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光輝
作為一名邊遠山區(qū)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鄉(xiāng)村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墒?,在許多鄉(xiāng)村教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沒有真正發(fā)生,思維倦怠越來越突出。農村地區(qū)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普遍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狀,習慣于老的教學套路和舊的教學模式,常常照搬別人的教案,課堂上頻繁提問成了教學的常態(tài)。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是根據(jù)課文內容,逐句逐段地分析講解,或者依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促使學生走完教學過程。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時候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學習。教學中沒有扎實的語言訓練,沒有靜心讀書,沒有潛心思考,是一種缺失了“學會學習”的教學。
這一現(xiàn)狀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或經驗。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是否在課堂上學會學習,是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教學實踐中,以下的過程目標需要重點落實。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是學習的發(fā)動機,沒有興趣的學習,常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學習。
2.掌握學習的方法。方法是對材料的有效處理。由于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和思維特點不同,所以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探求學習規(guī)律。規(guī)律是什么?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包括外顯和內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探求學習過程中主體、媒介、客體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揭示學習的本質規(guī)律。
4. 學習過程的調控和評估。過程體現(xiàn)方法和規(guī)律,有時比獲得結論更為重要。教學中讓學生對如何獲得結論的過程要明晰于心,還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激勵。
5.學習收獲的積累。學習要有效果,要注重積累,所謂文化積淀、文化底蘊都要靠積累。由于知識、經驗的儲存逐漸增多,使學生很快能建立起結構化的知識技能,思考時多種知識匯聚,相互碰撞,彼此聯(lián)系,從而在多重聯(lián)系中獲得新的結論。
6.學習習慣的形成。學習習慣在心理學上叫動力定型,即某種行為方式經多次強化后固定下來成為習慣。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終身受益,養(yǎng)成壞習慣,耽誤終身。這不僅是學校教育所必須,也是終身教育所必需。
“思”即思考、思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刻闡述了學習過程中學與思的關系及其重要性,只有經過思考的學習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成為自己知識鏈條中的一環(huán)。
就當前農村教學現(xiàn)狀看,頻繁提問可謂是教學的常見病。多數(shù)教師用問題牽著學生走完教學過程,問題提完,課也就結束了。面對這樣的提問,學生只能在點頭和搖頭之間取舍。由于這種指向,主要來自教師的主觀設想,且過于瑣碎、膚淺,既無知識價值,又無思維價值,浪費了寶貴時間,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梢哉f,這樣的頻繁提問還不如教師多講,至少學生還可以多學一點知識。
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正是在尋疑、猜疑、質疑、釋疑中深化認知,促進理解的。所以要變教師提問為學生發(fā)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勇于回答問題。當學生不停留在對事實的描述上,而是去探索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以及現(xiàn)象的內在本質時,思維就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思維,避免思維的僵化。當前各種教學太過強調統(tǒng)一結論而忽視求異思維。強調統(tǒng)一,得到標準答案,而忽視個體差異,忽視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感悟。部分教師還要求統(tǒng)一情感。如:“請同學們以悲痛的心情朗讀第3 自然段。”為此,強調活化思維以避免思維固化、僵化,要求學生敢于另辟蹊徑,善于轉換視角,變通思路,這也是思維的靈活性品質。
2.深化思維,避免思維膚淺化、表層化。在教學中,教師常采用演繹法,即從結論或概念出發(fā),或從定律和法則出發(fā),讓學生推演出若干事實材料,以證明結論、法則是正確的。許多教師很困惑,學生在閱讀中不會概括,在習作中又寫不具體,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實質反映的是學生思維能力不強。在閱讀中不會概括,證明抽象邏輯思維不強,學生尚處于低階思維水平。習作寫不具體,說明學生觀察能力差,不善于將生活素材提煉為習作題材,這不僅是具體形象思維能力不強,抽象概括能力也比較低。
3.拓展思維,避免思維狹窄化、閉鎖化。拓展要有依托,即知識、經驗、智慧。教師要引導學生憑借教材,借助經驗和知識,發(fā)揮想象,展開聯(lián)想,倡導奇思妙想,這不落俗套、不走捷徑、不按套路出牌的行為,有可能是創(chuàng)新的萌芽。向何處拓展?向生活中拓展,獲取鮮活的素材,找到源頭活水;還要向心靈深處延伸,心靈世界廣闊無邊,豐富多彩,那里蘊藏著豐富的思想積累、經驗積累和智慧積累。由于心靈世界無邊無際,拓展延伸也將是廣闊無垠的。
4.整合思維,避免思維碎片化、凌亂化。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若干事實材料、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共性,找出相似性,有序梳理、分門別類進行整合,使之在教學中目標集中,內容簡潔,要求明確,得以層層推進,步步落實。如:你面前有一棵樹,你不是先看葉子,再看樹枝和樹干,而是先從整體認知,再仔細研究桂花樹的生長條件……引申到教學,也應是從整體入手,再理解各個段落(部分),最后又回到整體。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說明了學習要付諸實踐,經常練習。王陽明講“格物致知”,毛澤東講“實踐出真知”,都強調了實踐的價值。但是,任何實踐都是人的實踐,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而且任何實踐都應有思維的參加,尤其是指向學會學習的實踐。
近年來,鄉(xiāng)村教師也有條件觀看名家的課堂實錄和名師的現(xiàn)場授課了,這無疑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將名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藝術、人格魅力,融入到更多教師的心中。特別是一些名師對學與思的教學示范,使一線教師更清楚地了解了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對如何打破課堂教學“滿堂灌”和教師“包辦代替”的格局,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等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白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的指導。
學思結合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更要注重學生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鼓勵學生做到“學、思、做”三合一,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這恰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相吻合。課堂上,要從機械的“師問生答”轉變到學生主動提問,積極釋疑,要珍視學生個性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加深理解,獲得獨特的感受。
我國教育改革的希望依然在廣闊的田野上,而基礎教育布局大部分在農村。因此,只有農村教育改革的全覆蓋,農村基礎教育的“精準扶貧”,我國教育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農村教學改革是整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輪的教學改革,新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都應在農村教學中貫徹實施,特別要在“學會學習”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尋求可行路徑,使農村課程改革穩(wěn)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