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嘉秋
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凝聚了電影制作人員的心血,極富藝術感染力,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有效應用于開展思想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媒介素養(yǎng)教育等的過程中,具有教育意義,是“藝術化的教育產物”[1—3]。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優(yōu)秀電影作品,更需要關注通識性[4],將電影教育視為學生認識世界和發(fā)展自我的一種方式,而不強求于電影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等的教學。由此,除去通過組織觀影活動將優(yōu)秀影片所具有的育人價值傳遞到學生身上以外,可以將電影作品融于學校的課程教學體系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用好電影資源。有研究者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嘗試將電影教育更多地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之中,既加深學生對電影的理解,又寓教于樂,達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5]。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電影資源本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電影資源進行加工的過程。一方面,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影,將電影資源與所學內容聯系起來,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較難在短時間內僅依靠自己的能力消化電影內容,轉化為有益自身的深層學習體驗,在觀影之外對電影再加工,其還需要教師的指導以更好處理電影資源中的育人信息,將初級的觀影體驗轉化為高級的賞影體驗。
但在應用電影資源于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限于在電影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積累有限,且相對缺乏操作層面的系統(tǒng)經驗和辦法,教師在教學中應用電影資源多淺嘗輒止,其不少教學處理是散點和隨機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為此,提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電影資源的視角和路徑,并就其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提出了相應操作要點,以期對開展相應實踐的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課堂教學中對電影資源的深度應用,提升應用效果,進而推動電影教育更好地融入中小學的課程教學體系之中。
電影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用電影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6],這與學校教學工作的最終目標指向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電影片段作為教學資源,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電影資源的觀賞和分析,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電影資源有助于電影教育融入學校日常課程教學體系,達到推進中小學電影教育工作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電影教育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并不容易把握。在一些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是形式化地選用電影資源,將應用電影資源簡單地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7],對為何選取這個資源,如何用好這個資源均缺少深入的思考。與此同時,在另一些課堂中也會出現只重電影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落實電影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占用了較多課堂的時空來討論電影的專門知識,甚至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
為避免出現以上兩種偏頗情況,除研究者普遍提出的加強教師培訓之外[8,9],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學實踐操作的指導。從期望達成的電影教育與課堂教學互促互融結果逆向推導,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就需要思考在具體教學目標上找到二者相融的契機。例如,語文學科的寫作教學類目標就是電影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天然契機[10]。隨著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著重考慮的是如何根據教學目標有效轉化電影資源中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其理想情況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通過一定的教學處理將學生從電影中獲得的賞影體驗有效轉化為學習經歷,讓學生能夠從電影賞析中獲取新的思維發(fā)展和情感體驗。
基于上述的認識,正確把握電影教育與課堂教學的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教學處理,即教師在應用電影資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深入思考怎樣做好教學處理,關注具體的操作細節(jié)。以電影資源的選擇為例,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甄選能真正引起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動學生感悟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并在其中找到適宜在課堂中播放的片段。又如在觀看電影資源上,教師應思考如何在學生的觀影前后補充影片相關的背景信息,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提示影片內容細節(jié)等。再如由電影資源而生發(fā)的教學上,教師要考慮怎樣分析電影資源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拓展一些有關電影的知識、觀點、感悟等。
為達到這一理想效果,需要抓住學生加工電影資源時的兩個關鍵學習行為。一是觀看電影資源,即學生對電影資源中所含信息的接收。學生在觀看電影資源時需要有效接受電影資源中的視聽信息,同步加工相關信息,并從信息加工中得出學習結論和學習體驗。學生的觀影能力往往有限,需要教師提供支持,挑選他們更易接受和處理的電影資源,并視情況額外補充相關信息。二是賞析電影資源,即學生對相關信息的加工處理。在賞析電影資源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分析影片中的各種細節(jié),并從中獲得更多信息加工的機會,最終獲得新的學習體驗。同樣地,這一過程也非大多數學生能獨立完成,需要教師的有意引導。
在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資源時,教師需要精心挑選相關的電影作品或其片段作為教學資源,在課堂中播放給學生觀看。大多數情況下,所挑選的電影資源用于課堂教學中的引出話題、引發(fā)興趣、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證明觀點等目的,能夠較好地幫助教師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如圖1所示,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資源始于教師精心準備相應資源,這需要其研究和篩選適宜的電影資源,并對電影資源做好事前的加工和處理。在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資源時,教師可以先將電影的一些背景信息告知學生,還可以設置若干待思考的觀影問題,再讓學生開始資源的觀賞。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通過內容回顧、問題討論、信息補充等方式就所觀看的資源內容組織師生交流,或者直接接續(xù)之后的教學。
圖1 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資源的一般流程
1.準備合適的電影資源
教師應依據明確的教學目標來檢索適合課堂播放的電影資源。從目標到資源,是一個依據內外部觀影經驗,在教學目標與電影資源間構建聯系,最終篩選確定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始于資源檢索。教師主要參考個人經驗或他人推薦,從浩如煙海的電影資源中縮小范圍,揀選候選的資源。為找到滿足教學所需的資源,教師應注重個人平時的觀影積累。另外,資源檢索還可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也可以關注專門、正規(guī)的電影研究和資源推薦。
之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觀看篩選,教師應綜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親自反復觀看資源,考察其中元素,思考電影資源與教學目標的適配性,并對候選資源做篩選。選定資源后,教師還需要依據目標和學情,對資源做必要的加工處理,如剪輯、加字幕、配套補充資料等。當然,電影資源最終是否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學實踐檢驗,教師可在實踐后反思資源應用的場景和資源的適配性,并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逐漸找到最適配教學目標的電影資源。
2.補充電影資源之外的信息
在播放電影資源時,教師還可以考慮用各種方式額外補充一些信息,提升學生對資源中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程度,提高資源的應用效率。例如,教師可以提供“畫外音”,在播放電影時邊播放資源邊補充說明。根據不同的情況,“畫外音”可以和資源播放同時進行,也可以在補充說明時暫停播放資源。又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多次播放資源,在首次播放資源后稍作師生交流,交換觀看的意見,并再次觀看資源,以求學生得到充分加工資源信息的機會。再如,在播放資源之前,教師可以通過電影海報、電影梗概、電影預告等方式,讓學生先對電影作品形成整體認識,再帶著這些認識觀看具體的片段。
引導學生賞析電影資源的一般流程強調教師在組織學生觀賞電影資源之外,引導學生對電影作品或其片段作專門鑒賞和分析,通過對電影畫面、配樂、劇情等要素的深入分析,幫助學生解決特定的問題,獲得深入的學習體驗,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如圖2所示,引導學生賞析電影資源的教學處理是以學生觀賞電影資源為基礎的,從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組織學生交流來激發(fā)起學生的初級觀影體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某個電影元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對電影資源進行解構,并通過后續(xù)的課堂交流討論逐步達成共識,讓學生獲得新的學習收獲,并孵化形成更高級的賞影體驗。最后隨著問題的解決,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再次觀影,將所獲得的新體驗帶到新一輪的觀影中,重構其對電影的表層認識,進而鞏固和強化這種體驗。
圖2 引導學生賞析電影資源的一般流程
上述的流程也存在一些變式。例如,除在賞析過程中讓學生產生賞影體驗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賞析影片后獲得新的學習方法,并提供學生自己探索和遷移方法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賞影體驗。又如,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應用多個電影資源讓學生觀看并賞析,這些資源或屬于同一個話題,或來自同一部影片,對這些資源的同步賞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得出結論、形成體驗。
1.解構電影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賞析電影資源關鍵在于明確教學目標后,找到教學與資源之間的契合點。鑒于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中無法面面俱到地帶領學生賞析整部影片,更具操作性的辦法是解構電影資源,聚焦資源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具體要素,讓學生對其展開分析、深度加工。
解構電影資源需要依據教學目標,挑選出更有利于目標達成的賞析內容和賞析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集中分析和討論,逐步將學生觀賞電影資源后形成的表層理解轉化為對電影及其背后育人價值的深層理解。這樣的解構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種是對電影元素進行分析,即按劇情、畫面、配樂、對話、表演、場景布置等元素分解資源,從中選擇一二做深度賞析;另一種是按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分解,即按教學的鋪墊、展開、深入、應用等,遵循不破壞電影基本連續(xù)性的原則切分電影資源,在不同環(huán)節(jié)賞析不同的片段,并進行針對性地講解和分析。
在實施電影解構時,教師往往先引導學生明確所接受到的電影信息,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并會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關注到一些觀影中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對所接受信息的分析,則常常從電影藝術的表達手法和電影藝術的表達意圖著手,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電影為何如此表達,期望觀眾有怎樣的理解。最后,學生還應在理解影片的基礎上完成對其的鑒賞,并從中獲得學習、生活上的感悟。
2.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雖然課堂時間有限,只能對電影片段進行解構,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對解構了的片段應盡可能回歸到整部電影的框架下再做理解。對電影的整體性理解是學生真正從電影作品中獲得有益學習體驗的必備基礎,整體的理解提供了額外信息,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到賞析的片段在電影整體中的作用,減少學生對片段可能的偏誤理解,幫助其在電影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進一步深化賞影體驗。此外也應認識到,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是一個整體,對其不能割裂地欣賞。在達成德育、美育方面更綜合性的目標時,對電影影片的整體分析和理解同樣重要,若教學時空允許,可以用單元教學的方式,對電影資源做系列教學。
為更好地處理電影資源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在教學中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在不同環(huán)節(jié)以不同的教學處理來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提升。一般可以在課前先組織學生整體觀影,讓其對電影形成整體印象;爾后在課堂上解構片段,讓學生在整體印象的基礎上去賞析電影資源中的細節(jié)內容;最后在課后整體觀影,將課堂解構分析的細節(jié)內容放回到整部電影中,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影片的理解。
3.強化賞析后的鞏固和遷移
在經歷了電影資源解構和深度賞析的學習活動后,學生所形成的賞影體驗仍需要進一步地強化。一方面,學生可以借助后續(xù)的課堂學習活動,或通過相同片段的重復觀賞,或通過對相同影片中其他片段的觀賞分析,又或者通過對相同主題不同影片的觀賞分析等,進一步驗證和鞏固已獲得的賞影體驗。另一方面,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得到的知識、方法、感悟等,也可以在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的遷移應用。
此外,為達成鞏固和遷移的目的,教師可以對各單元和各課時教學做整體的設計。從單元層面來說,教師可以思考跨課時的電影資源應用,使之后課時的電影資源運用基于之前課時的教學基礎,鞏固重復所學、逐步深化所學。從課時層面來說,教師還可以對課前、課中、課后做一體化設計,加強課前的觀影、課中的賞影、課后的總結和應用之間的聯系,使得課堂所學有課前觀影的基礎,也有課后的鞏固與遷移。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電影資源是將電影教育融入學校課程教學體系的有效手段,其要從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資源和引導學生賞析電影資源著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依據學科教學目標選定適配的資源,然后可以參考觀看和賞析電影資源的兩種流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情況下,兩種流程前后勾連、統(tǒng)整應用,但根據教學實際,也可以選擇其一在課堂中完成。同時,教師也不必拘泥于上述的兩種流程,在教學實踐中可根據課題、學情等靈活安排教學進程。無論具體的教學實踐如何展開,其內在邏輯是使用和教學目標相適配的電影資源,引導學生對資源中相關信息的有效接收和深度加工,在幫助學生獲得觀影級的賞影體驗的同時,不僅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好地落實電影育人的理念。
雖然上文所提及的整體思考、一般流程和操作要點,為課堂教學中運用電影資源提供了思路,但其仍需在實際教學中就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做進一步的檢驗。此外,除去觀看和賞析兩個方面,課堂教學中運用電影資源是否還存在其他的操作切入點,也留待后續(xù)的實證性研究進一步驗證??傊?,電影教育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道阻且長,需要更多的專業(yè)人員投入關注,用更多的研究與實踐來探索中小學電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