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要:《讀本》作為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為學生成長提供價值引領。教學《讀本》,要立足兒童,育人育心。目標上,要立足兒童視角,凸顯價值引領;內容上,要把握兒童生活,遵循生活邏輯;教學的重點,要注重能力提升,助力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讀本》;兒童視角
2021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進入大中小學課堂。在小學階段,《讀本》作為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以黨和國家發(fā)展的艱苦歷程、輝煌成就、未來方向為內容,為學生成長提供價值引領。教學《讀本》,要立足兒童,育人育心。
一、目標:立足兒童視角,凸顯價值引領
《讀本》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教學資源,承載著育人價值指向。綜觀小學階段的《讀本》,“黨的領導”“中國夢”“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等與立德樹人相關的核心概念貫穿其中?!蹲x本》教學中,面對這些“宏大概念”,教師要警惕理論灌輸,避免空洞的政治說教,做到立足兒童視角。
比如,在三年級第4講《我們的中國夢》一課中,教師先揭示“我有一個夢想”的課題,讓學生暢聊自己的夢想。隨后播放一段音頻——虛擬卡通人物小明說:“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可同學們都嘲笑我,說我成績那么差,肯定做不了科學家。我到底能不能有這樣的夢想呢?”教師讓學生先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交流中,有的學生認為小明可以有這樣的夢想,因為他還小,還有進步的可能;有的學生認為小明應該換一個夢想,因為他成績很差,當不了科學家。教師再播放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楊金龍的故事視頻,引發(fā)學生思考:要敢于有夢。只要有了夢想,腳下就會有力量,未來就會有方向。向著自己的夢想付出自己的努力,就會收獲精彩。
三年級的學生還不明白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更難以洞悉“我的夢”與“中國夢”之間的關系。教師并沒有一上來就出示宏大的標題,講述“中國夢”的概念,而是先讓學生展示絢爛多彩的夢想,然后用虛擬卡通形象拋出一個困惑:我學習成績差,能不能有夢想?這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也是從學生視角生發(fā)的真實問題。從學生視角出發(fā),激勵每個學生敢于有夢,讓心中的夢想帶來腳下的力量,指引未來的方向。
教師再以袁隆平爺爺?shù)膲粝牍适?,引導學生回望自己的夢想,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聯(lián)系起來。接著,展示另外三個追夢故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何戰(zhàn)勝追夢路上的攔路虎”這一問題。結合真實生活的感悟,讓學生懂得:有了夢想不能束之高閣,而是要為之奮斗,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即使暫時沒能實現(xiàn)夢想,奮斗的過程依舊是可貴的。
《讀本》教學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作用。人的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變化,更多體現(xiàn)在前后相繼的過程中?!蹲x本》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真實情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信心,做好價值引領。
二、內容:把握兒童生活,遵循生活邏輯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依據(jù)“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xiàn)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在教學《讀本》時,也應當遵循這一理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思維能力,通過對“我”以及“我”身邊的人、事、物的認知、理解和感悟,抓住實際生活中情感體驗的共鳴點,達成教學目標。
比如,三年級第6講《做新時代的好少年》一課的教學片段如下:
師新時代的好少年離我們并不遙遠,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榜樣。每周一升旗儀式上的升旗手們都是我們身邊的好少年。上一周,我們三年級有兩位同學當上了光榮的升旗手!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對自己有什么要求吧。
(播放兩位升旗手的采訪視頻。)
師看了他們的介紹,我們知道,他們從自己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努力,這才成了光榮的升旗手,也是我們身邊新時代的好少年。老師相信,大家都想做一名新時代的好少年,那么,我們應該對自己有怎樣的要求呢?
(指名2—3名學生回答。)
師小組合作交流:(1)把對自己的要求寫在卡片上;(2)組內交流后,貼在小組匯報單上;(3)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言,并說說這樣寫的理由。
(小組匯報。)
師老師相信,只要經(jīng)過努力,你們一定可以取得進步!
這節(jié)課上,教師關注到了學校德育常態(tài)化工作——每周的升旗儀式。教師通過展示身邊的升旗手采訪視頻,讓學生了解升旗手事跡,從中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真實的榜樣,真實的事跡,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領悟到:身邊就有優(yōu)秀的人,向他們學習,自己也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人。再通過“寫下對自己的要求”這一活動,指引學生把成為“新時代好少年”的期望落實在平時的行動上。
在《讀本》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新時代,體驗新生活,感知新變化。
比如,在三年級第3講《走進新時代》一課中,可設計“找一找新變化”“看一看新發(fā)展”“查一查新成就”等任務,讓學生以親眼所見、親身所感來具體闡釋生活在新時代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走進新時代》一課中,《讀本》出示了一系列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場景:風力發(fā)電、太陽能電車、垃圾分類、沼氣發(fā)電等。這些都是中國新發(fā)展理念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通過關注這些生活中的“新”場景,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的環(huán)保事業(yè)和綠色發(fā)展理念。
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并不僅僅是在學生的生活半徑里聊生活,更要擴展學生觀察生活的視野,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層次地去探究生活表象背后的道理。遵循生活邏輯,要統(tǒng)籌好教育主體的整體性和不同學段教學規(guī)律的關系;要充分把握學生道德發(fā)展認知趨勢,既要了解當前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要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發(fā)展方向。明確學生“在哪里”,才能指引學生更主動地走進課堂,更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成長。
三、重點:注重能力提升,助力素養(yǎng)發(fā)展
《讀本》教學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xiàn)中國風貌”。教師不能空洞講解,而要鏈接社會熱點問題,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引導到問題思考和解決中,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使其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助力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以五年級第7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出示兩個情境:(1)網(wǎng)課學習放任使用電子設備;(2)噪音污染引發(fā)鄰里糾紛。讓學生閱讀案例,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生活中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分析、判斷,認識到法律對人的行為起到規(guī)范、衡量、引導、懲罰等作用,同時感受到國家運用法律治理,保障人民的生活秩序井然。最后教師總結:遇到問題,先想一想自己在問題中是否遵守了法律,然后可以尋求法律的保護,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教師出示的情境案例,一個是因居家線上學習而頻頻發(fā)生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在許多人的生活記憶中都出現(xiàn)過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將本節(jié)課中所學的法律知識、法治觀點帶入常見的生活案例中,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意識。進而,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思考、體驗、理解,促使他們內化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規(guī)則,并通過踐行道德與法治規(guī)范,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讀本》教學要將教材內容與廣泛的生活實際充分融合,在明確教材邏輯設計和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運用新媒體、新方法、新手段、新元素等,及時吸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果,推陳出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