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探索

      2023-05-30 10:48:04王敏
      成才之路 2023年12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實現(xiàn)這一任務的重要舉措就是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當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zhuǎn)變,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是其主流發(fā)展趨勢。文章通過德育目標融入語言目標、深挖教材育人價值、線上線下雙向互動的課程思政教學任務設計、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多元評價體系等方面,探究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人文英語;線上線下融合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2-001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外語信息化專項“師范專業(yè)認證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智慧教學中思政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D20WZX01-16)階段性研究成果;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超星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構(gòu)建研究”(項目編號:2020jxgg02)階段性研究成果;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外語信息化專項“基于多數(shù)字平臺的英語寫作交互式教學和評價研究”(項目編號:GD21WZX02-16)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實現(xiàn)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就是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其中包括將思政理念融入各類課程中,與思政課程如車之雙輪,形成協(xié)同效應,逐步建構(gòu)和完善“三全育人”體系。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課程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新方向,大學英語課程亦應在課程信息化改革的作用下,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抓住網(wǎng)絡育人主陣地,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的功能與作用,實現(xiàn)育人成效和課程質(zhì)量的雙向提升。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課程具有核心通識課程定位和兼具工具與人文的課程性質(zhì)的優(yōu)勢地位

      2020年末,《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再次修訂后出臺,其中提到,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及核心通識課程,是大部分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學的內(nèi)容之一,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是《指南》增加的重要內(nèi)容,這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了指導性綱領。

      大學英語課程具有雙重課程性質(zhì),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課程思政建設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廣大外語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外語教學工具性、人文性與思辨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優(yōu)勢,逐步推進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建設。

      2.英語教學屬意識形態(tài)領域

      Widodo et al(2018)指出語言教學是一種與文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關聯(lián)的社會、文化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政治行為。徐錦芬(2021)亦認為英語課程本質(zhì)上具有較強的思政屬性,蘊含豐富的思政教學資源,建設思政內(nèi)容時應當結(jié)合學科屬性設定目標,挖掘思政點。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如同中西方文化互鑒的橋梁,將課程思政滲透到語言教學活動中,有助于學生以客觀辯證的態(tài)度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且會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帶著使命和責任去傳承、弘揚中華文明及時代精神。尤其對于跨文化交流,高校要高度重視,使中國文化不斷得以豐富,不斷走向創(chuàng)新,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欣賞中國。

      3.依托高校辦學特色,加強師范生師德師風教育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內(nèi)容明確規(guī)定,深化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是其中之一,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職業(yè)精神,并踐行和落實職業(yè)精神,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感。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yè)理想,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四有”教師。

      而在大學英語課程中,不斷提升師范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倫理道德,是德育的目標所在。因此,高校要依托本校辦學特色,加強師范生師德師風教育,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研究

      本世紀初,“課程思政”一詞應運而生,并高頻出現(xiàn)在國家頒布的通知、文件以及領導的講話中,掀起了相關研究的熱潮。2020年之后,將研究集中于高校課程思政的學者越來越多,并且研究成果頗豐,使得該領域的研究成為熱門課題。從目前的研究內(nèi)容來看,大多以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實施框架為主體進行總體、宏觀的闡釋,主要圍繞課程思政的基礎理論研究、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全面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的架構(gòu)、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構(gòu)建與完善,以及提升教師育人的意識和能力等方面展開系統(tǒng)的研究。

      筆者以“課程思政”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wǎng)檢索到19716篇相關論文,涉及高校(包括高職院校)的所有學科,包括文史哲課程及理工科課程,亦包括公共基礎性課程和專業(yè)課程;而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為關鍵詞僅檢索到906篇,占總數(shù)的4.6%,其中發(fā)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為38篇,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的總篇數(shù)的4.2%。發(fā)文數(shù)量很多,但是高質(zhì)量文章數(shù)量少,這些成果大多以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宏觀性研究為主要方向。其中包括課程思政基礎理論相關研究(文秋芳,2021)、課程思政建設總體框架分析(黃國文,2021;蔡基剛,2021;劉建達,2020)、課程思政教材的編寫與修訂的相關研究(孫有中,2020)、微觀教學設計(葉俊、盤華,2020)、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構(gòu)建與完善以及提升教師育人的意識和能力的研究(劉戈、凌杰,2021)。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從宏觀角度提供研究的框架和思路,且多為理論性和綱領性的研究,而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微觀角度的教學實踐性研究甚少。高校外語教學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應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并以課程思政為契機,有效推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實現(xiàn)課程育人的目標。鑒于此,本文將以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新師范”建設為依托,師范專業(yè)認證為契機,基于課堂教學實踐,在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從以下方面探究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深入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四、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1.德育目標與語言目標雙向融合,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人才培養(yǎng)目標

      《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了課程思政的重點內(nèi)容,涉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及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吨改稀芬裁鞔_指出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使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其綜合文化素養(yǎng),擁有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思辨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所在,無論是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還是個人的發(fā)展,都建立在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基礎之上。

      肖瓊等(2020)的觀點是教師應在良好價值觀的指導下傳授語言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其中價值觀的引領應排在語言教學的首位。因此,高校要將思政育人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將德育目標與語言目標有機結(jié)合,并對課程體系進行梳理與重塑。

      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四單元A課文Heroes among us為例,具體闡釋德育目標與語言目標的有機融合。本單元以時代英雄為主題,教材中的精讀課文以平凡英雄故事為主線,通過具體實例,解釋英雄所具備的高尚品質(zhì)。根據(jù)教材中呈現(xiàn)的教學內(nèi)容和U校園資源中提供的思政教學素材,繼而設定單元德育目標和語言教學目標,語言教學目標包括語言知識目標和語言能力目標,多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同時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語篇分析能力、篇章寫作能力及演講能力等。本單元的德育目標是先通過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完成口語和寫作兩大產(chǎn)出任務。接著以張桂梅校長為教育奉獻一切的感人事跡,在情感和價值觀上引導學生,強調(diào)師德師風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然后對比英雄觀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異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號召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英雄品質(zhì),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這樣,就能在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深挖教材育人價值,有效增補思政素材,豐富大學英語課程人文內(nèi)涵

      課程思政建設是推進教材建設的重要載體,教材則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文本形式。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f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從宏觀的角度提出應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各學科教材中。以文史哲類課程教材為例,主要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為目標。目前,本校大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為外研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聽說教程》。教材配有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U校園平臺中配有讀寫思政數(shù)字課程資源,其Moral Education版塊提供了與單元主題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素材,教師應根據(jù)德育目標的設定,深挖教材的育人價值,分析現(xiàn)有的思政素材,遵循適當選取、有機融合、使用得當?shù)脑瓌t,亦可適當增補相關思政素材,給學生提供多模態(tài)的教學資料,以期實現(xiàn)單元的語言目標和德育目標,以人文英語教學內(nèi)容為途徑豐富語言教學的人文內(nèi)涵。

      仍以上述的單元內(nèi)容為例,課文中的英雄事跡是思政育人的直接素材,教材配套的相關練習以及U校園資源,亦為教師提供了思政育人的直接素材。而選取時事熱點時,教師可通過學習強國英文播報、China daily、CGTN等渠道獲取相關素材作為間接素材對主題內(nèi)容進行增補,并以多模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語言訓練材料,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思政內(nèi)容的補充材料,教師可采用中英雙語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另外,為加強師范生師德師風教育,教師可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檢索相關素材,并布置“我心中的英雄———張桂梅”為題的英語演講任務,以完成單元的語言目標和德育目標。直接或間接的思政素材,只要合理、恰當使用,就可以有效促進課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3.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融合育人,完善基于價值引領的課程思政教學任務設計

      2018年教育部提出“金課”工程,聚焦課程教學的“兩性一度”,面對大學英語學分及學時雙向縮減的境況,大學英語教學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已是一種必然趨勢,信息化外語教育背景下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則逐漸成為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新特征。教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得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的新形態(tài)。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nèi)容的高階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通過以內(nèi)容漸進式、難度遞增式為原則的教學活動設計加以充分體現(xiàn)。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融合,要求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以產(chǎn)出導向為理念,并通過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課程設計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以實現(xiàn)課程價值引領為目標,思政素材與語言技能訓練相融合,在任務設置上體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不僅要在課內(nèi)外展開,還要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因此,教師要以“金課”標準設計教學,以語言技能訓練材料為思政育人途徑,細化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以相同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要基于單元德育目標,深挖教材思政素材,增補拓展思政素材,具體闡釋線上線下語言技能訓練與思政素材的融合途徑與形式,以實現(xiàn)既定的語言目標和德育目標。而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單元整體設計原則,則以口語產(chǎn)出任務和寫作產(chǎn)出任務為主線,要求教師通過搭建腳手架和運用不同的技能訓練材料,凸顯課程育人的效果。

      4.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多元評價體系,主動反思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綱要》指出,人才培養(yǎng)所能達到的育人效果,應作為評價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標準。因此,教師要以協(xié)同育人評價體系促進課程思政建設,以多元評價標準檢驗育人成效,以德育目標的達成度為標準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評價體系,將育人成效作為課程評價的首要內(nèi)容,即課程“德育目標”的達成度影響整個課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而學生對思政素材的知行合一,能真正檢驗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潘海英(2021)認為,大學外語教學在傳授核心知識和技能時,要將思政功能順利植入其中,應具體化思政的教學目標及評價,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升華學生的價值觀念,豐富學生的知識文化。

      課程思政建設的進程應逐步加快,使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而厘清評價的內(nèi)容、標準、主體、方式四方面,是全面實施課程評價的前提條件。評價的內(nèi)容應以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為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德育目標亦是評價的內(nèi)容,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是課程思政的意義所在。評價的標準要以思政育人效果為前提,以價值引領功能的增強和發(fā)揮為主要評價標準,可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也可以是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文明、法治道德等思政內(nèi)容。而能很好地展現(xiàn)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元化評價主體,在大學英語線上線下融合的情境下,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已全面展開,學生成為評價的重要主體。因此,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完善中,高校應把教師、家長、用人單位以及社會納入評價的主體,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高校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靈活運用形成性評價、終結(jié)性評價、內(nèi)外部評價等方式。這樣,才能全面評價外語教學成效,通過主動反思持續(xù)改進線上線下外語教學模式,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達成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初心與使命。

      五、結(jié)語

      總之,課程思政建設是構(gòu)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學英語課程模式也應不斷創(chuàng)新、順應時勢,使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與立德樹人的思想內(nèi)涵高度契合,助推課程思政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與建設。一線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執(zhí)行者,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引領者,應秉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堅守教育初心,踐行育人使命,從而培養(yǎng)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Adamson B.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Widodo H P et al. Situating Moral and Cultural Values in ELT Materials: The Southeast Asian Context[M].Cham:Springer,2018.

      [3]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nèi)涵探索[J].外語研究,2021(03).

      [4]陳雪貞.最優(yōu)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現(xiàn)[J].中國大學教學, 2019(10).

      [5]劉建達.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 2020(06).

      [6]潘海英.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21(03).

      [7]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 2020(06).

      [8]王敏.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究[J]教書育人,2022 (15).

      [9]王卓.課程思政對外語專業(yè)課程建設的導向性與媒介性[J].山東外語教學, 2021(01).

      [10]葉俊,盤華.“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Wang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303,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is task i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an all-round way. At present, the co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way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is its mainstream development trend.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by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goals into language goals, digging into the value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educating people, designing the teaching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with two-way interaction online and offline, and innovating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English;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y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科技視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學好質(zhì)量管理,鍛造品質(zhì)人生
      科技視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發(fā)揮專業(yè)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湘繡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學研產(chǎn)模式下的醫(yī)藥英語人才培養(yǎng)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美姑县| 屯留县| 栖霞市| 兴国县| 丽江市| 富民县| 巨野县| 临夏县| 南康市| 贵阳市| 镇康县| 米脂县| 汉川市| 高邮市| 广饶县| 平舆县| 澄城县| 九江市| 淮阳县| 郓城县| 饶平县| 平远县| 黄冈市| 安国市| 曲麻莱县| 泸水县| 镇原县| 嘉义市| 扬中市| 尉氏县| 上林县| 思南县| 迭部县| 怀集县| 腾冲县| 筠连县| 建阳市| 那曲县| 营口市| 连城县|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