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晟玉
摘 要:本文試圖從面子威脅行為和禮貌理論的角度對委婉語進行簡要分析。委婉語是指語言使用者考慮到社會變化、社會心理等因素,為了避免對聽者或讀者造成傷害,使用禮貌用語和其他語言來代替直接、甚至粗俗的表達。委婉語的使用是為了滿足交際雙方的面子需要,從而促進交際的正常順利進行,貫穿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日常交際中。
關鍵詞:委婉語;面子理論;禮貌原則
一、引言
委婉語的使用通常與一些特殊詞語的使用聯系在一起。人們用間接語言來表達一些忌諱的事情或不愉快的意思,使交際能夠正常順暢,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除了傳統的委婉語定義和分類,例如一些人們難以提及的話題,除了這些詞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委婉語”,如間接要求或語言表達,例如英語中,孩子想吃冰淇淋,父母會說“I-C-E-C-R-E-A-M”,不提食物,而是把字母一個接一個地拼出來,這樣孩子就不會知道父母在說什么。這種間接表達方式也是委婉語。因此,委婉語的使用不一定是出于禮貌,可能有各種復雜的語境原因。
二、文獻綜述
語用方面,王玉曉(2011)分析了委婉語的使用和實現,包括間接言語行為、幽默和疑問句型的選擇,并認為雙方都會盡最大努力維護自己和對方的面子。然而,有些言語行為本身就是“面子威脅行為”,交際雙方都使用禮貌語言,而委婉語是使用禮貌語言的一種方式。在張辰麟(2020)中,它使用了手動收集和識別的委婉語語料庫,并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保留、分析和預測委婉語詞的含義。
認知方面,李軍華(2016)從隱喻和轉喻機制的角度分析委婉語,認為其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是間隔的,體現了距離原則;相似性映射體現了關聯原則,成功地建立了委婉語理解的認知模型。
語言學家Goffman(1967)、Leech(1983)、Brown和Levinson(1987)分別從理論上提出了他們對禮貌和面子的觀點。田中(Tanaka,1982)寫了一本名為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書,該書關注的是一個假設,即一個人只有在認為自己在心理上或社交上與聽話者疏遠時才會采取禮貌策略。Matsumoto(1989)出版了一本Politeness and Conversational Universals―Observations from Japanese. Multilingual名為的書,該書僅涉及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關于面孔的一些定義。Patricia(2003)寫了一篇論文名為Teaching Linguistic Politeness: A methological proposal,該論文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工具來描述第二語言接觸和學習中的語用。
三、面子威脅行為與禮貌原則
Grice(1925)簡要介紹了屬于禮貌原則的會話含義。盡管如此,Grice在他的語用理論中并沒有恰當地解釋他的禮貌原則,也沒有回答一些問題,例如為什么人們說話間接而不是直率。
Leech(1987)提出了禮貌原則,該原則解釋了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并且出于禮貌考慮,使言語恰當。這一原則有六個標準,即機智準則、慷慨準則、贊許準則、謙遜準則、同意準則和同情準則。在這些指導方針中有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表揚別人,貶低自己。根據Goffman(1967),面子是社會屬性中自尊的體現,面子意味著榮譽、自尊和公眾自我形象。它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消極的一面,另一個是積極的一面。
Brown和Levinson(1987)提出,面子威脅行為(FTA)幾乎存在于所有言語行為中。然而,根據不同的威脅,面子威脅行為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根據Brown和Levinson(1987)的說法,當說話人對聽話者的要求、提議和情感表達施加壓力時,會傷害到聽話人的負面面子。當說話者表達不同意見、批評、矛盾和指責時,他會傷害聽者的正面形象。言語行為像是感謝、接受提議、做出不情愿的承諾,冒犯了說話者的需要,而言語行為像是道歉、懺悔、承認責任,違背了說話者對積極自我形象的需要。
四、漢語委婉語分析
在漢語中,說話者故意降低身份以表示尊重和謙遜,稱自己為“鄙人”;問別人的中文姓氏時,會是“您貴姓”,而談論對方的父親將是“令尊”,母親“高堂”。這是演講者故意降低身份來提升對方,以表示尊重和謙虛。使用委婉語可以表達不滿、拒絕、要求和批評等。使用委婉語可以使雙方禮貌相待,氣氛和諧。我們在英語中可能找不到相同含義的等效表達。
另一個例子是使用“那個”,這個指示詞“那個”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所以它經常被用來指那些難以說出并且令人尷尬的事情。例如,如果我們想談論一個你不喜歡的人,我們經常使用指示語“那個人”來指代你想談論的特定的人。我們之所以使用這種指示語而不是直接說出那個人的名字,是因為我們想挽回自己的負面形象。
在這些例子中,當我們使用這些委婉語時,我們想保留自己的正面形象,雙方對話者的負面形象和正面形象都得到了保存和提升,被占便宜的人會感到更少的冒犯和更好的感覺,而不會像原來的那樣感到受到傷害,因此,負面面子得以保存。利益接受者自己也會感到內疚和尷尬。當我們說這種冒犯性的表達時,我們傾向于選擇委婉語來挽回對方的面子,不僅聽者會感覺更好,說話者也會感覺更好,因為說話者考慮了聽者的感受,為他人挽回了面子。
為了保護他人和我們自己的面子,我們必須注意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策略,其中委婉語的使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實上,使用委婉語的一個根本目的是讓對方覺得你是善意的,所以人們在交際中使用委婉語是為了遵守禮貌原則
五、結論
中國人的交際通常是含蓄和內向的。信息傳播通常取決于上下文而非口頭內容。委婉語是傳統語言的一種變體,它違反了合作原則,是表達一些難以言喻和表達困難的間接方式,其選擇和理解依賴于語境,遵循禮貌原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面子理論。委婉語在日常交際中使用頻繁,對交際效果有很大影響。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有用而有效的交際語言,是實現移情和理想交際效果的一種途徑。委婉語作為隱性交際的主要手段之一,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參考文獻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3.
[2]Brown &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Erving Goffman.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4]Tanaka.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Matsumoto, Y. Politeness and Conversational Universals―Observations from Japanese. Multilingual―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1989.
[6]Patrica Bou-Franch. Teaching Linguistic Politeness: A methological propos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3.
[8]李軍華,and 郭定芹.”委婉語構造原則的認知闡釋.”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02(2016):110-116. 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16.02.019.
[9]王玉曉.”面子理論視角下的委婉語.”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04(2011):69-71. doi:10.16140/j.cnki.1671-5330.2011.04.007.
[10]張辰麟, et al.”漢語委婉語語言資源建設.” 中文信息學報 34.08(2020):32-40. doi:CNKI:SUN:MESS.0.202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