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桐 (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有效滲透,是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樹立德育滲透的意識,應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選擇德育滲透方法。如此,才可以使德育的效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道德品質,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智育,簡單來說就是對知識進行教授,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提高;德育,簡單來說就是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培養(yǎng),使其成為一個擁有較高素質的人。智育與德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使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存在智育與德育關注差異明顯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受到直接影響。
德育滲透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想要對德育進行有效滲透,使其發(fā)揮出最大效用,教師就需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設計教學活動。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舉措,所以,即便部分教師形成了德育滲透的意識,嘗試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也無法將其效用最大限度發(fā)揮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受到直接影響。
語文教材由各種各樣的文本組成,而這些文本中蘊含著不同文化、思想、價值,在德育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具體如下:
1.影響學生思維
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蓋性,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使學生感知德育知識、體驗德育的內容,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意識發(fā)生改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提高學生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育部門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教學目標之一。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通常會結合文本內容列舉實例。通過這種方式,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會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德育思想,并對不良個人行為進行有效預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形成道德意識
小學生如同一張白紙,生活經驗較少,學習能力處于發(fā)展之中,而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影響,從而幫助其形成德育意識,為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保障。
4.思維能力發(fā)展
在進行德育知識的教授時,教師通常會挑選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相符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一手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發(fā)展,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更多德育知識。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成為人們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凡事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也不例外。雖然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fā)展為人們帶來了一定便利,但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具體而言,學生只要登錄網頁便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有好、有壞,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且欠缺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很有可能獲取不良信息。而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德育的滲透可使學生形成德育思想,可以使學生拒絕不良信息、獲取有利信息,從而健康地成長與發(fā)展。又如,教師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德育,可以使學生獲得獨特感知,從而為其學習與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不敢在教學活動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如:學生對教師有恐懼心理、學生比較內向、學生比較自卑等。而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為師生平等交流提供保障。在進行德育滲透時,教師通常需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而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的身心可以處于放松狀態(tài)。在師生進行交流時,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平等地與其進行交流,所以學生會消除抗拒感,與教師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認識到德育思想在自己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的重要作用。
語文教學之所以在德育滲透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是因為教材中收錄了一些本身具有德育的內容。教師可以對教材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結合實際情況,滲透德育,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提供保障。
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時,教師可對文本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這篇文章與其他文章存在較大不同,其看似是在尋找雷鋒叔叔在哪里,其實蘊含了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其進行滲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因為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聲結合的特點,可以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直觀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為德育的滲透提供保障。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呈現(xiàn)雷鋒的一些生平資料。在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標題,并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觀看視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雷鋒叔叔早已逝世。但是為什么這篇文章卻在尋找雷鋒叔叔呢?”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學生會主動對文本進行閱讀,并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思考。但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所以不足以挖掘文本內涵,也無法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回答。此時,教師可以暫且擱置這一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文章中講述了怎樣的事情?描述了幾個人?這些人有怎樣的特點?和雷鋒叔叔相比呢?我們應當學習他們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走進文本,并掌握樂于助人的內涵,從而受到感染。之后,教師可以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延續(xù)了雷鋒精神的圖片、視頻,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立志成為雷鋒叔叔那樣的人。由此可見,通過對教材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并采用有效手段進行德育的滲透,可以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思想品質,從而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情景創(chuàng)設法有利于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德育的滲透效果,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提供保障。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但當前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多媒體情景創(chuàng)設法、語言情景創(chuàng)設法、圖片情境創(chuàng)設法,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方法選擇,如此,才可以將德育的滲透落到實處,才可以借助其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可采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因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周恩來年輕時的一件事,他在課堂上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話語。而想要使學生明確這句話的獨特魅力,感知周恩來的精神世界,就需要使學生對當時的背景進行了解。而背景資料是由文字組成的,文字對于學生而言是抽象難懂的,所以學生很有可能不愿意參與教學活動。情景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所以,在進行德育的滲透時,教師不妨利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首先,教師可以播放周恩來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其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大聲朗讀。此時,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走進教學情景,與周恩來產生情感共鳴。最后,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的同時受到德育,從而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道德水平進行有效培養(yǎng)。由此可見,情景創(chuàng)設法利用起來,可以在德育的滲透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可以使學生感知文本魅力、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可以使學生的道德品質、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想要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就需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
首先,教師需要重視字體及筆畫的書寫邏輯,因為學生只有掌握了書寫邏輯,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并在潛移默化中記憶生字,使德育落到實處。同時,教師對漢字的書寫邏輯進行簡單講解,學生便可以對漢字產生情感體會,從而形成民族自豪感。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映射可以使學生的德育認識加深,從而有效規(guī)避信息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有利于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學習的魅力,從而對其產生興趣。再次,開展識字教學時,教師需要采用體系化教學方法,盡可能將識字難的問題解決。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常見的漢字書寫方法進行分類,使學生明確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的漢字,并將類比這一方式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此,便可以使學生掌握字體擺放方法,提高德育的滲透效果。最后,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字體的演變,使學生了解字體結構協(xié)調性的同時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xiàn)德育的有效滲透。由此可見,通過開展識字教學,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更好地進行漢字學習,可以將德育的滲透效果提高,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實踐活動在德育的滲透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加深對德育知識的印象,從而為德育的效果提高奠定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視起來,并采用有效手段進行德育的滲透。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教師可以開展環(huán)保主題的實踐活動。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小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好奇心較強,如果在室外開展實踐活動,可能會出現(xiàn)突發(fā)性事件??紤]到這一點,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可以將范圍劃分為校園。實踐活動的內容為:維護校園環(huán)境、宣傳環(huán)保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環(huán)境進行有效保護,還可以助人為樂。同時,教師需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如果教師做到以身作則,學生便可受到積極影響,從而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由此可見,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德育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樂于助人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德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且可以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而小學語文教學在滲透德育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德育滲透重視起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對德育進行滲透時,可將實踐活動、識字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教材內涵當作入手點,并結合不同的教學活動的情況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此,才可使德育的滲透落到實處,才可使其效用最大限度發(fā)揮出來,助推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