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債權表見受領的制度構成

      2022-11-23 12:47:47孫新寬
      法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人型代理權清償

      ●孫新寬

      債務人向無受領權的受領人作出給付,通常不會發(fā)生債務清償效力。但在一些情形下,受領人具有某種債權受領權的外觀,債務人基于對受領權外觀的信賴而作出給付,此時有疑問的是,債務人的給付能否以及如何發(fā)生債務清償效力。該問題可被稱為債權的表見受領問題。此類問題在實踐中時有發(fā)生,例如,第三人將商家(債權人)用于向顧客(債務人)收款的二維碼偷換為自己的二維碼,商家和顧客均不知二維碼已被偷換,顧客掃描該二維碼向商家付款能否發(fā)生清償效力?〔1〕對該類案件的具體分析參見下文“四、(一)”部分的論述。

      我國民法理論對債權表見受領的一般制度構成缺乏深入研究,雖然對相關的債權準占有制度曾有一定討論,〔2〕參見朱廣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2-526頁(區(qū)分“表見債權人”和“無受領權的第三人”,后者包括“債權準占有人”);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335-337頁(將“債權準占有人”作為“表見受領權人”的一種類型討論);楊立新、葉軍:《論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載《中外法學》1994年第3期,第25-31頁;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87-95頁。但債權準占有制度本身是比較法上的“舶來品”,在我國《民法典》中欠缺規(guī)定,能否直接適用于我國不無疑問。我國《民法典》是否提供了相應的“本土資源”可以替代債權準占有制度?提供了哪些“本土資源”?是否有可能以我國《民法典》所提供的“本土資源”為基礎,借助法學方法論的一般原理,在民法理論上構建債權表見受領制度?解決上述問題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在法律適用和司法實踐上,這會直接影響如何處理債權表見受領問題。其次,在民法理論上,這關涉?zhèn)鶛啾硪娛茴I這一重要制度的生成和發(fā)展。最后,在方法論層面上,可以將上述問題作為一個例證,探討如何運用方法論的一般原理,在吸收比較法有益資源的基礎上,立足于我國《民法典》的既定制度,促進民法理論研究的本土化。

      一、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前提

      受領人無權受領債務人作出的給付,是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前提。無權受領既包括債權人無權受領,也包括第三人無權受領。以下分別探討這兩種情形。

      (一)債權人無權受領

      債權作為相對權,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標的物以及債務人的給付行為均無直接支配力,唯有通過受領債務人的給付并保有給付,債權人享有的債權利益才能實現(xiàn),債務人作出的給付才歸屬于債權人。〔3〕Vgl.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Erster Band: Allgemeiner Teil, 14. Aufl., 1987, S. 15-19; 王澤鑒:《債法原理》(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8-59頁。債權人這種“接受給付的權能”被稱為“受領權”(Empfangszust?ndigkeit)?!?〕同上注,Larenz書,第240頁;Staudinger/Olzen, 2016, BGB § 362 Rn. 38.受領權使債權從一種實現(xiàn)利益的可能性最終轉換為債權人現(xiàn)實獲得的利益。例如,買受人根據(jù)車輛買賣合同享有債權,有權請求出賣人交付車輛并轉移所有權,只有在買受人受領車輛的交付并取得所有權時,買受人根據(jù)買賣合同享有的債權利益才能最終實現(xiàn)。債權的受領權具有使債權人保有債務人作出給付的功能,直接影響債權人享有的債權利益的實現(xiàn)。也正因為如此,受領權被認為是“債權之本質的內容”。〔5〕參見王澤鑒:《債法原理》(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頁;崔建遠、陳進:《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8頁。

      由于債權歸屬于債權人,相應地,債權人通常也是有權受領債權之人,債務人只有向債權人作出給付才能發(fā)生清償效力。但在一些特殊情形,債權和受領權之間可能發(fā)生分離,受領權人與債權人不是同一主體,此時,債務人若向債權人作出給付,債權人就會構成無權受領。例如,在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的破產(chǎn)申請后,甲公司的債務人乙公司應當向甲公司的破產(chǎn)管理人清償債務(《企業(yè)破產(chǎn)法》第17條第1款),這意味著甲公司雖然仍享有對乙公司的債權,但喪失了對該債權的受領權,乙公司若仍向甲公司清償債務,甲公司即構成無權受領。債務人向無受領權的債權人作出給付,原則上并不導致債務消滅,債務人須承受再次作出給付的風險。但在一些情形下,債務人并不知道債權人已經(jīng)喪失受領權,因而法律有必要對善意債務人給予保護,此時即可能產(chǎn)生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問題。

      (二)第三人無權受領

      第三人通常并無受領債權的權限,債務人若向第三人作出給付,第三人會構成無權受領債權。但是,第三人可能通過法定或意定方式取得受領權?!?〕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59頁。第三人通過意定方式獲得受領權,需要債權人作出授權行為,這種授權行為可稱為受領權的授予行為或受領授權行為(Empfangserm?chtigung)。在代理制度中,被代理人授予代理權的意思表示,既可以向代理人作出,也可以向第三人作出,均會產(chǎn)生代理權授予的法律效果。〔7〕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40頁。與代理權授予行為類似,對于債權受領權的授予行為,債權人同樣既可以向受領債權之人(第三人)作出,也可以向債務人作出。〔8〕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0頁;Staudinger/Olzen, 2016, BGB § 362 Rn. 43; 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Erster Band: Allgemeiner Teil, 14. Aufl., 1987, S. 244 f.在第三人受領債權的情形,核心問題在于第三人是否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者債權人的授權而取得了受領權。第三人如何通過意定方式獲得受領權這一問題在理論和實務上都尤其重要且復雜,需要專門探討。

      1. 債權人向第三人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

      債權人可以向第三人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9〕同上注,Larenz書,第244頁。使第三人取得受領權。一般認為,債權受領權的授予行為是“單方的、需受領的意思表示”?!?0〕同上注,第245頁。債權人不僅可以事先授予第三人受領債權的權限,也可以通過事后追認的方式,對無受領權的第三人接受債務人給付的行為進行追認,從而使債務人的給付發(fā)生清償效力?!?1〕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0頁。此外,受領權授予行為也可以通過合同的方式作出。〔12〕拉倫茨雖然認為受領權的授予行為是單方行為,但也明確認可債務人可以根據(jù)與債權人訂立的合同獲得向第三人給付的權限(vgl.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Erster Band: Allgemeiner Teil, 14. Aufl., 1987, S. 245),這無疑承認了通過合同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的可能性。這和代理權授予類似,被代理人除通過單方法律行為授予代理權外,也完全可能通過與代理人訂立合同使后者獲得代理權?!?3〕Vgl. Flume,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Zweiter Band, Das Rechtsgesch?ft, vierte, unver?nderte Aufl., 1992,S.823; Neun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12. Aufl., 2020, § 50 Rn. 11.通過合同方式獲得代理權或受領權,也是私法自治的應有之義。

      2. 債權人向債務人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

      債權人向債務人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同樣既可以通過與債務人訂立合同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向債務人作出單方法律行為的方式,以下分別探討。

      第一,債權人通過與債務人訂立合同,授予第三人債權受領權。這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首先,債權人與債務人訂立真正利他合同,使“第三人可以直接請求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民法典》第522條第2款),同時使第三人獲得消極的受領債權的權限。其次,債權人與債務人訂立不真正利他合同,約定“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義務”(《民法典》第522條第1款),第三人雖然無權積極地要求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14〕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頁。但會獲得受領權。最后,在債權人與債務人訂立“授權性利益第三人合同”(erm?chtigender Vertrag zugunsten eines Dritten)時,第三人也獲得受領權,債務人雖然有權利向第三人履行,但不負有向第三人作出給付的義務?!?5〕Vgl. Gernhuber, Die Erfüllung und ihre Surrogate, sowie das Erl?schen der Schuldverh?ltnisse aus anderen Gründen, 2. Aufl.,1994, S. 492.

      第二,債權人向債務人作出單方法律行為,授權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債務人根據(jù)該授權對第三人作出給付,對債權人發(fā)生債務清償?shù)男Я?。?6〕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0頁。雖然第三人并不是債權人所作出單方行為的相對人,但由于第三人根據(jù)該單方行為純粹獲得某種利益,在本質上與利他合同相似,法律亦允許通過單方法律行為的模式使第三人獲得受領權。類似情形也存在于代理權授予的場合。例如,被代理人授予代理權的意思表示可以向相對人作出,使代理人獲得代理權(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67條第1款)?!?7〕Vgl. Neun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12. Aufl., 2020, § 50 Rn. 15.在債權人授權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的構造中,債務人有權利但通常無義務向第三人作出給付?!?8〕Vgl. MüKoBGB/Gottwald, 8. Aufl., 2019, BGB § 328 Rn. 14.

      二、債權表見受領的類型、處理路徑與統(tǒng)一制度構造

      當受領人無權受領債權,受領權人又未予追認時,債務人的給付不發(fā)生清償效力。但如果無權受領人具有某種受領權的外觀,債務人基于對該受領權外觀的信賴而向該無權受領人作出給付,法律有必要對善意債務人進行保護。在特定條件下,承認債務人向無權受領人作出的給付具有清償效力,此即債權表見受領。無論是債權人還是第三人無權受領,都可能引發(fā)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本文分別稱其為“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對此兩種類型需要立足于我國《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分析各自的處理路徑,進而構建統(tǒng)一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

      (一)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

      1. 既有規(guī)則梳理

      其一,在債權讓與后債務人向原債權人履行債務。債權人將債權讓與受讓人后,如果債務人未收到債權讓與通知,債務人向原債權人作出給付仍會發(fā)生清償效力(《民法典》第546條第1款)?!?9〕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60頁;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616頁。從債權表見受領的角度觀察,在債權讓與之后,讓與人已喪失債權,自然同樣喪失了債權受領權,但債務人未收到債權讓與通知,并不知道原債權人已經(jīng)喪失債權,可以合理認為原債權人仍有權受領債權,因此向原債權人清償債務。

      其二,在抵押財產(chǎn)被扣押后法定孳息義務人向抵押人履行債務。在抵押財產(chǎn)被扣押后,抵押權人有權收取該抵押財產(chǎn)的法定孳息,此時法定孳息的義務人若向抵押人履行債務,也可能會產(chǎn)生債權表見受領問題。《民法典》第412條第1款但書對此作出了規(guī)定。例如,房屋所有人甲就該房屋為乙設立抵押權,之后將房屋出租于丙,甲未履行對乙的到期債務,乙申請法院扣押該房屋。根據(jù)《民法典》第412條第1款之規(guī)定,乙有權自扣押之日起向丙收取租金,甲雖然是丙的債權人,但此時喪失了受領權?!?0〕參見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528頁。在抵押權人(乙)未將抵押財產(chǎn)已被扣押之事實通知法定孳息的義務人(丙)時,法定孳息的義務人(丙)不知其債權人(抵押人甲)已喪失受領權,仍向無受領權的債權人(甲)作出給付,抵押人(甲)雖構成無權受領,但根據(jù)《民法典》第412條第1款但書的規(guī)定,仍可以產(chǎn)生債務清償?shù)男ЯΑ?/p>

      其三,抵押財產(chǎn)保險金、賠償金或補償金的給付義務人向抵押人履行債務。根據(jù)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規(guī)則,如果擔保財產(chǎn)在擔保期間發(fā)生毀損、滅失或被征收等情形,“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yōu)先受償”(《民法典》第390條第1句)。擔保財產(chǎn)發(fā)生毀損、滅失或被征收時,原則上是作為抵押財產(chǎn)所有人的抵押人成為保險金、賠償金或補償金(以下簡稱“三金”)的權利人,對于“三金”的給付義務人而言,抵押人成為其債權人。但同時,擔保物權人可以根據(jù)《民法典》第390條第1句要求就“三金”優(yōu)先受償。此時產(chǎn)生的疑問是,“三金”的給付義務人應當向抵押權人支付還是向抵押人支付。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解釋》)第42條第2款的規(guī)定,如果“三金”給付義務人在接到抵押權人的給付通知后仍向抵押人給付的,不發(fā)生清償效力,其仍應當再次向抵押權人進行給付;如果“三金”給付義務人并未接到抵押權人的通知,給付義務人向抵押人作出的給付發(fā)生效力。

      其四,在應收賬款質押中債務人向應收賬款債權人履行債務。應收賬款質權自登記時設立(《民法典》第445條第1款),此后,應收賬款債權人仍享有應收賬款債權。有疑問的是,應收賬款債權人(出質人)是否仍享有受領權。換言之,應收賬款債務人若向出質人履行了債務,是否發(fā)生清償效力?根據(jù)《擔保解釋》第61條第3款的規(guī)定,在以現(xiàn)有的應收賬款出質的情形,“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質權人要求向其履行的通知后,仍然向應收賬款債權人履行的”,不發(fā)生清償效力。據(jù)此可以認為,在應收賬款債務人收到質權人的上述通知后,僅質權人有受領權。根據(jù)同一規(guī)定,應收賬款債務人在接到上述通知之前向應收賬款債權人履行的,發(fā)生清償效力,對此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在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質權人要求向其履行的通知前,應收賬款債權人仍有受領權,因而應收賬款債務人向應收賬款債權人的履行發(fā)生清償效力。第二種解釋是,應收賬款債權人自質權設立時起即已喪失受領權,但由于應收賬款債務人未接到質權人要求向其履行的通知,應收賬款債務人不知道應收賬款債權人已經(jīng)喪失受領權,為保護應收賬款債務人的合理信賴,其向應收賬款債權人作出的給付應當發(fā)生清償效力?!稉=忉尅返钠鸩菡哒J為質權人對應收賬款債務人作出的應收賬款質權已設立的通知類似于債權讓與通知,〔2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520頁。在此種理解下,應采納上述第二種解釋,理由是債權讓與后債務人向原債權人的履行發(fā)生清償效力,正是基于債權表見受領的理論基礎。

      2. 共同的制度基礎與理論解釋

      從債權表見受領的角度考察,上述不同的規(guī)則背后潛藏著共同的制度構造邏輯。由于債權人通常也是債權的受領權人,債權人的身份可以使債務人合理信賴其有受領權,若由于讓與債權或其他原因而使債權人喪失受領權,應當使債務人及時獲得通知從而知悉這種受領權的變化。若債務人未獲得通知,從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喪失受領權的(原)債權人作出給付,基于對債務人合理信賴的保護,法律仍承認債務人的上述給付具有清償效力。對此可從構成要件角度進一步分析如下。

      首先,存在受領權的外觀。債權人或曾經(jīng)作為債權人的法律地位通常意味著其也是受領權人,債務人與(原)債權人處于一種具有相對性的債權債務關系中,其通??梢院侠淼卣J為(原)債權人就是受領權人。在債權人事實上喪失受領權而債務人對此不知情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受領權的外觀,債務人對此種受領權外觀的信賴需要得到特別保護。

      其次,債務人善意信賴受領權外觀,并基于此種信賴向(原)債權人作出給付。在(原)債權人已經(jīng)喪失受領權的情況下,債務人之所以仍向其作出給付,通常是因為債務人未獲得通知,對上述情況并不知情,主觀上存在善意信賴。需要討論的是,債務人在因過失而不知(原)債權人已喪失受領權的情況下向其作出給付,是否仍構成善意信賴。以債權讓與為例,債務人甲不知原債權人乙已經(jīng)將債權讓與丙,甲也未接到債權讓與通知,甲若有過失,甲向乙作出的給付是否發(fā)生清償效力?理論上認為:“債務人過失地不知道,并不影響債務人善意的構成。債務人并不承擔調查義務?!薄?2〕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60頁。此說值得贊同。當然,債務人已經(jīng)明知債權被讓與仍向原債權人作出給付,則不發(fā)生清償效力。〔23〕參見李永鋒、李昊:《債權讓與中的優(yōu)先規(guī)則與債務人保護》,載《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第50-51頁;徐滌宇:《〈合同法〉第80條(債權讓與通知)評注》,載《法學家》2019年第1期,第186頁。

      最后,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問題。在前述不同情形的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大多是因為有受領權之人未將(原)債權人已喪失受領權的事實通知債務人,導致債務人不知道(原)債權人已喪失受領權,因而繼續(xù)向(原)債權人履行債務,發(fā)生清償效果,受領權人則喪失要求債務人作出給付的權利。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受領權人因具有可歸責性才承擔此種不利后果?換言之,上述清償效果的發(fā)生是否以受領權人具有可歸責性為前提?例如,在債權讓與情形,如果受讓人(受領權人)盡到最大努力仍未使債務人收到債權讓與通知,受讓人是否可以主張其不具有可歸責性,因而債務人向原債權人作出的給付不應當發(fā)生清償效力?卡納里斯認為,此處涉及的是“純粹權利外觀原則”,法律并不要求可歸責性要件,即便受讓人根本不存在任何通知的可能性,也要承擔不利后果。其背后的價值考量是債權讓與無需債務人的參與,債務人不能因為債權被讓與而遭受不利影響,法律給予債務人的保護不應當受到受讓人方面因素的影響?!?4〕Vgl.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1971, S. 144.此說值得贊同。一般而言,在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當法律對受領權人沒有特別規(guī)定歸責要件時,應當認為債務人向(原)債權人給付所發(fā)生的清償效果,不以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為前提。退一步而言,即便對受領權人要求可歸責性,也應當采取較為寬泛的風險歸責標準,受領權人是否能夠及時通知債務人是其應當承擔的風險,債務人因未獲得通知而向(原)債權人作出給付并發(fā)生清償效力,受領權人應承擔此種不利后果。

      (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

      第三人無受領權而以自己的名義受領債務人作出的給付,如果第三人具有某種受領權外觀,使債務人可以合理相信第三人有受領權,會產(chǎn)生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問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表見代理制度并不相同,根源在于債務清償和代理行為之間的差異。首先,二者性質不同。代理行為在性質上是法律行為,但債務清償行為并不必然是法律行為。關于清償?shù)男再|,學說上有“合同說”“事實給付效果說”“目的給付效力說”“法律行為新說”等多種觀點,但至少在勞務合同等不以作出法律行為進行清償?shù)那樾?,清償是一種事實行為?!?5〕參見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4-166頁。其次,代理制度原則上要求顯名原則,即代理人須“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民法典》第162條),而有受領權的第三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受領債權。最后,代理權與受領權的作用也有差異。代理權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代理人可以以被代理人的名義作出法律行為,建立新的法律關系;而債權的受領權則可以使受領權人接受給付,實現(xiàn)債權,消滅已經(jīng)存在的法律關系,目的是對既有的法律關系予以清算。〔26〕Vgl. Müller-Laube, Die Empfangszust?ndigkeit im Zivilrecht, Erster Band: Entfaltung eines Grundlagenbegriあs zur gewillkürten Annahmekompetenz bei der Durchführung privatrechtsbezogener Güterbewegungen, 1978, S. 90.上述差異意味著代理制度無法直接適用于債務履行制度,但代理權授權行為和受領權授予行為之間又存在高度的相似性。表見代理制度應當可以類推適用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

      首先,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和表見代理的制度結構和制度目的相似。在債務人乙向無受領權的第三人丙作出給付時,債務人乙知道其處于一種三方關系中,這種三方關系在構造上與表見代理極其相似。在表見代理制度中,代理人B以被代理人A的名義作出法律行為,相對人C因而也知悉其處于一種三方關系中。表見代理和債權表見受領也均面臨類似的問題,即三方關系中某一方(債務人乙或代理人B)與他人(第三人丙或相對人C)作出的行為,在未經(jīng)另一方(債權人甲或被代理人A)授權時,能否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可以將法律效果歸屬于另一方(債權人甲或被代理人A)?!?7〕若第三人冒稱自己是債權人而受領債務人作出的給付,債務人以為該第三人就是債權人,因而不知其處于一種三方關系,此種情形與理論上討論的冒名行為基本類似。在冒名他人與相對人訂立合同的情形下,尤其是針對冒名處分他人不動產(chǎn)的案例,理論上多數(shù)觀點認為應當類推適用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的規(guī)定,那么在“第三人冒名債權人而受領債務人給付”的情形,同樣可以類推適用無權代理以及表見代理規(guī)則。認為冒名行為應當類推適用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規(guī)定的觀點,可參見金?。骸睹懊幏炙瞬粍赢a(chǎn)的私法效力》,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第110頁;孫維飛:《冒名出售房屋案型之法律適用》,載《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7年第22期,第74-75頁。表見代理的制度目的正是為了解決代理權欠缺而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歸屬問題。類似地,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制度也是為了處理第三人欠缺受領權引發(fā)的清償效果歸屬問題?;谶@種結構上和目的上的相似性,有理由將表見代理規(guī)則類推適用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

      其次,受領權與代理權在性質上高度相似。一般認為,代理權既非“權利”(subjektives Recht),也非諸如行為能力之類的“人的能力”(pers?nliche F?higkeit),而是一種“獨立的法律上的權力”(eingenst?ndige Rechtsmacht)?!?8〕Vgl. Neun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12. Aufl., 2020, § 49 Rn. 33. 我國學者的類似觀點,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37頁;葛云松:《意思自治原則的理論限度——評〈論利他法律行為涉他效力的制度建構〉》,載《北大法律評論》第12卷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頁。代理權擴展了代理人在法律上“可為”(K?nnen)的空間,在此意義上,受領權與代理權非常類似,〔29〕同上注,Neuner書,§ 49 Rn. 34.取得受領權的第三人也獲得了以自己名義受領債權的權限。正是這種性質上的相似性,使代理權和受領權均能夠產(chǎn)生法律效果歸屬意義上的類似作用,即某一主體作出的行為對另一主體產(chǎn)生法律效果。在代理情形,有代理權的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產(chǎn)生拘束力;在債務履行情形,有受領權的第三人作出的受領行為對債權人產(chǎn)生債務清償?shù)男Я?。基于這種相似性,處理代理權欠缺問題的法律規(guī)則(表見代理)可以經(jīng)由類推適用,處理債權受領權欠缺的問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

      最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表見代理在價值基礎上相似。表見代理制度的重要價值基礎在于保護第三人對代理權外觀的信賴,進而維護交易安全?!?0〕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70頁。由于代理關系中相對人是通過代理人與被代理人建立法律關系,相對人查知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真實關系的成本較高,因而應當給予相對人更強的信賴保護,以充分發(fā)揮代理制度的作用,促進市場交易的有效進行?!?1〕參見楊代雄:《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兼談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162頁;許德風:《意思與信賴之間的代理授權行為》,載《清華法學》2020年第3期,第39頁。表見代理制度背后的這一價值判斷在債權表見受領中也應得到貫徹。在前文所列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示例中,債務人乙善意信賴第三人丙具有受領權的外觀,向丙作出給付以履行債務,債務人乙對第三人丙受領權外觀的此種善意信賴,與表見代理中相對人C對無權代理人B代理權外觀的信賴相類似,法律應當作出相似的價值判斷,給予善意信賴受領權外觀的債務人相同的保護,使善意債務人對有受領權外觀的第三人的給付發(fā)生債務清償效力,實現(xiàn)保護交易安全的效果。

      (三)債權表見受領的統(tǒng)一制度構造

      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可以類推適用表見代理規(guī)則處理,且可借鑒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予以判斷。一般認為,表見代理應具有以下五個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無代理權、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外觀、第三人善意信賴代理權外觀、第三人基于信賴代理權外觀而作出法律行為,〔32〕參見梁慧星:《民法總論》(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45-246頁;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69-371頁;魏振瀛主編:《民法》(第5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189頁。以及被代理人具有可歸責性〔33〕表見代理是否要求被代理人可歸責性要件,在理論上有爭議。關于代表性觀點的總結,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6期,第165頁。。相應地,對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也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論述其構成要件,即受領人欠缺受領權、受領人具有受領權的外觀、債務人善意信賴受領人的受領權外觀、債務人基于對受領權外觀的信賴而作出給付,以及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在構成要件上,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高度類似。這是因為二者本就同屬于為處理受領權欠缺問題而構建的制度,在適用前提、信賴保護的價值基礎等方面本就一致,因此,在構成上可以將二者統(tǒng)一為債權表見受領制度。當然,債權人型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在個別構成要件上也可能存在差異,需要針對具體的要件予以分析。統(tǒng)一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在適用上可以按下述框架分析。

      第一,受領人無受領權。受領人無受領權而受領給付,是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前提。無權受領既包括債權人無權受領,也包括第三人無權受領。對此上文已有詳細討論,此處不贅。

      第二,受領人具有受領權的外觀。受領權外觀是引起債務人善意信賴的基礎,在不同的債權表見受領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受領權外觀與表見代理中代理權外觀的形態(tài)非常類似,理論上總結的代理權外觀的形態(tài)〔34〕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69-370頁。和實務中代理權外觀的案例類型,〔35〕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6期,第164-165頁。對理解和構造受領權外觀的可能形態(tài)有重要的參照意義。例如,被代理人作出內部授權后,在外部通知相對人已作出的授權,嗣后又撤回內部授權但未告知相對人,可能構成代理權外觀。〔36〕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69頁;同上注,第164頁。相應地,債權人授予第三人受領權后又撤回該受領權授予行為,債權人告知了債務人上述受領權授予行為,但未將受領權授予已被撤回告知債務人,導致債務人認為第三人仍有受領權而向第三人作出給付,在該種情形即可認為存在受領權外觀。在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受領權外觀體現(xiàn)為(原)債權人的法律地位,由于債權人通常也是有受領權之人,此種法律地位可以使債務人相信(原)債權人有受領權。

      第三,債務人善意信賴受領人的受領權外觀。在表見代理中,相對人須善意且無過失地信賴代理權外觀,〔3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22〕6號)第28條第1款第2項明確要求“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行為時沒有代理權,且無過失”。在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對債務人亦應作相同要求,即只有在債務人善意且無過失地信賴受領人具有受領權外觀時,方可構成債權表見受領。在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原則上僅在債務人明知(原)債權人無受領權時,才不構成善意,這是因為債務人對(原)債權人身份的信賴應得到更強的保護,債務人原則上并不負有調查(原)債權人是否喪失受領權的義務。因此,即便債務人有過失而不知(原)債權人已喪失受領權并向其作出給付,法律無例外規(guī)定的,仍應發(fā)生清償效力。

      第四,債務人基于對受領權外觀的信賴而作出給付。在表見代理中,相對人對代理權外觀的信賴與作出法律行為之間須存在因果關系,否則并無對相對人進行保護的必要?!?8〕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6期,第171頁。在第三人型和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亦應要求債務人對受領權外觀的信賴與作出給付行為之間須存在因果關系。在實踐中,在債務人善意相信無權受領人具有受領權時,因果關系要件通常能夠滿足。

      第五,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對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的受領權人(即債權人)可歸責性問題,可借鑒理論上關于表見代理中被代理人可歸責性的探討。對于表見代理制度,雖然《民法典》第172條與原《合同法》第49條在文義上未要求被代理人的可歸責性,但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被代理人應當具有可歸責性?!?9〕參見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678-681頁;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70頁;朱虎:《表見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可歸責性》,載《法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60-65頁。對信賴責任中可歸責性的判斷標準,德國法上存在誘因原則、過錯原則和風險原則三種學說?!?0〕Vgl.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1971, S. 473 あ.德國法上的學說影響了我國法學界關于表見代理中被代理人可歸責性標準的討論?!?1〕參見楊代雄:《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兼談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161頁;朱虎:《表見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可歸責性》,載《法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65頁。目前有較多學者支持風險歸責標準?!?2〕但風險歸責是否已經(jīng)屬于我國的通說,目前殊難判斷。采風險歸責的觀點,同上注,楊代雄文,第1162-1163頁;同上注,朱虎文,第65-67頁。采過錯歸責的觀點,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6期,第169頁。在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也宜要求受領權人具有可歸責性,在具體標準上,以風險歸責為基礎的綜合權衡標準也較為妥當,在判斷受領權人是否可歸責時,須綜合考量受領權人是否創(chuàng)造了風險、是否更容易控制風險等因素予以判斷?!?3〕同上注,楊代雄文,第1163頁;同上注,朱虎文,第67頁。對于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如前所述,原則上不以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為前提,即便認為應當要求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也應采取風險歸責標準,使受領權人承擔未能向債務人進行通知的風險。

      三、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對債權準占有制度的替代

      我國相關著述論及的債權準占有制度〔44〕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頁;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頁;朱廣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5-526頁。與本文提出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存在功能上的重合之處,下文將論證我國法應當優(yōu)先采納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并舍棄債權準占有制度。

      (一)債權準占有的制度梳理與學說繼受

      我國法學理論上對債權準占有一般要求三個構成要件:其一,債務人向無受領權的第三人作出給付;其二,第三人是債權的準占有人;其三,債務人須善意且無過失。〔45〕參見楊立新、葉軍:《論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載《中外法學》1994年第3期,第28-29頁;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87頁(但認為對債務人的歸責事由應區(qū)分情形予以判斷,參見該文第95頁)。第一個要件是適用債權準占有制度的前提。第二個要件是債權準占有制度的核心要件,但法律上對如何認定債權準占有人缺乏清晰的判斷標準。有的觀點采用列舉方法,認為債權準占有人包括持有真實債權文書之人,〔46〕同上注,楊立新、葉軍文,第28頁?;蛘甙▊鶛嗟谋硪娛茏屓恕⒈硪娎^承人、債權證書持有人等,〔47〕參見朱廣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5頁?;蛘甙ū硪娎^承人、表見受讓人、真實債權證書之持有人和偽造債權證書之持有人,但不包括冒稱代理人之人?!?8〕參見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88-91頁。有的觀點采取一般界定的方法,認為依照一般的交易觀念可被相信為債權人的第三人均構成債權的準占有人?!?9〕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頁;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頁。對于第三個要件,理論上一般要求債務人主觀上不僅須為善意,而且須無過失,但理論上亦不乏不同觀點?!?0〕例如,其木提教授認為,對債務人的歸責事由“應區(qū)分誤認債權歸屬和誤認債權主體”兩種類型,前者以“債務人善意為要件”,后者以“債務人善意無過失為要件”。參見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罚d《法學》2013年第3期,第95頁。有疑問的是,是否應當將債權人的可歸責性作為第四個要件。大多數(shù)相關著述并未直接討論該要件,〔51〕參見楊立新、葉軍:《論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載《中外法學》1994年第3期,第28-29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頁。似乎認為債權準占有制度在構成上并不要求債權人的可歸責性,〔52〕參見解亙:《冒領存款糾紛背后的法理——王永勝訴中國銀行南京河西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案評析》,載《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第85頁。但間或也有不同觀點,〔53〕例如,其木提教授認為應當區(qū)分情形判斷是否要求債權人的可歸責性,參見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罚d《法學》2013年第3期,第93、95頁。朱廣新教授區(qū)分“表見債權人”和“無受領權的第三人”(債權準占有人歸入此種類型),對于前者要求債權人具有可歸責性,對于后者未明確提及債權人的可歸責性問題。參見朱廣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2-526頁。理論上就此尚未形成共識。

      債權準占有制度在我國法上是學說繼受的產(chǎn)物,債權準占有的構成要件基本來源于比較法上債權準占有制度的條文規(guī)定。債權準占有制度起源于修改前的《法國民法典》第1240條,該條規(guī)定:“善意向占有債權的人所為之清償有效;即使占有人之占有事后被追奪,亦同?!薄?4〕《法國民法典》,羅結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頁。該條被修改前的《日本民法典》第478條〔55〕該條原表述為:“對債權準占有人作出的清償,以其清償人為善意并且無過失為限,具有效力?!鼻幾g:《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頁。繼受,如今見于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310條第2項。〔56〕參見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72頁。由于我國理論上對債權準占有制度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述比較法規(guī)定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相關理論的影響,〔57〕參見楊立新、葉軍:《論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載《中外法學》1994年第3期,第31頁;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87-95頁。因而難以期待該制度在司法實務上得到廣泛應用。

      (二)應當替代債權準占有制度的理由

      1. 我國《民法典》的制度約束

      基于我國《民法典》的既有制度約束,不應也無必要適用債權準占有制度。首先,從法律適用的角度而言,本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制度應當優(yōu)先(類推)適用。我國法上未明文規(guī)定債權準占有制度,比較法上則多存在債權準占有的明文規(guī)定。比較法的規(guī)定在我國并無約束力,因此不能將比較法上債權準占有的規(guī)定直接默認為我國法上的規(guī)定。本文提出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是對我國實證法上明文規(guī)定的制度(例如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的具體規(guī)則)的歸納,以及對實證法上既有制度(表見代理制度)的類推適用(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因此直接建立在我國實證法規(guī)定的基礎之上。

      其次,適用或類推適用我國法上的既有制度也具有實踐上的優(yōu)勢。一方面,能提高法律適用的安定性。實證法上的規(guī)定能為法律適用提供相對明確的標準,即便某個構成要件在個案中是否得以滿足可能會有判斷的空間,但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經(jīng)驗〔58〕表見代理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司法案例,參見楊芳:《〈合同法〉第49條(表見代理規(guī)則)評注》,載《法學家》2017年第6期,第158-174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指引,提高制度適用的可預見性。相比之下,債權準占有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司法案例都相對匱乏,〔59〕參見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87-88頁。在適用上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更加契合我國既有司法實踐,相對易于采納。在一則案例中,張偉向魏昌會出借款項,魏昌會向第三人何強轉賬100萬元,張偉認可該筆轉賬構成對自己的還款,但對于魏昌會嗣后向何強轉賬的行為,張偉認為不屬于對自己的清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就此認為:“張偉認可何強代收100萬元的事實,不能僅以此認定張偉認可何強之后仍有代其收取剩余全部借款的權利,張偉的認可行為不能推定為有延續(xù)性,故魏昌會并無充分理由相信何強有代理權,何強的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6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2018)新民終154號民事判決書。在該案中,何強以自己名義無權受領他人債權,因缺乏“以被代理人名義”的要件而不能直接適用表見代理,但該案屬于典型的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問題,可以通過類推適用表見代理制度判斷無權受領人受領給付是否發(fā)生清償效力。法院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表見代理在該案中是類推適用而非直接適用,但已經(jīng)洞察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表見代理之間的實質相似性。

      2. 債權準占有制度本身的不足

      應當替代債權準占有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制度本身在構成上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債權準占有制度在債權人歸責問題上存在弊端。如前所述,國內許多學者認為,債權準占有制度并不要求債權人具有可歸責性。比較法上對該問題存有爭論?!?1〕參見其木提:《論債務人對債權準占有人清償?shù)男ЯΑ?,載《法學》2013年第3期,第92頁。根據(jù)本文提出的觀點,債權表見受領中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問題,應區(qū)分第三人型和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分別探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表見代理制度非常接近,原則上應要求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要件,事實上,在關于信賴責任的一般理論中,除極個別的情形,一般也要求承擔責任之人須有可歸責性。〔62〕Vgl.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1971, S. 517 f.在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雖然可以不要求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要件,但這常常是基于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目的是對債務人予以特別的保護。在債權準占有制度中不加區(qū)分地一概舍棄債權人(受領權人)的可歸責性要件,并不妥當。

      其次,比較法上已經(jīng)逐漸放棄“債權準占有”這一法定概念?!度毡久穹ǖ洹穼σ?guī)定債權準占有的第478條進行了修改,〔63〕修改后的該條規(guī)定:“對受領權人(指債權人及依法令的規(guī)定或者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被賦予受領清償權限的第三人,下同)以外的,依照交易上的社會通常觀念有受領權人之外觀的人所為的清償,以該清償人善意且無過失為限,有其效力?!薄度毡久穹ǖ洌?017年大修改)》,劉士國、牟憲魁、楊瑞賀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頁?!斗▏穹ǖ洹穼⒁?guī)定債權準占有的第1240條修改為第1342-3條〔64〕《法國民法典》第1342-3條規(guī)定:“善意地向表見債權人所為之清償有效?!眳⒁娭鞆V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3頁。。上述修改的共同點是,法律不再采用“債權準占有”這一法定概念,無受領權的第三人受領給付能否對債權人發(fā)生清償效力,取決于第三人是否具有受領權的外觀。這也表明“債權準占有”的實質內核其實是“受領權外觀”問題。在比較法上已經(jīng)放棄債權準占有概念的情況下,我國法更無必要逆潮流而保留該制度。

      四、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與受領權授予行為的可撤銷性

      在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中,債權人作出的受領權授予行為可能存在瑕疵,例如債權人因重大誤解或被欺詐而授予第三人受領權,此時需要探討債權人能否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及其撤銷是否影響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偷換二維碼案”即涉及這一復雜問題,該類案件的典型情形是,第三人(丙)將商家(債權人甲)用于收款的二維碼偷換為自己的二維碼,顧客(債務人乙)和商家對此均不知情,顧客在商家處購物后結賬時掃描第三人的二維碼付款。〔65〕典型案例可參見廣東省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2020)粵1972刑初978號刑事判決書;廣東省翁源縣人民法院(2020)粵0229刑初178號刑事判決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忻城縣人民法院(2019)桂1321刑初130號刑事判決書;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人民法院(2019)浙0703刑初437號刑事判決書;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19)冀0321刑初253號刑事判決書;福建省石獅市人民法院(2017)閩0581刑初1070號刑事判決書。

      (一)對“偷換二維碼案”的分析

      在“偷換二維碼案”中,商家(債權人)從未向第三人作出授予受領權的意思表示,但有可能向顧客(債務人)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從而使第三人獲得受領權。商家向顧客作出的授予受領權的意思表示可能通過明示的方式作出,也可能通過默示的方式作出(《民法典》第140條第1款)。商家由于不知道二維碼已經(jīng)被偷換,在顧客購買商品付款時,商家可能明確指示顧客掃描二維碼進行付款(情形一)。此時,顧客有權依照商家指示向被置換的二維碼付款,商家向顧客作出的上述意思表示使第三人獲得受領權。在顧客付款時,商家也可能未作出言語或行為上的明確指示,顧客看到張貼或放置在商家營業(yè)場所內的二維碼即直接掃碼付款(情形二)。此時,商家雖然沒有通過明示的方式向顧客作出意思表示,但在營業(yè)場所內張貼或放置二維碼通常即意味著允許顧客掃碼付款,從意思表示受領人(顧客)的角度解釋,〔66〕在解釋意思表示時應考慮受領人可能的理解,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22-223頁。商家通過默示的方式向顧客作出受領權授予的意思表示,從而使第三人獲得受領權??偨Y而言,商家通過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向顧客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其效果是使第三人獲得受領權。但是,在上述兩種情形中,第三人在商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換二維碼,使商家發(fā)生誤解,從而作出受領權授予行為,商家可構成意思表示上的重大誤解,可以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受領權的授予行為(《民法典》第147條)。〔67〕在“偷換二維碼案”中,由于第三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具有隱蔽性,顧客作為商家指示行為的受領人,在通常情況下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第三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因此商家很難依據(jù)《民法典》第149條行使撤銷權。但在該類案件中,實施欺詐行為的第三人(即偷換二維碼的行為人)通常同時也是受益人,在此種情況下,是否應當允許商家向偷換二維碼的行為人行使撤銷權,值得探討。比較法上的做法可參見[德] 漢斯·布洛克斯、沃爾夫·迪特里希·瓦爾克:《德國民法總論》(第41版),張艷譯,楊大可校,馮楚奇補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06頁。如果商家不行使撤銷權,則第三人有受領權限,顧客向第三人的二維碼支付將直接發(fā)生清償效力。

      如果商家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了受領權授予行為,第三人自始未獲得受領權,此時,顧客對第三人的給付是否對商家發(fā)生清償效力,還須分析是否構成債權表見受領,對此可根據(jù)本文提出的債權表見受領的制度框架予以分析。第一,第三人沒有受領權而受領顧客的支付,構成第三人無權受領。第二,商家無論是通過明示的方式指示顧客向被偷換的二維碼付款,還是通過默示的方式使顧客認為可以向該二維碼付款,對顧客而言都構成可信賴的受領權外觀。第三,通常而言,顧客無法查知經(jīng)營場所放置的二維碼是否被第三人偷換,因而其對該受領權外觀的信賴構成無過失的善意信賴。第四,顧客基于該信賴向被偷換的二維碼支付,滿足因果關系要件。第五,債權人(商家)的可歸責性問題。二維碼被偷換并非商家自身的行為,即便商家盡到了必要的注意義務,也可能難以完全避免此種行為的發(fā)生,因而很可能對二維碼被偷換并無過錯。二維碼被偷換發(fā)生于商家的經(jīng)營場所內,雖然這并非商家自身的行為,但發(fā)生于其經(jīng)營場所內的該種風險屬于典型的應由商家承擔的風險,在抽象意義上,商家也比顧客更有能力控制該種風險的發(fā)生,更有可能在事前通過購買保險等方式降低該種風險所可能造成的損失,因而該種風險應由商家承擔。根據(jù)風險歸責標準,可認為商家具有可歸責性。綜上,在“偷換二維碼案”中,顧客向第三人的二維碼支付可構成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對商家發(fā)生清償效力,顧客對商家所負的債務消滅。

      (二)受領權授予行為的撤銷與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并行不悖

      上文對“偷換二維碼案”的分析蘊含以下前提:在債權表見受領制度中,債權人(商家)可以基于意思瑕疵規(guī)則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其結果是第三人喪失受領權,但債務人(顧客)向第三人作出的給付可構成債權表見受領,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債務從而消滅。但理論上可能會有觀點主張,受領權授予行為的撤銷與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可能存在沖突,導致二者不能同時適用。以下對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1. 受領權授予行為被撤銷后通過債權表見受領保護債務人利益

      在德國法上,有觀點認為不應允許債權人基于錯誤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米勒-勞伯(Müller-Laube)認為,對授予他人代理權的通知和授予他人債權受領權應區(qū)分討論,前者通常旨在與第三人作出法律行為,建立雙方的義務關系,而后者則旨在輔助債務的結算。債務的結算通常意味著財產(chǎn)變動,基于錯誤的撤銷制度旨在消滅法律行為,其任務并不包含消滅基于債權受領權產(chǎn)生的財產(chǎn)變動。〔68〕此觀點及下文相關論述,vgl. Müller-Laube, Die Empfangszust?ndigkeit im Zivilrecht, Erster Band: Entfaltung eines Grundlagenbegriあs zur gewillkürten Annahmekompetenz bei der Durchführung privatrechtsbezogener Güterbewegungen, 1978, S. 190 f.而且,如果允許債權人基于錯誤撤銷債權受領權的授予行為,意味著債務人有義務重新作出給付,這種風險不應當由債務人承擔。在債權人通過明示或默示授權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的情形下,債務人已經(jīng)作出給付,當事人之間的財產(chǎn)變動已經(jīng)發(fā)生,此時應當給予債務人的信賴更強的保護,排除債權人基于錯誤的撤銷權。在債權人被欺詐的情形,如果是債務人作出欺詐,對債務人不應當予以保護,債權人可以撤銷受領權的授予行為;如果是獲得受領權之人或其他第三人作出欺詐,應適用《德國民法典》第123條第2款第1句,僅在債務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時,債權人才能撤銷?!?9〕同上注,第191頁。

      米勒-勞伯試圖通過否定債權人對受領權授予行為的撤銷權,實現(xiàn)對債務人利益保護的目的,但基于其所提出的代理與清償之間的差別,尚不足以完全否定債權人基于意思瑕疵對受領權授予行為的撤銷權。本文認為,一方面,允許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尊重了意思表示瑕疵規(guī)則的可適用性;另一方面,通過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可以達到保護善意債務人之利益的效果。此外,米勒-勞伯一方面認為債權人不能基于錯誤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另一方面又認為,在債權人受第三人欺詐且債務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時,債權人可以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這種區(qū)分處理缺乏足夠的正當性。雖然債權人在被欺詐時可能比在發(fā)生錯誤時更值得保護,但在現(xiàn)行法下,表意人發(fā)生錯誤或被欺詐時均享有撤銷權,在債權受領權授予行為領域若否定表意人在意思表示錯誤時享有的撤銷權,是對錯誤制度和欺詐制度的區(qū)分對待和適用。錯誤制度和欺詐制度同屬意思表示瑕疵規(guī)則,如無特別正當?shù)睦碛桑绱藚^(qū)分對待并不妥當。對于債權人的受領權授予行為,錯誤制度與欺詐制度均有適用空間。同時,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可以為善意債務人提供適當?shù)谋Wo,如此既同等尊重了《民法典》中的錯誤制度和欺詐制度,也能平衡善意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利益。

      2. 受領權授予行為被撤銷不排斥債權表見受領的適用

      理論上可能存在如下觀點,即債權人的受領權授予行為和第三人作出的受領行為在法律上應被看作整體行為,債權人基于重大誤解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其撤銷的是包括第三人受領行為在內的整個行為,其效果如同債務人從未作出給付一樣,從而債務人對債權人所負的債務也未被清償。我國相關著述對此問題鮮有關注,但對表見代理制度中的類似問題作出了充分的討論。

      在代理制度中,學界一般認為,代理權授予行為可以因意思瑕疵(例如《民法典》第147條規(guī)定的重大誤解)被撤銷?!?0〕參見楊代雄:《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兼談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166頁;王浩:《論代理的本質——以代理權授予時的意思瑕疵問題為契機》,載《中外法學》2018年第3期,第624-625頁;許德風:《意思與信賴之間的代理授權行為》,載《清華法學》2020年第3期,第38頁。有觀點進一步認為,“代理權授予行為與代理行為可以被理解成一個統(tǒng)合的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基于意思瑕疵撤銷的是“包括代理行為在內的整個法律行為”,對相對人的保護則“應受制于現(xiàn)行法的評價體系”?!?1〕同上注,王浩文,第624-626頁。對此,有觀點正確指出問題的關鍵在于,代理權授權行為因意思表示瑕疵被撤銷后,善意相對人究竟是否可以主張成立表見代理。〔72〕參見尚連杰:《意定代理權授予錯誤的效果論》,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3期,第127頁。有觀點認為,“在代理行為已經(jīng)實施的情況下,無論撤銷授權表示還是撤銷授權通知,對善意第三人都無意義,不影響代理權表象責任的成立”?!?3〕楊代雄:《法律行為制度中的積極信賴保護——兼談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167頁。也有觀點認為,“出于與表見代理制度評價的統(tǒng)一及保護相對人的考量,不能簡單地允許本人基于意思瑕疵而撤銷包括代理行為在內的整個法律行為”?!?4〕許德風:《意思與信賴之間的代理授權行為》,載《清華法學》2020年第3期,第38頁。還有觀點認為,“授權行為與代理行為并非一項統(tǒng)一的法律行為”,而且在我國法秩序下,“《民法典》第172條實際上傾向于保護相對人的積極信賴”,在代理權授權行為嗣后被撤銷時,仍有構成表見代理的可能?!?5〕尚連杰:《意定代理權授予錯誤的效果論》,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3期,第128-130頁??偨Y而言,我國理論上多數(shù)觀點認為,在代理權授權行為被撤銷而導致代理權消滅時,善意相對人仍可主張構成表見代理,從而獲得積極信賴保護。

      上述討論在很大程度上也適用于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如果將受領權授予行為和債權受領行為看作統(tǒng)一的行為,債權人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即意味著同時撤銷了債權受領行為,善意的債務人即便作出了給付,仍將無法構成有效的債務清償。這種立場既與我國法律規(guī)定不符,也有悖于實證法所體現(xiàn)的價值衡量。首先,在代理制度中,被代理人撤銷有瑕疵的代理權授權行為后,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構成無權代理。原則上,無權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fā)生效力(《民法典》第171條第1款),但《民法典》第172條規(guī)定的表見代理制度恰恰在特定情形下否定了第171條第1款的適用,允許被代理人在存在意思瑕疵時撤銷代理行為將導致表見代理規(guī)則被完全架空,這與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明顯相悖。同樣地,在債權人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后,第三人的無權受領行為原則上不發(fā)生債務清償效力,但如果構成債權表見受領,則應當使債務人向第三人作出的給付發(fā)生清償效力。如果認為債權人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同時也意味著撤銷了受領行為,結果上使債務人對第三人的給付不發(fā)生清償效力,則明顯與上述債權表見受領規(guī)則相悖。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規(guī)則雖然并非實證法上的明文規(guī)定,但建立在類推適用表見代理規(guī)則(《民法典》第172條)的基礎上,同樣不能被任意架空。其次,立法者在純粹的無權代理規(guī)則之外另行規(guī)定表見代理規(guī)則即表明,在構成表見代理時,現(xiàn)行法的價值傾向是給予相對人積極信賴保護。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本就建立在表見代理規(guī)則的類推適用基礎之上,二者在制度結構和價值基礎上均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代理法中的這種價值選擇也應延續(xù)至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基于維護法秩序的要求應當盡量作出統(tǒng)一的價值評價,可以認為在構成債權表見受領時,法秩序同樣傾向于給予善意債務人積極信賴保護,使其向第三人作出的給付對債權人發(fā)生清償效力。若認為債權人在撤銷受領權授予行為時同時撤銷了受領行為,使善意債務人的給付完全喪失發(fā)生清償效力的可能,將與上述利益衡量目的明顯不符??傊瑐鶛嗳艘蛞馑急硎捐Υ贸蜂N受領權授予行為,并不意味著同時撤銷債權受領行為,在滿足相應構成要件時,債務人仍可主張構成債權表見受領。

      五、結語

      受領人無權受領債權既包括債權人無權受領,也包括第三人無權受領。本文從這一基本前提出發(fā),將債權表見受領區(qū)分為債權人型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在探討了各自的處理路徑之后構建了統(tǒng)一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可以替代債權準占有理論。此外,在受領權授予行為存在瑕疵而被撤銷后,債權表見受領仍可以適用。

      對本文所采用的論證方法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對于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我國法上缺乏一般性的規(guī)定,但許多具體的規(guī)則實質上都體現(xiàn)了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的原理,因此,本文采用“歸納”的方式,從各具體規(guī)則中提煉出債權人型債權表見受領的一般構造。對于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本文則采用“類推”的方法予以分析。我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了表見代理制度,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與表見代理在適用前提、制度結構和價值基礎上均十分相似,通過類推適用表見代理制度可以有效處理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在厘清債權人型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各自的處理路徑后,本文進一步采用“歸納”的方式,將二者構建為統(tǒng)一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當然,統(tǒng)一的債權表見受領制度在具體適用上仍然要注意債權人型和第三人型債權表見受領之間可能存在差異,例如,二者在債務人善意的判斷標準、受領權人可歸責性等要件上可能會有不同。但這種差異的存在,不妨礙我們在整體上將債權表見受領理解為統(tǒng)一的民法制度。

      猜你喜歡
      人型代理權清償
      泌尿生殖道標本解脲脲原體和人型支原體檢測及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分析
      2019年影音品牌代理權資訊一覽
      論代理權的撤回
      幸 福
      長江叢刊(2018年28期)2018-11-14 18:29:43
      第三人主觀認知對代理權濫用法律后果的影響
      離婚債務清償:法律規(guī)制與倫理關懷
      人型支原體合并解脲脲原體感染的檢出率和耐藥性探究
      保健文匯(2016年5期)2016-06-01 11:29:53
      論代物清償契約的屬性和效力
      代物清償合同之探討
      法制博覽(2015年28期)2015-02-06 15:49:15
      論表見代理
      共和县| 青岛市| 兴化市| 清原| 蒙城县| 彭阳县| 肃宁县| 家居| 唐河县| 新宁县| 万宁市| 邓州市| 通辽市| 敖汉旗| 淳化县| 左贡县| 于都县| 苏尼特右旗| 大庆市| 鸡东县| 桂林市| 阿拉善右旗| 琼中| 讷河市| 江口县| 商南县| 武隆县| 大邑县| 凌源市| 海口市| 聂荣县| 中超| 丹巴县| 肇源县| 云霄县| 灌南县| 南丰县| 弥渡县| 旬阳县| 沙田区| 交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