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民英 高園 方耀華 潘佳妮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當前的高校紅色教育體系存在短板,其中包括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內(nèi)容單薄,并且尚未意識到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重要性,為大學生搭建的平臺較少,無法完全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本文分析現(xiàn)階段高校紅色思政教育現(xiàn)狀,探尋高校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能為健全高校紅色教育體系、提高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優(yōu)化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國故事;大學生;紅色教育;新媒體時代
中國故事,不僅包含中國古代、近代的文化故事、歷史典故、名人故事,也涵括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現(xiàn)代社會各民族、各地區(qū)表現(xiàn)中國精神、展現(xiàn)中國文化、體現(xiàn)中國新面貌的故事。而講好中國故事,則是講述人把飽含中國精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以自信的姿態(tài)向外界宣傳,樹立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1世紀以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高校作為教育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應當給予重視,聚焦紅色思政教育體系改革,搭建平臺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對學生而言,應自覺肩負起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責任與擔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新生力量。
一、現(xiàn)階段高校紅色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紅色思政教育目標偏航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強調(diào),要把加強與改進思政課程建設擺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然而,目前高校紅色思政教育把重點對標在基礎理論教育層面,對于拓展性課程及實踐性課程涉及較淺,未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據(jù)本次調(diào)研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訪者參加高校紅色文化活動以得到學分獎勵或以完成課程要求為目的,這表明大學生對于紅色思政的學習思想存在功利性的一面。多數(shù)學生未能從思想意識層面深入了解紅色思政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意義,這與我國紅色思政教育的出發(fā)點相違背。教學目標是教育的領航標,而具體的教學落實措施則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應給予應有的重視。因此,完善高校紅色思政教育體制、深化落實教育策略、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紅色文化內(nèi)容是現(xiàn)如今高校紅色思政教育建設改革的首要內(nèi)容。
(二)高校紅色思政教育方式功能匱乏
首先,高校紅色思政教育方式較為固定,紅色文化宣傳渠道狹窄。調(diào)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高校當前的紅色教育豐富度仍待提高,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待完善?,F(xiàn)階段高校采用的紅色教育方式仍聚焦于傳統(tǒng)模式,如組織參觀革命遺址、博物館或校史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舉辦紅色教育論壇,開展紅色文化藝術活動等,其他方式與渠道宣傳使用頻次較少。教育體系功能性欠缺也是學生進行紅色思政教育時缺乏自覺性與自律性的原因之一,無法真正讓學生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傮w上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收效并不樂觀。
其次,高校紅色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調(diào)查大學生了解中國故事的主要途徑得出,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平臺與新媒體等數(shù)字化渠道的比重相較于傳統(tǒng)方式仍然占比較低。數(shù)字化渠道多依賴于學習強國等存在已久的平臺,缺乏新面貌,未能進一步探索新的可能性;受訪學生超六成認為本校紅色教育宣傳形式化嚴重,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紅色教育方式存在創(chuàng)新性不足的問題。高校教育方式滯后于新信息技術發(fā)展,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實踐性,形式化問題突出。
(三)高校在為大學生搭建平臺中缺位
高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第一陣地,也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僅是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也要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到的教育?,F(xiàn)階段高校對培養(yǎng)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認識不足,尚未意識到學校是學生的“第一舞臺”,把教育重心偏向理論教育。高校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體局限于以學校為主體,往往把教育重點放在思政課堂,單方面輸入教學內(nèi)容,忽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或拘泥于強調(diào)高校教師要專注思政教育課堂,忽視培養(yǎng)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諸多原因致使高校未以學生為主體、缺乏為學生搭建平臺的意識,使得學生在接受紅色教育時處于被動一方,不足以形成宣傳中國故事的“主人翁”精神,也沒有足夠多的平臺鍛煉。
(四)大學生傳播中國故事內(nèi)驅力不足
新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是大學生的重要使命之一,每個大學生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向外宣傳好中國故事,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的五湖四海。但目前高校的紅色文化活動學生參與度較低,在問卷調(diào)查中,高達78.6%的學生是出于學分或德育分獎勵參與紅色文化活動宣傳,有不少學生表示自己不會主動參與宣講中國故事,甚至在訪談過程中有學生表示大學生沒有義務參與宣講中國故事,這表明仍有部分大學生對于自身義務認識不清、尚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自身的文化缺乏自信和認同、對于踐行大學生的時代任務使命感不強。若學生缺乏強大的思想認同感和內(nèi)在驅動力,高校思政教育便容易流于形式。
二、高校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
(一)提振大學生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大學生應負的擔當與使命,更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大學生而言,講好中國故事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爸袊适隆币劳杏隈R克思主義現(xiàn)代化成果,凝聚著中華幾千年以來優(yōu)秀的文明傳統(tǒng),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脈相承。
講好中國故事,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古至今,多少歷史典故,黨史故事,先進事跡等,正一代代傳承,一代代續(xù)寫新的篇章。豐富而多彩的中國故事記錄著中華璀璨的文明,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并堅守中國文化立場[1]。講好中國故事,培養(yǎng)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紅軍長征,再到現(xiàn)如今的奧運精神,中國故事一直展現(xiàn)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些中國故事無不浸透著中國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往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指引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好青年,擔當起復興中華的時代大任。
(二)提升高校文化引導力
高校是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接軌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發(fā)掘紅色文化資源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須打通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經(jīng)脈”,才能提升其引導力,為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保駕護航。
首先,在新媒體時代下,多數(shù)高校還未準確把握時代潮流,紅色教育方式單一,內(nèi)容匱乏,見效甚微。高校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同改革紅色教育體系,完善教學機制相生相成。高校依托新時代傳播媒介,革新教育理念,拓寬教育方式及內(nèi)容,從而加強高校紅色思政教育的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團隊的能力。
其次,大學生傳播中國故事不僅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還能深入發(fā)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將其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從厚重的紅色文化沉淀中獲取前進的動力[2],營造更加濃厚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讓中國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充分利用當?shù)靥厣募t色教育資源,形成紅色文化傳播由高校走向全社會的良性體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以人的認識活動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是產(chǎn)生情感的源泉[3]。因此,講好中國故事能夠優(yōu)化思政課堂,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實踐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從“聽講者”轉變?yōu)椤爸v述者”。
(三)強化國家文化感召力
首先,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愛國情懷,升華民族精神之魂。引導大學生探尋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在中國故事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強化民族意識,使得青年人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從內(nèi)在精神層面打牢強國基礎。
其次,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強化意識形態(tài)。拓寬中國故事傳播渠道,深挖文化內(nèi)核,激發(fā)大學生向優(yōu)秀典型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引導社會進步的旗幟,是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故事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多元創(chuàng)新的傳播方式能讓中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例如當年周恩來總理向外國友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只用一句話——“這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便讓外國友人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故事的內(nèi)涵。
最后,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筑牢強國之基。一個國家健康的發(fā)展需要穩(wěn)固的基礎做保障。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后備軍,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他們向世界展示中國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示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感,為未來的中國奠定穩(wěn)固的基石。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對策
(一)拓寬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內(nèi)容
完善高校紅色思政教育體系,一方面,高校需要拓寬教育內(nèi)容,貫徹“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促進理論性教育、拓展性教育及實踐性教育三位一體,并將其結合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高校應當最大化地利用當?shù)丶t色文化教育資源,將課堂教學與文化體驗相結合,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推陳出新,使大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避免形式化傾向。另外,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本質(zhì)上要做到“內(nèi)化于心”,大學生唯有從思想意識上認識到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因此,高校要做好引導工作,轉變教學理念,課堂中心從“老師”轉移到“學生”、教育模式從“灌輸式”轉變?yōu)椤皾B透式”。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在動力,使其自覺肩負起學習與傳承紅色文化的責任,并在其過程中汲取中華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轉變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要勇于跳出傳統(tǒng)紅色文化教育方式的桎梏,從上到下、齊心協(xié)力探索出一條新興的紅色文化教育之路。領導班子應當積極響應上級指示精神,在充分理解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落實措施,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引領師生走在時代前沿。
其次,廣大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立足根本問題、善用教學經(jīng)驗、設計出豐富多元的紅色文化教育形式與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教育的體驗感、興趣感、融合感。此外,對實踐要下狠功夫,加強紅色教育的實踐力度,增強學生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只有通過實踐“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促進“內(nèi)化于心”。
(三)構筑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
高校應提高對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視程度,搭建多元化、專業(yè)化的平臺,可利用新興多媒體技術手段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拓寬傳播途徑與范圍。高校建設的平臺定位也應該從課堂延伸至學校、社會,乃至國際。例如,近年來齊魯工學院、揚州大學、黃河交通學院等國內(nèi)多所高校均采取措施引導大學生在自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4]。2022“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意傳播大賽啟動儀式在濟南舉行。該大賽已經(jīng)成功舉辦三屆,活動協(xié)辦方嗶哩嗶哩提供數(shù)據(jù)顯示,站內(nèi)累計收到有效稿件2137個,累計播放量近四十萬。這些作品是以大學生的視角觀察國家,觀察社會,為中國故事的傳播注入了新活力,也為高校搭建講述中國故事平臺提供了很好的創(chuàng)意思路。國外社交軟件如YouTube也有一批中國留學生通過自媒體展示中國故事,成為推動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這對于大學生有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應當將中國故事的講述視野拓寬至世界。
(四)給予大學生充分的鼓勵與引導
現(xiàn)階段大學生參與講述中國故事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歸根究底的原因在于針對紅色文化引導得不充分。學校應著重把握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zhì)教師隊伍建設,樹立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自信心。高校應改進單一的“學分”式激勵,運用新媒體進行多渠道宣傳,增設獎項,提高學生參與講述中國故事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榮譽感,培養(yǎng)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國際傳播優(yōu)秀中國故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結束語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如何發(fā)揮更大作用、釋放更強能量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大學生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研究“高校如何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故事為切面,激發(fā)大學生以創(chuàng)新方式傳播中國正能量,我們可以期待大學生能夠將更多的中國故事帶到世界各地,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攜手奮斗出更加精彩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倪穎.講好中國故事? 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J].人民論壇,2018(28):136-137.
[2]劉映霞,羅中昌,杜錦文.依托紅色教育資源優(yōu)勢? 探索高校紅色文化育人途徑[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14(6):101-103.
[3]王志玲,李又云.紅色教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徑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9):43-45.
[4]曹靜雯.自媒體時代引導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111-113.
作者簡介:潘民英(2003— ),女,漢族,福建莆田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高園(2000— ),女,漢族,河北邯鄲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方耀華(2001— ),男,漢族,安徽亳州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通信作者:潘佳妮(2000— ),女,漢族,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度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20221104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