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永鵬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雙減”政策的實施,略讀課文的地位和作用凸顯得越來越重要,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突出。這是因為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它所承載的教學功能變強,是精讀的延展與深化。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p>
當下,教師們對教材中略讀課文的編排意圖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困惑,比如,略讀課文如何教出“味道”?是什么都可以略,還是“略中有精”?下面筆者以四年級下冊《黃繼光》教學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課堂教學始于教學目標,也終于教學目標,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所在。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往往容易走兩種極端。一是簡單復雜化,目標過多、過細甚至超綱;二是主觀隨意化,教師對略讀課文的定位不高,認為略讀課文沒有可教之處,因此目標制訂過于簡單隨意化。如何避免這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略讀課文的作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單元語文要素作為出發(fā)點,結合文本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制訂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首先是確定略讀課文的基本目標,我們可以從略讀課文的共同點“提示語”著手,提煉其中的關鍵信息,確定核心教學目標,引領課堂教學;其次是根據(jù)學情,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與發(fā)展需求制訂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教學目標,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得到提升。
《黃繼光》是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因此,我們將重點落在這一語文要素,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此外,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還來源于課文題目下方的導語,這段導語與單元語文要素息息相關,也是給學生的學習提示。這篇課文的導語為:“讀一讀,找出課文中描寫語言、動作的語句,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他怎樣的英雄氣概。再讀讀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學交流?!彼哪昙壍膶W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當他們能夠講述黃繼光的英雄事跡時,就說明學生對文本的重要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由于學生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了解得并不多,而查找材料可以作為課內學習的適當補充,有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也可以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另外,學生還可以使用本單元的閱讀方法,在課堂上自主閱讀“閱讀鏈接”《祖國,我終于回來了》。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默讀課文,說一說黃繼光的英雄事跡;(2)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背景,從文中體會黃繼光是個怎樣的人;(3)自讀《祖國,我終于回來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說錢學森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閱讀教學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過去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同樣的課文在A 教材中是精讀課文,在B 教材中可能會是略讀課文,單從文本來說沒有區(qū)別,但從教材的體系上來說,兩者的教學功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因此,略讀課文在教學內容上的選擇上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學時就要做到“斷舍離”,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擇其重者而教之,讀深、讀透,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到目標引領內容,通過重點內容教學夯實核心目標,同時又不讓略讀淪為無效略過,可以適當?shù)胤诺綄W生的預習中去,如常規(guī)的課文朗誦、字詞、概括等,有所引導地讓學生預習課文,課堂上進行檢查落實,以便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黃繼光》時,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文本的教學內容。一是借助資料,了解人物背景??姑涝瘧?zhàn)爭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對于黃繼光,學生只是知道他是一名英雄。課前讓學生搜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有關資料,有助于學生了解課文背景,對特定歷史下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感知,然后教師將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為學生閱讀課文做好鋪墊。二是提煉關鍵信息,了解黃繼光英勇戰(zhàn)斗的過程,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為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做好鋪墊。三是品讀重點詞句,感悟人物形象,抓住描寫黃繼光的語言、動作等詞語進行批注,感受人物的品質,這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四是遷移運用,運用抓重點詞句體會的方法自學《祖國,我終于回來了》。
關于略讀課文怎么教,我覺得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的觀點既精辟又中肯。他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應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可見,教學略讀課文的意義就在于教師整體把握教材,關注學段目標,領會編者意圖,立足于學生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找準訓練點,引導學生自覺地把在精讀課文中所獲取的閱讀方法、經驗進行運用、遷移和升華。
本單元的精讀課文是《“諾曼底號”遇難記》,同樣也是講述英雄的故事,從寫作方法上看,兩篇課文有很多相似之處。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把重點難點落在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等描寫體會人物品質的方法上。教學《黃繼光》時,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方法、問題進行閱讀與思考,才能將精讀課文習得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詞析句,體會黃繼光的高貴品質,可以將文本閱讀分三步走:
一是自由朗讀文本,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事情的來龍去脈,對黃繼光英勇頑強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定位。
二是默讀批注,找出有關描寫黃繼光的重點段落,特別是描寫他語言和動作的詞句,進行圈畫,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這一層次的默讀不僅滲透著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訓練了學生捕捉關鍵內容的能力。
三是精讀感悟,指導學生進入角色朗讀黃繼光的動作、語言,如主動請纓時堅定的語氣:“參謀長,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又如匍匐前進時頑強的動作:“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痹偃缟嵘矶聵尶跁r的英雄壯舉:“只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他張開雙臂,向噴射著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睂W生通過品讀深入挖掘黃繼光的行為和語言,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體會了黃繼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
三步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讀書,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并在讀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黃繼光人物形象的內化與延伸……最后再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人物描寫上的寫作特點,開展交流,總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從多個方面描寫人物的特點”,為習作“我的自畫像”做準備。而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在學生遇到疑惑之時或者淺層理解之處,及時進行點撥和評價。如分析黃繼光的人物形象時,學生都能夠通過黃繼光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其英勇斗爭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但更深一層的家國情懷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體會得到的,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結合時代背景進行人文主題的升華、愛國主義的內化。這樣,學生在自學“閱讀鏈接”《祖國,我終于回來了》時,才能夠真正地讀懂錢學森的人物形象。
略讀課文一般十分重視課內外的拓展延伸。教師可結合本單元重點,讓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如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人物形象描寫特別鮮明的書籍,引導學生去關注書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從而打通單元內課文之間、課內文本與課外閱讀的學法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道,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由選擇自己的方式,遷移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和方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