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凱
[摘 要]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與教育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是高校學生黨建研究者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強化高校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感是一個體系化的工程,需遵循學生心理成長規(guī)律,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維度全面發(fā)力:其中,認知是基礎,情感是最深層的動力,意志是重要精神力量,行為是落實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最終環(huán)節(jié),通過社會實踐把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落實在行動之中,使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guān)鍵詞]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知情意行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2-0009-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全黨同志一定要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chǎn)黨員?!盵1]高校學生黨員是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是高校大學生的排頭兵。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是當前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質(zhì)量的必然命題。
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是高校學生黨建研究領域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學者們圍繞“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展開熱烈的討論,研究成果主要集于下述幾方面:一是關(guān)于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弱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學者楊筱柏等認為入黨動機的功利性色彩較明顯、政治信仰與理想信念的韌性不足、入黨后價值取向上的缺失是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弱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2]學者顧自衛(wèi)提出,理想信念模糊、組織紀律渙散、入黨動機功利化、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不明顯是主要外在表現(xiàn)。[3]二是關(guān)于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弱化的原因。造成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弱化的原因是多樣與復雜的,學者任夢楠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進行探究,[4]學者汪凡等則提出,價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發(fā)展工作把關(guān)不嚴、黨組織與學生的融合度不夠、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是原因所在。[5]三是圍繞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強化策略展開討論。學者陶劍飛等提出通過身份符號強化,增強黨員身份的個體認同;培養(yǎng)質(zhì)量強化,增強黨員身份的群體認同;示范作用強化,增強黨員身份的社會認同。[6]學者蔡楊等認為,提升黨員“第一身份”是對大學生黨員身份強化的有效方式。[7]學者王楠等提出可以在建立“五位一體”的黨員質(zhì)量保障體系中不斷強化其身份認同,[8]學者許貝亮結(jié)合新媒體時代背景,從新媒體角度提出強化路徑。[9]
學者們圍繞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弱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原因何在以及強化策略等的研究為后續(xù)研究提供重要的價值參考和學理支撐。但與此同時,學界仍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本質(zhì)上來說屬于一種心理特質(zhì),任何個體的心理機制都需要經(jīng)過認知、情感、意志,再到行為的發(fā)展過程?!叭说乃枷胨刭|(zhì)、政治信念、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都要從一定的感知、情緒、動機等心理活動開始,都要經(jīng)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思維以及情緒、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心理過程的發(fā)展和推動,都要受人的能力、氣質(zhì)、性格等個性差異的影響。”[10]故而,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必須遵循知、情、意、行的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知情意行是心理學、教育學的重要內(nèi)容,任何個體的心理機制都需要經(jīng)過認知、情感、意志,再到行為的發(fā)展過程。知情意行既是育人規(guī)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論。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是一個互相聯(lián)系、互相促進、互相轉(zhuǎn)化的過程,其中,知是情、意的基礎和行的先導,情是知、意的催化劑和行的動力,意是知、情的保證和行的保持,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現(xiàn)和強化的基礎,這四個要素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辯證發(fā)展、缺一不可。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是從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的正確認知出發(fā),上升到對黨員身份的深厚感情,形成情感意愿,產(chǎn)生對黨員身份的堅定意志,最終實現(xiàn)對黨員身份的自我認同與主動實踐的轉(zhuǎn)化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同步進行、相互促進并逐步上升的統(tǒng)一體。強化高校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感是一個體系化的工程,需遵循知情意行育人規(guī)律對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進行系統(tǒng)化的思考。本文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fā),探究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
一、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認知之維
認知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對外部世界的理論、原則、規(guī)范的理解和認識。認知是行為的先導,正確的認知是正確的行為產(chǎn)生的基礎和前提,而其中理論認知是基礎,身份認知是關(guān)鍵。
當前,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的認知梗阻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存在功利性的入黨動機。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立身之學說,要求入黨的學生首先應該在理論學習方面有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是局限于學生自身的理論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所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尚不夠深入。而把“為了找個好工作”作為入黨動機的學生僅僅把黨員身份作為一塊敲門磚。這種錯誤的入黨動機其實質(zhì)就是對黨員身份的錯誤認知,沒有真正理解黨員身份的深刻含義。因此,強化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的認知之維,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理論認知是最為基礎的環(huán)節(jié),正確的理論認知是形成正確身份認知的前提。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1]面向全體大學生,高校通過合理運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蘊含的育人功能,以精心的教學設計、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科學的理論知識,引導高校學生通過理論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形成“我想成為一名黨員”的初步意愿。面對入黨積極分子,黨組織還應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入黨啟蒙教育課,把好入黨啟蒙教育關(guān),引導學生黨員從一開始就端正自己的入黨動機,明白共產(chǎn)黨員這一身份究竟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入黨之后,還要定期開展理論學習,通過理論學習常態(tài)化,不斷增強學生黨員的理論知識儲備,提高理論修養(yǎng)。另一方面,正確的身份認知是關(guān)鍵,要通過身份認知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對共產(chǎn)黨員身份的正確認知。身份是一個社會屬性的名詞,與個體的權(quán)利、義務、責任等相關(guān)聯(lián)。加強對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感教育要以正確的身份認知教育為前提。通過入黨程序中的“儀式感”,使學生黨員意識到自身身份的轉(zhuǎn)變,明確個人的身份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共產(chǎn)黨員既是政治身份,也是學生黨員的第一身份,對黨員身份的正確認知內(nèi)蘊著正確的價值觀、理想信念、行為規(guī)范。要學會珍惜、愛惜黨員身份,強化責任觀,主動維護黨員形象。
二、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情感之維
情感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認知轉(zhuǎn)化為行為的催化劑,對人的行為起到強化作用。情感的生成依靠的是因認知而產(chǎn)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需要通過高度的情感鏈接紐帶、認知符號等,不斷強化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的情感連接與屬性歸屬。列寧曾經(jīng)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12] 情感作為深層次的因素在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中發(fā)揮著內(nèi)生動力作用。
高校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的情感認同也存在一定的現(xiàn)實危機。情感的不深厚和情感的不穩(wěn)定是最為凸出的問題。部分學生黨員對學生黨員身份的情感停留淺層次,主要是由于情感教育缺失和引導不到位,尤其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學習不夠深入,沒有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對黨員身份缺乏更加透徹的理解,導致對黨員身份缺乏穩(wěn)定的情感維系。因此,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情感之維,需要引導高校學生黨員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縱橫比較之中認識到學生黨員身份的價值所在。一方面,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深化學生對學生黨員身份的情感認同。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不斷結(jié)合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共產(chǎn)黨員需要從黨的歷史中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念。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黨史學習, 引導學生黨員看到革命前輩為了理想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堅定地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與形象,無愧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稱號。加強學生黨員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讓學生黨員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認識到共產(chǎn)黨員身份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通過現(xiàn)實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愛黨熱情,強化對學生黨員身份的情感體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是當今最大的社會現(xiàn)實。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疫情傳播的有效控制,其背后的實質(zhì)正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具有頑強拼搏、團結(jié)一致、共克時艱的勇氣和決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新時代的廣大共產(chǎn)黨員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利用好抗疫這堂“大思政課”,讓全體學生黨員堅定自己的身份選擇,加深對共產(chǎn)黨員身份的情感認同。通過社會現(xiàn)實引導學生黨員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在這種與現(xiàn)實緊密結(jié)合深入的理解中不斷強化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情感之維。
三、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意志之維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diào)節(jié)個體行為,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個體為了戰(zhàn)勝困難和克服障礙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毅力。堅強的意志是體現(xiàn)認知,并調(diào)節(jié)行為的重要精神力量。
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其難點之一就是缺乏對黨員身份持之以恒的認同。有的學生在入黨前對黨員身份高度認同,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后來卻以忙于學習、工作、生活等為借口或者因一些社會負面事件的影響,對黨員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不認同。從意志之維強化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感必須堅定高校學生對黨員身份的決心、信心與恒心。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意志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學會科學分析現(xiàn)實問題,堅定黨員身份的決心。面對黨員隊伍中的貪污腐敗等違反黨紀國法的現(xiàn)象,作為學生黨員,要保持理性的頭腦,客觀冷靜地分析這些問題背后的根源,清晰地認識到這些腐敗的黨員形象是占少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黨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黨員身份,切實履行黨員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向身邊優(yōu)秀的學生黨員學習,感悟朋輩力量的模范帶頭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身邊的朋輩群體所帶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加強烈。通過這種強烈的歸屬感可以增進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利用新媒體宣傳身邊優(yōu)秀大學生黨員的事跡,開展優(yōu)秀大學生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宿舍進行面對面交流等形式,讓更多的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感受來自朋輩群體的榜樣示范力量,不斷提升學生黨員的影響力。三是主動戰(zhàn)勝困難,鍛造學生黨員身份認同的恒心。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解決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依靠的正是堅強的意志,才能戰(zhàn)勝無數(shù)困難,逐漸從弱小走向強大。中國共產(chǎn)黨和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就是學生黨員增強意志的營養(yǎng)劑和教科書。面對學習與生活之中的各種困難,面對履行共產(chǎn)黨員身份的困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時刻牢記共產(chǎn)黨員身份,以堅定的恒心和意志,肩負起學生黨員的職責和使命。
四、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行為之維
行為,是人們在認知、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影響下,在實踐活動中所展示出的實際行動,是對前三者的具體實施過程。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最終歸宿在于要在社會實踐中獲得自我身份認同感的檢驗與升華。
日常學習生活之中,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行為之維遇到的最大阻礙來源于對實踐的不足,缺乏“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實踐意識,使黨員身份“懸浮”于現(xiàn)實,不夠“接地氣”,甚至個別學生黨員并沒有積極踴躍地投身于實踐中,履行服務他人和奉獻社會的神圣使命,反而把學生黨員身份作為炫耀的資本,對普通同學“擺譜”。這些不良現(xiàn)象引起普通同學對黨員形象的誤解,也讓部分學生黨員對黨員身份產(chǎn)生不認同的想法。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其關(guān)鍵在于缺乏對學生黨員身份的實踐。作為一名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來源于實踐必將服務于實踐。社會實踐是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最終落腳點。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的載體,促進大學生黨員融入社會,走進生活。一方面,利用好校內(nèi)資源,開展校內(nèi)社會實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學生黨員通過校內(nèi)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建立學生黨員服務隊,協(xié)助輔導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校內(nèi)志愿服務工作。作為高年級黨員,協(xié)助黨支部開展黨員發(fā)展、教育、管理等工作,幫助更多的學生增進對黨組織的了解。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黨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黨員的參與感。另一方面,利用好校外資源,開展假期社會實踐。利用好寒暑假的時間,高校學生黨員要積極走進基層,開展社區(qū)服務、“三下鄉(xiāng)”、義務家教、疫情防控志愿服務等工作。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許多大學生黨員積極報名參與當?shù)氐闹驹刚吖ぷ鳎t(yī)學生黨員還參與核酸檢測和病人護理等工作,通過這些服務,向社會展示了學生黨員的良好形象。當前,正是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時刻,大學生黨員利用專業(yè)知識主動服務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文化、體育、教育、衛(wèi)生、基層黨建等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既服務家鄉(xiāng),又進一步增進了對黨員身份的認同。
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與教育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是做好學生黨建工作的必須環(huán)節(jié)。文中所述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是一個需要統(tǒng)合發(fā)揮作用的有機體,在日常的黨員教育管理中需要以四維一體的思路共同致力于強化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對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的強化,還應當發(fā)揮好高校的“三全育人”體系的積極作用,結(jié)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立足學生黨員成長需要,把強化高校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與各項工作緊密結(jié)合,不斷深入推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舉行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 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2016年11月29日)[N].人民日報,2016-11-30(02).
[2]楊筱柏,趙霞,孫嚦瑩.大學生黨員身份認同的現(xiàn)狀分析與實踐路徑[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
[3]顧自衛(wèi).強化大學生黨員身份意識的策略研究[J].辦公室業(yè)務,2020(23).
[4]任夢楠.大學生黨員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及應對策略——以廣州N高校為例[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32(2).
[5]江凡,張鼎揚.“95后”大學生黨員的身份認同現(xiàn)狀與強化探索——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J].黨史博采:理論,2018(1).
[6]陶劍飛,周德海.大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5).
[7]蔡楊,高永芳,王薇,趙立強.高校學生黨員“第一身份”意識培育機制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8(4).
[8]王楠.高校學生黨員質(zhì)量保障體系研究——身份認同視域下[J].學理論,2014(26).
[9]許見亮.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黨員身份認同感強化路徑[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5,14(3).
[10]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2):167.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2]列寧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責任編輯:張宏玉)
Knowing and Acting: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Sheng Kai
(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ning No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nurturing and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vital aspect of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arty construction practices.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that must adhere to the law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will, and action: Among them, cognition is the basis, emotion is the deepest motivation, will is the spiritual strength, and behavior is the ultimate connection to execute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so that the identity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the heart, external in practice, via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Sense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Cognition, Emotion; Knowledge, Emotion, Intention and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