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科磊
摘要:校園欺凌問題在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極大地關注和改善,但城鄉(xiāng)背景下的校園欺凌還是偶有發(fā)生。以部分學校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無論是何種欺凌行為,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問題導致的。然而,當下的學校心理干預教育還不夠深入,缺乏理論研究、原因探索和多樣化策略?;诖爽F(xiàn)狀,本文依據心理學理論探究城鄉(xiāng)背景下預防欺凌行為的心理干預策略。
關鍵詞:校園欺凌;心理成因;干預策略
在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的一些中小學學習和生活的青少年,因為受到網絡、社會風氣、家庭氛圍等多種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加之這些青少年心理機制還不夠成熟、法律意識的內化還有待提高等原因,導致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和事件還偶有發(fā)生,有些情節(jié)還比較嚴重,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比較惡劣的社會影響。本文擬通過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柯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將總結出的一些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干預策略闡述出來,以就教于方家。
一、城鄉(xiāng)背景下校園欺凌現(xiàn)狀分析
眾所周知,校園欺凌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但在以前,由于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等主體對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害人身心受到的傷害及欺凌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認識不夠,所以大多只是在老師、學校和家長的參與下,或調解、或批評教育、或加以賠償而進行解決。如此做法導致校園欺凌事件雖禁不止,對一些學生造成了無法愈合的心理創(chuàng)傷或終身傷害,使學校的管理和教育顯得束手無策和蒼白無力,這種情況在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的中小學尤為明顯。2021年3月—2022年8月,筆者調查得知,白銀區(qū)城鄉(xiāng)接合部三所學校共發(fā)生九起比較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此外,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超過27 %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七八年級學生被欺凌的比例高于九年級學生,男生受欺凌的比例高于女生。從欺凌類型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欺凌、語言威脅、索要錢物、聯(lián)合其他同學排擠孤立被欺凌對象等??v觀上述種種校園欺凌事件我們發(fā)現(xiàn),其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的—有些學生存在控制欲強烈、價值觀扭曲、情緒偏激、不善于處理兩性關系、家庭環(huán)境不好、心理不健康等問題。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學校,存在著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欠缺或不重視的現(xiàn)狀,缺乏對校園欺凌行為預防、干預的理論研究及有效措施,導致欺凌事件頻繁發(fā)生。
二、城鄉(xiāng)背景下校園欺凌行為心理干預研究的價值
對城鄉(xiāng)接合部學校校園欺凌事件進行預防、疏導和干預,能起到防患于未然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最具有前瞻性,理應放在防止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重要位置來認真落實。校園欺凌行為心理干預研究,其價值表現(xiàn)為:
首先,深入分析和研究學生校內外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情景因素(如家庭環(huán)境、人際交往、性格情緒等),根據研究結果采取因人而異的心理干預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欺凌學生和受欺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通過心理學方法對其施加影響,可以促使其向好的預期目標轉變,可以很好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有利于塑造集體成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利于增強規(guī)范性的力量和校園文化建設。
其次,開展校園欺凌行為心理干預研究,有助于我們從校園欺凌學生行為的心理成因角度開展分析,從理論角度解釋其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從而為從根源上防止和解決校園欺凌行為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便于我們梳理欺凌和受欺凌學生的性格、情緒、心理等特點,有助于干預者根據被干預對象的個體特征采取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最后,進行校園欺凌行為心理干預研究,既可以從源頭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也可以豐富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降低校園欺凌對部分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陽光、健康、樂觀的心理,甚至還可以對家庭教育給予一些啟示,從而形成更強的教育合力,實現(xiàn)多方面的預防、解決校園欺凌事件格局。
三、心理學視角下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學校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一)社會心理發(fā)展不健全
人不能離開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學校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但由于家長的工作性質,很難長期有效地陪護孩子,家庭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導致青少年在社會心理發(fā)展初期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后期就往往會產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從而導致行為出現(xiàn)偏差。學生社會心理發(fā)展關鍵階段的缺失,影響了青少年對理想的追求,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二)認知意識偏差
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論指出:道德判斷的階段不同,道德判斷的基礎也會發(fā)生變化。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他們的道德發(fā)展尚處于“尋求認可” 階段,其行為動機不單純是受行為結果的支配,更多地是關注同齡人和其他群體對其行為的期望、滿意或不滿意,以及對自身的職責、對權威的尊重、對法律的敬畏、對秩序的維護等方面存在明顯的認知意識偏差,即缺乏清晰的道德判斷。故他們的欺凌行為有重有輕,若家庭和學校在糾偏過程中采取粗暴式的行為,則很容易讓青少年在道德發(fā)展階段缺失責任意識。
(三)法律心理的內化有待提高
大部分青少年缺失對法律的信仰,只是形成了對法律法規(guī)的初步感性認識,沒有深入其中形成自覺,沒有將所學的法律法規(guī)內化到能約束自己行為的程度。如果青少年不僅掌握了法律法規(guī),還能深入己心,從心理上敬畏法律,在生活上實踐領悟,沖動的時候能夠約束,邪惡的時候能夠扼制,讓法律成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那么欺凌行為將不復存在。
(四)情緒喚醒功能缺失
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部分青少年由于不善于處理情緒,不能恰當掌控自己的情緒,當遇到沖突或危機時,往往會采取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來進行宣泄。此外,家庭、社會、網絡上的一些因負面情緒導致的不良行為和事件,也會影響處于心智發(fā)育期的青少年的認知。例如,孩子經??吹?、聽到父母在情緒不好時爆粗口、摔東西,看到網絡上的一些“惡搞” 視頻等,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潛移默化地形成上述種種不良行為,從而出現(xiàn)受情緒影響的行為偏差?;诖?,一定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善于發(fā)現(xiàn)、平靜接受、正確表達、恰當發(fā)泄,巧妙控制自身情緒,減少和降低不良情緒對自身行為的干擾,掌握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緩解自身壓力,努力適應環(huán)境和社會。
四、基于心理分析的心理干預策略
(一)在勞動課中豐富學生的社會和認知技能策略
艾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有八個發(fā)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危機?!盵1]如果因家庭、學校和社會原因使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和教育出現(xiàn)缺失,那么將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有失敗感。而城鄉(xiāng)結合地區(qū)學校和家庭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在外打拼,使不少孩子缺少家長的陪護,導致他們出現(xiàn)不敢跟陌生人交流、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大聲說話等膽怯、自卑的行為和心理。當這一心理沒有被很好地關注和重視,就有可能由自卑轉化為另外兩個極端:一種是受他人欺凌;另一種是欺凌他人。艾里克森還認為:“青春期階段的危機還表現(xiàn)為面對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這種混亂中發(fā)現(xiàn)自己正確的身份?!盵2]青少年往往有多個角色,一方面是學習的學生;另一方面是欺凌同學的壞孩子。在不同的角色環(huán)境中他們找不到自我,又因為角色的多變很難被學校發(fā)現(xiàn)。這些有角色混亂和自卑心理導致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就需要在集體環(huán)境中糾偏,勞動課、課外素質拓展課就成了很好的選擇,這也是基于青少年社會化發(fā)展的需要。當家庭功能有缺憾時,學校要相應承擔起調節(jié)功能,這是預防欺凌行為的必要的干預策略。學校的勞動課和課外素質拓展課能在集體的磨合中幫助青少年迅速找到自己的角色。例如,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學校開展了軍事素養(yǎng)拓展,部分學生觀看并體驗了軍事訓練,在軍事教官的講解中,青少年克服了自卑心理,在集體協(xié)同體驗中相互融合,找到自我角色,進而扼制偏差行為??梢?,在勞動課中能豐富青少年的社會技能,進而調整其認知,達到防止欺凌行為發(fā)生的作用。
(二)思想接觸性安慰策略
艾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控制型和放任型兩類。[3]控制型父母具有民主權威性及較高的雙向交流性;低控制型和放任型父母則會出現(xiàn)忽視、忽略或不參與。這兩種類型中民主教養(yǎng)方式是最有效、也是目前很多家庭主要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而城鄉(xiāng)結合地區(qū)學校的青少年,他們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大多是放任型。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很少或不能從父母那里了解、學習到必要的社會規(guī)則。城鄉(xiāng)接合地區(qū)學校的許多家長需要外出工作,所以很多時候無法回應青少年的需求,更無法參加他們的活動。這時,學校就要承擔起這項責任,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幫助青少年順利完成社會性發(fā)展。在青少年活動基地中,以基地和學校相結合,班主任在活動中對青少年實施接觸性安慰策略。接觸性安慰即班主任在集體活動中更多關注父母缺失家庭的孩子,彌補父母缺失的遺憾,在思想接觸中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如舉行包餃子活動時,班主任可以站在那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身邊,不動聲色又巧妙地進行示范、指導,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學會包餃子,積極參與活動,享受勞動帶來的歡樂。教師的這種潛移默化的思想安慰勝過冗長的說教,能有效預防校園中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三)依托心理團輔課,逐漸完善青少年道德判斷策略
勞倫斯·柯爾伯格通過研究道德推理,建立了道德發(fā)展理論。[4]道德推理就是人們在某種情形下對行為作出正確或錯誤的判斷的過程。社會需要青少年接受正確的道德判斷價值體系,并以正確的道德原則指導自己的行為。校園欺凌中的青少年往往對欺凌行為缺乏正確的道德判斷,對于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界限還不夠明晰。這與學生、學校所處的地域、家庭有很大關系。學校在預防欺凌行為中,可依托心理團輔課進一步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判斷體系。心理團隊輔導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小范圍的心理建構和干預。生動的課件、趣味的活動等形式,可以加強青少年對個體行為的正確認識。
(四)喚醒正向情緒和營造班級情緒文化氛圍策略
青少年的情緒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關注。當孩子受到家長的責罵時,可能會賭氣離開;當孩子受到父母的表揚時,可能會開懷大笑。這些都是通過情緒喚醒孩子對于正在經歷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動來完成的。從社會環(huán)境看,情緒會影響社會交往。那些情緒不能正常釋放,不能被正向喚醒的孩子,可能受憤怒、悲傷的驅使而產生不理性甚至破壞性的行為。情緒還會影響認知功能,它可能引發(fā)青少年的負面情緒。也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或失去親人的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長期積累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還有些偶發(fā)的欺凌行為很可能只是負面情緒導致的行為偏差?;诖?,對青少年進行正向的情緒喚醒就顯得十分重要。心理室的沙袋、心理劇的表演等就是很好的喚醒形式。這些方式基于認知糾正和情緒宣泄,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步入正軌。
另外,還可以營造班級情緒文化氛圍。學??梢砸园嗉墳閱挝?,營造班級情緒文化氛圍。使學生理性表達自身需求,正向輸出情緒,疏導負面情緒,形成良好的班級情緒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良行為甚至是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五)青少年法律心理校本課程建構策略
雖然普法教育已經深入到了每個學校,但青少年對法律的認識還比較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認識到理性遵守還需要更多努力。有些欺凌行為實際上是把法律和現(xiàn)實生活分離開了,不能很好認清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是觸犯了法律,對于已經習得的法律法規(guī)缺乏敬畏之心。學校還可以開展“法律大講堂” 和司法實踐活動,以此來內化青少年的法律認知。例如,學校開展的校本課程中有“法律大講堂” 課程,通過鮮活的事例拉近法律和青少年的距離。將抽象的法規(guī)化作一個個生動事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法律自信。又如,學校開展“我是小法官” 司法實踐活動,可以在青少年的心里種下法律信仰的種子。法律教育融入校本課程后,青少年接受長期生動的教育和實踐,信仰的種子定會開花結果,這對預防校園欺凌行為一定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城鄉(xiāng)結合背景下的校園欺凌行為很多是由心理原因導致的。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實施干預,能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5]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運用心理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和手段,積極探索心理干預策略。學校要在勞動課中落實對青少年社會技能的塑造;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安慰輔導工作,抓好心理團輔課的開展及班級情緒文化的構建,用正向引導化解學生的負能量,從心理角度對青少年成長進行多方面干預,努力從源頭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 ?同[1].
[3]?? ?同[1].
[4]?? ?同[1].
[5]?? ?奚艷香.農村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希望的中介作用[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