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軾“三教”思想的平衡與海洋空間的介入

      2023-01-06 07:28:54郭世軒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儋州蘇軾大海

      郭世軒

      (阜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14)

      人是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處境,而社會環(huán)境的好壞則影響著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走向??梢哉f,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整體狀態(tài)決定著一個人的處境、身境和心境,進一步規(guī)約著他的審美世界,改寫著他的文學境界。大凡著名作家、藝術(shù)家的成長之路無不證明了這一點。“窮者而后工”[1]、“抑亦江山之助乎”[2]等格言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綜合素養(yǎng)異常高的文學家,蘇軾一生的成就也間接證明這一點?!叭荨?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成為他引以為豪的標志,而儋州體驗則將他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推向極致。本文以此為切入點,著重論述海洋空間的無限性帶給蘇軾空前的震驚體驗,使之躍上人生境界的巔峰,借此探索蘇軾思想境界的升華之謎,以就正于方家。

      一、 海南體驗升華了他的精神世界

      蘇軾在離世前的《自題金山畫像》中對自己的一生做出詩性的總結(ji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盵3]5573如此總結(jié)并非作者隨意為之的戲題,而是鄭重其事、意義深遠的思想反芻。如果僅從表面的功利榮辱來看,確實有點自我反諷的味道。如果結(jié)合蘇軾一生的行止和功業(yè)來認真思考一下,蘇軾說的確實是真心話,也是深得佛理禪意的大徹大悟的箴言。

      (一)“三州”體驗,詩境無限

      有學者對宋詩和宋詞的經(jīng)典作品進行排位,全宋詩的前100、全宋詞的前300排名中,蘇軾的作品分別占有25首、23首[4]73-74。在這48首作品中,其中直接與黃州、惠州和海南儋州相關(guān)的就有20首,占比41.7%。蘇軾自嘉祐元年(1056)隨父出川以來,在他45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后親歷鳳翔、京師和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等12州,而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州”所居留的時間不過10年,占比22.2%。若按照名作與時間的比例來看,在這“三州”的創(chuàng)作優(yōu)質(zhì)率約是其他地區(qū)的2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三州”體驗是蘇軾審美體驗的升華期、收獲期,當然也是他人生經(jīng)歷中的艱難期、錘煉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俗世的經(jīng)歷和收獲大抵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若從流寓文學的角度來認知的話,蘇軾的48首詩詞,“除《惠崇春江晚景》《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題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3首作于京師外,其他45首皆作于黃州、惠州、儋州流貶之地與途中及任地方官時”[4]75。這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苦難出詩人、發(fā)憤著書、病蚌成珠、不平則鳴、窮而后工等詩學理論的普適性。而在這“三州”體驗中,以黃州為最,15首,惠州3首、儋州(海南)2首。蘇軾在海南創(chuàng)作的詩歌約124首,“這是其海南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部分。這些詩歌是蘇軾晚年貶居儋州時期思想感情最為美妙的藝術(shù)表現(xiàn)”[5]。

      (二)儋州體驗,思境超前

      僅從儋州體驗來看,文學審美有所下降,而在思想上則更進一步,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躍。從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等方面來綜合考量,儋州的環(huán)境最差,是對生存耐力的最大考驗和極端挑戰(zhàn)。這里的情況是教育落后、物資匱乏、民風粗樸。教育落后表現(xiàn)在城東唯一的一所學校竟然沒有學生,或很少有學生安心讀書,基本處于野蠻的散養(yǎng)狀態(tài)。物資匱乏到何等地步?蘇軾是這樣總結(jié)的:“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盵6]1628民俗粗樸到何種程度?老百姓游手好閑,不事農(nóng)桑,不知稼穡,只知道祈求神靈、殺牛祭祀?!百H謫儋耳三年的地理體驗使得蘇軾對海南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認識經(jīng)歷了抵觸——適應——接受——眷戀的過程,也使經(jīng)歷人生最低谷的蘇軾在思想、詩風、心態(tài)諸方面也完成了最后的轉(zhuǎn)型與超越。”[7]

      面對這一人間絕境,蘇軾的心理變化軌跡是這樣的:恐懼——孤寂——接受——認同,最終從心理上逐漸消除認知障礙,在情感上逐步建立自信。其間,作為飽學之士的蘇軾,一生涵養(yǎng)在胸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也為他的生存與發(fā)展注入無限活力,支撐他窮且益堅、老驥伏櫪。其中,儒家的積極進取時刻提醒他不改做范滂式人物的初衷,不墜青云之志;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暗示他要及時養(yǎng)生,時刻貴生,秉持齊生死、一萬物的世界觀,化解外在的焦慮與內(nèi)在的執(zhí)著。這具體體現(xiàn)在對名利的突破、對山水的審視和對情感的認知。

      (三)身處絕境,心趨至境

      首先是對名利的突破。人在青壯年時期,追名逐利實屬正常,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一旦到了五十歲,就應該對天命有所感悟,有所敬畏;到了六十歲,就應該進入耳順之年,做到言順、事順、情順、理順、道順,一切皆可為,逐漸接近“從心所欲,不逾矩”[8]54的心靈自由狀態(tài)。即便做事不順,處境不順,也要逐步調(diào)整心態(tài),做到氣順、情順、心順。而在這還不太開化的荒蠻之地,作為一個政治上的賦閑者和多余人,閑云野鶴般地活著,無名無利,無私無欲,倒也落得個清靜。只有在真正的清凈之時,才能發(fā)現(xiàn)人事的真面和宇宙的真諦。拿得起放得下,舍得虛名,求得心安。大浪淘沙,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檢驗出真正的朋友和真正不計名利的名利。世界或許就在0和1之間進行選擇,沒有那個實實在在的生命主體存在,一切皆可歸零。沒有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存在,一切的虛情假意立馬現(xiàn)形。這也許就是蘇軾晚年皈依陶淵明、喜作《和陶詩》的內(nèi)因之一。還好,想明白這一點,蘇軾頓時清爽了許多。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極為貧瘠的儋州,卻有著極為樸素的情感和人性資源:黎漢一家,親如手足,便是這種淡泊名利之后的真正名利。雖然少些中原文明溫文爾雅背后的虛偽,卻有著特有的真淳和山野之民獨具的樸野。

      其次,對山水的審視。大凡詩人作家,沒有不喜歡名山大川的。大自然的魅力可以讓得意者壯志凌云,讓失意者激濁揚清,讓平和者心滿意足,讓柔弱者意志堅定。面對一樣的風景,不同身境、處境和心境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心境決定風景,會心處不在遠,隨處可人。一生登臨過無數(shù)名山勝水的蘇軾,在儋州卻視儋耳山為心中的美麗風景,這在十年前甚至三年前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這頗有南朝宋代的山水畫家宗炳澄懷味象、臥游山水的神韻。當然也不排除蘇軾在此有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感覺,更多的是詩人在遭受來自政敵方面的萬千打擊、淬煉之后所獲得的心靈秘籍——對道家哲學的心靈領(lǐng)悟和生命確證。

      再次是對情感的認知。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而環(huán)境的變換卻在無形中左右著人的利害選擇和親疏定奪。一旦環(huán)境變得不利于己之時,我們就可以見出人是利益動物之本相。來自新黨的連續(xù)打擊和舊黨的意氣誤傷,不僅使他心灰意冷,也使原來的舊黨朋友逐漸散去,曾經(jīng)的好友逐漸變冷。這些變故使他倍加深思:人間真情不系于利害計較者甚少,唯有至親骨肉、夫妻兄弟和志同道合的知音在困頓之時可以依靠。因此,蘇軾經(jīng)過儋州一劫,徹底認清了情感的真相:以利相交者則利遠而情疏,以義相見者則利薄而情密,以道相融者則利疏而情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盵9]這種境界,想必蘇軾早就明了?!皬男乃?,不逾矩”[8]54,不就是達到圓融境界了嗎?如果他真的能做到這一步,就可以為人生境界、思想境界和審美境界的躍升奠基堅實的心理基礎(chǔ)與情感鋪墊。

      二、 海洋空間極大開闊了他的時空世界

      常言道,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言外之意,即便做夢也是需要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作支撐,間接說明了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思維和想象具有較大制約作用?!膀E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10],則說明即使是審美風尚和興趣愛好也會受到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文化的左右。作為巴蜀大地成長起來的蘇軾,名山勝水所見多也,親自登臨暢游者夥矣。在他45年的宦海生涯中,除卻巴蜀大地的美麗山水風光之外,他親歷鳳翔、京師汴梁和杭州等12州,足跡遍布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錢塘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海南島。全國四大著名西湖(杭州西湖、潁州西湖、揚州瘦西湖和惠州西湖),他也都一一參與治理并予以歌詠。曾被楊萬里譽為“百湖長”的他,經(jīng)歷了長江的雄偉、黃河的洶涌、淮河的靜美、錢塘江的壯美和珠江的秀美,唯獨在海南才親身體驗到平生未有的震驚體驗。

      (一)親歷大海,別出心裁

      此前的江河湖汊之見聞,可以用優(yōu)美和壯美來形容,而接近儋州之時則充分領(lǐng)略了海峽、海洋、海浪的浩瀚無邊、茫茫蒼蒼的崇高體驗。老子筆下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美無言等審美意象皆在其中得以生動體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大水,一望無際,變幻無窮,難以窮盡,深不可測。上善若水,是老子在幾千年前的直觀感悟。地球就是被水環(huán)繞和包裹起來的星球,陸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則是今人的理性認知。而蘇軾則是身領(lǐng)神會,直接體會到對真正大海的認知與感悟。這種體驗也是古代詩人很少體驗過的,即使有所體驗也無機會在詩中加以表現(xiàn)。

      一般說來,久在陸地生活的人們,見到大海之后務必經(jīng)歷驚喜——驚訝——驚恐——好惡這樣的心理流程。這一點在世界著名作家那里得到驗證。拜倫對大海的感受是既愛又恨:愛的是它那橫掃一切如卷席的氣勢和自由,恨的是它那毀滅一切而又難以被征服駕馭的霸氣與專制。“他頻頻面向海洋,以海洋抒寫離別的決絕與漂泊的苦澀,以海洋展現(xiàn)人的渺小無助以及蕩滌人間的丑惡,以海洋展現(xiàn)絕對的自由和神秘的自然?!盵11]而在俄國象征主義詩人瑪麗娜·茨維塔耶娃那里,則有著別樣的體驗。她的名字出自大海,生活與大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其海洋體驗、海洋認知卻是多維而復雜的:只因喜歡普希金的《致大海》而萌生了“去海邊”親近大海的強烈愿望,并認同大海是生命之源的理念;而大海的水平狀態(tài)及其所呈現(xiàn)出的永恒、專制、神秘、恐怖令個體深感渺小孤獨、脆弱無助的一面,使之拒而遠之,不愛甚至反抗大海[12]。西方詩人無論是拜倫還是茨維塔耶娃無不體現(xiàn)出對自然強力對人類的威壓做出極力反抗與厭惡,呈現(xiàn)出蘇格拉底以來人與自然相分離、相對抗、相征服的二元論:人是主體,人之外皆為客體[13]。而晚清詩人黃遵憲則從太平洋上度過的中秋之夜中感受到中國人的全球性體驗。光緒十一年(1885)八月,黃遵憲辭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lǐng)事一職回國,時值八月十五夜,在茫茫太平洋的航船上,耳聽異國歌曲,詩人望明月思故鄉(xiāng),在感慨良多中寫出舟中望月歌。詩人將古今、中西、同異等方面的矛盾與對立,亦即古代與現(xiàn)代時空意識、中國與西方文化、同一性與非同一性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濃縮在中國式的全球性體驗中,構(gòu)成中國全球性體驗的必然組成部分。太平洋上新奇的望月體驗形象地呈現(xiàn)出中國人全球性體驗的曲折心跡及其沖突性的豐富內(nèi)涵。其間充溢著面對新奇的全球性境遇時所經(jīng)歷的震驚、痛苦、欣喜、平靜和焦慮等復雜反響,進而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審美事件和全球性中國形象的一部分[14]。黃遵憲所體現(xiàn)出的生命意識更多指向人與自然相互融合、主客一體的渾融意識、和諧意識和共生意識。這就是中西詩人在面對外在自然時所憑借的心理基礎(chǔ)和情感導向。黃遵憲流露出更多的欣喜之情和自省意識,而非螳臂當車、蚍蜉撼樹的蠻力和愚妄。這也是中西詩人智慧的區(qū)分與較量。當然,第一次親臨大海的蘇軾,自然也不例外。

      (二)初識海南,身心震撼

      九百多年前的蘇軾,第一次真正面對瀕臨太平洋西南部的南海時,內(nèi)心也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騷動。雖然見識過許多大江大河大湖,但距離大海還有不小的距離?!靶≈蹚拇耸?,江海寄余生”[15]409,這更多的是豪氣與俠氣,而非真正的行為與體驗!這里的“江海”是偏義復詞,重心在“(長)江”,而非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類的大海。因此,蘇軾在接到立馳儋州的消息時,如五雷轟頂,頓時慌了手腳。海南給蘇軾的印象是“考《圖經(jīng)》止曰海隅,問風土疑非人世”[6]716。蘇軾在《到昌化軍謝表》中稱自己進入鬼門關(guān),將一去不復還?!安⒐黹T而東騖,浮漳海以南遷。生無還期,死有余責?!盵6]707“若度鬼門關(guān),十去九不還。”[16]廣西北流鬼門關(guān)是古代通往海南的必經(jīng)之地。古人認為,鬼門關(guān)南,瘴癘盛行,鬼門關(guān)就是死亡門。一旦真要渡海時,大海的洶涌波濤和猙獰面目則令他驚恐不已。剛聽到貶謫海南的誥命時,“使命遠臨,初聞喪膽”[6]716。在廣州,他在給王敏仲的信中是如此描述的,“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6]1695。在耳順之年還要遠貶海隅,生望渺茫,與子孫生離死別之痛自然流露。他最關(guān)切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家人的安頓和安全,當然,更包括來自家人的安慰。于是,他便囑托長子蘇邁:照顧好家人,努力活下去。這些還只是發(fā)生在聽聞階段,對大海的洶涌澎湃和兇險無比的傳聞所引起的心理反應,而非實際見聞與體驗。而真正親歷大海之后,他的心理反而平靜了下來。這時他的內(nèi)心早已風平浪靜,驚嚇已過,更多的則是以安靜之心來直面險惡的現(xiàn)實處境?!敖竦胶D?,首當作棺,次便作墓。”[6]1695

      面對來自現(xiàn)實世界的物質(zhì)困難和口體之奉的虧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生命力強大的有志者內(nèi)心充實,會忽視一時的困窘而從心理上戰(zhàn)勝之,從而高揚精神的力量,綻放出生命高蹈之歌,如同過零丁洋之后的文天祥所發(fā)出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17]那樣的豪邁與浩氣。而對于生命力不強的意志薄弱者則會是致命一擊,從而在心理上不堪一擊、精神上潰不成軍,這樣的結(jié)局只能:生意全無,奄奄一息。被貶海南的重臣與詩人,很多人是在后一種情境下含恨離世的。而在貶謫海南多年并能活著北歸、著述豐富、人生豐滿者實屬鳳毛麟角,甚至可以說在宋代及其以前,蘇軾是獨一無二的壯士。民間常常戲言,蘇軾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吃貨,但蘇軾卻不是一個無原則的吃貨,更不是一個為吃喝而活著的吃貨。否則,那只是一個蠢貨,絕不會是一個能夠穿越歷史文化的天空至今仍然在閃閃發(fā)光的文化恒星。作為吃貨的蘇軾,意即在任何艱難困苦之下他都能以樂觀無比的態(tài)度,變無奈與寒酸為無待與自由、無憂與富足,創(chuàng)造條件變被動為主動,貴生養(yǎng)生,活出不一樣的輝煌與新鮮。這就是蘇軾之所以為蘇軾的特別之處,也是令他的政敵聞風喪膽的過人之處。在他看來,物質(zhì)困難、生存困難只是暫時的,如過眼云煙,生活總會云開霧散、撥云見日。只要選擇了主動適應環(huán)境,擁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一切都會很好解決?!耙凰驘熡耆纹缴薄爸裾让⑿p勝馬,誰怕”[15]351。在黃州那樣尷尬的旅游遇雨途中,他都能夠置之度外,淡然處之,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對待,足見他的內(nèi)心世界有多么強大!一般人所要求的體面、文飾、禮節(jié)和斯文,在他那里都蕩然無存。一旦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他便活脫脫變成一個自然之子。自然界有風有雨、有陰有晴,如同月圓月缺一樣自然,何必垂頭喪氣,悲傷不已?換一個角度來看,一切安然,歲月靜好。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15]351化解了諸多人間不必要的煩惱與尷尬。對待自然風雨、月圓月缺是這樣,對待生活條件的豐歉和物質(zhì)待遇的簡奢同樣如此。同為天下黎民百姓,在野之民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海南雖為窮鄉(xiāng)僻壤和化外之地,可當?shù)氐睦枳灏傩詹灰不畹煤茏栽趩??生活待遇上的落差只是與大陸豐厚的生活條件相比而產(chǎn)生的相對落差,而非絕對落差和生存極限。即便在黃州、惠州的生活條件,也難比在京師和在各地做知州的生活待遇。一旦進行了換位思考,將自己的地位放平,以平常心對待之,做一個平常之人,放下姿態(tài),而不去斤斤計較口體之奉的差異,就可以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生存下去。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把自己真正放到“平”民百姓的位置上來思考問題,主動降低姿態(tài)、放低身段,向當?shù)氐睦枳灏傩諏W習,學習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生活技能:先做學生,后做先生,深入群眾,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當然這種轉(zhuǎn)變是有一個逐漸適應、逐漸接受、逐漸認同的過程的。這種轉(zhuǎn)變雖然艱難,但畢竟轉(zhuǎn)過彎來,使之渡過人生一大劫難。這種轉(zhuǎn)變也是痛苦的,但轉(zhuǎn)變之后就會獲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快樂和幸福。

      這種人生的大啟發(fā)、大開悟均來自大海的饋贈——大海的震驚體驗使之心胸開闊,真的達到齊萬物、等貴賤、一生死的大境界。莊子《逍遙游》中望洋興嘆的故事也許給我們解開蘇軾的心結(jié)提供了一把盡可能接近謎底的鑰匙。秋水先是洋洋自得,而后便是望洋興嘆。北海神若的謙卑回答給了他瞠目結(jié)舌、自愧不如的感受。“四州環(huán)一島,百峒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盵3]4841這是海島地理環(huán)境給他的第一印象?!暗歉咄性姺e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盵3]4841-4842進入絕境,何時北歸?這是初來乍到時的心理焦慮和歸屬危機。“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盵3]4842這是他來海南的心理認同危機。既來則安,憂愁何用?“幽懷”也即內(nèi)心中固有的執(zhí)念和恐懼——源于物質(zhì)豐裕、尊享俸祿的美好時光所產(chǎn)生的人生當如此的固定格局和虛假幻覺。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和處境的倒置,他的認知范圍和生命體驗的深度也隨之得以擴容:人生的格局是不確定的,就像月亮不能長圓一樣;幻覺源于沒有真實體驗而虛開的票據(jù)和帷幕,一旦實境出現(xiàn),幻覺就如同朝露見日出一般,瞬間蒸發(fā)。海市蜃樓可以偶爾出現(xiàn),以慰藉平凡枯寂的心靈。但總有一天會打破蜃樓的虛幻,顯出真實的底色與本質(zhì),改寫人生的局限、戳穿視覺的虛假。因此,這種“幽懷”一旦被打開和破解,心靈也就同時獲得了徹底的解放,恐懼憂慮等顧慮純屬多余。“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3]4842來自大自然的啟發(fā)和靈感自然能夠給自己點亮一盞心燈。面朝大海,帶給人的并非春暖花開,最真實的感受卻是:渺小的個體只不過如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自卑自負、自怨自艾乃至抗爭拼搏、極力反抗等皆屬徒勞之舉,倒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人與自然之關(guān)系:大自然永遠是人類的老師?!熬有苑钱愐?,善假于物也?!盵18]荀子千年前的告誡依然是諄諄的、拳拳的、暖暖的、真真的。面對狂放不羈、隨心所欲的自然律動,弱小無助的人類不妨神與物游,放下煩惱,靜觀徹悟,以求心安理得、內(nèi)在充實。這種心理認同危機在《試筆自書》中已流露出來:“吾始至海南,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6]2549海南島與大陸比,顯得很?。慌c大海比則更加微不足道。長江黃河赤壁西湖,與南海一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個人在大海面前更不值一提,什么功名利祿、生死榮辱,暫時都可以刪除清空!什么三朝元老、太子之師、內(nèi)閣大學士抑或戴罪之身、流放囚徒,對于鄉(xiāng)野之人皆不值一提!功名利祿只在讀書人那里才有價值,對目不識丁、言語不通的“野蠻”人而言,生存之道才至關(guān)重要。

      (三)時空懸隔,成就超我

      因此,陸地生存與海洋視野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和心靈震撼,使他認識到個體的渺小、一己的脆弱和群體的強大、環(huán)境的剛強;要想活下去,必須放下虛偽的自我、虛幻的本我,而抵達高尚的超我、無我,最終到達令人景仰的忘我境界。大海的震驚體驗給他帶來理性認知的巨大轉(zhuǎn)變和情感的高度認同,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個我的渺小、主體的不足和大海的遼闊。

      首先是個我的渺小。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強調(diào)自卑與超越,并認為個體最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自卑意識和自卑情結(jié)[19]。只有真實面對這種真實的生存處境,個體才能做出絕地反擊,進行崇高體驗,在反抗自卑中戰(zhàn)勝平凡、超越平凡而去追求卓越,走向成功。這種心理理論雖然難以在科學實驗層面加以實證和確證,但卻具有濃郁的生命真實、審美體驗的成分在內(nèi)。試想一想,個體無論怎樣強大,都難以戰(zhàn)勝強大的自然。人定勝天可以作為高揚人文主義精神的口號來慰藉被鼓舞者、被動員者,甚至在個別的、局部的層面上可以對自然環(huán)境做些小打小鬧的、局部修補與片面改觀。如圍海造田、修筑攔河大壩、建造跨海大橋等,也是在尊重科學的基礎(chǔ)之上進行慎重探索的,但卻難以大規(guī)模改變自然的面貌與格局,否則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一味蠻干終將受到大自然的更大懲罰與加倍報復。這一點,早在一百多年前革命導師恩格斯就已經(jīng)做出科學的解釋與警告?,F(xiàn)如今,即便是一個國家也難以抵御來自大自然的破壞?;鹕?、地震、臺風、海嘯、暴雨、干旱,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的大敵,即便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美國對此也無可奈何。你看,一個地方官吏的隨意刁難就可以置你于無可奈何之地,甚至是生不如死、束手待斃的絕境。一道命令下來,不準占用官屋,你就必須無條件地搬走!隨行軍吏張中因仰慕蘇軾的大名而生憐憫之心,則讓他可以租賃官地耕種,雇用幾個勞力種糧種菜,從而保證蘇軾父子倆的衣食無憂;再給他找塊地蓋房,桄榔庵便能遮風避雨,使之免受風雨的侵蝕與蟲蛇的傷害。左鄰右舍的黎族好友可以邀他做客飲酒,游玩散心,給他帶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他克服自我局限之后而帶來的巨大快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是蠻力表演。老牯牛掉到井里,有勁使不出,這是英雄末路。虎落平原被犬欺,龍擱淺灘遭蝦戲,這是處境倒置。上什么山,唱什么歌,這是入鄉(xiāng)隨俗、因地制宜。好漢不吃眼前虧,這叫識時務。試想,蘇軾如果始終以高官自居、精英自許,他還能堅持下去并能快樂地活著嗎?

      其次是主體的不足。主體有好惡,甚至是無法克服的好惡與偏見。未來海南之前,也許對有關(guān)海南的各種傳說信以為真:海南是如何的不堪?什么荒蠻、不毛、瘴疫等負面詞匯,皆可成為他心中命名海南、指稱儋州的代名詞。這是從文明人的視角——精英主義的立場來看問題的。先進文化看待落后文化,常常采取俯視、鄙視的態(tài)度,因此難免帶來主觀的偏見或惡意,而一旦深入體認下去,就會采取平視的態(tài)度和視角,結(jié)果自然大不相同。對于一個未知的對象,任何傲慢都可能產(chǎn)生偏見和盲視。哪怕你是權(quán)威專家,也難免在洞見的同時夾雜著不可避免的偏見、在審視中存在著身不由己的盲視。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弱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儋州之行,蘇軾對海南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印象和觀念,以校正未來儋州或來儋州走馬觀花者的信口雌黃。蘇軾與黎族百姓相親相愛的經(jīng)歷使他產(chǎn)生高度的民族認同,真心認同“咨爾漢黎,均是一民”[3]4876。是呀,在強力的大自然面前,任何華而不實的外在符號皆成過眼云煙,只有人性的本真善良和堅韌意志才是最大的資本。蘇軾扎根海南,自比海南人,如同安泰離不開大地一樣,因為他從中找到自信和力量、尊重和希望。同時他也深深感念這個神奇的地方:在他最為困窘的時候是黎族百姓給了他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最后是大海的遼闊。正因為大海的阻隔,才避免了戰(zhàn)爭的摧殘和不良文化惡習的侵染。人無論怎樣自詡強大,在大自然面前都不過是皇帝新裝和狂妄自大。面對大海,一切的堅強和狂妄皆不堪一擊!蒙古族依靠矮種馬和弓弩火器,東西征戰(zhàn),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如卷席。但面對大海,不僅未能打過南海,也未能打過日本。據(jù)說,元世祖曾派遣大將范虎東征日本,最后竟全軍覆滅于博多灣?!昂氚仓邸币允《娼K。而這一歷史遺跡則成為留日的郭沫若發(fā)憤圖強,寫成《女神》的內(nèi)在動因之一[20]。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自隋朝以來的海戰(zhàn),中國軍隊多以失敗而告終。由此可見,大海的不可抗拒性成為天然屏障,陸基文明不習海戰(zhàn)就是最明顯的證明。正因為如此,蘇軾充分認識到海洋的巨大無邊、浩瀚無窮,產(chǎn)生的不是抗拒,而是欣然接受,尤其在心理上超越一切局限和執(zhí)著,進行心靈逍遙游和精神自由行。他的四川后學、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經(jīng)歷海洋的洗禮之后,成為“第一個在中國詩歌中注入了真正的海的精神的人,是第一個以海的精神構(gòu)成了自己詩歌的基本審美特征的人”[21]。因此“《女神》一共收錄57首詩,有41首中出現(xiàn)了‘海洋’意象及其相關(guān)意象,比例約為71.9%”[22]。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因為受到大海的洗禮與熏陶,蘇軾是歷史上首次提倡黎漢一家、具有現(xiàn)代民族平等精神的文學家。擺脫人性的枷鎖和個人的局限,還有什么不能舍棄的呢?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正是這種大海體驗和儋州生涯,才使他逐漸走進陶淵明的心靈深處,逐漸在人格思想與精神境界上與陶淵明走向重疊與認同。

      三、 “三教”資源極大擴容了他的價值世界

      人們常說,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事實上,不僅老革命,即使是飽學之士,也會時刻遇到新課題的挑戰(zhàn)。哪怕你是哲人、天才,也在所難免。人生在持續(xù),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問題層出不窮。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問題不斷,答案有限。即便是個人生命熄滅了,人類面臨的普遍問題依然要不斷解決,但卻永難完全解決、圓滿解決。這一點在古今中外,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圣賢哲人、志士仁人還是天才領(lǐng)袖,概莫能外。如何擺脫沉重肉身的下墜以安放靈魂的飛升和空靈,使自己能夠獲得詩意棲居的幸福與快樂?這是人類產(chǎn)生以來所遭遇到的世界性難題和永恒性困惑。一個人如何平靜地安放自己的心靈,做到安心、心安以防沉重肉身的糾纏,從而遠離惶恐不安的糾結(jié)和如履薄冰的擔憂,真正達到詩意棲居的狀態(tài)?古今哲人無不為此殫精竭慮,探尋不止。

      (一)人生困局,先哲破題

      蘇軾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古代先賢們也曾遭遇過。我們看下,蘇軾之前的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一困境的。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已進行了深入尋繹,以揭示宇宙人生之奧秘。對此問題,儒家拿出“禮樂”二字以制衡人心的貪婪與物欲的誘惑。“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8]170。忠者,可以解釋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8]116,實則是推己及人,利益均沾,共同進步。恕者,可以解釋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372,依然是克制自己,利己不損人,處理好人我關(guān)系。前者從積極層面著眼,要求見賢思齊,比學趕幫,相互提攜,共同在正能量上齊頭并進,以達到人人皆可成堯舜的大同世界。后者則從自律、克己的角度為自己設(shè)定道德底線,決不損人利己、傷天害理。若能人人如此修養(yǎng),就會皆可成圣賢;設(shè)若諸侯皆能如此自我約束,那天下不就可以杜絕戰(zhàn)爭、太平無事了嗎?這種正確處理人我關(guān)系、無我關(guān)系的理想法則,在后世被朱子概括為儒家修行的“三綱領(lǐng)”“八要目”?!叭V領(lǐng)”者,是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3]1592;“八要目”者,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3]1592。

      而道家的處世法則卻迥異于此。道家認為儒家的治亂方針只能治標而難以治本,只能暫時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鑒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如大廈之將傾的亂世局面和頑固癥結(jié),任何平和之藥皆難做到藥到病除。不僅平民百姓的欲望要節(jié)制,而諸侯的欲望更要節(jié)制。如果不從根子上徹底解決欲望的節(jié)制問題,禮樂制度即便從表面上解決問題以維系現(xiàn)有制度,也無異于飲鴆止渴、助紂為虐。于是社會上才有“圣人不死,大盜不止”[24]256的悖論性存在。老莊哲學則從自然之道的遵循與修為上下功夫,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4]163。在這一哲學思維鏈條上,人處于最低端,道處于最高端。天地在中間,皆是人類學習的榜樣。何謂道?自然而然而已。因此,人人若能做到順其自然,以最低限度的標準活著,減少對自然或社會的人為干預,社會就會高效運行,自然就會規(guī)律運轉(zhuǎn),人類就會貴生樂活,幸福美滿。這就是現(xiàn)實版的低碳生活理念,是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生態(tài)理念。于是,不提倡功名利祿,不鼓勵美丑善惡,不獎掖忠信節(jié)義,世間就不會有紛爭傾軋和陰謀算計。如何悟道?虛靜而已。如何抵達虛壹而靜的境界?那就只有心齋和坐忘兩條途徑。以此思考一切問題,皆可正本清源,解決問題。做好自己,嚴于自律,不以己度人,不好為人師。用于個人修養(yǎng),貴生節(jié)欲,好自為之;急流勇退,寵辱皆忘。用于治理國家,無為而治,少干預、少作為、少胡為,百姓就會安居樂業(yè),小富即安、知足常樂。儒家多從積極層面考慮問題,道家多從消極層面解決問題。

      法家則注重發(fā)揮權(quán)威主義的作用,神化君主的作用和形象,大臣只能是實現(xiàn)君主專制的工具,以共同實行愚民政策,驅(qū)萬民于水火,視百姓如芻狗,進一步實現(xiàn)集權(quán)于君主一人專制,享一姓之天下,于萬世不竭。其主要途徑則是廢除雜說,統(tǒng)一思想,以吏為師,以權(quán)、勢、術(shù)為計,實行軍國主義和耕戰(zhàn)經(jīng)濟,全民皆兵。而墨家則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等思想,要求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不對抗,百姓之間要互敬互愛,反對鋪張浪費和相互攀比。相較而言,法家和墨家皆走向極端,前者重權(quán)術(shù)有利于最高統(tǒng)治者,后者重節(jié)制有利于被統(tǒng)治者。

      儒家則有利于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道家則不利于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從一個大的時間段來看,儒道可以互補,相互為用,既可以修身齊家,也可以治國平天下,當然更可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對于個人來說,順境要儒家,逆境需道家;對于國家而言,治世需要儒家,亂世要用法家,弱世必需道家。而印度傳來的佛家則經(jīng)過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的修身心學(致良知、良能)和道家的養(yǎng)性心學(心齋、坐忘)的合理改造而成為具有中國化的宗教——禪宗,化腐朽為神奇,變出家嚴修、吃齋持戒為居家自覺、隨性而為。實際上,唐朝的三教混同到宋朝的理學則變成了三教合一。宋朝開始,禪宗在士大夫那里兼有儒道合一、三教合一的方式,由生活方式變成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成為一種世俗宗教。

      (二)三教合一,進退隨意

      這在蘇軾身上也很明顯地存在著。在經(jīng)歷了“三州”政治打擊與人生體驗之后,尤其是在海南的三年錘煉之下,他則取得長足的進步:三教合一,相視無礙,混為一體,難分彼此。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佛禪的滲透,做到萬物皆空。對佛教,他始終秉持著理性務實的態(tài)度,不執(zhí)著于某派,而是廣采博納,為我所用。除受云門宗、臨濟宗等禪宗影響外,還廣泛吸納了凈土宗、天臺宗、華嚴宗等佛教支脈的思想資源。從其詩文的佛禪意蘊,我們可以看出他主要從世界本空的本體論、不二法門的認識論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切皆空,是佛教世界觀之核心。無論《波羅蜜多心經(jīng)》還是《維摩詰經(jīng)》無不闡釋萬物皆空、諸法不真、人生虛幻的思想。既然世界的本質(zhì)是一切皆空,那么如何達成這一認識呢?那就是不二法門思想。所謂的不二法門就是對于一切事物(尤其是生死)皆可采取萬物齊一、不加區(qū)分、消除矛盾和對立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一點倒與道家強調(diào)矛盾的對立與轉(zhuǎn)化相一致,一切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剎那之間就可以進行相互轉(zhuǎn)換,走向極端就是齊生死、等萬物。佛教干脆采取了不加區(qū)分的策略來認知世界。有研究者認為,神宗熙寧五年(1072),詩人通判杭州時,廣交叢林僧人,對佛學加深了解,并在詩文中出現(xiàn)佛禪語匯、僧人法號(如《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但不關(guān)禪意,尚處于親佛起始階段。而真正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生命體驗的佛禪表達,則始于黃州以后[25]?!叭粽f峨眉眼前是,故鄉(xiāng)何處不堪回”[3]2889,這是四海為家的理念?!疤煅奈从X遠,處處各樵漁”[3]4425,這是空間無礙的證明?!八暾l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3]4435,這是視自己為海南人的宣言?!澳汛嫱霰?,已將地獄等天宮”[3]2247,這是泯滅一切區(qū)別的標志?!拔粑椅磭L達,今者亦安窮。窮達不到處,我在阿堵中”[3]4485,這是消解窮達、直指當下的表現(xiàn)??梢哉f,這種在幼小心靈中播下佛教慈悲種子的蘇軾身上,其母親程夫人則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源頭。一旦因緣際會湊集在一起,幼小的種子就會開花結(jié)果,幫他度過塵世人生的諸多劫難。

      其二,對老莊心語的體會,做到齊物等一。在《和陶擬古九首》(其一)中,這種思想表現(xiàn)得很明顯?!坝锌瓦滴议T,系馬門前柳。庭空鳥雀散,門閉客立久。主人枕書臥,夢我平生友。忽聞剝啄聲,驚散一杯酒。倒裳起謝客,夢覺兩愧負。坐談雜今古,不答顏愈厚。問我何處來,我來無何有。”[3]4485有客來訪,不講禮數(shù);枕書高臥,夢醒喝酒;座談古今,不問可否?來去無蹤,隨意問答,真乃一派天機,渾然天成,胸無芥蒂,充滿童趣。來訪不預約,主人自高臥。睡到自然醒,主客不相擾??腿俗燥嬀疲魅藷o慚怍。談話隨心聊,盡興就辭了。這里絲毫不見儒家的禮儀和客套,真的是修養(yǎng)有加的道中主人。

      其三,踐行孟子的良知說,隨處心安。蘇軾學佛用于養(yǎng)心,修道是為了養(yǎng)生,用儒是為了益世。備受打擊而不失赤子之心,飽嘗陷害而不用自保之策,遠離狗茍蠅營而有用世益世之心,雖九死其猶未悔,終將上下而求索,這皆得益于儒家的積極用世、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強力支撐:但行好事,莫問名利;只管耕耘,不問收獲。這種思想也與道家和釋家不謀而合,也是儒家窮達觀念的具體運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于他來說,即使窮,也不能只顧自己,還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之下兼利他人、兼濟他人。不以罪臣為恥,濟時行道,將自己融入黎族百姓之中,平等待人。他每到一處都會盡力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謳歌黎民之淳樸善良,為改善當?shù)匾靶U落后的文化習俗而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勸人惜牛,用藥治?。粍袢藟ɑ?,以耕為業(yè);勸人采藥,推動醫(yī)療;勸人鑿井,改善飲水;勸人尊女,主張平等;勸人讀書,鼓勵上進。這些行為極大地縮小了海南與中原地區(qū)之間的巨大文化差距,使海南與先進文化快速接軌?!逗吞赵姟返募袆?chuàng)作則是三教思想合一的集成,為他的審美境界提升和價值觀改造做出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精神醞釀。

      結(jié) 語

      蘇軾在海南創(chuàng)作詩歌約124首,其中和陶詩56首約占一半。和陶詩是蘇軾在北宋黨爭劇烈語境下試圖擺脫精神困境而提升審美境界的一種嶄新而成功的嘗試。陶淵明高情淡采的詩風和清潔自守的品格贏得了蕭統(tǒng)的高度稱賞[26]。南北朝至隋唐,陶詩并未得到文人學者的真正尊重。隋唐人僅效仿其處世與詩風。直到北宋,陶詩的平淡美才找到了多維度接受的空間,處于人生低谷時的天才詩人蘇軾才與他產(chǎn)生高度認同。元祐七年(1092),蘇軾在知揚州任上開始了《和陶飲酒二十首》的創(chuàng)作。紹圣二年(1095),他被貶惠州,接續(xù)創(chuàng)作《和陶歸園田居六首》。“今復為此,要當盡和其詩乃已耳”[3]2104,在惠州他共創(chuàng)作了38首和陶詩。

      紹圣四年(1097),被貶儋州的蘇軾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和陶詩,基本完成了盡和陶詩之計劃。蘇軾在《與子由六首》中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因為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3]8652-8653。陶淵明儼然成為他心目中最高的詩神。他既崇陶詩,更賞其人格?!叭晃嵊跍Y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3]8653。一“感”一“愧”一“師”,三個字生動形象地標識出蘇軾禮陶、學陶、和陶、尊陶、崇陶的心路歷程。這也許就是蘇軾深刻反省人生軌跡之后得出的智慧之言和心靈妙語。在動蕩不安的東晉南宋,“性剛才拙,與物多忤”[27]的陶淵明選擇躬耕壟畝是明智的。在士風高漲、黨爭日熾的北宋,被李廌譽為道大不容、才高為累的蘇軾在政治受挫后選擇陶淵明也是睿智的。當且僅當,只有在海風吹拂下,接受海洋洗禮的心靈才能達成兼容并包、去執(zhí)圓融,將三教合一融于《和陶詩》的創(chuàng)作和儒家經(jīng)典的續(xù)寫與完成。

      總之,一個人的成長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的,其中的地理環(huán)境和空間改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一點。而海洋對一個人的心靈震撼和情感認知都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直接影響著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定型。不幸被貶謫到儋州的三年,恰恰成就了蘇軾一生的思想高峰和審美頂峰。人生不幸體驗幸,鋼煉指柔思藝精。在大海的感召和精神的躍升雙重引力推升的作用下,蘇軾的心靈世界和審美世界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為北宋文學史和藝術(shù)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般說來,壞事往往可以變成好事。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生命力旺盛的作家藝術(shù)家來說,他在政治上、物質(zhì)上的損失往往會變成文學藝術(shù)上、審美精神上的收獲。蘇軾的海南貶謫三年,恰恰是對這一藝術(shù)辯證法的雄辯證明,使之成為文學史藝術(shù)史上永遠閃耀的一顆恒星。

      猜你喜歡
      儋州蘇軾大海
      大海撈金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問大海
      歌海(2019年4期)2019-11-04 06:22:17
      蘇軾吟詩赴宴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蘇東坡與文化儋州”全國專題學術(shù)報告會通過
      蘇軾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問
      冬日的大海
      小太陽畫報(2018年2期)2018-05-14 17:19:26
      令人興奮的大海
      大灰狼(2016年7期)2016-08-04 11:17:02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宣城市| 二手房| 金堂县| 峨山| 大新县| 凤山县| 吉林市| 宁阳县| 和硕县| 平遥县| 土默特左旗| 思茅市| 札达县| 台北市| 游戏| 河西区| 桃园县| 偏关县| 奉化市| 长岭县| 呼伦贝尔市| 资源县| 诸暨市| 长寿区| 丹寨县| 东兰县| 西乌珠穆沁旗| 蓬安县| 六盘水市| 吉隆县| 鄂伦春自治旗| 松原市| 会同县| 新津县| 合阳县| 延津县| 信丰县| 沙雅县| 栖霞市| 民和|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