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芳 王虹凱 張鸝
【摘要】在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結合播主圈頻出亂象的現實語境,現從提高新聞輿論“四力”的現實需求出發(fā),結合播音學、傳播學等學科理論,提出了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姿態(tài)語態(tài)、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全媒體能力,旨在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主體身份,強化播音員主持人的個體自覺,以“新形象、新姿態(tài)、新語態(tài)、新技術、新能力”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平臺、新人類、新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助力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提高。
【關鍵詞】播音員主持人;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盵1]播音員主持人作為黨和政府的傳聲者、作為媒體組織的代言人,在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提高新聞輿論“四力”建設中,職責重大,使命光榮。但是,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在“自我職業(yè)危機、媒體‘形式融合、唯‘流量論考核”等因素裹挾下,播主圈亂象也輪番上演。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姿態(tài)語態(tài)、全媒體能力,是提高新聞輿論“四力”的現實需要,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意識前提,更是最終實現新型主流媒體打造的人力保障。
一、播音員主持人是提高新聞輿論“四力”的關鍵一環(huán)
播音員自誕生之日起,就架起了新聞信息與節(jié)目受眾間的“橋梁”,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了解、認知、判斷皆與播音員的播報效果息息相關。時至今日,播音員依然是節(jié)目播出的最后“把關人”,信息傳播效果最大化的“助力者”,打造強勢節(jié)目品牌的“代言人”。
在主持人的發(fā)源地——美國,以“Anchor”,即“錨,關鍵時刻具有強勁支撐力的人”;以“Moderator”,即協(xié)調人;用“Host”,即以主人的身份出現在節(jié)目中的人,來分別表述主持人的功能與定位?!癕oderator、Host、Anchor”詞匯的選擇使用,明確表明了節(jié)目主持人在節(jié)目傳播中所具備的基本要素:節(jié)目的協(xié)調者、主導者,總之是節(jié)目中的關鍵人物。俞虹對于主持人的概念界定是:“節(jié)目主持人是在電子媒介中,以個體行為出現,代表著媒介群體觀念,用有聲語言、形態(tài)能動地操作和把握著節(jié)目進程,直接、平等地進行大眾傳播活動的人。”[2]從以上表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節(jié)目主持人雖以個體行為出現,但其代表著媒介群體觀念,在我國,即代表著黨和政府、媒體組織、頻道欄目,同時,節(jié)目主持人把握著節(jié)目的進程,能夠直接、平等地進行大眾傳播。節(jié)目收視率的高低,節(jié)目效果的實現,節(jié)目品牌的美譽度、忠誠度等都與主持人的專業(yè)能力密不可分,猶如白巖松之于《新聞1+1》,董卿之于《朗讀者》??梢哉f,主持人是提升傳播力的關鍵人物,是形成引導力的能動核心,是擴大影響力的耳目喉舌,是打造公信力的門戶窗口。
二、播音員主持人的身份重構
(一)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施拉姆曾說:“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傳播對象對傳播者的印象?!盵3]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媒體組織的人格化傳播主體,其媒介形象將直接影響媒體組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與公信力。播音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至少應包含熒屏形象、生活形象、專業(yè)形象三個方面。熒屏形象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基礎形象,熒屏形象受生活形象、專業(yè)形象的影響;生活形象是熒屏形象的外延,是實現人格化傳播的強力推手;專業(yè)形象是業(yè)務能力的綜合體現,促進著熒屏形象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一是珍視熒屏形象。在工作中,要愛崗敬業(yè),嚴謹務實,樂于奉獻,樹立大局觀、全局觀,明確政治立場,堅守職責本分,避免因小失大,避免情緒化,避免想當然,充分發(fā)揚“為黨發(fā)聲、為民服務、寓教于樂、格調高雅”的輿論引導理念。熒屏形象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堅持,更要堅守。
二是拓展生活形象。生活形象包含生活化形象與私人生活形象。從康輝的Vlog受網友追捧,到任魯豫在《你好生活》中的真情流露,傳統(tǒng)播音員主持人的形象得以突破單一維度向多維空間進展,這是媒體融合的必然結果,也是受眾精神需求使然。進入融媒時代后,網絡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人”的傳播再次復興,人格化傳播成為更加普遍的審美需求。[4]播音員主持人拓展樹立良好的生活化形象,培育媒介形象的人格化養(yǎng)成,是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熒屏形象的有力補充,也是適應融媒體語境下的現實需要。
三是打造專業(yè)形象。融媒體時代下,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yè)能力包含業(yè)務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專家能力。(1)業(yè)務能力是指有稿播讀與主持串聯能力,該能力是播音員主持人的立身之本,發(fā)展之基。夯實業(yè)務能力,方能行穩(wěn)致遠。(2)創(chuàng)新能力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背景下對于播音員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面對新時代、新平臺、新人類,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有效利用新技術、新語態(tài)、新方式,去創(chuàng)造提高新聞輿論“四力”的新力量。(3)專家能力是指播音員主持人的知識縱深能力。因受“窄播化,圈層化”的影響,知識“垂直化,縱深化”的主播備受追捧,而面對知識型網紅的崛起,臉譜化的播音員主持人要想奪取傳播高地,只有自我革新,再塑“金身”,利用自身語言優(yōu)勢與平臺資源,加快實現從單一的“播讀稿件者”向多元的“內容生產者”的身份轉換。
(二)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姿態(tài)語態(tài)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在1980年發(fā)表的《編碼/解碼》一文中分析了受眾解碼的三種可能立場,即“主導—霸權的立場”“協(xié)商的立場”與“對抗的立場”[5],立場的變化體現出媒介和人之間關系的較量。“技術賦權”之下,受眾在人—媒關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他們越來越多地在解碼過程中采取協(xié)商或對抗立場。例如,當前一些缺乏“科班”式“字正腔圓”“一本正經”的主持語態(tài)受到網友和市場的追捧,便可視為受眾對于既往強調標準化、機構化、政治化的播音主持語態(tài)的一種抵抗。[6]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媒介組織人格化表達的窗口,發(fā)揮“類人際傳播“優(yōu)勢,主動調整姿態(tài)、語態(tài),既是融媒體時代“技術賦權”之下的現實選擇,也是踐行群眾路線“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傳播工作,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四力”的實踐要求。
一是姿態(tài)適宜調整。姿態(tài),一般是指體態(tài)、態(tài)度、氣度。在這里,主要強調的是播音員主持人的主體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狀態(tài)。播音員主持人的傳播姿態(tài),由宣傳告知,我播你聽,到虛擬人際,親切交流,傳統(tǒng)廣播電視從業(yè)者,也在不斷進行著傳播“姿態(tài)”調整。融媒體背景下,播音員主持人更要適時果斷調整“姿態(tài)”。(1)我是人民,服務人民。播音員主持人把自己當作人民,心里有人民,傳播為人民,才是姿態(tài)的真實重構。強調“我是人民”,不是對于“黨的喉舌”的身份背離,而是從人民的視角,把握傳播規(guī)律,踐行群眾路線,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的輿論宣傳工作。強調“我是人民”,也是對當下受眾背離傳統(tǒng)主流媒體,追捧新媒體的冷思考。播音員主持人以“人民”的身份底色,以“喉舌”的身份重任,才可以更好地滿足當下受眾對于平等、真實、強互動的類人際傳播的情感追求。(2)專業(yè)化形象,平民化呈現。播音員主持人要堅守“專業(yè)化、權威感”的媒介形象,重構“平民化、低姿態(tài)”的呈現方式。以百姓視角,說百姓能聽懂的話,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完成輿論宣傳工作。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播說聯播》的推出,就是《新聞聯播》節(jié)目組及節(jié)目組成員姿態(tài)調整的良好嘗試,一經推出,好評如潮,變播為說,播音員變身評論員,枯燥生澀的新聞變成了生動有趣的話題,當新聞節(jié)目不再高高在上,也就可以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二是語態(tài)適時調整。語態(tài),在這里特指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樣態(tài)。原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曾說:“媒體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群眾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時還是兩個系統(tǒng),媒體的語言表達群眾不愿意聽,沒有吸引力;而群眾的語言表達在媒體看來又不符合某種習慣。”[7]時至今日,“信息渠道壟斷”被打破,信息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新媒體平臺發(fā)展如火如荼,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使命在肩,要想助力實現新聞輿論“四力”的提升,播音員主持人唯有重新分析受眾的接受心理與視聽習慣,重構表達語態(tài)。(1)鮮活真誠平民化。以往,過分強調“字正腔圓”,較少顯露播講者態(tài)度;過分強調“宣傳引導”,較少考慮受眾接受心理。無形之中,人為制造了傳受雙方的疏離感,不利于傳播效果的實現。語言鮮活,表達真誠,平民視角,應是播音員主持人語態(tài)重構的第一發(fā)力點。(2)平等親切人性化。播音員主持人主體身份可適度剝離官方背景,凸顯人性魅力;語言表達可拋卻官話套話,尋求寓情于理;傳播方式可突破點對面?zhèn)鞑ィ綄ひ粚σ唤涣?。廣大受眾熱切期待與其交流的播音員主持人是真實的、平等的、親密的,放大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性美”,以此培育“媒介溫度”的養(yǎng)成,最終服務于新聞輿論“四力”的提升。(3)示范引領靈活化。作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語言的示范引領是業(yè)務的根本也是傳播底氣,語言接地氣不是無規(guī)矩,表達平民化不是無章法。不同平臺使用不同語態(tài),不同受眾使用不同表達,語態(tài)的靈活轉化,是播音員主持人全媒體傳播能力的體現,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提升新聞輿論“四力”的語言能力支撐。
(三)重構播音員主持人的全媒體能力
一是導向把控力。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聞輿論工作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堅持政治正確是第一位的。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媒體組織的代言人和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導向把控事關重大,它是播音員主持人個人發(fā)展的壓艙石,是媒體組織新聞輿論引導力形成的校準器。首先,在技術賦能背景下,話語權逐漸泛化,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應堅守本位,牢牢把握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忠實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成為互聯網信息洪流中的一股清流。其次,播音員主持人在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導向,不因融合忘職責,不因利益失導向,確保媒體融合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二是視頻傳播力。社交傳播、圈層傳播、短視頻傳播等全新傳播模式與傳播格局是當下信息傳播的新特點與新面貌。播音員主持人應緊跟媒介融合步伐,緊抓融媒時代“傳播語言視頻化”特征,主動拓展視頻傳播能力。視頻傳播力包含:視頻語言能力、內容生產能力。首先是視頻語言能力。視頻語言是身體全部感官的系統(tǒng)性延伸,是融合了有聲語言、文字語言和影視語言的綜合性語言系統(tǒng),并將在未來發(fā)展成為一種支撐虛擬與現實同構進程的融合性語言體系。[8]站在視頻時代,遙望“元宇宙”時代,播音員主持人突破傳統(tǒng)播音主持有聲語言表達樣態(tài),拓展文字語言與影視語言的運用,是其今日必備之技能,也是為明日做足準備。其次是內容生產能力。視頻傳播時代,內容依舊為王,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主播或短視頻博主,其身份已經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播講者”,而要身兼多職,深度參與內容生產。播音員主持人要充分主動利用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渠道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身份資源”等優(yōu)勢資源,著力打造有看點、強引導、促傳播的優(yōu)質視聽內容,進而不斷錘煉自身的內容生產能力,最終實現從“播讀稿件者”到“內容生產者”的身份轉換。
三是人格傳播力。高貴武教授認為:“主持傳播的核心和實質始終是傳播的人格化?!盵9]人格化傳播能力,應該是播音員主持人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在廣播電視發(fā)展黃金期,播音員主持人以“信息中間人”的身份,為受眾營造了一種接近真實的“類人際傳播”形態(tài),為媒體組織大眾傳播的信息到達與輿論引導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
在融媒體時代,短視頻傳播、社交傳播等傳播新形態(tài)成為主流,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視傳播渠道式微,但是,媒介雖變,人性未變,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格化傳播能力依舊是最大優(yōu)勢。施拉姆曾說:“傳播是各種各樣技能中最富人性的?!盵10]播音員主持人即媒介傳播中“人性”的顯現。如何放大“人性”,如何凸顯“真我”,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背景下提升新聞輿論“四力”的關鍵。播音員主持人在融媒體語境下,要在語態(tài)上放下來、姿態(tài)上平起來、表達上真起來,與受眾建立起“平等、友好、真切、鮮活”的傳播互動關系,以播音員主持人的“個體人格”促建媒介組織的“媒體人格”,以人格傳播力的提升促進大眾傳播效果的提升,最終實現新聞輿論“四力”的提高。
三、結語
新聞輿論“四力”的提高,播音員主持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但新聞輿論“四力”的提升,應是新聞媒體單位全員通力合作的成功轉化,甚至要明白,“四力”的主體并非只是新聞媒體,政府機構部門及有關單位在相當程度上同樣是主體。[11]面對全新的傳播語境,播音員主持人處于改革轉型前沿,要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改革創(chuàng)新排頭兵,不忘初心,牢記本心,為新聞輿論“四力”的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2]俞虹.節(jié)目主持人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3-7.
[3]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25.
[4]詹晨林.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自覺意識變遷研究[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19(3):22.
[5]霍爾.編碼/解碼[M].羅剛,劉象愚,譯.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45-358.
[6]王媛.主持傳播多態(tài)化與主持人專業(yè)身份再建構[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21(5):56.
[7]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523.
[8]廖祥忠.視頻天下:語言革命與國際傳播秩序再造[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1):5.
[9]高貴武.讓心靈與心靈相遇:主持傳播中的人格與人文[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21(5):44.
[10]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4.
[11]丁柏銓.論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J].新聞愛好者,2018(1):4.
[趙睿芳為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王虹凱(通訊作者)為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張鸝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