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與普及,學校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進行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未來社會人才發(fā)展需求,打破傳統(tǒng)班級管理觀念的束縛,通過思維及行為的引導,讓學生完全融入集體生活當中,同時將自己視為集體的一分子。班級共同體需要在所有班級成員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交往,同時所有成員都有與班級共同發(fā)展的集體愿景,讓所有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尊重學生的個性。本文將對在范式變革基礎上建設班級共同體進行探討。
【關鍵詞】班級共同體;小學;班級管理
作者簡介:仲浩然(1994—),男,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寶楠學校。
學生們在班級中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班級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深遠影響。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于班級的認識也逐步深化,更加強調關聯(lián)教育的意義所在,同時開始從多個視角審視如何在幫助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上進行班級共同體建設。班級共同體要求教師讓所有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對于各項活動,讓學生們都有平等的參與權利,而且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提供資源共享的機會。
一、概述
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一般以班主任為主導,但班主任大多同時負責學科教育任務,因此難免會出現(xiàn)精力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的情況。為了更好地維持班級秩序和班級紀律,班主任常常以一種較為威嚴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也需要班主任明確教學服務目標以及教育流程,通過各種規(guī)章制度框定學生學習及活動的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班級管理效能,幫助學生有秩序地完成班級學習活動任務。但是部分班主任往往沒有根據學生的成長情況讓學生自主感悟,這容易遏制學生的自我天性,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傳統(tǒng)教育背景下,不少學生缺少自控能力以及自主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階段,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成長,班主任應該改變傳統(tǒng)班級管理模式,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這有利于學生提高未來成長道路上所需的各方面素質,同時也能避免師生之間發(fā)生矛盾,對于構建和諧班集體具有重要意義。
班級共同體要求同一班集體內的所有成員擁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信念,并以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資源共享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對于學生而言,日常學習和生活是最基本的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班級共同體是建立在精神層面上的團體,學生在精神與情感方面能夠協(xié)同進步[1]。
二、基于范式變革進行班級共同體建設的注意
事項
(一)構建和諧民主的班級環(huán)境
每一個學生往往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以及學習習慣,因此在構建班級共同體之前,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能力以及特點為學生建立檔案,結合班級共同體的綜合能力設定發(fā)展目標,并且要充分體現(xiàn)出班級共同體同舟共濟的原則,為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班級環(huán)境,不讓任何一個學生被落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加入班級的建設。和諧民主的班級環(huán)境的構建,需要教師率先為學生制訂相應的規(guī)則,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權利。與此同時,教師不應采用灌輸?shù)姆绞剑鴳驹趯W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讓所有班級共同體的成員互相依賴,互相
分享。
(二)組建學習小組
小學生年紀小,自控能力較差,很多時候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如果教師完全放任學生,讓學生自主管理,有可能會造成班級秩序混亂。因此教師要注重為學生組建學習小組,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將所有學生放在同一個學習共同體當中,而要針對個體差異,將學生分為多個異質小組,讓每個小組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讓一個班級由多個學習共同體組成。在劃分小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組之間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分組,以此讓小組所有成員通過協(xié)同努力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并且要讓學習任務有梯度,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產生更多探索的興趣,在小組內找到自己的位置,通過團隊配合來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梢?,組建學習小組,能讓學生之間相互督促,對于學生共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2]。
(三)搭建平等的學習平臺
當前的小學生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下成長,很多學生擅于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為了更好地打造班級共同體,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為學生搭建平等的學習平臺,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共享資源,解決部分學生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通過網絡搭建的學習平臺上,學生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高效地溝通,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對多個方面有所感悟,共同進步,在融入集體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這對于學生快速成長并讓他們的內心變得強大具有重要意義。
(四)探析學生的心理
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不少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但是教師不能因此而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否則一方面可能會遏制學生的天性,另一方面可能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感。在打造班級共同體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下成長,同時應兼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處理班級事務。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打造班級共同體時,教師不應傳授過多的理論知識,而應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產生自我感受,并且應做好榜樣,發(fā)揮示范作用,對于同一個事物、同一件事,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比較,從而讓學生產生獨立的認知行為,并在參與班級事務中不斷地成長。教師也要考慮到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備受寵愛,在集體生活中可能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要注重了解學生的脾氣秉性,有意識地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幫助學生控制情緒,提高意志力,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逐漸增強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愿意為所在的班集體而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另外,班級共同體的建設不僅需要教師改善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教師對自身的實踐經驗做好歸納總結,將學生真正視作教研主體,同時對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做好反思,有針對性地與其他教師進行集體討論以及教育資源、教育內容的共享。只有教師共同聯(lián)合,讓教研數(shù)據個數(shù)增加,并逐步形成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制度化形式,才能為班級共同體建設打下基礎。
三、基于范式變革促進班級共同體建設的思考
(一)促進班級共同體進行自主管理
教師在班級共同體的構建中應該讓所有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班級管理的主導者。如果學生缺少主動實踐,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很難得到提高。因此,在現(xiàn)階段的教育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自主管理,也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意見,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聲,營造和諧民主的團體氛圍,在學生的自主討論中形成自主管理的班級模式,不過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對于小學生而言,在學校,教師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教師的各種觀念往往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及思想高度。因此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改變以往威嚴的姿態(tài),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為學生做出榜樣,讓學生受到熏陶,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管理效能。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搭建起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同時讓學生在討論、分享的過程中產生班級凝聚力。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保持平等地位,進行同一水平上的對話,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發(fā)揮各自的特長,為班級發(fā)展付出努力。教師還要注意到班級共同體的建設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互相幫扶,而是要讓學生形成明確的分責機制,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責任重大,而且自己也被教師重視。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教師可以采用民主選舉的方式,讓學生在班級中不斷樹立威信。
(二)促進班級共同體與家庭教育融合
學校和家庭是目前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兩大場所,同時這兩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都非常大。如果學校與家庭的某些教育觀點不一致,那么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混亂,因此要促進班級共同體與家庭教育的融合,通過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由于學校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專業(yè)性,因此家校共育應以學校的教育為主導。首先,為了讓家庭教育更有效地與學校教育進行融合,教師應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讓家長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校教育的宗旨以及教育的關鍵節(jié)點,例如召開家長會、舉辦親子活動等,讓家長對教育經驗進行交流與分享。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與討論,對于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做法要及時指出,讓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從而打破時空的限制,為家長排憂解難。最后,教師應在潛移默化中向家長滲透家庭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家長了解班級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性,并引導家長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增強孩子的集體榮譽感,為孩子創(chuàng)造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機會,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同時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三)構建班級共同體以實現(xiàn)跨界學習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了建設班級共同體而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不能強迫學生在沒有興趣的方面耗費時間,而應探索如何在構建班級共同體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跨界學習,并且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和興趣愛好。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往往以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同學生的認知、理想等往往有所不同,教師不應該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思維,構建科學的班級共同體,讓學生通過跨界學習正確認識不同學科的知識。只有打破學科壁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更符合未來社會對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學生對于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自我認知以及學習優(yōu)勢,有的學生擅長數(shù)學,有的學生擅長體育,因此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尋找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知識的魅力以及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互相配合,以發(fā)揮團隊合作的最大效能。此外,教師不能強行灌輸理論知識,而需要考慮小學生當前的學習習慣,注重跨學科學習的趣味性與多樣性,比如數(shù)學與體育學科看似毫不相干,實則可以通過數(shù)學知識進行體育游戲設計,通過學生之間的配合來完成游戲任務,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這樣能夠讓學生之間更好地配合,發(fā)揮學生自身的特長,促進學生共同進步[3]。
結語
綜上所述,打造班級共同體不同于傳統(tǒng)班級管理模式,是現(xiàn)代教育中的一種新型手段,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特長等,讓學生在集體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班級共同體的教育價值,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激發(fā)學生進行班級建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與其他同學共同進步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理想。
【參考文獻】
[1]舒新華.小學“班級休閑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5):106-107.
[2]張蓉,邵亦冰.教育合伙人:家校協(xié)同構建班級治理共同體[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1(05):50-53.
[3]楚紅麗,葉麗.虛假集體與真實集體:小學班級紀律教育觀的個案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