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藤
摘要:將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能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達成育人目標。文章從紅色校史文化的應有之義、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三性”、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途徑三方面,對高校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進行探討,指出教育主管部門要發(fā)揮引領作用,高校要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大學生要發(fā)揮主動性,賦予紅色校史文化新的時代內(nèi)涵。
關鍵詞:高校;紅色校史文化;大學生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2-000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瓊臺師范學院校級課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紅色校史文化育人機制研究———以瓊臺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qtnb202111)階段性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緬懷革命先輩,并反復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校史文化是紅色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好、用活紅色校史文化,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高校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相關目標及任務的重要途徑。本文對高校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進行探討。
1.紅色文化
自古以來,“紅色”一詞象征事物的吉祥、喜慶及情感的熱烈與奔放。到了20世紀初,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出現(xiàn)了“紅軍”“紅旗”“紅星”“紅色政權”“紅色蘇維?!钡刃略~語,紅色被賦予了鮮明的政治色彩,成為中國革命與奮斗的象征。而“紅色”與“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紅色文化”一詞,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新中國建設時期創(chuàng)造、淬煉的優(yōu)秀文化,是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實踐和共和國建設實踐中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內(nèi)核的偉大文化,印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使命,記錄了革命先輩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與精神品質,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永恒的價值,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一抹色彩。
2.紅色校史文化
校史文化作為一所學校的文化背景,是學校發(fā)展歷程的反映與總結,也是一部生動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性教育材料。而作為校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的紅色校史文化,是校史中所蘊含的具有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nèi)涵的獨特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
瓊臺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三百多年辦學史的老校,其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清朝康熙年間的瓊臺書院,曾經(jīng)是海南省的最高學府。學校自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走在時代的潮頭。民主革命時期,成為海南省各類學生運動、新文化運動及響應“五四”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后,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地帶,有著豐厚的紅色校史文化。學校注重對紅色資源的保護、挖掘與運用,將紅色校史文化視為學校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1.目標一致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讓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從而提升思想意識和政治素養(yǎng),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認同主流的政治價值觀念,進而形成正確的政治信仰。紅色校史文化教育,主要將大學生置于紅色文化資源之中,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積淀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經(jīng)驗,使大學生感知黨的奮斗歷程、學校的發(fā)展過程,在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舍生忘死中體會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在學校發(fā)展歷史中加強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必然性、合理性的認同,進而自覺擁護黨的領導、跟隨黨的步伐,筑牢政治堅定性。所以,紅色校史文化在目標上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既能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宣傳紅色校史文化,也能在大學生學習紅色校史文化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2.內(nèi)容契合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教育的核心,對其進行深入的、正確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為教育的重點,對大學生加強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將公民道德教育深入推進到每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中;以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以素質教育為途徑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紅色校史文化的內(nèi)容既蘊含著豐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如瓊崖“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革命精神),也蘊含著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在瓊崖革命斗爭時期以王文明、楊善集等為代表的青年學子為救國救民苦苦求索,并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更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基因(如以家國興亡為己任、舍小家為大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所以,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nèi)容上具有一致性,并且互相輝映、相互印證,能不斷加深大學生對于二者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同,最終使大學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3.路徑相融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課程主陣地傳播思想政治知識,讓廣大學生認識真理、接受真理、相信真理,自覺聽黨話、跟黨走,在繼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要求與社會發(fā)展特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構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新格局。而紅色校史文化因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致、內(nèi)容契合,必然要借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路徑。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中融入紅色校史文化,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紅色校史元素進行教育教學等,能使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教師要利用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打造紅色校史文化品牌,使兩者相融互促,共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除此之外,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也可借助紅色校史文化的傳播路徑,使教育途徑多樣化且更具創(chuàng)新性,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融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1.教育主管部門要發(fā)揮引領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使紅色校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融合,不斷提升教育效果。教育主管部門在資源整合、人員調配、作用發(fā)揮等方面比一般部門更有號召力與權威性,在促進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要與高校相互促進,并結合高校的特色與優(yōu)勢,統(tǒng)籌整個工作的布局,協(xié)調各部門的主要力量重點支持、協(xié)同互助,使高校在各自的特色點上精準發(fā)力,打造線上貫通融入、線下協(xié)同創(chuàng)新、面上擴大覆蓋、體上建構格局的大思政局面,建立起高校黨委直接領導、部門分工主抓、學院全員參與的促進紅色校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工作機制及相關工作制度,確保紅色校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2.高校要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作用
首先,高校要協(xié)調資源建設,包括理論資源建設與實踐資源建設。紅色校史文化的理論資源是指紅色校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革命精神,這既是紅色校史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也是其文化的“根”。高校要通過整理、收集相關材料,梳理、分析各種革命精神,將其整合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統(tǒng)性強的紅色校史文化的理論資源,再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中。高校要根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模塊的不同,區(qū)分紅色校史文化的類別,如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共產(chǎn)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黨性修養(yǎng)教育等,為大學生提供更為熟悉的、親切的、生動的、易于接受與理解的理論素材,從而調動大學生學習紅色校史文化的積極性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紅色校史文化的實踐資源可分為革命先輩遺留下的物品,如生活用品、戰(zhàn)斗工具、作戰(zhàn)遺跡、交流書信、照片等,以及后人為紀念革命先輩所建設的各類紀念展館、復原的歷史場景、創(chuàng)作的歷史畫作、修復的文書器具等。大學生們浸潤在紅色校史文化的濃厚氛圍中,一邊感受革命先輩所處的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艱苦的戰(zhàn)斗條件、貧瘠的學習環(huán)境等,一邊聆聽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身心沉浸其中,能更好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其次,高校要協(xié)調課程建設,包括理論課程建設和實踐課程建設。除了思想政治理論主干課程外,高校在其他課程中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使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紅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內(nèi)容中,要求高校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利用課堂教學的集中性、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使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進而使思想政治課程更加鮮活、更加生動。除了理論課程的學習外,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特色、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實踐教學大綱,并整合各方實踐教學的良好資源,充分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各種形式,以更好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紅色校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淀的歷史遺存,其本身就是實踐的結果。高校要將紅色校史文化資源融入實踐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去領悟、去學習,使大學生對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產(chǎn)生價值認同與實踐認可,進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以達到紅色校史文化資源實踐育人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3.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
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它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多地表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展示出的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富有責任感等。在促進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注重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對于促進二者的有效融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在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將紅色校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精神等文化內(nèi)涵傳遞給大學生,以達到紅色校史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交流溝通中多傾聽大學生對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與大學生多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從中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比如,利用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或者談心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大學生的教育訴求和關注點,用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探索意愿的課題、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與他們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激起大學生的思想共鳴,使教育所要傳達的思想直達大學生的內(nèi)心,融入大學生的思想中。
其次,在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紅色校史文化有著與傳統(tǒng)思政課程所不同的特征與特質,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推進紅色校史文化的教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大學生自主、自覺、自愿參與到教學中,與老師一起探討、研究相關主題所傳達的教育內(nèi)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凸顯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運用實地參觀、切身參與等沉浸式的教育教學方法,并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觀看相關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等方式,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在學習紅色校史文化的過程中能突出自己的主體地位,以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4.大學生要發(fā)揮主動性
在促進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隊伍建設中,除教師隊伍外,學生隊伍建設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大學生既是教育活動的客體,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高校將大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能使他們在接受教育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再教育他人。這樣,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學生中來,又走入學生中,會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大學生要將第二課堂作為促進紅色校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在活動的創(chuàng)意、組織、實施等各方面融入自己的想法,進而推動活動的進程。大學生要確定活動定位,深化活動的思想內(nèi)涵,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先修身、后立能。大學生還要在課外活動中融入紅色校史人物成長史,并與革命前輩的成長進行對比,以樹立理想、端正思想,發(fā)揮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浸染紅色基因,實現(xiàn)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
5.賦予紅色校史文化新的時代內(nèi)涵
校史是對一所學校發(fā)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指記錄學校從建立到發(fā)展以及變遷過程中的文獻資料。對于地方史和教育史來說,校史是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是高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有著“留史、資政、育人”的重大作用。一部校史,是高校辦學特色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而紅色校史是學校發(fā)展過程中與革命斗爭密切相關的特殊校史,它是學校在革命斗爭年代踐行辦學理念、教書育人的真實體現(xiàn)。紅色校史是學校的光榮歷史,也是代代相傳、立心鑄魂、成風化人的最好教材。這些歷史,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學校傳統(tǒng)教育和優(yōu)良校風教育,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大學生接受、理解和學習。但是,在促進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如果切入點僅在學校本身或校史本身,那就會割裂其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使大學生感覺與現(xiàn)實不符,入不了大學生的心。因此,高校將紅色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時,要把準方向,其核心是將紅色校史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內(nèi)化于心到外化于行,讓大學生通過紅色校史教育接受紅色洗禮、感受紅色精神、踐行紅色傳統(tǒng),擔負起弘揚黨的光輝歷史的重要任務。根據(jù)新時代對教育者的要求及對受教育者的期望,高校要深入挖掘紅色校史資源,結合新時代的育人目標,賦予紅色校史文化新的時代內(nèi)涵。高校要抓住紅色校史思想引領、紅色校史文化傳承、紅色校史實踐踐行這幾方面,形成讀有紅色書目、看有紅色展館、講有紅色故事、唱有紅色歌謠、誦有紅色經(jīng)典、觀有紅色影視、演有紅色劇目、賽有紅色項目、學有紅色典型的校園文化活動常態(tài),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紅色校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與時代接軌,緊跟教育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步伐,傳承紅色校史文化,進而培養(yǎng)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孫兆靜.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路徑———以安徽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2020(07).
[3]肖婧,彭頻.贛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和雙創(chuàng)教育的路徑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學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1(02).
[4]蔣鵬.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體驗式教學[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08).
[5]余維祥.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5F”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黃岡師范學院為例[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0(02).
[6]舒暢,劉圣蘭.校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02).
[7]劉欣榮.校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7(03).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ue Teng
(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tter inherit the red gen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eaning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way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n organizational and coordinating rol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play a subjective and dynamic rol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nitiative and endow the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with new era connot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