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君
摘?要:“雙萬計劃”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有效路徑,且課程思政建設是一流專業(yè)建設的重要內容,構建量化、高效、全面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是高校推進“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的重要著力點。本文以“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為背景,探討高等院校課程思政的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等內容,以構建較為完整、有效地課程思政評價機制。
關鍵詞:雙萬計劃;課程思政;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72
0?引言
2019年教育部啟動“雙萬計劃”,旨在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引領未來發(fā)展能力的各類卓越人才。2021年教育部共認定了373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其中中央賽道1466個、地方賽道2264個。同時,確定了506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可見,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雙萬計劃”建設的隊伍中來,為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yè)、培養(yǎng)一流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雙萬計劃”的目標達成離不開入腦、入心的課程建設。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和基本要求,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的發(fā)展要求。因此,構建全面、有效地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有助于推動專業(yè)課程的內涵式發(fā)展,更有助于促進“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的達成度,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六卓越一拔尖”的建設人才提供具體路徑。
1?課程思政建設對“雙萬計劃”的影響分析
雙萬計劃,即教育部“雙一流專業(yè)”計劃,是指教育部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fā)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yè)為目標,實施一流專業(yè)建設,建設一萬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和一萬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課程思政建設則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面對的首要問題是“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是高校教書育人的根本問題,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則是“雙萬計劃”建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而課程思政深刻把握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是高校將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程的必然和有效路徑,并且高效、全面、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是倒逼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利器。
第一,有利于增強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認知。當前,高校教師在金課建設和一流專業(yè)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特別是教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層面,重視程度極高,但在對課程思政如何融入金課和專業(yè)建設上,沒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和認知。加上課程思政要做到“潤物細無聲”的要求,高校思政課以外的專業(yè)教師只能生硬地做到“蜻蜓點水”,通過碎片化、片段式的“政治用語”嫁接到現有教學中,背離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初衷。因此,高效、全面、科學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可以明確教育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加快促進專業(yè)教師深刻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從而夯實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基礎。
第二,有利于建立健全課程思政體系。完善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要從事前設計、事中實施、事后評價的三個角度進行,目前多數高校只對傳統(tǒng)教學活動設置了完備、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但針對“雙萬計劃”目標下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較為欠缺,更多關注的是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應用,對于后期的反饋控制十分缺乏。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的構建可以大大補充課程思政事后監(jiān)督控制的功能,使課程思政建設更加完整,從而推動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讓課程思政與傳統(tǒng)教學一樣,不斷推進一流專業(yè)建設的深度與廣度。
第三,有利于推動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建設深度融合。當前,部分專業(yè)教師依舊不能深入挖掘符合課程特色、專業(yè)優(yōu)勢的思政元素,從而導致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建設融合不充分的問題,而這直接關乎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建立健全以“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可以使全體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融合不連貫、融合不到位等問題,并且引導教師主動探索和發(fā)現與所授課程息息相關地思政元素,進而加深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建設的融合度。
2?“雙萬計劃”建設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隨著全社會對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與此同時,近年來納入“雙萬計劃”的高校和專業(yè)日益增多,課程思政建設成為當前高?!半p萬計劃”建設的首要任務,但以“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為導向,將課程思政真正融于專業(yè)和課程建設依舊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專業(yè)教師更加注重專業(yè)知識的教學與傳授,盡管高校要求全體教師對所授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但課程思政的設計過于僵硬,形式化、標簽化、虛假化、教條化的“泛意識形態(tài)化”現象頻發(fā);二是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較為單一、不成體系,沒有從專業(yè)建設上進行整體規(guī)劃,從而使專業(yè)建設中各門課程導入的思政元素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與優(yōu)勢,呈現出融入的隨意性和碎片化,導致課程思政建設處于無序狀態(tài);三是課程思政的建設效率與“雙萬計劃”建設不匹配,為順利完成“雙萬計劃”的建設目標,各個高校的專業(yè)教師對課程建設主要各自分工,課程組之間以及教師之間為很少對思政資源進行共享與討論,導致課程思政建設較為分散、重復。
基于此不難發(fā)現,在實施“雙萬計劃”過程中,課程思政建設的無序性、盲目性成為一流專業(yè)建設的重大阻礙,這一系列不太理想的結果除了主觀因素影響以外,客觀因素——不夠全面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體系是影響的關鍵,特別是缺乏有效地評價機制,無法監(jiān)督和倒逼課程思政建設的進程。因此,“雙萬計劃”目標驅動下高校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的研究是推動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思路,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高校發(fā)現并解決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目前,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尚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盡管很多學者對評價標準、評價原則、評價指標等內容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的研究,但適用于普通高校的靈活的評價思路與機制依舊不夠完善,關于該命題的探討深入性不夠,研究成果不夠豐富、成熟。
3?“雙萬計劃”目標驅動下高校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構建
3.1?評價主體
支撐“雙萬計劃”建設目標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參與,除了組織教學的教師以外,還需要參與課程活動的學生,更需要指導、監(jiān)督的教學管理部門,以及檢驗人才質量的用人單位,因此高校課程思政評價主體是多元化的。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其有權力和責任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進行反思評價;學生則需要配合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才能完成課程思政教學活動,而學生是教學工作的第一感知者和受益者,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學生最有發(fā)言權,評價結果也是最直觀的;教學管理部門是保障所有教學活動有條不紊進行的關鍵組織,其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觀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為評價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用人單位是接收高校畢業(yè)生的直接對接組織,學生培養(yǎng)的質量如何直接決定了其在用人單位的工作表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也可在用人單位這樣的社會平臺下進行檢驗。
3.2?評價客體
凡是課程思政評價所針對的客觀對象就是評價客體,因此主要包括任課教師、高校學生和教學管理者。任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第一責任人,為了不斷提升專業(yè)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就要對任課教師是否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是否高水準地完成課程思政教學任務等進行全面考察,以大力推動專業(yè)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專業(yè)性。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受體,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學生應有最直觀的反應和反饋,對學生在課程思政教學后的學習狀態(tài)和具體行為進行評價,可進一步確定課程思政是否讓學生入腦入心,是否實現了專業(yè)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教學管理者是搭建教師與學生關系的重要對象,也是跟蹤教學動態(tài)、引導教學改進和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柱,將其作為評價客體,可以進一步從宏觀角度明晰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整體進度,以及考察該校在課程思政教學管理中落實的具體舉措和保障措施,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xù)推進提供有效參考。
3.3?評價指標
基于以上評價主體和客體的確定,并結合“雙萬計劃”建設的最終目標,初步構建包含多個層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3.4?評價程序
第一步,開展常態(tài)化評價。將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和教學管理者確定為固定的參與評議對象,可以從多個角度,全方位搜集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以第一手數據資料作為評價結果的直接依據,但同時要明確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以切實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第二步,提供評價反饋?;谠u價指標體系的框架內容和匯總的四方評價意見,由高校課程思政總體工作負責部門對所有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及時反饋給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將學生和社會評價的真實、有用信息告知相關參與方,為后期教師個人和教學團隊進行課程思政的持續(xù)改進和有效推進打下堅定的基礎,也為教學管理部門更加高效計劃、組織、控制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和建議。
第三步,應用評價結果。在給定的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對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主體提供相匹配的精神和物質獎勵,以進一步激發(fā)教師個人和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建設任務的積極性,并主動梳理已經取得的課程思政建設結果,包括但不限于課程思政案例集、課程思政教學指導手冊等內容,通過成果總結向全校教職工普及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和優(yōu)秀做法,提升集體的課程思政的政治覺悟和教學能力。
3.5?保障措施
首先,要加強多部門分工協(xié)作、協(xié)同育人。課程思政不僅僅是專業(yè)教師的職責任務,只要對學生進行教授的其他所有群體都需要參與進來。與此同時,要將課程思政建設打造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就需要高校各個部門的合力協(xié)作,從課程教學、學生管理等層面多方發(fā)力,協(xié)同育人。
其次,要發(fā)展多元化教學交流渠道。一方面全校范圍內以承擔思政課的院系為主導,教學管理部門統(tǒng)一組織,開展針對課程思政教學的跨學院、跨學科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在專業(yè)范圍內,以課程組為核心,由課程組負責人安排組織,開展課程團隊內部的課程思政教學交流。
最后,要搭建思政資源共享平臺。高校思政課教師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高??梢砸运颊n院系為核心構建課程思政資源共享平臺,并且不分院系和專業(yè)讓在課程思政方面有經驗、有興趣、有成果的教師主動參與進來,引導大家主動分享相關案例和經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
[3]朱麗霞,吳棒.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41(5):9296.
[4]張婷婷,王榆.一流專業(yè)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3031.
[5]靳玉樂,張良.要認真對待高校課程思政的“泛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1,(4):3137.
[6]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5):105114.
[7]胡洪彬.邁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體系架構與機制[J].中國大學教學,2022,(04):6674.
[8]張慧聰.高校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04):3741.
[9]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0):4550.
[10]馬廷奇.“雙萬計劃”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J].江蘇高教,2019,(09):1520.
[11]王建華.關于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的思考——兼評“雙萬計劃”[J].重慶高教研究,2019,7(04):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