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

      2023-05-30 00:36:53王曉娜
      中華家教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主觀幸福感高中生

      摘要:為探索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及個人成長主動性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和心理控制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以及個人成長主動性量表,對1 235名高中生進行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自主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顯著,在心理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無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養(yǎng)育方式和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內(nèi)部機制,為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實證支撐?;诖?,父母要逐步形成自主支持型的教養(yǎng)風格,培養(yǎng)高中生的目標感,構(gòu)建科學的家校共育機制。

      關(guān)鍵詞:高中生 自主支持 心理控制 個人成長主動性 主觀幸福感

      作者簡介:王曉娜/山東省濟南第十一中學一級教師(濟南 250031)

      一、問題的提出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從個體參與的活動過程而非活動結(jié)果中產(chǎn)生。有學者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個體從認知角度依據(jù)個人主觀設(shè)定的標準對其整體生活質(zhì)量所做的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消極情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鍵指標。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自己總體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的認知評估,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則是情感維度的表達。[1]

      高中生正處于分離—個體化的青春期末期,一方面是“分離”的發(fā)展,迫切渴求脫離父母的掌控,獲得更多自我管理的權(quán)限;另一方面是“個體化”的發(fā)展,包括對父母去理想化,發(fā)展自主性,接受自己是有獨立功能的個體等。[2]依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家庭是對子女發(fā)展影響最深刻的微環(huán)境系統(tǒng),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最原始、最直接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形態(tài)。作為兩種不同養(yǎng)育風格的教養(yǎng)行為,自主支持是一種積極的教養(yǎng)風格,父母最小化地使用專制、操縱方法,給子女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情感支持,指引子女自由探索和實踐個人價值和興趣。[3]心理控制是父母對子女心理、情緒發(fā)展的消極控制,父母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操縱性方式入侵子女的內(nèi)心世界,為達到預(yù)定的目標或行為結(jié)果而向子女施加壓力的行為,包括愛的收回、引發(fā)內(nèi)疚和權(quán)威專斷三種方式。[4]

      自我決定理論強調(diào)心理需求的滿足就像滋養(yǎng)個體身心發(fā)展的營養(yǎng)品,子女只有從家庭環(huán)境及時獲得“營養(yǎng)素”,才能獲得良好的適應(yīng)性發(fā)展[5]。從高一至高三,學生的需求、價值觀、個性、興趣等都會發(fā)生變化,父母能否敏感捕捉子女不同年齡段的需要并提供有力的支持,決定了不同年級學生所感受到的父母自主支持和控制水平的差異。此外,父母自主支持和心理控制水平在性別上也可能存在差異,女孩的社會化進程更多體現(xiàn)在情感導向的家庭角色上,需要父母表達出更多情感關(guān)心和同理心;男孩傾向于追求個人理想與抱負,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自主支持和較低的控制欲。另外,是否為獨生子女以及生源地的不同也會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產(chǎn)生影響,這些都是本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guān)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許多研究表明,自主性是心理幸福感的構(gòu)成要素,父母自主支持賦予子女更多自主權(quán)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尊重、理解并支持子女的自由意志,正向預(yù)測其主觀幸福感,而父母心理控制則負向顯著預(yù)測子女的生活滿意度。[6]自我決定理論提出,自主支持型的人際關(guān)系會滿足個體對于掌控感的心理需求,生活滿意度會更高,從而獲得自我整合感和幸福感;而處于控制型的人際關(guān)系中時,內(nèi)在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消極、退縮、悲觀,幸福感隨之下降。[7]

      個人成長主動性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傾向,是一種元認知結(jié)構(gòu)。個體持續(xù)對個人成長過程進行評估、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 。[8]個人成長主動性包括四個維度:(1)對改變的準備:一個人有能力識別自己應(yīng)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做好開啟個人成長第一步的準備;(2)計劃性:有能力制訂可執(zhí)行的計劃,理解改變的具體步驟;(3)利用資源:有能力獲取信息、人力、服務(wù)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支持;(4)主動的改變:有計劃地一步步主動行動。

      研究表明,父母權(quán)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對個人成長主動性的四個維度有顯著的預(yù)測作用,這種教養(yǎng)方式可以通過提升子女自尊來增進個人成長主動性,而專制型和縱容型的教養(yǎng)方式會通過削弱子女自尊進而降低個人成長主動性。[9]父母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則會阻礙子女個人成長主動性,還會通過降低情緒智力的間接作用,進一步削弱子女自主成長的能力。[10]

      關(guān)于個人成長主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個人成長主動性水平高的人把個人成長和發(fā)展視為人生的首要目的,把生活中的挑戰(zhàn)看作促進個人成長的機會,會收獲更多的心理韌性和生活滿意度。[11]Keyes認為個人成長主動性是多維度心理健康模型的關(guān)鍵預(yù)測指標,且個人成長主動性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呈顯著正相關(guān)。[12]個人成長主動性凸顯了真實幸福的實質(zhì),當一個人做出旨在發(fā)揮自我潛能的行動時,會產(chǎn)生充沛的價值感。生活滿意度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核心因子,一項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個人成長主動性可以預(yù)測學生15周以后體驗生活的滿意程度,計劃性和主動行為兩個維度對生活滿意度構(gòu)成顯著的預(yù)測指標,而生活滿意度卻不能預(yù)測此后的個人成長主動性水平。[13]

      隨著我國社會轉(zhuǎn)型的加速,當代青少年自主成長的意念缺失,主觀幸福感嚴重下降,正處于社會適應(yīng)任務(wù)最大挑戰(zhàn)時期的高中生承受著更大的學業(yè)壓力及心理問題的風險。在時代的牽引下,家庭教育在面對社會結(jié)構(gòu)巨變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力不從心”,父母被長期的無助迷茫、教養(yǎng)不確定感等“內(nèi)耗”,產(chǎn)生“父母倦怠”[14],科學有效的養(yǎng)育理念應(yīng)運成為“剛需”。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提出,個體的主觀感受或行為(例如,主觀幸福感)是環(huán)境因素(例如,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的內(nèi)部因素(例如,個人成長主動性)相互建構(gòu)、互動生成的產(chǎn)物。

      以往鮮有研究綜合考察父母自主支持和心理控制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及個人成長主動性在其中的作用機制。本研究旨在拓展家庭因素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作用路徑,力求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的教養(yǎng)策略,破解家庭教育實踐中的困頓和迷茫,也為高中生個人成長主動性及幸福感的干預(yù)研究提供實證基礎(chǔ)。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假設(shè)為:H1:父母自主支持和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guān),父母心理控制與之呈負相關(guān);H2:父母自主支持作為一種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個人成長主動性,心理控制則會降低個人成長主動性;H3:個人成長主動性分別在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試

      采取方便取樣法,從山東省濟南市某高中抽取高一、高二和高三共28個班級,進行團體施測。經(jīng)回收整理,得到有效問卷1 235份,其中男生679人(55%),女生556人(45%);高一440人(35.6%),高二448人(36.3%),高三347人(28.1%);從生源地看,城市991人(80.2%),城鎮(zhèn)102人(8.3%),縣城48人(3.9%),農(nóng)村94人(7.6%);獨生子女524人(42.4%),非獨生子女711人(57.6%),平均年齡為16.07±2.40歲。

      (二)研究工具

      1.父母自主支持量表和心理控制量表

      本研究采用Wang等人編制的父母自主支持量表(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Scale )和父母心理控制量表(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cale)[15]作為研究工具。其中,父母自主支持量表共12個題目,包含自主選擇和交換意見兩個維度,例如,“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會傾聽我的意見和觀點”。心理控制量表共18個題目,包含引發(fā)內(nèi)疚感、愛的收回和堅持權(quán)威三個維度,例如,“當我不按照父母的方式做事的時候,父母會告訴我,他們對我很失望”。采用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5點計分,量表得分為所有題目得分的平均分。在本研究中,父母自主支持問卷和心理控制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均為0.85。

      2.主觀幸福感量表

      由生活滿意度量表以及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組成。生活滿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編制[16],包括5個題目,例如,“我的生活在大多數(shù)方面都接近我的理想”。量表采用7點計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量表無反向計分題項,各題目相加總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滿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4。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由黃麗、楊廷忠和季忠民等人編制[17],包含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2個分量表。積極情緒量表由10個情緒形容詞組成,例如,“自豪的”;消極情緒量表也由10個情緒形容詞組成,例如,“恐懼的”。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非常輕微或根本沒有”,2代表“輕微”,3代表中“等強度”,4代表“強烈”,5代表“非常強烈”)。被試根據(jù)自己近1~2周的實際情緒體驗作答。在本研究中,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92,其中,積極情緒分量表和消極情緒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 91和0.93。

      本研究將個體在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上的得分標準化,主觀幸福感的評分指標為“生活滿意度得分+積極情感得分-消極情感得分”,其中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成分。[18]

      3.個人成長主動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Robitschek等編制的個人成長主動性量表第二版(PGIS-II)[19]作為研究工具。PGIS-II包括4個因子:對改變的準備(例如,“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準備好了去做出一些具體的改變”)、計劃性(例如,“我知道如何制定一些務(wù)實的目標來改變自己”)、利用資源(例如,“當我試圖改變自己時,我會尋求別人的幫助”)和主動的行為(例如,“當機會來臨時,我會主動抓住每個能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共16個題目。采用Liket 6點評分法(0表示完全不贊成,5表示完全贊成)。在本研究中,整個量表Cronbachs α的系數(shù)為0.95。

      (三)研究程序和數(shù)據(jù)處理

      主試由每個班的班主任和一名任課教師擔任。施測前,對所有主試進行了集中培訓,在征得學校領(lǐng)導、各班班主任以及學生本人知情同意的基礎(chǔ)上,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每個班由兩名主試統(tǒng)一介紹指導語,并強調(diào)被試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答案無對錯之分。研究采用SPSS 26.0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使用Hayes的SPSS 26.0宏程序PROCESS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

      三、研究結(jié)果

      自陳式問卷調(diào)查方式以及主試、施測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會導致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一方面通過匿名、設(shè)計反向題目、嚴控施測程序等方式保證研究的嚴謹性,另一方面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對問卷所有的71個題目進行未旋轉(zhuǎn)的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表明,9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最大因子只能解釋15.75%變異,小于40%的判斷標準[20],本研究數(shù)據(jù)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問題。

      (一)父母自主支持和心理控制的特征分析

      結(jié)果顯示,父母自主支持平均分(M=3.70)顯著高于父母心理控制平均分(M=2.88),p<0.001。以年級為自變量、父母自主支持和心理控制為因變量進行的多元方差分析顯示,年級的主效應(yīng)顯著,經(jīng)多重比較得出,高一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顯著高于高三學生(SE=0.06,p<0.001),高二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顯著高于高三學生(SE=0.06,p=0.001),高一和高二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高三學生的父母自主支持水平顯著高于高一學生(p=0.002)和高二學生(p=0.009),高一和高二學生的父母自主支持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在性別水平上,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M=2.30)顯著高于女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M=2.73),p=0.02。對于父母自主支持,男生和女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對于是否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父母自主支持水平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分數(shù)(p=0.002),但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和非獨生子女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對于生源地,方差分析顯示,和父母生活在城市和縣城的學生,其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顯著高于和父母生活在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p=0.001,p=0.02),其余因子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而城市、縣城、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學生,其父母自主支持的水平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二)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個人成長主動性與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

      以年級為控制變量,對數(shù)據(jù)進行偏相關(guān)分析,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及相關(guān)系數(shù)如表1所示,得知父母自主支持、個人成長主動性四維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而父母心理控制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均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與積極情感無顯著相關(guān)性,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與對改變的準備(p=0.031)和主動的行為(p=0.004)兩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guān),但是與計劃性和利用資源之間不存在相關(guān)性。

      (三)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自主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的PROCESS程序(模型4)進行中介效應(yīng)分析。利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復取樣5 000次)計算中介效應(yīng)95%的置信區(qū)間,置信區(qū)間不含0,則中介效應(yīng)顯著。

      對個人成長主動性的中介效應(yīng)進行檢驗結(jié)果如圖所示。Bootstrap分析結(jié)果顯示,父母自主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29,SE=0.07,p<0.001),置信區(qū)間為[0.69,0.97],不含0。父母自主支持對個人成長主動性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39,SE=0.03,p<0.001),置信區(qū)間為[0.38, 0.49]。個人成長主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41,SE=0.06,p<0.001),置信區(qū)間為[0.91,1.16]。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自主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顯著,標準化的間接效應(yīng)量為0.16,SE為0.02,置信區(qū)間為[0.12,0.20],不含0,則中介效應(yīng)顯著,占總效應(yīng)量的35.56%。

      (四)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Bootstrap分析結(jié)果顯示,父母心理控制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19,SE=0.05,p<0.001),置信區(qū)間為[-0.53,-0.32],不含0。父母心理控制對個人成長主動性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06,SE=0.03,p=0.031),置信區(qū)間為[-0.11, -0.01],不含0。個人成長主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yīng)顯著(β=0.51, SE=0.06, p<0.001),置信區(qū)間為[1.18,1.42],不含0。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標準化的間接效應(yīng)量為-0.03,SE為0.02,置信區(qū)間為[-0.06,0.00],含0,中介效應(yīng)不顯著。

      四、討論

      (一)父母自主支持和心理控制的特征分析

      有研究以高三學生為樣本,得出被父母理解接納的高三學生更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特質(zhì),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的性格,能以更高的心理韌性應(yīng)對學業(yè)壓力,進而取得相對理想的成績。[21]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三學生的父母自主支持水平顯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顯著低于高一和高二學生的父母。一方面,高三學生面臨著頻繁的模擬考試、迫在眉睫的高考壓力、專業(yè)職業(yè)選擇等決定未來的現(xiàn)實問題,父母理解子女的壓力,接納其緊張、敏感和脆弱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高三學生的自主決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控制沖動的能力都得到增強,父母傾向于“放手”,信任子女,給予其更多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道路的自主權(quá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女生,父母給予男生更多心理控制。研究表明,情緒易感性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情感更細膩豐富,傾向于對消極事件做出更為強烈的反應(yīng)[22];同時社會文化賦予女生更多乖巧、懂事、情緒穩(wěn)定等“標簽”,無形中增加了父母對女孩的信任感。綜合考慮女生個性特征及社會文化因素等,父母更可能會減少對女生的心理控制,給予更多包容和自由選擇的機會。

      另外,相對于鄉(xiāng)鎮(zhèn)孩子,城市和縣城孩子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紤]到中國城鄉(xiāng)差異的生態(tài)背景,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享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物質(zhì)資源等。隨著城市教育競爭的持續(xù)加劇,在更高期望值的心理指引下,城市父母把教育投資看作促進子女成功的必要手段。高期望值背后是高額的教育投入和教育的功利化信念,在給子女注入強大動力的同時,也容易滑向心理控制的壓力邊緣。

      (二)父母自主支持的作用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自主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中介作用,父母自主支持既可以直接影響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又可以通過個人成長主動性間接影響其主觀幸福感。這和以往研究一致,父母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方式,為子女創(chuàng)造了一種滋養(yǎng)型的、具有掌控感的家庭環(huán)境,鼓勵、支持子女。[23]

      Epstein為父母提供了10種科學育兒的策略,排在第一位的教養(yǎng)方法是父母多向孩子表達接納和支持,和子女之間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和高質(zhì)量的獨處時光;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方式排名第四。[24]基于依戀理論,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風格有助于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guān)系,子女會形成“父母是可依賴的、友善的”人際認知表征,從而體驗到更多的愛與歸屬感,獲得更多幸福感。[25]此外,有研究表明,交出控制權(quán)是提高個體積極性、激活個體自主動機的一種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式。[26]父母想要影響子女,就要克制自身對控制感的需要,考慮子女對控制力的需要,創(chuàng)設(shè)富有選擇權(quán)的家庭環(huán)境。

      (三)個人成長主動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內(nèi)部動機,個人成長主動性是個體意識到所處環(huán)境的有限存量后,積極主動尋找無限增量的過程。家庭環(huán)境內(nèi)各因素是影響個人成長原動力的關(guān)鍵外在情景變量。Paul Gilbert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青少年基于威脅被迫做事情時,會產(chǎn)生抑郁、焦慮和壓力癥狀;當感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和接納,并且有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時,他們的學習型大腦才能被有效啟動。[27]

      當給予高中生足夠多的自主支持時,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主動成長的潛力,未雨綢繆,為未來做準備;制訂具體、科學的計劃;懂得利用外部資源,適當求助人際支持;并做出有效的積極行動。自主支持的環(huán)境有利于個體外在動機的內(nèi)化和內(nèi)在動機的維持,促使其實現(xiàn)自我管理、自主負責;同時,有利于個體追求新奇和挑戰(zhàn),在吸收外界價值的同時,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28]提供自主支持的父母以構(gòu)建親子關(guān)系為養(yǎng)育的底層邏輯,更能積極傾聽子女的觀點,承認并接納子女的感受,提供有意義的指導和可供選擇的機會,以明確的規(guī)則為底線,鼓勵子女嘗試和探索新事物,滿足子女的基本心理需要,進而提升子女的個人成長主動性。[29]

      (四)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分析

      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個人成長主動性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心理控制并不能通過影響個人成長主動性降低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當環(huán)境是控制型的,個體內(nèi)部壓力驟增,發(fā)展意愿和成長動機會被抑制,心理適應(yīng)和發(fā)展受阻。父母心理控制具有強迫與操縱的特點,這種教養(yǎng)風格向子女傳達了不信任,會削弱其自由意志,從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問題。[30]

      但是,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國家學生為被試,以中國初中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心理控制對學生自主動機并無顯著的消極影響。[31]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里,“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愛之太殷,憂之太勤。雖曰愛之,其實害之”“打是親,罵是愛”等觀念深深印刻于家庭教育的紋理中,父母認為嚴加管束和控制才能讓子女獲得更高的成就,較高的行為標準和期望是傳達父母關(guān)懷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從認知加工的視角看,父母控制要經(jīng)過子女的認知評價才能影響其主觀幸福感。與倡導個體主義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學生傾向于將父母的控制理解為關(guān)心和愛[32],從而削弱了心理控制的消極影響。

      本研究驗證了心理控制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消極預(yù)測作用,這和以往研究一致。高中生需要“遠離”父母,建立起與同伴之間的新的身份認同,體驗情緒自主和行為自主的掌控感。父母心理控制限制了高中生的情感體驗與表達,加劇了其內(nèi)心沖突。感到威脅后,高中生會表現(xiàn)出抗議和反叛情緒,從而導致生活滿意度下降。

      五、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本研究聚焦家庭教育,為父母提供如下建議:

      首先,父母要逐步形成自主支持型的教養(yǎng)風格,減少心理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教育是一種智慧活動,而不是一種控制活動,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要讓子女同時體驗到愛和歸屬感以及獨立性。引發(fā)內(nèi)疚、武斷專橫等控制性的激勵方式很難成就自我驅(qū)動型的自律者。要想培養(yǎng)出自我負責、目標篤定、理智選擇的子女,父母的養(yǎng)育導向要從心理控制轉(zhuǎn)向有效建議,從嚴厲管理轉(zhuǎn)向科學引導。

      其次,家庭教育要培養(yǎng)高中生的目標感。個人成長主動性的四個維度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對目標的探索是高中生所有學習和生活的基礎(chǔ),也決定了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幸?;{(diào)。家庭的支持是培養(yǎng)高中生目標感的重要力量,父母要協(xié)助子女定義“我是誰”,從而喚起子女對人生問題的思考。

      最后,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全方位、多元化的干預(yù)。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wù)?!盵33]家庭教育只有和學校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才能真正實現(xiàn)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DIENER E, RYAN K. Subjective well-being: A general overview[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4):391-406.

      [2] QUINTANA S M, KERR J. Relational needs in late adolescent separation-individuatio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1993(3):349-354.

      [3][6] DECI E L, RYAN R M.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 J pers soc psychol, 1987(6):1024-1037.

      [4] BARBER B K, OLSEN J E, SHAGLE S C.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 [J]. Child development, 1994(4):1120-1136.

      [5][7][23]RYAN R M, HUTA V, DECI E L. Living well: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eudaimonia[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8(1):139-170.

      [8][19]ROBITSCHEK C, ASHTON M W, SPERING C C, ET 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 II[J]. J of counsel psych. 2012(59):274-287.

      [9] HIRATA H, KAMAKURA T.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s on eac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nd self-esteem among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17(3):1-9.

      [10] PERKINS, DONNA, BRACKETT, ET AL. The adverse influence of permissive parenting on personal growth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16(5):185-189.

      [11]YANG H, CHANG E C.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II: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tentional self-change among Chines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14(5):559-566.

      [12]ROBITSCHEK C, KEYES C L M. Keyess model of mental health wit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parsimonious predictor[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9(2):321-329.

      [13]CHANG E C, YANG H, YI S, ET AL. Is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sociated with later life satisfact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15-week prospective analysis[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9(6):1-6.

      [14]俞國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6):21-28.

      [15]WANG Q, POMERANTZ E M, CHEN H. The role of parents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 Child development, 2010(5):1592-1610.

      [16] PAVOT W, DIENER E D.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3 (2):164-172.

      [17]黃麗,楊廷忠,季忠民.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中國人群適用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53-56.

      [18] JIANG J, SONG Y, KE Y, ET AL. Is disciplinary culture a moderator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6(4):1391-1408.

      [20]周浩,龍立榮.共同方差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42-950.

      [21]徐敏霞,徐寧,汪新建.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高三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2021(4):193-201.

      [22]GARD M G, KRING A M. Sex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emotion[J]. Emotion, 2007(2):429-437.

      [24]EPSTEIN R. What Makes a Good Parent? [J].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10(5):46-51.

      [25]BERNIER A, MATTE G, C?LIA,ET AL.Taking stock of two decades of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gap: broadening the assessment of maternal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 2014(5):1852-1865.

      [26]PATALL E A, COOPER H, ROBINSON J C. The effects of choi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related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finding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8(2):270-300.

      [27]貝蒂娜·霍恩,簡·吉爾摩,塔拉·墨菲.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M].任靜,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21:49-50.

      [28]DECI E L, RYAN R M.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J]. Canadian psychology, 2008(1):14-23.

      [29]許丹佳,喻承甫,竇凱,等.父母自主支持與青少年未來規(guī)劃:基本心理需要與個人成長主動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9(1):23-31.

      [30]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Developmental review, 2010(1):74-99.

      [31][32]ZHANG J H, LIU G R, SHI W W, ET 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ng style and elementary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 [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11(10):1138-1150.

      [33]錢潔,繆建東.破解家長教育焦慮的可能路徑:構(gòu)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評價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21(9):38-4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s

      WANG Xiao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1 235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Scale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Scale, th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Scale and th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 The results found that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played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id not mediat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parents should gradually develop an autonomy-supportive parenting style, cultivate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purpose, and construct a scientific home-school co-parenting mechanism.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Autonomy Support; Psychological Control;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ubjective Well-being

      (責任編輯:李育倩)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高中生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學習·閱讀與寫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應(yīng)如何適應(yīng)高中數(shù)學的學習
      高中生是否應(yīng)該熬夜學習?
      體育鍛煉對廣州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驗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相關(guān)研究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24:17
      關(guān)于體育參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檔案工作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主觀幸福感的特點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49:2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5:54
      富裕县| 绥德县| 海伦市| 莲花县| 伊宁县| 开封县| 宣城市| 台湾省| 泸定县| 伊吾县| 姚安县| 正安县| 南丹县| 济源市| 西吉县| 定安县| 当阳市| 万年县| 忻州市| 天水市| 双峰县| 榆社县| 根河市| 万宁市| 财经| 土默特右旗| 巴林右旗| 延长县| 洞头县| 保靖县| 黄浦区| 梅州市| 岑溪市| 祁东县| 葫芦岛市| 八宿县| 吉林市| 芦溪县| 海淀区| 寿阳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