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忠
摘要:地理教育是一門通識教育,更是一門充滿藝術性的教育。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其職責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更應當將教學藝術性溶于其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筆者以新課改為基點,結合多年的地理教學經驗,從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對其實施藝術性教學。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質量;藝術性;作業(yè)形式;幽默性;
初中地理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初中教學而言,以往的教學基于應試教學的模式,并不將地理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從教學資源、學生要求等方面都比較低。由于地理學有比較強的“綜合性”、“地域性”上的特征,對此,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形,以新課改為背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導入的藝術
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地理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以后課堂的發(fā)展打下一個堅實的鋪墊。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而言,其課堂導入可以是一段笑話、一個新聞事件、一個圖片等。總之,這個導入需要著力于藝術性、娛樂性、審美性及關聯(lián)性,這樣學生通過聽課不僅獲得藝術上愉悅體驗,也自然引出教師今天所講的課題。[1]筆者引用“地圖上的牛奶”這一個笑話,6月盛夏,媽媽讓李三將牛奶放進冰箱,李三反而從書桌上抽出一張世界地圖,平鋪于桌上,而后將牛奶放在世界地圖中的南極地區(qū)。媽媽好奇地問:“你咋將牛奶放在這張世界地圖上呢?”李三得意地解釋道:“老師講過,南極為全球最寒冷的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約為零下25,歷史上曾記錄的最低氣溫為零下88以下。近年發(fā)現(xiàn)100年前探險者留下的餅干和罐頭一點都沒有壞。對此,我將牛奶放在這兒,保證比冰箱好用,并且還能夠省電?!?/p>
我話一落音,課堂上學生大多哈哈大笑,他們也清楚今天我要講解的課程內容——南極,各個精神飽滿地聽我的課程,相比沒有導入的課堂而言,效果顯著,并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設計的藝術性
地理課程在有一個好的開頭之后,要想繼續(xù)讓地理課程有著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師就應當花時間深入地研究地理教材,既要將各知識點穿插起來,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按照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來設計課堂,讓每一個學生感到其中的美。
每一課程的教學都非常注重藝術性,對于地理課程而言也不例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讓每一個熱情參與其中,保持舒暢的心情。這樣不僅需要地理教師充分掌握專業(yè)知識,還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讓藝術充溢于整個教學中。對于一位初中地理教師而言,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采用何種方式增強自己的課堂感染力,讓藝術服務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就能夠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當然教師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取決于教學的藝術性,同時也與教學資源、學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2]為提高地理教學的藝術性、提高他們參與地理教學的積極性,還可以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例如視頻教學、圖畫教學等,讓初中地理知識以一種美的樣式表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6世紀偉大的科學家布魯諾曾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學科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對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只有一個學生對某一個地理知識產生興趣之后,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耐心聽教師講解的課程,并虛心請教問題。
地理教學藝術性,主要體現(xiàn)在藝術參與性與愉悅性。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對此,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還需要懂得學生的需要。[3]初中生是最容易動感情,也是重感情的一個階段,他們充滿對世界的美好向往,也希望有專人引導他們勇于探索。對此,地理教師需要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地理知識的情境,例如在講授《多變的天氣》時,可以將學生引入室外,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天氣的變化,讓他們回答自己的感受,提升他們對大自然多變的認識。這樣在無形之中,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興趣,也加深他們對相關地理知識點的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應用一些笑話,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愉悅性。教師在課前應當仔細準備,依據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將一些幽默詼諧的典故、趣談等引進課堂中,不僅為課堂學生帶來了笑聲,也讓學生學會在笑聲中思考,以期達到教學的目標。
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從以往教學的經驗看,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都難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往往遠離實際化、生活化等。由于板書刻板的教學,學生也不大喜歡,在通過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后,難以發(fā)展學生健康發(fā)展。[4]對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一改往常的應試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針對地理知識的特點,首先改變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思想上解決學生抵觸的情緒,將學習由主動變成主動,進而就能夠達到地理教學的目標。
初中地理的教育最終是為了能靈活運用,因而從事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更多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積極地與學生交流初中學習感受,并提供更多自然交際的學習機會和環(huán)境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在了解學生個體的性格和學習偏好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學習需求施以個性化教學,將講解和個別輔導相結合。在新課改下,在學生預習、復習環(huán)節(jié)中,則需要學生扎實的實踐,此時教師就應當為學生設計與其實際能力相配的作業(yè),這樣學生不僅學的輕松,還能夠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培養(yǎng),主動學習地理知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發(fā)掘他們學習的潛力,指引他們學習的方向。對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在教師充滿藝術性的課堂氛圍中,各個充滿學習的渴望,每一個學生的大腦都完全的運作,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潘春燕;初中地理有效課堂的構建[J]. 廣東教育(綜合版). 2011(04)
[2] 彭 升;塑造知識模塊體系 形成小組合作交流——淺談“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2(04)
[3] 賈東南;高中地理教材中問題研究的情境教學法探索——以“如何看待農民工現(xiàn)象”為例[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2(09)
[4] 崔 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談高中地理中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