感等原因,家庭成員處于不和諧狀態(tài)時,父母對幼兒的關注度減少,使幼兒缺少陪伴與正確引導,若父母間進一步存在語言或行為暴力的情況,幼兒將更容易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進而傾向于模仿,從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社會環(huán)境方面
社會環(huán)境紛繁復雜,幼兒分辨能力弱,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一是在幼兒園中幼兒欲獲取的資源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幼兒偶發(fā)的攻擊性行為未及時得到干預,都將導致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二是各大眾媒體平臺里不適宜的視頻、游戲等,極易導致幼兒效仿,誘發(fā)攻擊性行為產生。三是幼兒居住地的環(huán)境、治安、鄰里文化對其攻擊性行為的關注和干預程度等,都是需要密切關注的誘因。
(一)家庭教育的實施路徑
家庭教育是預防和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抓手,所以在制定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治方案時,我們把家庭教育納入其中。首先,創(chuàng)建溫馨家庭環(huán)境,營造和睦氛圍,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情感。其次,實行民主型教養(yǎng),與幼兒多交流,尊重幼兒的選擇,盡量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避免無故責備、打罵。再次,培養(yǎng)幼兒自控力,幫助幼兒學習、理解社會規(guī)范。最后,培養(yǎng)幼兒的共情能力,以積極情緒理解和幫助幼兒提高換位思考以及移情的能力。
(二)幼兒園教育的實施路徑
幼兒園是幼兒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最容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地方。所以幼兒園應多角度、全方位地實施干預,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保證幼兒有足夠的、和諧的活動空間及充足的游戲材料等。第二,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幼兒共同營造“互幫、互讓、互惠、互長”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第三,教師可通過積極引導,鼓勵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的幼兒適當承擔一些班級任務,培養(yǎng)其責任感、自我約束力和親社會屬性。
(三)家園協(xié)同的實施路徑
在研究幼兒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誘因基礎上,我園挖掘家長資源,制定了家園協(xié)同的實施路徑,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通過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減少刺激、榜樣示范、學會合作、積極鼓勵等策略,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進行3個月的個案矯治,效果頗為明顯。一段時間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頻率平均減少了85.71%,自我控制能力、共情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這一實驗證明了家園協(xié)同的有效性,也為我們探究幼兒攻擊性行為提供了可行性實施路徑。
幼兒時期是個體生理特點、性格特征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最重要時期,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及時干預和矯治對其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對于幼兒階段的攻擊性行為,我們還需重點關注,持續(xù)研究,繼續(xù)開展家園攜手的共同矯治模式,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和交往環(huán)境,助力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十四五”幼教專項課題“矯治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J-2021076)
(責任編輯:郭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