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君章
閱讀教學是落實課程標準、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由于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始終聚焦教師本位——“教什么”“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本位——“學什么”“怎樣學”,導致閱讀教學中的“少、慢、差、費”現(xiàn)象長期存在。扭轉這一狀況的根本之計在于“本位翻轉”,即突出學生本位,讓學生自發(fā)參與教學,深度參與教學,全程參考教學。閱讀教學的效率與學生的參與程度、參與水平息息相關,而這種參與性的激發(fā)源自教師對教學“主問題”的精妙設計。
如何設計“主問題”
何謂“主問題”呢?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可以是“提問”,也可以表述為“問題”“話題”“活動”或“任務”。
“主問題”的設計必須符合“三能”特質(zhì):
一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誘發(fā)”功能?!爸鲉栴}”令懸念突起,使學生欲罷不能,從而引發(fā)他們主動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快樂踏上探究之旅。
二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撬動”功能?!爸鲉栴}”是從文本整體的角度設計的,具有“支點”性質(zhì),故能“撬動”整個文本;“主問題”是基于學習目標設計的,思維多向度,能力多層級,結論多樣性,具有“散發(fā)”性質(zhì),可提升學生的整體參與度,“撬動”全體學生。
三是能“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有“再生”功能?!爸鲉栴}”作為學習的起點,可吸引學生進入有一定思維深度的研習、品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問題能“滋生”新問題,不斷驅動學生揮舞思維之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從這個意義上說,“主問題”是照亮學生探秘文本之旅的火把,是助力學生采摘智慧之果的梯子,是推動學生思考不斷深入的鉆機。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作為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與高考評價體系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學科素養(yǎng)要求相適應。
如何應用“主問題”教學
應用“主問題”教學,教師要做好兩個轉變。
一是角色轉變,即由教學的主宰者向學習的服務者轉變。教師固然是“主問題”的提出者,但學生是思考問題者、探究問題者、解決問題者。教師與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服務者。
服務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在“四個及時”上:當學生學習經(jīng)驗不足以應對學習內(nèi)容時,教師要及時分享,適當示范;當方向偏離學習目標時,教師要及時提醒,巧妙引導;當學生思維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啟發(fā)誘導;當學生意見出現(xiàn)明顯分歧、思想出現(xiàn)巨大差異時,教師要及時組織討論,挑起“爭鋒”,讓多樣的聲音在課堂響起,讓多元的觀點有表達出來的機會。第四個“及時”若處理得好,可讓教學高潮迭起,讓課堂繽紛生色,帶給學生智力的高峰體驗……而這些才豐富了學生生命的色彩,體現(xiàn)了學生發(fā)展意義上真正的自由和尊嚴。這種轉變體現(xiàn)的是教學民主與教學氣度。
二是備課轉變,即由單一性的備教材向綜合性的備學生、備教材、備生活轉變,由重教師意志、教材意志的預設備課向重學生意志的生成備課轉變,由課下靜態(tài)備課向課堂動態(tài)備課轉變。其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當屬動態(tài)生成性備課,這種備課面對的是不確定性、突發(fā)性,需要教師全程關注、傾聽,緊跟學生學習的步伐,動態(tài)捕捉課堂中釋放的關鍵信息,并現(xiàn)場生成。它考驗的是教師的應變能力、知識儲備、現(xiàn)場生成能力、課堂駕馭能力等。這種轉變體現(xiàn)的是教學勇氣與教學智慧。
“主問題”教學應用案例
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設計的“主問題”是:這篇課文中一共有多少個疊音詞?其中哪一個地位最高、是“統(tǒng)帥”?
此問題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由迷茫到驚愕再到興奮,繼而奮力尋找,議論紛紛,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此為一“浪”。時不時有學生找到符合要求的疊音詞,也有學生因意見相左而激烈爭論,此為二“浪”。筆者看“火候”已到,用PPT出示文本中的18個疊音詞,讓全班學生投票決定,此為三“浪”。結果,50名學生中有39名投票給了“淡淡的”這個疊音詞。我又順勢發(fā)起公眾說理沖鋒,從39名學生中隨機挑選代表闡述投票理由。若論述充分,能自圓其說,則鼓掌通過;若理由牽強,詞不達意,則由其他學生補充完善,此為四“浪”。課堂上,喝彩聲、質(zhì)疑聲、爭論聲此起彼伏,所有學生臉上都洋溢著興奮之情,教學高潮如期到來。此時,全班學生都期待有一個“高配”看法來給爭論定個調(diào),該教師“出手”了,此為五“浪”。
綜合研判學生的意見,結合預設備課,筆者快速進行課堂動態(tài)備課,并現(xiàn)場生成“淡淡的”這個疊音詞是全文“統(tǒng)帥”的三條理由:1.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看,“淡淡的”切合“荷塘”與“月色”的色彩基調(diào);2.從主旨表達的角度來看,“淡淡的”切合作者的情感基調(diào)——“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3.從寫作緣起的角度來看,“淡淡的”切合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命運的苦悶與彷徨。
我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慷慨陳詞,學生的情緒也被調(diào)動,不知不覺地走進了疊音詞所營造的美妙意境之中,課堂上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掌聲就是教學有效的最佳證明,此乃一詞“撬動”全文也!
隨后,我正欲宣布課程結束并布置作業(yè),一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有問題想問您。”我說:“請講?!彼行┘拥卣f:“老師,疊音詞如此富有魅力,而我們對疊音詞了解得還不夠多。請問,疊音詞有哪些種類?有哪些表達效果?在表達與交流中如何運用疊音詞?我們下一節(jié)課可以學習疊音詞嗎?”她話音剛落,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掌聲表達的是集體愿望。我邊竊喜于新問題的產(chǎn)生,邊略帶俏皮地回應著:“準奏!不過,今天的作業(yè)需要調(diào)整一下,請同學們自主搜集、整理關于疊音詞的相關材料,為明天的學習做準備!”
一節(jié)閱讀課就這樣在學生的意猶未盡與滿腔期待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