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藝瑾
摘 要:在中日跨文化交際中,拒絕表達的使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對他人請求時拒絕更是難以說出口。為便于中日兩國交流的順利開展,減少因語言和文化因素產生的表達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了解和辨明中日拒絕表達方式的異同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基于森山卓郎(1990)的拒絕策略分類法,運用Leech(1983)的禮貌原則和Brown and Levinson(1987)提出的面子理論,考察分析中日拒絕表達策略的異同。本論文以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電視劇為語料調查對象,聚焦于拒絕場面,通過中日對比,考察中日在應對“請求”場面時拒絕策略的異同,并探討其背后的差異原因。此研究將對跨文化交際、漢日語言對比和日語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漢日語言對比 拒絕言語行為 禮貌原則 拒絕策略
一、引言
在日常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通過言語行為達到其交際目的。而各言語社會的成長背景以及各語言文化圈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這就使各言語行為在不同言語社會中的策略表現(xiàn)存在差異。拒絕策略的生成原則是交際主體力求從目標對象的視角出發(fā),對個人的拒絕表達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構思,讓目標對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盡管兩國在文化習俗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跨文化交際中言語運用的理念以及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都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跨文化交際言語行為僅僅依賴語法、句型、詞匯等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對交際雙方的語言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語用上的對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不同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減少誤解,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暢發(fā)展。
這里考察的只是中日兩國語言中最常見的拒絕表達的語用策略,當然拒絕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因人而異,且根據(jù)性別、親疏關系也會有所不同。本文通過進一步分析引起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原因,明確異文化交流的特征和注意事項。
二、前人研究及問題點
近年來,學界從對比研究、語用論、談話分析等不同角度對拒絕表達進行了分析研究,但其中大部分以角色設定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居多,且主要圍繞“邀請”場面。本文為了獲得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更自然的對話,選取電視劇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聚焦于“請求”場面,通過中日對比,分析中日兩種語言拒絕表達的異同。
何兆熊(2000)中提到拒絕言語行為是交際者在面對“請求”、“邀請”、“建議”等語言行為時,直接或間接性地否定對方意愿的言語行為。根據(jù)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研究,拒絕本質上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為”,需要一定的策略來挽救。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拒絕策略往往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運用這種行為需要較強的語言能力和較高的交際能力,而如果對這種行為運用或理解不當,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導致交際的失敗。
森山(1990)將日語的拒絕策略分為4類:①采用直接拒絕的方式。(直接型)②找個借口婉轉地拒絕對方。(理由型)③先口頭應允,過后再想辦法拒絕。(拖延型)④笑而不語,不拒絕也不應允。(回避型)
伊藤(2002,轉引自程:2014(77))在研究中指出,日本人更喜歡用曖昧的方式拒絕對方,盡量避免直接拒絕對方。這也是日本社會中公認的禮貌行為之一。
但通過筆者從電視劇中收集的語料和日常生活中和日本人的交往感悟來看,日語中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向時并不經常采取回避的方式而是使用“直接拒絕”策略偏多,明確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向。常用“行かない(不去)”、“無理だ(不行)”等對他人提出的希望直接拒絕。
因此筆者認為前人研究是不全面的??梢约毣譃椋喝毡救嗽谟H密關系中的拒絕場合多使用“直接拒絕”法,而對于商業(yè)或更加正式的場合下多采用“間接拒絕”策略。
三、口語語料中拒絕表達的使用傾向——以“請求”場面為中心
本文以“請求”場面為中心,基于文(2004)將拒絕表達策略細化分為“直接拒絕”、“理由說明”、“道歉”、“猶豫省略”、“共同感受”、“下次約定”、“不滿”、“責任轉嫁、”“代替方案”、“轉移話題”、“許可”、“博取理解”等多種類別,對中日語言中的拒絕表達進行對比研究。
通過中日兩國近年來熱度較高并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中日各3部電視劇,收集了拒絕表達用例各42例,從中分析“請求”場面下拒絕表現(xiàn)策略的使用傾向,考察中日拒絕策略的異同。
拒絕表達往往會受到諸多社會關系的影響。根據(jù)場合的不同,拒絕策略也會有所變化。本研究從“請求”(依頼)場面著手,對拒絕表達進行考察,分析中日拒絕表達的異同和語言行為特點。因篇幅原因雖無法考察所有的類型差異,本文力爭就中日兩國語言中存在較大差別的拒絕表達言語行為進行詳盡的考察。
“請求”是指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向對方尋求幫助并希望得到滿足。一旦拒絕對方的請求,就有可能會威脅到對方的面子,使兩人產生間隙。因此,被依賴者需要一邊考慮與對方的人際關系,一邊實施拒絕言語行為。根據(jù)從電視劇中收集的語料來看,有關“請求”場面的拒絕表達方式的使用傾向如下表所示:
“請求”場面下的拒絕表達傾向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整體上看中日在對待“請求”場合拒絕時,多使用“直接拒絕”和“理由說明”的拒絕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對于中日兩種語言來說“直接拒絕”和“理由說明”能夠最有效地傳達拒絕的意圖。“直接拒絕”的表達方式例如:
(1)とにかく、行けないから。/反正我就是不能去。
——日劇《戀仲》第五集
(2)我可以,不承擔責任地讓你扯,但千萬不要扯我老板。
——國產劇《歡樂頌》第十六集
有關“直接拒絕”策略的使用,日語中出現(xiàn)9例,而漢語中僅出現(xiàn)4例。日語的數(shù)量超過了漢語的2倍以上。筆者認為這與語料選取于生活化的電視劇有一定的關聯(lián),日本人雖然較中國人更委婉含蓄,但在親密關系中的拒絕場面多使用“直接拒絕”法,有一種正因為關系親密,所以直接拒絕也沒關系的語義?!爸苯泳芙^”在拒絕表達的方法中最清楚易懂,能夠將拒絕的意思清楚地表達給對方,同時也最有效果。曖昧表達多用于不熟悉或“對上”關系中。
而漢語中會因為親密關系而更為對方著想,相比“直接拒絕”的生硬“代替方案”的拒絕策略使用較多。盡可能的減少威脅對方面子、給對方不好印象的可能。對于“直接拒絕”的內容,漢語會經常使用“今天恐怕不行”、“今晚不行”等對時間的強調,有著“雖說現(xiàn)在不行,但如果換一個時間的話也許可以”的含義。起到緩和“直接拒絕”表達給對方帶來“面子威脅”的作用。
“理由說明”是一種能讓對方得以欣然接受不可或缺的策略。能修復雙方間因拒絕和被拒絕產生的不平衡,維護人際關系。因此,無論漢語還是日語都多用“理由說明”這種拒絕方式。通過考察“理由說明”的使用數(shù)量為日語13例,漢語10例;中日并無明顯差異。從內容上看,不明確說出理由而是曖昧地“蒙混過關”在兩種語言的拒絕表達中都存在。比如像日語中“あのさ、俺忙しいの。”漢語中“沒時間,我很忙?!边@樣的曖昧理由表達在兩種語言中都可以看到。但從整體上來看,日語中對于對方提議和請求的拒絕理由更加簡潔。比如:
(3)今、そういう気分じゃないんだ。/我現(xiàn)在沒那個心情。
——日劇《戀仲》第七集
而相比之下漢語中的“理由說明”會更詳細地說明自己的現(xiàn)狀,更長、更具體。比如:
(4)“嫂子,我這個月實在拿不出錢了。我剛交了下個季度的房租,我現(xiàn)在所剩的也只夠我吃飯、擠公車的。你再想別的辦法吧?!?/p>
——國產劇《歡樂頌》第二十六集
另外,日語中多用像“ごめん”等“道歉”的拒絕方式、“それはちょっと”、“あの…”等“猶豫省略”的拒絕表達,還有像例(5)等介于“責任轉嫁”和尋求“共鳴”之間的拒絕策略。
(5)“こんなに誰が食うんだよ!”/這么多誰吃得下?。?/p>
——日劇《家族的模樣》第五集
而漢語中會使用“下次約定”拒絕策略:
(6)“今天兩臺手術很累。下班直接回家了,下次再約?!?/p>
——國產劇《歡樂頌》第二十九集
以及例(7)的“代替方案”策略:
(7)“悠悠,我還是覺得樓下那個門診比較好,病人都有免費的棒棒糖吃。我們還是去樓下吧?!?/p>
——國產劇《愛情公寓4》第2集
和表示“不滿”的拒絕策略:
(8)“你逛售樓處找我陪你干嘛!”
——國產劇《愛情公寓4》第15集
相比日本“道歉”拒絕策略的使用傾向,漢語中幾乎不使用這種拒絕策略。日本文化中為了維護人際關系可以通過威脅自己的面子,以期得到對方的原諒。相反的,中國人為維護面子不會使用“道歉”的拒絕方式。而有關“猶豫省略”的拒絕方式也是日本更常用。由于在拒絕他人的請求時,一定程度上會威脅到對方的面子,日語會以消極、猶豫的表達通過讓對方察覺自己的情緒來實施拒絕行為。而漢語會采取更加積極的“代替方案”、“不滿”等拒絕策略來達到自己想拒絕對方的目的。
四、結語
根據(jù)以上考察結果歸納出中日在“請求”場合下拒絕策略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
相同點:中日兩種語言在拒絕表達時都多用“直接拒絕”和“理由說明”策略。不同點:①日語更常用“先行致歉”、“猶豫”等消極策略。漢語則常用“代替方案”、“下次約定”等積極策略。②日語中“理由說明”比較簡潔、曖昧、含糊。而漢語拒絕理由更長、更具體、明確,話語內容更豐富。③日語“直接拒絕”時更絕對,而漢語中強調時間點。④日語常用“先行致歉”的拒絕策略,漢語卻不經常使用。⑤在策略組合模式上,日本人習慣將“先行致歉”與“直接拒絕”、“理由說明”配合使用,屬于典型的消極禮貌策略。而中國人在消極被動與積極主動的禮貌原則的共同驅使下,產生了形式多樣的拒絕策略組合。
漢語和日語各自存在于不同的社會文化中,造成了這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既有相同之處,又帶有各自濃厚的文化和地方特色。通過對以上拒絕言語行為現(xiàn)象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對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語言特色、甚至日本的社會文化加深理解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本國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本研究對跨文化交流和日語教育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中日兩國人民交流和交際的順利開展。除了上述的影響因素外,筆者認為還應添加年齡、性別、性格和個人身份等更細致化的因素對拒絕表達施加的影響,會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Leech,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 Group. 1983.
[2]Brown,P. &S. Levinson.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森山卓郎.斷りの方略――対人関係調整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J].「言語」.大修館書店,1990(8).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文鐘蓮.「斷り表現(xiàn)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意味公式の発現(xiàn)頻度を中心に」.『人間文化論』2004第7巻,123-133お茶の水女子大學.
[6]程曉萍.論中日拒絕表達方式的異同[J].文學語言學研究.2014(77).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