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秋霞
【摘要】閱讀從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提升學生理解、思考、寫作能力,增長學生見識,提升學生文學欣賞水平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陷入程式化的模式中,缺少靈活性,使課堂陷入死氣沉沉的氛圍中,閱讀教學的豐富性、活躍性被淡化,導致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相對較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7-0082-03
閱讀看似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不會輕松。這種先入為主的認識,的確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障礙”,使閱讀教學一進入狀態(tài),就是嚴肅的,程式化的,缺少活躍性,課堂死氣沉沉。其實,閱讀是打開世界的一種方式,閱讀的特殊性,使它不但內(nèi)容豐富,如故事人物、寫景寫物、愛恨情仇、真真假假,方式也很多樣,如敘述文、散文、小說、詩歌等。所以筆者覺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活起來,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突破程式化、單一性的教學,才有可能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采用靈活的小手段,強化學生的閱讀意識
(一)建立班級讀書角,讓學生看見閱讀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閱讀課,首先就得給學生營造一個閱讀環(huán)境,我們不能強迫式地把學生壓在課堂上,要采用一些技巧,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進行閱讀。如,建立班級讀書角,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的閱讀需要,向?qū)W校為學生申請一些讀物;各科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向?qū)W生推薦讀物;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一兩本書拿來放在讀書角,與同學們分享。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小看班級讀書角,它不但能營造班級的文化、文學氛圍,還能無形中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
如果沒有讀書角,學生課下的活動就是跑到教室外在操場上做一些活動,如打籃球、踢毽子、打沙包等,或者在教室里打鬧、閑聊。但是有了讀書角,讓學生看見“閱讀”,看見多種多樣的書籍,肯定會有學生第一次拿起讀書角的書,一次兩次,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一個兩個,使班級形成人人閱讀的氣氛,從而強化學生的閱讀意識,自然地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二)讓學生分享讀物,聽見閱讀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熱愛什么。大多數(shù)時候是跟著大家的興趣,讓熱愛“盲目”地奔跑。這是小學生思想不夠成熟的表現(xiàn),是缺點,也是優(yōu)點。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種“盲目”性,引導他們走進閱讀,愛上閱讀。所以,筆者覺得,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或五分鐘,每天讓學生分享一本自己讀過的書。如書的作者、寫作背景;他怎么得到這本書,為什么喜歡它,為什么要分享給大家;把書中的內(nèi)容簡單地復述一下,并對文中某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或者某個印象深刻的人,作為分享的重點等。比如《小王子》,讓學生分享時,要從自己如何獲得這本書,獲得這本書的開始,進入故事情景,感人的、令人感興趣的片段,再到學生對于故事人物的認識等。這樣不但能強化學生的閱讀效果,增加學生的閱讀收獲,還能讓其他同學“聽見”閱讀,喚醒他們的閱讀意識,以及想讀一讀這本書的興趣與熱情,從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機會,強化閱讀中的收獲
(一)滿足學生字詞的積累,提升學生語言素材
小學生為什么不愛閱讀,對閱讀缺少熱情,這與他們知識基礎有限、經(jīng)驗有限有非常大的關系。因為他們不知道閱讀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也不知道什么內(nèi)容是適合自己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小學生的閱讀都是在教師指導下,甚至是強迫下才進行的,他們在閱讀中的收獲遠遠小于教師、家長的期望,也小于學生自己的期望。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具體的閱讀課堂教學中,強化閱讀中的收獲,要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欲求,強化他們的目的性,自然就會驅(qū)動他們對閱讀的內(nèi)動力。
1.在閱讀中能積累更多的字詞。雖然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積累字詞,積累基礎知識的主要平臺,但畢竟時間有限,內(nèi)容有限,現(xiàn)在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比較強烈,課本上有限的知識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所以,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字詞。比如,碰見陌生的字詞一定要查工具書,不但要知道其讀音、注釋,還要懂得其用法;再比如,碰見常用的、常聽到的,學生自己又不太熟悉、不會寫的字詞,如尷尬、頹敗、囫圇、磕碰、瞌睡等,要讓學生多寫幾遍,達到會認、會寫、會用的目的。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積累字詞,還能增長學生的成就感,極大地提升閱讀效率。
2.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在調(diào)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的困難,不僅僅是缺乏生活經(jīng)驗類的素材,或者是對于作文結(jié)構(gòu)不熟悉,還有就是他們語言素材的匱乏。比如,學生看到一只可憐的流浪貓,想形容一下它的外貌,表達一下對它的同情,可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想不起來合適的形容詞。這種尷尬的局面,就是學生語言素材匱乏的表現(xiàn)。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針對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這個普遍問題,要引導他們在閱讀中學會積累語言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比如,在閱讀課文《獵人海力布》時,課文中有很多常用的好詞,如尊敬、尊重、酬謝、感謝、再三、崩塌、催促、犧牲、鎮(zhèn)定等等,還有像這些學生寫作中常用的,如非常敬愛、熱心幫助、留下很少、頭上飛過、抬頭一看、搭箭開弓、大吃一驚、含在嘴里等詞語,以及一些優(yōu)美、形象、生動的句子,都是學生能積累的語言素材。如果學生在閱讀時,積累并能反復熟悉,一定能讓學生表達猶如神助,流暢、自然、準確。
再比如,學生在閱讀《窗邊的小豆豆》時,也可以收集、摘抄很多好詞好句,如威風凜凜、搖搖欲墜、身臨其境、快言快語、眼花繚亂、目不斜視、絞盡腦汁、天真爛漫、心驚膽戰(zhàn)、心曠神怡等,以及其中很多有必要摘抄整理的,學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的好句。這些課內(nèi)課外有意識的語言積累,就會成為學生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素材庫。因為它們不但在學生背熟了、理解透了的基礎上能讓學生根據(jù)原有的句子結(jié)構(gòu)填進自己的語言,還能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愛上閱讀。他們每天都會在閱讀中積累,日日月月,月月年年,天長日久的積累,就成了語言的源泉,用不盡,取不竭。這對于學生來說,不但能有流利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作文水平也能不斷提升。
(二)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效率不高,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不會閱讀,不知道如何閱讀效率才會更高,收獲才會更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不足,一定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1.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讀。這是一般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會告訴學生的一個方法。尤其是在做閱讀題的時候,教師會告訴學生,先看后面的問題,再進行閱讀。這就是告訴學生要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閱讀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目標性明確,學生的收獲就會更大;二是能讓學生準確捕捉到有效的信息,提升閱讀的效率。所以,帶著問題閱讀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閱讀方法。它不但能幫助學生迅速完成閱讀理解,還能提升閱讀的效率,增加閱讀的收獲。
2.快速瀏覽全文。小學生好奇心很強,他們拿到一本新書,看到一篇文章,總想很快地了解它大概講了什么內(nèi)容。教師要充分引導、發(fā)揮小學生的這個心理,讓他們對于閱讀內(nèi)容先快速瀏覽一遍,然后再沉下心來細讀、深讀,學生會更容易走進內(nèi)容,收獲會更大。比如,有些長文,學生快速瀏覽一遍,抑制住好奇心,更有助于學生認真、深入地閱讀,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比如,一本書,學生想快速閱讀也得費一定的時間,那就先快速瀏覽一遍目錄,從目錄的框架中,先了解這本書講了什么,然后進行細讀,也是保證閱讀效率的一種方法。
3.抓住每段內(nèi)容的中心句,如開頭句或結(jié)尾句。這樣能幫助學生理解每段文字的思想,也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銜接性更強,增強閱讀的流暢性,體驗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總聽有些學生反映,讀完還是不理解,其原因就是沒有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沒有理解每段的意思,如何能理解全文的意思,就是要細讀每一段,抓住每一段中心句,這是提升閱讀質(zhì)量的關鍵。
4.要抓住瞬間的感悟,寫讀后感。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本書,只要我們是認真從頭到尾閱讀完了的,肯定會有所感悟,這就是收獲。所以不管是閱讀到中間,或者結(jié)尾,只要在閱讀過程中有感悟,一定要鼓勵學生把它寫下來。如此,既能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寫作能力,也能讓學生更深地融入內(nèi)容,理解內(nèi)容,提升閱讀效率。
5.再次閱讀。對于課文或者重要文章,只要學生感興趣,學生閱讀之后放幾天,可以再次閱讀。因為每一次閱讀不但有不同的感受、收獲,也能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增強感受,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
(三)拓展閱讀范圍,增強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喜歡寫現(xiàn)代詩歌,這與學生見過詩歌,讀過詩歌關系很大。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涉及了詩歌,如《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綠》《白樺》等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或者在給學生講冰心的詩時,可以把她其他的短詩給學生準備幾首,讓學生對比閱讀,體驗冰心語言的簡潔、清爽、靈巧、新穎,這不但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寫作興趣的鞏固,也能拓展學生的閱讀思路、寫作思路,使他們學習詩歌語言的精美、簡練,以后不管是用在口語表達上,還是作文寫作中都是為學生文字水平加分的,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成績。
三、巧設閱讀目標,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一)有限制的設計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多多少少都會根據(jù)文本中心,為學生設計幾道相關的閱讀題目,讓學生通過完成閱讀問題,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也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如在《天窗》教學后,教師會給學生設計如“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請結(jié)合原文回答問題?”或者也可以問“天窗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課文主旨、中心,為學生設計一些限制性的目標,如“閱讀原文,回答以下問題”等。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為了找到答案,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同時他們會在閱讀過程中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組織回答問題的語言。有目標的閱讀,雖然看似格局小了,但是對于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還比較薄弱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促進,能讓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閱讀中,完成任務,實現(xiàn)閱讀目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目標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開放性的設計目標
有一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說明同一本書,同一篇文章,每一個人因為經(jīng)歷、見識、價值觀的不同,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獲。作為新時代、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師,也要發(fā)揮千人千樣的閱讀理念,在閱讀過程中,除了圍繞課文給學生制定限制性的閱讀目標之外,也可以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目標,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使學生在寫作上、閱讀上都能有所提升。如在閱讀《天窗》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問題,如,“如果你有一個天窗,你最想從中看到什么?”再比如,閱讀了《蘆花鞋》,也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那個沒有買到蘆花鞋的人,在寒冷的雪天你會買主人公從腳上脫下來的鞋嗎?為什么?你會對他說些什么?”等等。這些開放題,都與課文有關,又與課文無關,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想象、經(jīng)歷自由解答,既能強化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也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實現(xiàn)一舉多得的閱讀教學目的。
四、結(jié)束語
總之,閱讀是學生豐富思想,提升語文成績的主要途徑,閱讀更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人文氣質(zhì)不可替代的手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辦法讓閱讀教學擺脫傳統(tǒng)應試的目標束縛,讓閱讀教學豐富起來,輕松起來,才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學生也輕松進入閱讀世界,愛上閱讀,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對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寓鋒.在“語文意識”下中小學閱讀教學策略構(gòu)建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9(8):18.
[2]趙婷婷.淺析賞識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11):159.
[3]趙彩.論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8(5):221-223.
[4]顏春林.論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輕松的氛圍[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