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審訊階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及訊問策略

      2022-12-31 12:01:45任瑋齊
      西部學刊 2022年22期
      關鍵詞:僥幸心理供述訊問

      任瑋齊

      一、審訊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基本心理狀態(tài)

      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到案后,由于自身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地位發(fā)生了顯著性變化,所以他們的心理活動也會變得復雜。主要的心理傾向是趨利避害,試圖千萬百計地逃避法律的制裁,表現(xiàn)為畏罪、僥幸、抵觸、戒備和悲觀五種心理狀態(tài)。

      (一)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訊問時,因擔心自己所犯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罰處罰而產生的心理[1]。幾乎所有人犯罪嫌疑人都會產生畏罪心理,所以它是訊問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心理。

      1.畏罪心理產生的原因

      由于犯罪嫌疑人自身罪惡感的壓力和法律的威懾力二者的共同作用[2],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在面臨審訊之前,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自己即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并因此產生一種自我譴責的罪惡感。在這種罪惡感的壓力之下,犯罪嫌疑人希望通過如實供述罪行爭取得到寬大處理的結果。但是,從法律威懾力的角度來說,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一旦認罪勢必會受到社會的批判,也會得到法律的制裁。由于懼怕自己的名譽受損,前途無望,擔心連累家人或者親友等多諸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從而使犯罪嫌疑人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

      2.表現(xiàn)形式

      主要表現(xiàn)為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時情緒緊張、恐懼、精神壓力過重,或逃避罪責,進行抵賴或抗拒,或供述時語無倫次,避重就輕,甚至編造謊言偽造事實等[3]。因此,在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經常在罪責感和承擔法律后果的恐懼中猶豫不決,但是最終由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作用,往往是后者占據(jù)上風,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響更大,從而使其出現(xiàn)拒供心理,阻礙訊問工作的進展。

      (二)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誘發(fā)犯罪的重要內驅力、認罪服法的心理障礙之一。犯罪人的僥幸心理指犯罪人自以為可以掩蓋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從而逃避法律制裁的自信心。在動機斗爭中,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占主導地位,那么其就會產生急需想要達到犯罪目的的心理。這種對犯罪目的迫切追求的心理會遠遠超過甚至掩蓋其內心的不安、恐懼的壓力。犯罪嫌疑人也因此會認為自己不僅可以作案成功并且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1.僥幸心理產生的原因

      第一,那些過去有過違法犯罪,或者在生活上犯過錯誤而未受到懲罰經歷的犯罪嫌疑人更容易產生僥幸心理,這是由于這些慣犯或累犯曾經有過這種成功逃避追究的直接或是間接的經驗。隨著這種經驗的積累,他們的僥幸心理就會被不斷強化,導致他們在遇到相同的情況時第一反應是根據(jù)以往的成功經驗故技重施。

      第二,犯罪嫌疑人自以為作案手段高明,計劃周詳,沒有留下任何偵查線索,足以瞞天過海。所以他們會對偵查人員的證據(jù)掌握情況形成一種錯誤判斷,盲目自信偵查人員一定不會掌握有關自己的犯罪事實的證據(jù),并且在犯罪時已經訂立了攻守同盟,自信不會有人檢舉,揭發(fā)自己的罪行。認為自己已經無后顧之憂,只要不自亂陣腳,拒不承認,最終一定可以因證據(jù)不足以支撐犯罪事實而被無罪釋放。

      2.僥幸心理的表現(xiàn)形式

      一方面是盲目性自信。主要表現(xiàn)為在接受訊問時以守為攻,辯解否認,或者一言不發(fā),以免被抓住把柄,即使回答也會謹慎小心。另一方面是分析選擇型自信。主要表現(xiàn)為在訊問時想方設法試探摸底,試圖獲知偵查人員所掌握的線索,或者對偵查人員花言巧語以騙取信任,有的甚至會抓住偵查人員問話中的漏洞進行反擊。

      (三)抵觸心理

      抵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對訊問人員、公安機關,甚至對政府和社會產生的強烈不滿和仇視的心理狀態(tài)[4]。在訊問中,產生抵觸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和偵查人員的沖突會更多,更激烈,也極容易使訊問陷入僵局,這就要求偵查人員面對此類情況時應先查清楚犯罪嫌疑人產生抵觸心理的真實原因,進而采取有效的方法來緩解抵觸情緒,保證訊問的正常進行[5]。

      1.抵觸心理產生的原因

      (1)具有一定的反社會意識以及反動的立場、觀點。這種類型的犯罪嫌疑人通常對社會及政府具有非常強烈的仇視,主要在危害國家安全和暴力犯罪中比較常見。

      (2)悲觀心理的支配。這類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罪行嚴重,覺得即使出獄后,一輩子也都會活在犯罪的陰影中。在這種悲觀心理的支配下的犯罪嫌疑人不可避免地開始對前途失去信心,對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的麻木不仁,喪失了重新做人,甚至是繼續(xù)生存下去的欲望和勇氣,因而對偵查人員對訊問極為反感。

      (3)對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抵觸情緒強烈。一是法律意識薄弱,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有一定的道理;二是認為偵查人員沒有掌握自己犯罪的證據(jù)卻采取了強制措施。

      (4)偵查人員在訊問的方式和方法上出現(xiàn)了錯誤,使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受到羞辱,從而對偵查人員產生極大的成見而產生抵觸心理。

      2.抵觸心理的表現(xiàn)

      抵觸心理的表現(xiàn)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積極的抵觸行為和消極的抵觸行為[6]。積極的抵觸心理表現(xiàn)為面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時出言不遜、氣焰囂張,缺乏理性等。這種積極的抵觸心理主要出現(xiàn)在那些性格較外向,覺得受到冤枉的犯罪嫌疑人身上。消極的抵觸行為表現(xiàn)形式多為在訊問時保持沉默、反應冷漠、一言不發(fā)等。出現(xiàn)這種抵觸行為的犯罪嫌疑人大多為性格內向,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非法訊問。

      (四)戒備心理

      戒備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為防備自己犯下的罪行被揭露和害怕無法得到公正處理的一種防御反應。戒備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種防御性心理,也是一種本能反應。由于戒備心理的存在,犯罪嫌疑人面對偵查人員的訊問往往小心謹慎,猶豫不決,使偵查人員很難了解到他們真實的心理活動。

      1.戒備心理產生的原因

      (1)自我防御的本能。從主觀方面來說,犯罪嫌疑人由于害怕受到懲罰而受到了畏罪心理的支配以及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需要。從客觀方面來說,犯罪嫌疑人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特殊性以及與偵查人員在法律地位、處境和目的上的差別,使他們對訊問活動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和防備,使自己一直出于精力高度集中和緊張狀態(tài),以防止禍從口出。

      (2)怕偵查人員欺騙自己,對偵查人員產生不信任。犯罪嫌疑人往往會受到自己曾經的經驗或是主觀臆測的影響,擔心自己會落入偵查人員設計好的圈套中,所以對偵查人員每句話都表現(xiàn)出高度警惕和戒備心理。

      2.表現(xiàn)形式

      (1)在接受訊問過程中謹言慎行,疑慮重重。犯罪嫌疑人在面對訊問時會表現(xiàn)出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他們會認為禍從口出,擔心自己不經意的一句話被偵查人員鉆空子、被抓住犯罪把柄,所以他們往往不愿意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即使回答也會仔細反復揣摩提問的每一句話以及謹慎考慮自己的回答,有時還會反問偵查人員進行言語試探。

      (2)對周圍環(huán)境保持高度警覺。有些戒備心理強烈的犯罪嫌疑人對周圍的環(huán)境也會保持高度的警惕性[7]。他們會下意識觀察訊問人員的言行舉止,一旦感覺到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都會感到十分恐慌,甚至疑神疑鬼。

      (五)悲觀心理

      悲觀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即將要面對法律的制裁時而對自己的前途、追求喪失信心的一種消極厭世的心理。絕望是悲觀心理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心理是訊問中犯罪嫌疑人最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在悲觀心理的支配下,犯罪嫌疑人由于喪失了生存的欲望,對周圍一切都保持一種心灰意冷、自暴自棄的態(tài)度,所以其個性心理的穩(wěn)定性都會出現(xiàn)極端變化的現(xiàn)象[8]。

      1.悲觀心理產生的原因

      (1)對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即將被剝奪的恐懼感。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即將被揭露,害怕受到法律的嚴懲,以及對自己日后會被貼上犯罪人的標簽,被剝奪自由在監(jiān)獄里度日充滿恐懼,從而產生了一種自由無望、前途無望的絕望感。

      (2)認為自己的犯罪行為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悔恨,自責的心理,認為自己已經拖累了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從而失去了繼續(xù)面對生活的勇氣,甚至是生存的欲望。

      2.行為表現(xiàn)

      受悲觀心理支配的犯罪嫌疑人通常會懷疑周圍一切事物。對訊問人員以及法律政策都產生不信任感,常常在訊問中表現(xiàn)出消極的抵觸行為。通常是保持沉默,一言不發(fā),或是采取自暴自棄、頑抗到底的態(tài)度。有的犯罪嫌疑人也會表現(xiàn)出積極的抵觸行為,如情緒失控、行為暴躁,甚至對訊問人員歇斯底里、出言不遜[9]。

      二、審訊中犯罪嫌疑人心理變化的一般過程

      實踐證明,只有少數(shù)犯罪嫌疑人在訊問階段直接交代罪行或是拒絕供述罪行,絕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是在此期間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才被迫交代罪行。在此期間的心理變化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大致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試探摸底、對抗相持、動搖反復和交代供述。

      (一)試探摸底階段

      試探摸底行為常發(fā)生在訊問初期。在這個階段,審訊人員與犯罪嫌疑人雙方通過身體動作、語言或者眼神等進行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或者個性特點[10]。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之后,對周圍環(huán)境不適應,同時情緒起伏較大,開始反復考慮自己被捕的理由以及迫切想知道偵查人員對自己犯罪的證據(jù)材料掌握的程度等,以緩解自己的緊張焦慮,制定相對應的防御對策。常見表現(xiàn)如下:

      1.套取案情。套取案情是指犯罪嫌疑人會通過多種方式有意無意向訊問人員詢問案件相關情況,希望獲取有用信息以供自己對當前形勢作出判斷。

      2.索要證據(jù)。索要證據(jù)就是犯罪嫌疑人會主動向偵查人員提出公開索要證據(jù)的要求,以觀察偵查人員的反應,以此作為判斷證據(jù)掌握情況的依據(jù)。

      3.虛假供述。虛假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故意作出事先設計好的供述,要么是捏造的假供述,要么是真假混雜的供述來試探偵查人員的反應。一旦發(fā)現(xiàn)偵查人員沒有掌握具體情況,便會立即推翻之前的供述。

      (二)對抗相持階段

      對抗相持是指犯罪嫌疑人對訊問人員以語言或者武力的方式進行反擊,試圖逃避法律制裁來阻礙訊問正常進行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交鋒的最激烈階段,也是對雙方智力、情緒和意志力的考驗。犯罪嫌疑人通過試探摸底已經對偵查人員的心理活動有了大致了解,認為自己有可以應付各種訊問情形的經驗,因此犯罪嫌疑人會存在較強的僥幸心理和對抗心理[11]。在對抗相持階段,犯罪嫌疑人通常會具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1.拒供。拒供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不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認罪態(tài)度差。拒供的形式主要有兩種:有的犯罪嫌疑人會直接采取與偵查人員針鋒相對的方式,如肆意頂撞;有的犯罪嫌疑人則會一言不發(fā)、沉默不語。

      2.謊供。謊供就是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故意作出與事實不相符的供述。通常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之后擔心自己的罪行被揭露從而對自己的名譽、地位或前途等產生消極影響來通過謊供為自己開脫罪行,達到逃避刑罰的目的。

      3.翻供。翻供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審訊過程中推翻、改變原來所作認罪供述的行為[12]。犯罪嫌疑人經過試探摸底階段后,其拘捕時的緊張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后對自己可能被判重刑產生一種恐懼或者后悔的心理,也可能受到其他人的暗示而產生僥幸心理,在這些心理的驅使下很容易作出翻供的行為,

      (三)動搖反復階段

      經過偵查人員不斷出示有力證據(jù),進行正確引導以及訊問方式的恰當運用,犯罪嫌疑人的自我防御體系逐漸開始崩潰,對偵查人員訊問的抵觸情緒開始緩和,在是否要如實交代罪行的問題上開始反復動搖,但是還未完全形成供述動機。這一階段是犯罪嫌疑人臨近供認的最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其心理矛盾最為沖突激烈的階段[13]。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犯罪嫌疑人情緒會變得緊張并伴隨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坐立不安、口干舌燥等,而且下意識動作也會增多,如用手抹汗,用手抓衣角等。

      2.犯罪嫌疑人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轉變。偵查人員可以明顯觀察到犯罪嫌疑人的語氣開始不再強硬,逐漸轉為商量的口吻,原來囂張的氣焰開始有所收斂。

      3.討價還價,多方為自己辯解,甚至將過錯試圖推卸給其他犯罪嫌疑人,以求減輕罪責,得到從輕處理。

      (四)交代供述階段

      通過雙方的反復較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開始逐漸瓦解,對抗訊問的意志開始有所動搖。但是在趨利避害心理的驅使下,犯罪嫌疑人仍然存在部分僥幸心理以及畏罪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

      1.只有少數(shù)犯罪嫌疑人會供述全部罪行,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僥幸心理的支配下,常常根據(jù)試探摸底階段對偵查人員證據(jù)掌握情況的大概了解進行供述,對于偵查人員可能沒有掌握的證據(jù)或是證據(jù)不足的部分不供述,也常常會出現(xiàn)偵查人員問一點就供述一點、避重就輕的情況。

      2.一部分犯罪嫌疑人由于受到畏罪心理的影響,希望得到從寬處理的結果,所以在供述時往往過度強調客觀因素的影響,或是試圖將罪責推卸給其他同伙,解釋自己是受到他人指使而犯罪等。

      三、攻心型訊問策略的運用

      攻心型訊問是指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個性心理特點、心理弱點和心理需求等因勢利導的方式,通過政策、感情等方式使其實現(xiàn)態(tài)度上的轉變,進而坦白交代自己所犯的罪行的一種方法[14]。偵查人員應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個性特點、犯罪條件等情況,學會組合運用各種有針對性的訊問策略。攻心型訊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一)政策攻心

      政策攻心是指偵查人員在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犯罪事實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法律政策教育的方式引導和促使其如實交代自己犯罪情況的一種訊問策略。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一些法律意識薄弱、政策水平低下的犯罪嫌疑人。“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立功減罪”的法律政策等都是在訊問中常用的政策攻心內容。在訊問中運用政策攻心的策略,不僅針對性要強,善于抓住戰(zhàn)機,而且一定要攻到心上,否則會成效甚微[15]。

      (二)思想攻心

      思想攻心通常是訊問中最常見的用來緩解犯罪嫌疑人與偵查人員之間所存在的對抗心理的一種攻心政策。主要包括三類:以理攻心、情感攻心和以勢攻心。

      1.以理攻心

      以理攻心是指通過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疏導,來解決其如實供述中所存在的供述心理障礙,逐步的動搖其原有的畏罪心理。以理攻心一般是在偵查人員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經歷、家庭背景等情況后,以一些簡單易懂的為人處事的道理來感化犯罪嫌疑人,進而讓犯罪嫌疑人拋棄僥幸心理,如實供述犯罪事實。

      2.情感攻心

      情感攻心被認為是徹底擊垮犯罪嫌疑人意志,使其如實供述最有效的審訊方法之一[16]。情感攻心一般是通過情感感化的方法,如解決困難、心理安慰、提供幫助等活動來使訊問對象卸下心里的包袱和顧慮,以此來降低他們的防備心理,進而使他們可以接受審訊人員的心理引導。情感攻心一般針對的是初次犯罪的嫌疑人,這種攻心方式的重點就在于要選擇恰當?shù)模軌蛞鸱缸锵右扇水a生共鳴的情感。在審訊的過程中,與犯罪嫌疑人密切相關的情感如親情、愛情以及友情等通常是偵查人員的不二之選。

      3.以勢攻心

      以勢攻心一般是在犯罪嫌疑人拒不交待犯罪事實時,偵查人員在訊問過程中以有利的偵破的形勢向其施加壓力,讓其向不利的形勢進行猜測,從而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促使其改變原有的對抗心理,如實交代犯罪事實。

      (三)證據(jù)攻心

      證據(jù)攻心一般是在犯罪嫌疑人僥幸心理嚴重,抗拒訊問的意志頑固,拒不交待犯罪事實從而使訊問陷入僵局時,偵查人員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變化向其暗示或出示警方已掌握的犯罪證據(jù),給犯罪嫌疑人造成沒有口供也可以定罪的心理壓力,從而實現(xiàn)其從畏罪心理向認罪心理轉變[17]。一般是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使用:

      1.在犯罪嫌疑人心理動搖時使用。犯罪嫌疑人從最開始的抗拒訊問到最后如實供述,必然會經歷心理矛盾沖突激烈的動搖反復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審訊人員能夠在合適的時機出示證據(jù),很容易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

      2.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尚未形成時使用。犯罪嫌疑人剛被拘捕到案時,由于不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自己會處于緊張、焦慮和恐慌的情緒狀態(tài)中,心理防御體系尚未形成,容易形成錯誤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偵查人員如果可以恰到好處地出示證據(jù),使犯罪嫌疑人以為自己的犯罪證據(jù)已經被偵查人員完全掌握,最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

      3.在犯罪嫌疑人供述出現(xiàn)矛盾時使用。在犯罪嫌疑人為隱瞞罪行而出現(xiàn)供述前后矛盾或者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時,偵查人員可以使用證據(jù)打擊其企圖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

      4.在犯罪嫌疑人頑固抵賴罪行時使用。主要是指在犯罪嫌疑人拒絕交代犯罪事實,胡攪蠻纏,無理取鬧時,偵查人員可以使用證據(jù)來打擊其囂張氣焰[18]。

      結語

      從上述分析來看,偵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外部各種現(xiàn)象的變化與其心理活動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偵查訊問人員在訊問實踐中應認真觀察和分析研究犯罪嫌疑人外部各種現(xiàn)象的細微變化,切實把握外部各種現(xiàn)象變化與其心理活動的內在聯(lián)系,為有效地采取相應的訊問對策,促使偵查訊問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依據(jù)。偵查人員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因案制宜,還要善于總結經驗,敢于創(chuàng)新,采取靈活性的審訊策略,才能保證偵查活動的順利進行與開展。

      猜你喜歡
      僥幸心理供述訊問
      比較法視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證據(jù)能力的三種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為主要研究視角
      僥幸心理是顆大毒瘤
      之所以
      雜文選刊(2020年1期)2020-01-10 07:05:03
      重復供述排除問題研究——評《嚴格排除非法證據(jù)規(guī)定》第5條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14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論重復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
      遏制酒后駕駛僥幸心理
      汽車與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9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檢察官(2016年3期)2016-02-11 20:22:50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邳州市| 凤凰县| 台北县| 抚远县| 永平县| 鸡西市| 宁南县| 大冶市| 武冈市| 屏东市| 明光市| 安宁市| 高雄市| 西昌市| 会东县| 耒阳市| 岑巩县| 洱源县| 古蔺县| 城市| 双城市| 祁门县| 天祝| 玉树县| 攀枝花市| 新沂市| 米林县| 手机| 西乡县| 大方县| 怀集县| 临邑县| 灌云县| 洪洞县| 威宁| 五峰| 天柱县| 那坡县| 新野县| 宁晋县|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