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俠 曾辰航
企業(yè)間的交叉持股(Cross-Holdings或Partial Cross Ownership)是指一家企業(yè)持有另一家企業(yè)股份,獲取利潤分紅(股權收益),但是持股企業(yè)并不影響被持股企業(yè)或目標企業(yè)經營決策的情形(1)Bresnahan T. F., Salop S. C., “ Quantifying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roduction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6, 4, pp.155-175.(2)O’Brien D. P., Salop S. C.,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Ownership: Financial Interest and Corporate Control”, 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0, 67(3), pp.559-614.。因而持股企業(yè)的這種交叉持股行為通常被形象地稱為“消極投資”(passive investment),持股企業(yè)被稱為“安靜的投資者”(silent investor)(3)Flath D., “When Is It Rational for Firms to Acquire Silent Interests in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1, 9(4), pp.573-583.(4)Gilo D. , “The Anticompetitive Effect of Passive Investment”, Michigan Law Review, 2000, 99(1), pp.1-47.。基于市場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體現(xiàn)為非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與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非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指持股與目標企業(yè)之間無產業(yè)關聯(lián),如制造業(yè)企業(yè)與證券公司的交叉持股(5)林華:《上市公司與券商相互持股問題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滬市A股的經驗證據》,《上海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而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又分為兩類:橫向交叉持股和縱向交叉持股。橫向交叉持股為同行業(yè)直接競爭的企業(yè)間的交叉持股,縱向交叉持股指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之間的交叉持股。
企業(yè)間關聯(lián)性的交叉持股大約在20世紀中期出現(xiàn),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國家不斷發(fā)展,并成為當前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在橫向交叉持股方面,典型的代表有美國的吉列公司(Gillette)于1990年持有英國的威爾金森道具公司(Wilkinson Sword)22.9%的優(yōu)先股,微軟公司于1997年8月獲得了蘋果公司約7%的優(yōu)先股,同時于1999年6月獲得了Inprise Borland軟件公司10%的股份等。在縱向交叉持股方面,1980-1991年期間,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持有其上游供應商Robotic VisionSystems公司的股份(6)Allen J.W., Phillips G.M., “Corporate Equity Ownership,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Marke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 (6), pp.2791-2815.;比利時的發(fā)電商與配電商之間存在普遍的縱向交叉持股(7)Pepermans G., Willems B., “Network Unbundling,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Oligopolies: A Case Study for the Belgian Electricity Market”,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Network Industries, 2006, 1(2), pp.231-262.;日本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日野汽車公司(Hino Motor)和大發(fā)汽車公司(Daihatsu Motor)在1993年兩兩互相持股,持股比例從0.13%-16.05%不等。
相對而言,中國企業(yè)的交叉持股起源于國有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革,并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交叉持股被認為是多樣化國有企業(yè)股權結構的最有效的方法。廣發(fā)證券與遼寧成大在1999年8月相互持股,這成為中國首例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案例(8)儲一均、王偉志:《我國第一起交叉持股案例引發(fā)的思考》,《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進入21世紀,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化的過程中,交叉持股日益廣泛地被企業(yè)尤其是上市公司所采用(9)智寶月、畢穎:《公司交叉持股及其法律規(guī)制》,《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而且還成為“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而在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和“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需要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因此,必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切實實現(xiàn)關系國計民生之產業(yè)的轉型升級?;跁h與規(guī)劃的精神,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在嘗試以市場化的手段來達成國有企業(yè)改革與產業(yè)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目標:促使相關產業(yè)形成合宜的市場集中度,以此實現(xiàn)較高的產業(yè)績效。其中的重要改革內容就是推動國有企業(yè)兼并、重組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而促進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間的縱向交叉持股是主要的推動方式之一。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簡稱“中遠集團”)、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簡稱“武鋼”)和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船集團”)之間的縱向交叉持股就是典型的案例(10)《國企改革新動向:以資本運作為紐帶交叉持股》, 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60817/t20160817_523008738.shtml, 訪問日期:2020年12月15日。。
然而,根據現(xiàn)有的理論研究(11)Malueg D. A., “Collusive Behavior and Partial Ownership of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2, 10(1), pp.27-34.(12)Gilo D., Moshe Y., Spiegel Y.,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1), pp.81-99.(13)Hunold M., Stahl K., “Passive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Deleg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6, 47(4), pp.891-913.,這樣的結果卻很可能由企業(yè)間通過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而進行默契合謀,因而存在阻礙競爭的嫌疑。遺憾的是,發(fā)達國家的反壟斷法,對企業(yè)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均采取的是寬容的態(tài)度(14)Gilo D., “The Anticompetitive Effect of Passive Investment”, Michigan Law Review, 2000, 99(1), pp.1-47.。以歐盟委員會為例,其在2014年發(fā)布的白皮書里明確表示,歐盟委員會將不會參考企業(yè)合并控制法律調查結果并管制企業(yè)間非控股股份的交易(15)European Commission, White Paper: Towards More Effective EU Merger Control, Brussels, 449 final, 2014.。美國《克萊頓法》第七部分雖然規(guī)定,收購競爭對手的股票如果會實質性地減少競爭,則將會受到譴責。但這部分第三段卻對于“消極投資”式的股權收購給予了豁免。美國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根據該法第七部分的規(guī)定,在執(zhí)法時甚至對“僅為投資”的股票收購也給予了豁免。在我國,2008年出臺并于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第二章、第四章雖然分別專門針對壟斷協(xié)議以及包括兼并、控股等經營者集中的情況進行了限制,但卻對非控股的企業(yè)交叉持股情形沒有做出任何限定。因此,為了保障中國各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產業(yè)內企業(yè)的長期有效競爭和產業(yè)的成功轉型升級,并科學開展國有企業(y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切需要從理論與經驗上系統(tǒng)梳理企業(yè)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的研究,以便能夠科學診斷企業(yè)交叉持股是否存在促進企業(yè)默契合謀的問題,或者相反,怎樣的交叉持股結構能夠促進企業(yè)競爭。同時,這也對完善中國反壟斷法第四章的經營者集中部分的內容大有裨益。
橫向交叉持股在全球產業(yè)中都非常普遍,常見的例子有日本的汽車產業(yè)(16)Alley W. A., “Partial Ownership Arrangements and Collusion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7, 45(2), pp.191-205.、荷蘭的金融業(yè)(17)Dietzenbacher E., Smid B., Volkerink B., “Horizontal Integration in the Dutch Financial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18, pp.1223-1242.、北歐的能源產業(yè)(18)Amundsen E. S., Bergman L., “Will Cross-ownership Re-establish Market Power in the Nordic Power Market”, The Energy Journal, 2002, 23, pp.73-95.和美國的航空業(yè)(19)Qin C., Wang T., Yang J., “On the Anti-collusive Effect of Cross-Holdings Repeated Cournot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Working Paper, 2017.。盡管交叉持股在各國產業(yè)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關于交叉持股的學術研究卻起步較晚。以橫向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的影響為焦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2)交叉持股結構對企業(yè)默契合謀的影響。
就現(xiàn)有的文獻而言,絕大多數(shù)理論與經驗研究都支持這樣的結論:短期內,橫向交叉持股減弱了企業(yè)間的競爭;從長期來看,橫向交叉持股是否能夠促進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仍然是懸而未決的議題。
1.橫向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短期競爭效應理論研究。主題一:緩和同行業(yè)企業(yè)間競爭的機制。在理論研究方面,現(xiàn)有的文獻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識:如果同行業(yè)企業(yè)間發(fā)生了橫向交叉持股,則會妨礙市場競爭,提升企業(yè)的市場勢力。其原因在于持股企業(yè)要部分內部化所持股企業(yè)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對手的利益因此會導致參與持股企業(yè)間的競爭不充分。然而,學者們卻對橫向交叉持股的反競爭效應提出了不完全相同的作用機理。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類:產量內部化效應和策略互補強化效應,前者主要由Reynolds 和 Snapp提出(20)Reynolds R. J., Snapp B. R.,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Equity Interests and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6, 4(2), pp.141-153.,后者則由Flath倡導(21)Flath D., “When is it Rational for Firms to Acquire Silent Interests in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1, 9(4), pp.573-583.。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企業(yè)間競爭的本質存在差異。
弱化競爭機理一:產量內部化效應。Reynolds和Snapp考察的企業(yè)競爭是古諾(Cournot)類型的,即產量競爭。顯然,在該類博弈中,企業(yè)間的策略具有替代性。自然的,當一家企業(yè)持有競爭對手的股份時,企業(yè)可以從競爭對手處獲得股權分紅。所以,持股企業(yè)在進行產生決策時不得不考慮到這種利益關聯(lián),并做出最優(yōu)響應:適當?shù)販p產,通過產量競爭的策略替代來提升被持股企業(yè)的最優(yōu)產量,進而從持股企業(yè)獲取超過自身經營利潤損失的股權收益。這就是所謂的產量內部化效應。此外,其他競爭對手(如果存在的話)也能夠享受搭便車效應:適度增加自身的產量并獲取更高利潤。Reynolds和Snapp強調,在成本對稱的古諾(Cournot)產量競爭情形下,產量內部化效應要強于搭便車效應,因而最終產業(yè)總產量會下降,所有企業(yè)的市場勢力會增加,利潤也會上升,產生反競爭效應。更有甚者,當所有企業(yè)的持股滿足一定的條件時,能夠達成壟斷的效果。即使企業(yè)間的成本不對稱,F(xiàn)arrell和Shapiro仍然發(fā)現(xiàn)只要企業(yè)間自愿達成交叉持股,那么就會導致產量內部化效應,加強該產業(yè)的市場集中度,比如提升修正后的HHI(22)Farrell J., Shapiro C., “Asset Ownership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Oligopol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2), pp.275-292.。
弱化競爭機理二:策略互補強化效應。如果額外考慮兩個重要的因素,則產量內部化效應可能難以發(fā)揮作用:第一,獲取股份的成本;第二,企業(yè)間競爭類型的改變。于是,一旦考慮股份的購買成本,交叉持股只有在企業(yè)之間存在策略互補時才是有利可圖的,比如價格競爭。同時考慮了企業(yè)從股市購買競爭對手股份并進行價格競爭的情形?;谟行袌黾僭O,被持股企業(yè)的股票價格將有效反映股票交易后的市場競爭均衡。在此基礎上,產量競爭僅僅使得企業(yè)購買股票所獲得的股權收益剛好能夠彌補相應的購買成本,因此企業(yè)間并沒有交叉持股的動機。然而,當企業(yè)間的策略具有互補的特征時(strategic complements),交叉持股能夠提升參與企業(yè)的利潤。特別的,當企業(yè)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并進行價格競爭時,兩個企業(yè)的價格將趨向于壟斷價格,使得參與持股的企業(yè)利潤均得以提升。
但無論企業(yè)間的競爭本質是策略替代的還是策略互補的,橫向交叉持股都會產生類似的競爭效應。O’Brien和Salop的結論可以作為橫向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的最有代表性的總結:當企業(yè)擁有著同行業(yè)中其他企業(yè)的股份時,這種交叉持股會改變彼此的競爭利益,使得市場的均衡更趨向于壟斷的情形(23)O’Brien D. P., Salop S. C.,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Ownership: Financial Interest and Corporate Control”, Antitrust Law Journal, 2000, 67(3), pp.559-614.。
主題二:橫向交叉持股的福利效應。近年來不少文獻還專門對橫向交叉持股所產生的福利效應進行了理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橫向交叉持股既能夠提升消費者剩余與社會福利,也能夠起到相反的作用。這些可能的結果取決于以下因素:交叉持股的內生化(24)Clayton M. J., Jorgensen B. N., “Optimal Cross Holding with Externalitie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2005, 78(4), pp.1505-1522.、股權的類型(25)Brito D., Carbral L., Vasconcelos H., “Divesting Ownership in a Ri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4, 34: 9-24.以及企業(yè)間生產效率的變化(26)Niu S., “Profit-sharing Licens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7, 121(3), pp.267-278.。
首先,橫向交叉持股是可以提升消費者剩余與市場效率的,因而也就沒有必要引起過度的反壟斷關切。雖然橫向交叉持股能夠弱化企業(yè)間的競爭,但是只要讓企業(yè)間選擇一個最優(yōu)的持股比例,那么不管企業(yè)間進行怎樣的競爭,都可以有效改進消費者福利與市場效率。例如,在1998年1月27日,美國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收購了美國大陸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14%的股權。雖然航空公司在機票業(yè)務上進行價格競爭,但是由于購買班機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因而航空公司的競爭被視為產量競爭更為合理(27)Kreps D. M., Scheinkman J. A., “Quantity Precommitment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 Yield Cournot Outcomes”,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 14, pp.326-337.。因此,歐盟委員會(European Union Commission)沒有必要對該筆股權交易進行過于繁瑣的反壟斷審查。
其次,橫向持股的股權類型也會對福利結果產生實質性影響。公司的股權分為兩類:優(yōu)先股和普通股。其中,優(yōu)先股沒有投票權,只能通過分紅的方式分享所投資企業(yè)的經營收益;而普通股理論上可以有投票權,但是只有董事會成員才能影響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而這兩種股權對于企業(yè)競爭與消費者剩余的影響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當持股企業(yè)持有競爭對手的股份從普通股轉換為優(yōu)先股時,其喪失了對被持股企業(yè)的控制權,從而加劇了企業(yè)間的競爭,使消費者從中獲益。然而,無論是交叉持有優(yōu)先股還是普通股,相對于無交叉持股的情形,企業(yè)間總是更傾向于合作,導致消費者福利受到損失。
再次,生產效率的變化也會對交叉持股的福利效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當企業(yè)間的成本存在差異時,若橫向交叉持股伴隨著企業(yè)間生產效率的變化,則其完全有可能增加社會福利。若交叉持股引起企業(yè)之間發(fā)生技術轉移,則會導致兩種效應:第一,生產效率提升效應,即被轉讓企業(yè)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第二,市場效率提升效應,也就是說雖然技術轉移會導致市場競爭的減弱進而降低消費者剩余,但社會福利卻可能會由于企業(yè)生產效率的改善而得以提高。
2.橫向交叉持股的企業(yè)長期競爭效應理論研究。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企業(yè)的競爭行為近似于重復競爭。如果考慮到多期的情形,既然交叉持股在企業(yè)進行單期經營時會造成弱化競爭的結果,那么一個非常自然的觀點就是企業(yè)在多期中將會更加容易出現(xiàn)合謀,因為企業(yè)之間會在以后的市場活動中對 “背叛者”做出相應的懲罰。但是這種想法也不盡然。因為通過交叉持股,企業(yè)的利潤會相互關聯(lián)。這種利潤的關聯(lián)性一方面將會降低企業(yè)“背叛”而獲得的短期好處,另一方面又會導致與其利潤相關的企業(yè)降低對背叛企業(yè)未來的懲罰力度,或者不懲罰,更有甚者有可能會因為能夠坐享“背叛”收益,對“背叛”持默認或者支持的態(tài)度(28)Malueg D. A., “Collusive Behavior and Partial Ownership of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2, 10(1), pp.27-34.。無疑,這將使得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復雜化。
在橫向交叉持股對同產業(yè)內企業(yè)動態(tài)競爭策略影響的研究方面,國外主要的理論文獻認為,橫向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的長期合謀通常產生兩種效應:偏離阻礙效應與懲罰削弱效應,前者意味著偏離合謀的企業(yè)因為交叉持股導致偏離的短期利益受到損害,而后者則因此而降低對應的懲罰力度(29)Gilo D., Moshe Y., Spiegel Y.,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1), pp.81-99.(30)Gilo D., Spiegel Y., Temurshoev U.,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under Cost Asymmetries”, Tel-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13.。至于哪種效應會占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不同的市場競爭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yè)的長期競爭類型。在無限期重復古諾競爭情形下,不同性質的市場需求函數(shù)會使得橫向交叉持股產生截然相反的長期競爭效應,這完全取決于市場需求函數(shù)的性質:當需求函數(shù)表現(xiàn)出非凸性時,交叉持股會促進默契合謀;而當需求函數(shù)為凸性時,交叉持股卻可能阻礙合謀而有利于企業(yè)競爭。
在無限期重復伯川德(Bertrand)價格競爭情形下,即使同時考慮企業(yè)間的間接持股影響,橫向交叉持股往往表現(xiàn)出固定的長期競爭效應。在純粹的價格競爭方式下,企業(yè)一旦背叛默契合謀協(xié)議,雖然當期可以獲得市場壟斷利潤,但是卻會遭到最為嚴重的懲罰,使得其在未來無法獲得任何期望利潤。由此,一方面企業(yè)背叛的動力與無交叉持股時無異,但另一方面卻強化了懲罰力度,自然會促進企業(yè)間的長期默契合謀。即使考慮了間接交叉持股對企業(yè)合謀的影響,以及成本不對稱的作用,交叉持股基本上呈現(xiàn)出對企業(yè)長期合謀的促進作用。Fanti 和 Gori則綜合考察了以上兩類競爭下交叉持股對企業(yè)長期合謀的影響。他們重點分析了交叉持股對企業(yè)長期產量與價格競爭的均衡穩(wěn)定性的影響。盡管橫向交叉持股有利于產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但其卻具有反競爭的作用(31)Fanti L., Gori L., “Stability Analysis in a Bertrand Duopoly with Different Product Quality and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13, 13(4), pp.481-501.。
國內的相關理論研究較少,代表性文獻為于左和彭樹宏的理論研究(32)于左、彭樹宏:《部分交叉所有權、默契合謀與中國進口鐵礦石定價權缺失》,《中國產業(yè)組織前沿論壇會議論文集》,2011年,第297-319頁。。他們把Malueg(33)Malueg D. A., “Collusive Behavior and Partial Ownership of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2, 10, pp.27-34.關于橫向交叉持股長期競爭效應的主要結論拓展到了兩種新的合謀策略情形之下:針鋒相對策略(tit for tat strategy)與扯平策略(getting even strategy)(34)在無限重復博弈框架下,針鋒相對策略是指企業(yè)在任何一期會采取競爭對手上一期的行動;而扯平策略是指除非競爭對手過去背叛的次數(shù)多于自己,否則總是選擇合作并與競爭對手分享當期的壟斷利潤。,這兩種合謀策略本質上都弱化了對競爭對手背叛的懲罰力度。在這兩種合謀策略下,橫向交叉持股進一步強化了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阻礙了市場競爭。
3.橫向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經驗研究。在經驗研究方面,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計量分析,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理論研究的主要結論:橫向交叉持股會產生反競爭效應。Gilo的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研究,該研究提供了眾多橫向交叉持股的典型案例分析(35)Gilo D., “The Anticompetitive Effect of Passive Investment”, Michigan Law Review, 2000, 99(1), pp.1-47.。其中,經典的案例就是美國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于1996年9月審核通過了美國最大的有限電視運營商TCI對第二大運營商時代華納公司的非控股投資:TCI認購時代華納公司9%的股權。Gilo經過歸納發(fā)現(xiàn),《克萊頓法》第七部分中對所謂的純粹投資的股權收購行為的豁免法則對橫向交叉持股并不適用。因為同行業(yè)的交叉持股可以有效減少競爭,且很可能加強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
不僅如此,一系列基于計量分析的經驗研究文獻亦表明,企業(yè)橫向交叉持股在眾多產業(yè)中均表現(xiàn)出反競爭效應,代表性的產業(yè)包括汽車制造業(yè)、金融業(yè)和能源產業(yè)。在汽車制造業(yè)中,Alley的研究為Reitman的結論提供了經驗支持(36)Alley W. A., “Partial Ownership Arrangements and Collusion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7, 45(2), pp.191-205.(37)Reitman D., “Partial Ownership Arrangemen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llus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 42(3), pp.313-322.。盡管日本汽車制造廠商通過交叉持股實現(xiàn)共謀,但日本汽車制造業(yè)的競爭實際上比美國的相應產業(yè)更為激烈。橫向交叉持股似乎在競爭程度較高的產業(yè)中才具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且會起到緩和市場競爭的負面影響。
在金融產業(yè)方面,荷蘭金融業(yè)中的交叉持股大大減少了企業(yè)競爭,并提高了企業(yè)的邊際利潤(38)Dietzenbacher E., Smid B., Volkerink B., “Horizontal Integration in the Dutch Financial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18, pp.1223-1242.。而意大利銀行業(yè)中的橫向交叉持股也類似地緩和了銀行間的競爭,改善了銀行的盈利能力(39)Trivieri F., “Does Cross-ownership Affect Competition: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2007, 17(1), pp.79-101.。在能源產業(yè)方面,北歐能源市場中大型發(fā)電站之間存在較為普遍的交叉持股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壟斷價格從而獲得超額壟斷利潤(40)Amundsen E. S., Bergman L., “Will Cross-ownership Re-establish Market Power in the Nordic Power Market”, The Energy Journal, 2002, 23, pp.73-95.。
此外,He 和 Huang用美國企業(yè)在1980-2014年之間股份交易的數(shù)據來研究交叉持股對企業(yè)市場表現(xiàn)的影響(41)He J. J., Huang J.,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 a World of Cross-ownership: Evidence from Institutional Blockholding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7, 30(8), pp.2674-2718.。他們發(fā)現(xiàn)與未參與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相比,參與交叉持股的企業(yè)顯著增加了市場份額。這顯然需要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反壟斷關切。
相對而言,國內的學者鮮有從經驗上對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進行探討。作為代表,楊蕙馨和馮文娜以全球汽車產業(yè)76個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數(shù)據為樣本,從市場勢力、市場范圍、產品差異等角度考察了合作性競爭對市場結構產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42)楊蕙馨、馮文娜:《合作性競爭對市場結構的影響:基于全球汽車產業(yè)的經驗研究》,《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年第6期。。在樣本中,汽車制造商之間的橫向交叉持股是其進行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一種方式。研究認為合作性競爭(包括了橫向交叉持股)并不必然導致市場壟斷程度的提高,但確實有可能會造成反競爭的結果。
不同的橫向交叉持股結構對企業(yè)競爭行為的影響差異顯著,甚至能夠獲得截然相反的結論,因而成為交叉持股領域的一個重點研究問題。已有的文獻主要探討了兩類橫向交叉持股結構:對稱性交叉持股與非對稱性交叉持股。下文將這兩類交叉持股結構對企業(yè)競爭的影響分別進行歸納。
1.對稱交叉持股結構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現(xiàn)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國外的理論文獻,集中于探討對稱的橫向交叉持股結構對企業(yè)競爭策略的影響(43)Reynolds R. J., Snapp B. R.,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Equity Interests and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6, 4(2), pp.141-153.(44)Reitman D., “Partial Ownership Arrangemen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llus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 42(3), pp.313-322.。這些文獻都考察了當所有企業(yè)都對其他企業(yè)持有相同股份時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競爭行為的影響,且基本上集中于考察同質性企業(yè)的對稱交叉持股結構對默契合謀的影響。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也基本一致,即對稱結構下的交叉持股減少了提供同質產品的企業(yè)之間的短期與長期競爭。
顯然,當所有企業(yè)均進行對稱性的交叉持股時,無論企業(yè)間的競爭是具有策略替代性的產量競爭,還是具有策略互補性的價格競爭,所有企業(yè)都會相同程度的顧及其他所有競爭對手的利益,因為每個企業(yè)在任一競爭對手經營利潤中的分紅比例是相同的。因此,產量競爭下的內部化效應,或價格競爭下的策略互補強化效應,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加強,這就促使所有企業(yè)的策略都趨向于合作或合謀,從而降低了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這呼應了以上理論研究試圖揭示的對稱性交叉持股具有反競爭效果的作用機理。
2.非對稱交叉持股結構的企業(yè)競爭效應。少數(shù)文獻討論了非對稱結構的橫向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競爭的影響。此時的橫向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在企業(yè)間的成本或規(guī)模存在異質性時可能大相徑庭。在同質企業(yè)的情形下,無論是假設短期產量競爭,還是長期價格競爭,非對稱的交叉持股與對稱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是類似的(45)Reynolds R. J., Snapp B. R.,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Partial Equity Interests and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6, 4(2), pp.141-153.(46)Gilo D., Moshe Y., Spiegel Y.,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1), pp.81-99.。當企業(yè)的產品存在橫向差異化時,雙寡頭的單邊交叉持股在長期來看將促進企業(yè)間的合謀,降低社會福利(47)Fanti L., Gori L., “Stability Analysis in a Bertrand Duopoly with Different Product Quality and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13, 13(4), pp.481-501.。特別的,Qin等基于社會網絡方法討論了同質性企業(yè)間成對穩(wěn)定的交叉持股結構(48)Qin C. Z., Zhang S., Zhu D., “A Model of Endogenous Cross-Holdings in Oligopol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17, 12(3), pp.465-479.,理論分析表明,只要企業(yè)間的持股結構滿足不可約性(irreducible)和可分性,這樣的交叉持股結構不僅是穩(wěn)定的,而且還能夠促使企業(yè)達成卡特爾式的默契合謀。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穩(wěn)定持股結構具有相當?shù)囊话阈浴?/p>
在企業(yè)的成本存在異質性的情形下,非對稱持股結構的競爭與福利效應受到參與持股企業(yè)間的生產效率差異的影響。無論處于產量競爭還是價格競爭之中,當小企業(yè)(邊際成本較高)持有大企業(yè)股份(邊際成本較低)時,單邊持股能夠提高社會福利;相反,大企業(yè)持有小企業(yè)的股份將會有利于企業(yè)的短期合作或長期合謀,進而會降低社會福利(49)Farrell J., Shapiro C., “Asset Ownership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Oligopol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2), pp.275-292.(50)Gilo D., Spiegel Y., Temurshoev U.,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under Cost Asymmetries”, Tel-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13.。Fanti的理論分析強化了這一結論:在成本不對稱的古諾雙寡頭競爭情形下,若持股企業(yè)在生產上更有效率,則交叉持股降低了產業(yè)的總產出,妨礙了企業(yè)的充分競爭,并降低了消費者剩余;然而,當持股企業(yè)相對于競爭對手有更高的生產成本且市場并不太大時,交叉持股能夠增加消費者剩余與社會總福利(51)Fanti L., “Partial Cross-ownership, Cost Asymmetries, and Welfare”, Economic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ID 324507.。顯然,產生以上結論的原因在于,成本較高的小企業(yè)在持股大企業(yè)后,會減少生產,從而使得更有效率的大企業(y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顯然這會提升市場效率;反之,則低效率的企業(yè)會提供更多的價格高昂的產品,這自然會降低社會福利。
然而,該問題并未引起國內經濟學界的足夠重視,因此國內學者較少對該問題進行研究。馬洪坤對橫向持股結構的競爭效應的理論探索是目前國內的代表性文獻(52)馬洪坤:《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競爭性行為的影響分析》,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研究重點討論了“放射型”交叉持股結構又稱為星型結構(即一家企業(yè)持有其他多家企業(yè)的股權)對企業(yè)古諾產量競爭的影響,并發(fā)現(xiàn)在這種星型持股結構下,如果持股企業(yè)是效率最高的企業(yè),則此時交叉持股和增加持股比例都會降低社會福利。然而,當市場集中度較小且持股企業(yè)并非效率最高的企業(yè)時,該類型的交叉持股以及持股比例的增加卻能增加社會福利,達成提升產業(yè)績效的效果。
就現(xiàn)有的文獻研究結論而言,縱向交叉持股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取決于縱向持股的方向。絕大多數(shù)理論與經驗研究都從靜態(tài)或短期的角度展開。然而,從長期來看,縱向交叉持股是否能夠促進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仍然是懸而未決的議題。
1.縱向交叉持股的短期企業(yè)競爭效應理論研究。根據縱向約束理論,傳統(tǒng)的上下游企業(yè)間縱向一體化方式包括縱向控股和縱向并購。經典的縱向約束理論表明,企業(yè)會利用縱向并購(和控股)所獲取的市場優(yōu)勢通過合謀或者縱向圈定(vertical foreclosure)以提高中間產品的價格,從而提高下游競爭對手的生產成本,形成反競爭效應并降低社會福利(53)Salinger M. A., “Vertical Mergers and Market Foreclos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03(2), pp.345-356.(54)Ordover J. A., Saloner G., Salop S. C., “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1), pp.127-142.;但其卻在一定條件下能解決或緩解雙重加價(double marginalization)造成的價格扭曲,降低最終產品的價格,從而改善社會福利(55)Spengler J. 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4), pp.347-352.(56)Reiffen D., “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3), pp.694- 697.。而縱向交叉持股(passive vertical integration)只涉及上下游企業(yè)之間部分非控股股份的交易,因此可以視為一種特定的縱向一體化方式。那么,縱向交叉持股是否會導致合謀或縱向圈定,并產生所謂的雙重加價,緩解上下游企業(yè)的競爭,這些問題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在對以上問題進行理論考察時,現(xiàn)有的研究往往會涉及以下兩個重要問題:第一,縱向交叉持股的方向,即上游企業(yè)持股下游企業(yè)(前向持股)還是下游企業(yè)持有上游企業(yè)(后向持股)。不同方向的縱向交叉持股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競爭效應。第二,把縱向交叉持股與傳統(tǒng)的縱向一體化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此外,縱向交叉持股的理論探討還會涉及上下游企業(yè)的市場結構與競爭方式。故而,根據以上研究問題,可以將已有的主要理論文獻梳理與歸納在表1中。
表1 關于縱向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的主要理論文獻
從以上文獻的研究結論來看,縱向交叉持股對下游企業(yè)競爭以及市場效率的短期影響仍然十分模糊,并取決于諸多因素,比如上下游企業(yè)的市場結構、競爭方式,以及縱向持股的方向等。Flath最早研究垂直市場中縱向交叉持股對市場均衡的影響(57)Flath D.,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Interl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9, 7(3), pp.369-380.。在一個上下游市場都是古諾產量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前向交叉持股和后向交叉持股對市場均衡的影響截然不同。由于上游企業(yè)是先行者,它們會預測自己的產量決策對下游企業(yè)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前向交叉持股會導致垂直協(xié)作(vertical coordination),因此減小了雙重加價造成的價格扭曲,降低了下游市場最終產品的價格。但是,后向持股則對最終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沒有影響。后向持股不影響市場總產出的這個性質,在一個更一般的市場結構中同樣成立。當下游企業(yè)的生產技術完全相同時,無論是同質產品的產量競爭還是異質產品的價格競爭,下游產品的總產量都保持不變(58)Greenlee P., Raskovich A., “Partial Vertical Ownership”,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4), pp.1017-1041.。因此,只有當下游企業(yè)的生產技術不同時,后向交叉持股才有可能影響均衡結果,比如消費者剩余。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以上文獻主要討論了上游企業(yè)為下游企業(yè)提供線性價格合同的情形。然而,中間品的價格合同形式可能會對整個上下游產業(yè)鏈的市場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59)Hart O., Tirole J., Carlton D. W., Williamson O.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Foreclosur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0, 1990, pp.205-286.。如果上游企業(yè)為中間產品提供兩部收費制合同(60)Fiocco R., “The Strategic Value of Partial Vertical Integr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6, 89, pp.284-302.(61)Hunold M., Stahl K., “Passive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Deleg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6, 47(4), pp.891-913.,縱向交叉持股對競爭的影響與上述結論十分類似:縱向交叉持股導致了更嚴重的雙重加價,緩和了下游企業(yè)的競爭。然而不同方向的縱向交叉持股的作用機制存在著顯著差異。在考慮前向交叉持股時,如果下游企業(yè)的生產成本是個人信息,那么這種上下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會引起雙重加價問題。與縱向一體化相比,前向交叉持股會導致下游被持股企業(yè)提高定價,因此緩和了下游市場的價格競爭。這一結論也為反壟斷機構管制縱向交叉持股提供了理論依據。在考慮后向交叉持股時,如果上游企業(yè)進行價格競爭并提供兩部收費合同,那么下游持股企業(yè)會因為在上游被持股企業(yè)中得到的分紅而提高產品價格以減少下游市場競爭。由此可見,縱向持股企業(yè)雖然沒有控制被持股企業(yè)的決策,但和縱向一體化一樣,會容易導致壟斷問題的產生。此外,從反競爭的角度來看,市場圈定是提高競爭對手成本的一種極端情形,即縱向一體化企業(yè)不再向其他下游企業(yè)提供中間產品,借此提高下游競爭對手的生產成本。但是,不同方向的縱向持股相對于縱向控股的競爭效應卻截然相反:前向持股相對于前向控股而言會提升縱向圈定的可能性;而后向持股相對于后向控股則會降低縱向圈定的可能性(62)Levy N., Spiegel Y., Gilo D., “Partial Vertical Integrati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2018, 10(1), pp.132-180.。
另一方面,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論,Dasgupta 和 Tao、Güth等均探討了縱向交叉持股對上下游企業(yè)交易效率的影響(63)Dasgupta S., Tao Z., “Bargaining, Bonding, and Partial Ownership”,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0, 41(3), pp.609-635.(64)Güth W., Nikiforakis N., Normann H. T., “Vertical Cross-sharehold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7, 25(1), pp.69-89.。盡管兩者均假設上游市場為壟斷結構,下游市場在前者中存在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而在后者中則為壟斷市場。Dasgupta 和 Tao重點討論了上游壟斷企業(yè)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的資產投資問題,認為無論在一般性資產投資情形還是專用性資產投資情形,后向持股相對于照付不議合同(take-or-pay contract)更能夠促進交易效率(65)Dasgupta S., Tao Z., “Bargaining, Bonding, and Partial Ownership”,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0, 41(3), pp.609-635.。而Güth等的理論探討表明上下游企業(yè)間的雙向持股可以避免由于雙重加價而產生的效率損失,從而使買賣雙方的交易更有效率,但縱向兼并卻無法達到該效果(66)Güth W., Nikiforakis N., Normann H. T., “Vertical Cross-sharehold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7, 25(1), pp.69-89.。進而,他們的實驗結果也基本支持對應的結論。
國內學者在探索縱向交叉持股的短期企業(yè)競爭效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張漢江就縱向交叉持股對整個供應鏈績效的影響探討可作為該問題的代表性文獻(67)張漢江、宮旭、廖家旭:《線性需求供應鏈中企業(yè)交叉持股的定價和績效變化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10年第6期。?;诶碚摲治觯贸鲆韵陆Y論:企業(yè)縱向交叉持股的定價和績效的變化會影響供應鏈上企業(yè)的合作關系乃至供應鏈競爭力的發(fā)揮。具體而言,他對縱向分離、雙向交叉持股和縱向一體化三種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并發(fā)現(xiàn)供應鏈中的縱向交叉持股不僅可以實現(xiàn)上下游企業(yè)間的雙贏,降低價格的同時也會提高消費者剩余,從而實現(xiàn)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的雙贏。
2.縱向交叉持股的長期企業(yè)競爭效應理論研究。在重復博弈的框架下,由于懲罰機制的存在,一個非常自然的觀點就是企業(yè)在長期中將會更加容易出現(xiàn)合謀??v向約束可以方便上游合謀,這一點較早就為經濟學家所關注。在一個無限期重復博弈的框架中,如果某一個上游企業(yè)兼并了一個下游企業(yè)后,其他上游企業(yè)若偏離合謀均衡路徑,只能賣給更少的下游企業(yè)。因此,縱向一體化減少了其他上游企業(yè)的偏離利潤,這稱之為“渠道效應”(Outlet Effect)。此外,縱向一體化還會帶來一種“懲罰效應”(Punishment Effect)??v向一體化上游企業(yè)如果偏離合謀均衡路徑,它總是可以給下游附屬企業(yè)供貨,從而增加了縱向一體化上游企業(yè)的偏離利潤。Nocke和White的理論分析表明,渠道效應總是占優(yōu)于懲罰效應,也即,縱向一體化在一般條件下都能有助于上游合謀(68)Nocke V., White L., “Do Vertical Mergers Facilitate Upstream Collu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4), pp.1321-1339.。
然而,對縱向交叉持股的已有理論研究基本局限于對企業(yè)競爭效應的靜態(tài)分析,而忽視了縱向持股對企業(yè)長期競爭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Yang 和 Zeng首次在一個動態(tài)重復博弈中研究縱向交叉持股對上游企業(yè)合謀的影響(69)Yang J., Zeng C., “Passive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Upstream Collus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2018.。研究結果表明,前向交叉持股會帶來類似的“懲罰效應”阻礙上游合謀;但是后向交叉持股會帶來類似的“渠道效應”促進上游合謀。因此縱向持股的方向不同,對上游合謀的影響截然相反。對于雙向交叉持股而言,前后向持股份額的相對大小決定其是否促進上游合謀。與縱向一體化相比,后向交叉持股和雙向交叉持股可能會更大地損害上游市場的競爭。這一研究成果表明,交叉持股可能帶來比兼并更嚴重的壟斷問題,因此應當引起反壟斷機構的注意。
而國內學者鮮有在理論上涉獵該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為楊劍俠和張杰的理論(70)楊劍俠、張杰:《產能限制下縱向持股的上游企業(yè)競爭與產能投資效應研究》,《世界經濟》2020年第9期。。他們探討了不同的縱向持股方式對上游企業(yè)默契合謀和產能投資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在縱向關聯(lián)的產業(yè)中,當下游企業(yè)存在產能限制時,與無持股情形相比,后向持股會產生消極投資效應,有利于上游企業(yè)完全合謀的達成。相反,前向持股則會產生懲罰效應,從而阻礙上游企業(yè)間的合謀。然而,在混合持股(上下游企業(yè)間相互持股)情形下,兩種效應的相對強弱決定了縱向持股所產生的上游企業(yè)競爭效應。進一步而言,相對于無持股情形,后向持股導致了分配效應與產能互補效應,從而削弱了每個上游企業(yè)投資產能的動力,并增加了上游產業(yè)的產能利用率。相對而言,前向持股則會引發(fā)“合謀激勵效應”,從而潛在地促進了上游企業(yè)增加產能投資的動力。
3.縱向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經驗研究。在經驗研究方面,現(xiàn)有的文獻大部分集中于特定產業(yè)的縱向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而且以案例分析居多。具體而言,在日本的汽車產業(yè),通過對1950至1990年代初全球聞名的Keiretsus企業(yè)聯(lián)盟的縱向交叉持股進行案例分析得知(71)諸如豐田汽車(Toyota)和日產汽車(Nissan)及其下游分銷商,以及電子產業(yè)的日立和索尼及其下游分銷商均縱向持股,構成了該聯(lián)盟網絡的一部分。,聯(lián)盟內企業(yè)的縱向持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保證產業(yè)鏈的效率(72)Ramseyer J. M., “Cross-shareholding in the Japanese ‘Keiretsu’”, Harvard Law School, 1998, 244.。在美國的鐵路產業(yè),應用不同的縱向交叉持股動機理論檢驗UP和CNW縱向持股類型變更事件(73)在美國鐵路產業(yè)有一個著名的縱向持股的案例:聯(lián)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簡稱UP)要求變更后向持有的30%芝加哥西北公司(Chicago Northwestern,簡稱CNW)的優(yōu)先股為普通股。對美國鐵路運輸業(yè)競爭的影響,發(fā)現(xiàn)股權類型變更并不具有圈定效應,而更可能是為了節(jié)省交易成本(74)Reiffen D., “Partial Ownership and Foreclos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1998, 13(3), pp.227-244.。在以色列的電信與傳媒產業(yè),通過對控股性縱向持股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控股性縱向持股相對于縱向持股更容易導致縱向圈定問題;而后向控股相對于后向持股、前向持股相對于前向控股更有利于緩解雙重加價問題(75)Gilo D., Spiegel Y., “Partial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and Media Markets in Israel”, Israel Economic Review, 2011, 9(1), pp.29-51.。此外,在比利時電力市場中,發(fā)電企業(yè)對配電商的前向持股會減少雙重加價,但卻會遏制潛在的發(fā)電商進入發(fā)電市場(76)Pepermans G., Willems B., “Network Unbundling,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Oligopolies: A Case Study for the Belgian Electricity Market”,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Network Industries, 2006, 1(2), pp.231-262.。以上這些經驗分析都傾向于認為縱向交叉持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或緩解雙重加價,但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卻并不明確。
縱向交叉持股結構直觀上會對上游或下游市場競爭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該問題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盡管這種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縱向持股結構的上游或下游企業(yè)競爭效應方面,F(xiàn)lath的研究可以算為最早關注該問題的文獻(77)Flath D.,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Interl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9, 7(3), pp.369-380.。基于上下游的古諾產量競爭框架,他討論了排他性縱向持股結構的產業(yè)鏈企業(yè)競爭效應。在該結構下,每個企業(yè)最多被一家企業(yè)縱向持股。他認為前向排他性持股比其他前向持股結構更能緩解雙重加價問題,而后向排他性持股此時則與其他后向持股結構一樣無法實現(xiàn)縱向一體化的效率。更一般地,當下游企業(yè)的成本對稱時,任何后向持股結構包括對稱持股結構對下游企業(yè)的競爭均無影響(78)Greenlee P., Raskovich A., “Partial Vertical Ownership”,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4), pp.1017-1041.。而當下游企業(yè)的成本不對稱時,若下游企業(yè)提供同質產品,則一般性的后向持股結構能夠提升產業(yè)利潤和社會總福利;若下游市場的產品存在橫向差異化,則一般性的后向持股結構卻會降低消費者福利。
在縱向持股比例變化的短期企業(yè)競爭效應方面,無論是在古諾產量競爭還是差異化產品價格競爭下,下游企業(yè)增加縱向持股的比例會導致縱向圈定效應。此外,當下游企業(yè)進行古諾產量競爭時,若增加縱向持股的下游企業(yè)在生產上較有效率,則會對產業(yè)總利潤和社會總福利產生正向影響;而當下游企業(yè)進行對稱的差異化價格競爭時,由于對稱后向持股結構能夠最大化社會總剩余和最小化消費者福利,故在此基礎上任何下游企業(yè)增加縱向持股均會降低社會福利,但卻會提升消費者剩余。在一個上游壟斷和下游兩個企業(yè)競爭的模型中,無論在前向還是后向持股情形下,持股比例的減少都會降低縱向圈定的可能性,從而提升產業(yè)效率(79)Levy N., Spiegel Y., Gilo D., “Partial Vertical Integrati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2018, 10(1), pp.132-180.。在交叉持股的眾多案例中,通常伴隨著知識轉移或者技術授權(80)Choi J. P., Ghosh A., Niu S., Morita H., “Vertical Learning Alliances and Partial Equity Ownership in the Presence of Performance Spillovers”,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Working Paper, 2014.。在某些行業(yè)中,下游企業(yè)可以通過知識轉移增加上游壟斷供應商向下游企業(yè)提供產品的有效性,但是上游企業(yè)卻可以用新技術為其他下游企業(yè)提供產品。因此,這種知識轉移的溢出性會減弱下游企業(yè)向上游壟斷企業(yè)轉移知識的動機。隨著后向交叉持股比例的增加,持股企業(yè)會增加知識轉移的投資;與此同時,上游企業(yè)自身的投資激勵會減弱。當知識溢出性效應足夠大時,后向交叉持股對于持股下游企業(yè)而言是有利可圖的。
通過以上的文獻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競爭行為影響的相關問題研究已經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現(xiàn)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性甚至理論空白亟待進一步解決:
1.已有的關于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研究,大部分聚焦于靜態(tài)或短期分析,一方面難以有效匹配現(xiàn)實產業(yè)中的企業(yè)競爭情形,也難以被現(xiàn)有的相關經驗研究所驗證;另一方面也無法有效診斷交叉持股是否在長期競爭中造成反競爭的結果。而根據現(xiàn)有的理論研究,橫向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競爭行為的短期影響與長期影響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企業(yè)可能在短期沒有交叉持股的激勵,但在長期卻存在;交叉持股在短期一定會導致企業(yè)的市場勢力增強或社會福利下降,但在重復博弈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卻可能促進企業(yè)間的競爭。同時,也有不少靜態(tài)研究對縱向交叉持股持支持態(tài)度,認為縱向持股有利于緩解雙重加價問題,甚至能夠提高社會總福利(81)Flath D.,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Shareholding Interl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9, 7(3), pp.369-380.(82)Greenlee P., Raskovich A., “Partial Vertical Ownership”,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4), pp.1017-1041.(83)Levy N., Spiegel Y., Gilo D., “Partial Vertical Integrati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2018, 10(1), pp.132-180.。然而,近年來關于縱向并購的理論文獻表明,縱向一體化從長期來看往往會促進上游或者下游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84)Nocke, V., White L., “Do Vertical Mergers Facilitate Upstream Collu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4), pp.1321-1339.(85)Normann H. T., “Vertical Integration, Raising Rivals’ Costs and Upstream Collus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9, 53(4), pp.461-480.。顯然,現(xiàn)有的文獻忽視了企業(yè)在動態(tài)競爭環(huán)境下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所引起的反競爭問題,以及促進競爭的可能條件。
2.企業(yè)間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結構是影響產業(yè)績效與市場集中度的關鍵因素?,F(xiàn)有文獻主要存在以下兩個不足。一方面,現(xiàn)有橫向交叉持股的研究往往忽視了企業(yè)成本或規(guī)模上的異質性,故而所獲得的促進企業(yè)長期合謀的橫向持股結構難以具備一般性或穩(wěn)健性,也就難以有效為促進異質性企業(yè)間的產業(yè)競爭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另一方面,已有的關于縱向交叉持股的文獻考察的縱向持股結構過于簡單,基本上局限于單對縱向持股或排他性縱向持股,或者模型中的上下游市場設定為壟斷結構。這樣一些特定且有局限性的設置無法有效探索一般性的縱向持股結構對上游或下游企業(yè)合謀的影響。
3.已有的關于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研究都把持股比例當作是外生給定的,在此基礎上研究交叉持股比例的增減對市場短期競爭和長期合謀的影響。鮮有文獻研究相關企業(yè)關于均衡持股比例的內生決策,以及所形成的交叉持股結構的穩(wěn)定性問題。Qin等首次在一個成本對稱的Cournot競爭情形下做了相應的研究,但在模型設置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6)Qin C. Z., Zhang S., Zhu D., “A Model of Endogenous Cross-holdings in Oligopol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17, 12(3), pp.465-479.。然而,更一般的情況是企業(yè)存在成本或規(guī)模上的異質性、生產差異化的產品、面臨非線性需求和成本以及進行價格競爭等。因此在其他框架下,研究持股比例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形成的持股結構是否具備雙邊穩(wěn)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4.對企業(yè)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長期競爭效應的經驗研究是政府制定反壟斷政策的重要依據,對處于產業(yè)升級與轉型時期的中國相關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尤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然而中國對交叉持股的研究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且現(xiàn)有文獻存在如下四個方面的不足:第一,中國現(xiàn)階段交叉持股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理論介紹、推理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理論研究和相應的經驗分析較少,理論分析方法也缺少突破和創(chuàng)新,缺少對內生動機和效應因素的分析,而且模型適用性也有待加強,缺乏從整體上對交叉持股進行的研究。第二,經驗研究與理論模型不匹配。目前的經驗研究往往運用面板或動態(tài)數(shù)據來檢驗靜態(tài)橫向交叉持股模型所得出的結論,而縱向交叉持股的經驗研究則大體上處于案例分析階段,因此難以有效檢驗企業(yè)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長期競爭效應。第三,研究僅僅針對特定產業(yè)?,F(xiàn)有的文獻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交叉持股,均選擇特定產業(yè)進行經驗分析,因此研究結論不具備一般性。第四,缺乏對中國產業(yè)中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競爭效應的經驗分析。就目前的經驗研究而言,大多數(shù)文獻主要考察歐美、日本等經濟發(fā)達國家企業(yè)的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競爭效應,但卻鮮有關注中國相關產業(yè)中的對應問題。
就國內外關于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的企業(yè)競爭效應研究而言,該領域有以下兩個切入點值得在未來深入開展研究:
1.基于重復博弈的動態(tài)競爭視角,探討橫向與縱向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的長期競爭行為的影響。這能夠從理論上更好地回答關聯(lián)性交叉持股是否能夠促進長期的產業(yè)績效、提升社會福利的問題,也能夠基于長期效率的視角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對應的產業(yè)政策,尤其是反壟斷政策,提供更為科學的參考依據。根據以上的文獻綜述,競爭方式與交叉持股的利潤核算方法的差異可以使交叉持股對企業(yè)的長期競爭產生迥乎異同的影響。例如,在直接收益法下,交叉持股既可能促進古諾產量競爭的企業(yè)之間的合謀,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87)Malueg D. A., “Collusive Behavior and Partial Ownership of Riv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2, 10(1), pp.27-34.;而在權益收益法下,交叉持股卻會促進進行長期價格競爭的企業(yè)間的默契合謀(88)Gilo D., Spiegel Y., Temurshoev U.,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under Cost Asymmetries”, Tel-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13.。所以非常有必要深入探究不同的競爭方式與交叉持股利潤核算方法對企業(yè)長期競爭行為的影響。
2.以交叉持股結構作為切入點,通過比較不同交叉持股結構下促進企業(yè)默契合謀的條件,能夠為中國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提供不同交叉持股結構情形下反壟斷的參考依據。根據現(xiàn)有的理論研究,交叉持股在短期內往往會阻礙企業(yè)的競爭,降低產業(yè)效率(89)Farrell J., Shapiro C., “Asset Ownership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Oligopol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2), pp.275-292.。然而,當考慮長期競爭時,結論卻顯著地受到企業(yè)間交叉持股結構的影響。首先,單邊持股結構可以促進企業(yè)間的長期競爭(90)Qin C., Wang T., Yang J., “On the Anti-collusive Effect of Cross-holdings Repeated Cournot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Working Paper, 2017.。其次,雙邊持股結構反而通常會促使企業(yè)的長期默契合謀,提升參與持股企業(yè)的長期市場勢力,造成產業(yè)集中度的上升(91)Gilo D., Moshe Y., Spiegel Y., “Partial Cross Ownership and Tacit Collus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1), pp.81-99.。當然,多邊持股結構下的結論就更為豐富。所以,對不同交叉持股結構下企業(yè)長期合謀的條件開展研究,也頗具理論與應用價值。
最后,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理論研究,對中國企業(yè)間的交叉持股的長期競爭效應進行經驗分析,也是后續(xù)研究必須開展的工作。現(xiàn)有的經驗研究大多數(shù)為案例分析,缺乏更為嚴謹可信的計量檢驗,也鮮有對中國特定產業(yè)的經驗研究。因此,無論從產業(yè)范圍選擇還是計量檢驗方法上,對以上兩大切入點的理論研究結論進行嚴謹?shù)慕涷炋接懚硷@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