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義鑫
摘要:《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是古文名篇,同為中學教材選篇,兩文作者都在被貶謫時所寫,但都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其中一篇為議論文,一篇為散文,一篇是實景,一篇是想象之景,一篇重實用,一篇重審美,各有千秋,又殊途同歸,在貶謫的失意中蘊含著積極向上的風骨。
關鍵詞:《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古文名篇,同為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選篇,因此對于兩篇文章的對比閱讀自古有之,下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相同之處
(一)創(chuàng)作生態(tài)相同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創(chuàng)作于北宋年間,在當時的北宋,政治體制弊病較多,“冗官”“冗兵”“冗費”現(xiàn)象給當時的朝廷很大的壓力。不僅如此,西夏入侵,農民起義,內憂外患。時任北宋皇帝的宋仁宗想改革朝廷,便推出了“慶歷新政”,范仲淹是新政的主持者。然而由于當時積弊已久,改革失敗,范仲淹也被排擠出朝廷,《岳陽樓記》就在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歐陽修因為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因此基本在同一時間段也被貶,創(chuàng)作出了《醉翁亭記》。因此通過這樣的事件,兩人在寫這兩篇記文時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都是大抵相同的,都有著因為貶謫而產生的內心的隱隱不快。
(二)創(chuàng)作主旨相同
《孟子·梁惠王下》有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睆倪@段話中,我們發(fā)現(xiàn)《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從此而來,表明“與民同樂”的思想。在《岳陽樓記》中,作者寫了岳陽樓晴陰之景,抒發(fā)所思所感,最后闡明與民同樂的主旨。而《醉翁亭記》通過寫山水樂,游人樂,太守樂等,真正寫出了滁州在歐陽修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的場景,因此《醉翁亭記》表達的也是與民同樂的主題。
二、《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不同之處
(一)景趣不同
《岳陽樓記》寫的是虛景。范仲淹應滕子京寫文章時,當事人正在河南,所以寫的景色都是范仲淹自己想象出來的。但是范仲淹描寫大氣,使人讀文猶進入景色,莊重認真,大氣磅礴?!蹲砦掏び洝方o人則是一種詼諧幽默的感覺,其記敘文字就像風俗畫,把滁州的人文地氣全部展現(xiàn)出來。歐陽修在寫這篇文章時,其實年紀還不到40歲,但是以“醉翁”自比,寫出自己的寬厚豪爽,平易近人。不僅如此,文中還要刻意強調熱鬧的氣氛,尤其是游人之樂那一段描寫,具體細膩,充滿諧趣。
(二)文體不同
《岳陽樓記》可以說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章因為貶謫而產生情愫。因此開篇提出為什么寫這篇記,接下來各段除寫景之外都有議論性文字。開篇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后面就圍繞“異”字而寫。因為雨而寫悲,突出自己被貶謫憂傷的心情,下一段為晴而寫景,對比而作,指明不能一味傷心,也要重新振奮自己的志向,最后做結,說明貶謫的人也要有貶謫的胸襟,要奮發(fā)向上,有所作為?!蹲砦掏び洝房梢哉f是一篇散文,是作者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全篇文章以“樂”貫穿其中,既然是醉翁亭記,那么首段就交代了亭的由來,接下來寫亭周圍的四時的景色,表現(xiàn)出山水之樂,后面寫醉翁和滁人游樂,因此表現(xiàn)游人之樂,最后寫山鳥之樂,實際上這幾種樂都反映了醉翁之樂,也表達了醉翁想要與民同樂,最后闡明主旨,結構也比較清晰。
(三)風格不同
范公以立身之道行文,嚴謹莊重,喻之以理。歐公則以文抒情,以游戲筆墨出之,感人以情。范仲淹是政治家,因此更加強調文學的實用性,強調文章要有教育功能,因此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應滕子京之邀,一方面是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一方面是勸告滕子京不要因為貶謫失意,要重樹信心。所以此文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金圣嘆評《岳陽樓記》云:“中間悲喜兩大段,只是借來翻出后文憂樂耳,不然便是賦體類?!彼晕覀兺ㄟ^文章行文可以看出,《岳陽樓記》堂堂正正,有條有理,文章駢句豐富,歷來對此文評價多為思想方面。歐陽修是文學家,所以《醉翁亭記》更多要強調文章本身的審美價值。文章行為看似漫不經(jīng)心,但是這樣描繪才能讓我們感受到自然之美,文章多用散句,行云流水。尤其是每句結尾的“也”字,更給人一唱三嘆的感覺。這種真實,舒適,自然的感覺讀來讓人陶醉,也讓我們的眼前好像浮現(xiàn)出了醉翁出游,與民同樂的悠哉悠哉的閑情逸致。
最后想特別強調一點,古人對于貶謫以悲哀之情居多,如果溯源的話,屈原的《離騷》可以作為開端,到唐代,這種情感依然比較普遍,如韓愈的“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到中唐時期,白居易的“中隱”思想被接受,后到宋人,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大多是在榮辱富貴中的泰然自若,所以歐陽修,范仲淹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們都遭遇貶謫,但是都沒有垂頭喪氣,反而意氣風發(fā),這給我們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是兩篇文章歷經(jīng)百年仍能廣為傳頌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艷峰,宋瑞卿.剛柔異趣? 殊途同歸——《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對讀[J].唐山學院學報,2010,23(02).
[2]金圣嘆.金圣嘆評才子古文,[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546.
[3]王金偉,崔晶.《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比較闡釋[J].中學語文教學,2018(0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