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許多重要場合,黨和國家都展現(xiàn)出對青年的期望,可見青年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一直以來,黨對青年群體的重視從未減弱。由于青年群體的特殊性,延安時期黨對青年采取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上的寶貴實踐,對新時代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時代價值。
延安時期黨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必須放手發(fā)動群眾,團結廣大青年,充分發(fā)揮青年作用。首先,中國和日本的矛盾空前激化。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戰(zhàn)場帷幕,日本開啟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zhàn)爭,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變?yōu)橹腥A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其次,陜甘寧邊區(qū)是敵后抗日的總后方,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主、自由、平等”的方針得到全國青年的強烈支持,大量青年的來到使延安成了青年夢想開始的地方。黨為了提高青年的思想覺悟,先后創(chuàng)立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等學校,這些學校為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后備力量。最后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黨經(jīng)過長征后,革命隊伍力量縮減,需要快速壯大革命力量,為爭取抗日勝利做好準備。
理論灌輸法指在理論講授、理論宣傳、理論學習等方式過程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傳授給受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價值觀。理論灌輸法是一種基本的思想灌輸方法,是延安時期青年主要的學習方式,包括理論教育、理論培訓及理論宣講等,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是延安時期青年學習的主要思想理論。由于延安時期青年成分復雜,青年未進行馬克思理論系統(tǒng)的學習,對馬克思主義認識存在完整性和準確性問題,因此黨需要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為此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了許多高等學校,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授課,將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著作、黨的方針、政策等內容傳授給青年,提高青年的思想意識和對革命情勢認識。青年通過對馬克思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后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時代使命,為革命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面教育是黨在延安時期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正面教育指用具有典型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學習,感染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推動其思想的轉變。對延安時期青年的教育,毛澤東希望青年應當用典型的經(jīng)驗,讓自己按照黨的正確道路發(fā)展,對青年教育的榜樣選擇應該具有典型性和正面作用,發(fā)揮典型教育的作用。首先青年要向典型先進人物學習。延安時期毛澤東對白求恩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進行高度贊揚,號召每位共產(chǎn)動員都要學習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此外,對于劉胡蘭不畏強敵,永不屈服的精神進行稱贊,為她題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字,劉胡蘭精神和白求恩精神是值得每個青年學習的榜樣示范者。其次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本身為青年樹立了典型。毛澤東自己對于邊區(qū)同志給自己做新棉衣的要求果斷拒絕,他認為當前人民大眾生活艱難,自己應該帶頭勤儉節(jié)約,最終他憑借一件舊毛衣過了好幾個冬天[1]。廣大青年被毛主席簡樸精神所打動,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反面教育指黨對那些思想認識和行為上產(chǎn)生錯誤的反面典型進行教育,以達到受教育者引以為戒的效果,使其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蝕,起到警示作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進行性了斗爭。對于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毛澤東主張應嚴格遵循黨的紀律,對于嚴重錯誤必須嚴懲[2]。在展開反對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外,對反面典型的黃克功和劉力功等人進行了死刑和開除黨籍處罰,使青年對黨的紀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提高了黨在青年中的威信,越發(fā)團結在黨周圍。
顯性教育是指通過公開利用多種手段、各種場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延安時期的顯性教育以灌輸為主,給學生宣傳正面的思想理論。延安時期對青年的顯性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通過思政課去改造青年思想。除高校開設的課程之外,黨的領導人也會受邀來高校做演講,通常是講與中國革命相關內容,使得廣大青年對革命現(xiàn)狀有了更深認識。延安時期黨中央創(chuàng)辦了二十多所學校,把青年送入學校學習系統(tǒng)的知識,高校成為青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隱形教育是指利用文化、制度等手段進行思想教育,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有所觸動,從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最后達到理想狀態(tài)。隱形教育一般相較于顯性教育而言沒有明確的目標,其主要特征是隱蔽性、滲透性以及多樣性。延安時期,黨通過一些書刊、文藝社團活動、電影、漫畫等方式進行隱形教育。延安時期黨十分重視報刊宣傳作用,毛澤東認為報刊可以更好將黨的方針、政策在人民群眾中快速傳播。黨為了全面宣傳抗日主張,成立了一些文藝團體。中國文藝協(xié)會就是在此背景下產(chǎn)生,在其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教育群眾,用武去抗日,做到文武雙全。此外也會用漫畫的形式進行思想教育。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漫畫作品,在鄉(xiāng)村舉辦畫展等表達抗日思想,黨將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延安時期,黨認識到要想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是依靠理論灌輸方法,還要讓青年本身發(fā)揮主體作用,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對于他人的批評建議應當虛心接受,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黨十分重視青年的自我教育,要求他們不應驕傲自滿,要時刻批評改正自己的缺點,如在五四運動中廣大青年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這種抉擇中自我教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延安時期雖然物質資源十分匱乏,但是精神資源十分豐富,青年在延安找到了支撐的信仰。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在延安時期形成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青年是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延安時期我黨十分重視對青年的理論教育。如今我國發(fā)展進入了新時代,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習的關鍵時刻,同時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復雜多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沖擊著頭腦,青年信念不堅定,極容易受其影響,淡化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為此黨應以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為核心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補足精神之鈣。第一,要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信仰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在學習科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第二,黨應積極引導青年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處理好短期理想與長遠理想、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青年應堅定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勇于擔當時代責任,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貢獻者和推動者。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在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際,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原理創(chuàng)造性地產(chǎn)生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理論灌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等方法。這些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強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隨著我國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為適應大數(shù)據(jù)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需要,這就需要廣大教育者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利用多媒體搭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同時由于學生自我控制力薄弱,易受網(wǎng)絡、同輩等方面的影響,情緒上起伏大,這就需要教育者不僅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技術,應用心理咨詢方法與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青年健康發(fā)展。
陜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孕育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的制高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與延安精神緊密結合,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寶庫。延安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與延安精神的熏陶密不可分。當代青年未經(jīng)歷過延安時期的艱苦歲月,未感受到過物質資源極度匱乏,很難感受到艱苦奮斗的重要性,青年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力較差,會容易受到西方多元化思潮影響,造成嚴重后果。為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與時代特征結合,與延安精神結合,將延安精神傳承與時代精神特征結合,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青年,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