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進,將思政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結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教學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成為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重點。要想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既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又巧妙開展課程思政,需要有效的教師話語及思維導圖等工具的輔助。
關鍵詞:有效教師話語;思辨能力;思政教育;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唐秋園(1983-),女,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大學英語等相關課程。
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結合話語分析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展開分析。大學英語屬于公共基礎課程,通常學生數(shù)量較多,課程中包含西方文化,因此有必要在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強化中西方文化對比,通過有效的教師話語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認真設計教師話語,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專注力,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特征
Cazden將課堂話語分為課程話語、控制話語和個性話語,并指出課堂話語具有命題性功能、社會性功能和表達性功能,因此教師課堂話語除了彼此溝通作用外,更隱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和文化意義。Coulthard認為,教師課堂話語主要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特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他強調,教育、文化、制度三者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的,課堂話語應當從 課程、教師控制和學生認同三方面進行建構。Art Graesse認為,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個人能力的教師課堂話語對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和維護社會公平公正都是有必要的?!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應同向同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為了讓教師話語在課堂上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新課教學前,應給學生提供一張任務清單,清單呈現(xiàn)了新課中的重點內容及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能力,明確重點,也有助于教師有效開展教學管理。下表為《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中部分單元內容匯總表。
二、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有效教師話語特征
(一)高質量教師話語
課堂話語質量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五個維度來衡量。大學英語教師應通過對閱讀材料中有關中西方經濟、社會、歷史方面內容的講解及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領悟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使學生為了追逐國家、個人的夢想而勇于奮斗,引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
(二)多模態(tài)閱讀教學及體裁結構
多模態(tài)閱讀教學主要有五種模態(tài)組合,口語模態(tài)是主要模態(tài),它與圖像、書面語、動畫 、音樂相組合。口語具有即時交際性、移位性、精確性、抽象概括性等特征,圖像具有完整性、形象逼真性、精細具體性等特征,兩者都能體現(xiàn)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不同模態(tài)類型之間相互協(xié)同可構成實現(xiàn)多模態(tài)話語。大學英語閱讀課主要通過視覺模態(tài)的運用,如使用PPT或者視頻以及教具等,師生、生生在課上展開互動。同時教師需要用表情、手勢、動作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營造一個較為靈活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在教室中走動、教具的使用、師生互動交流方式、師生的目光交流和手勢等,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圖像、手勢和動作普遍被認為是對“真正的事情”的列舉說明,其實它們的作用遠遠超過輔助,而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這種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張德祿提出多元讀寫能力培養(yǎng)模式,這個模式把實景親身經歷、概念化與理論化、辯論討論、實踐應用設定為多模態(tài)教學必要成分,是培養(yǎng)新型高素質人才所必需的。其中,“問題與討論”出現(xiàn)在實景親身經歷之后,“辯論討論”出現(xiàn)在“實景親身經歷” 或者“概念化和理論化”之后,其他成分沒有出現(xiàn)順序的限制。這種模式結構符合大學英語閱讀課的培養(yǎng)目標,即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概括、抽象思維、獨立思考和形成獨到見解的能力等。
三 、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有效教師話語建構策略
(一)師生課前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語境建構策略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大學英語閱讀課中,需要在課前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構建多模態(tài)語境,主要包括教師對相關思政教育資源進行選取與對文本整合和運用,發(fā)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且整理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產生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能夠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并借助語言知識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升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為了幫助學生把閱讀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相融合。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相關主題進行討論,同時提供presentation 視頻講解,視頻內容主要涉及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和評價。學生可以獲得教師及時有效的反饋,從而提升自己。
(二)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思維導圖和有效提問策略的運用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批判性評價,是讀者基于自己的價值體系、評判標準、信念準則對閱讀內容作出評價的行為。因此,教師可以把大學英語閱讀課的相關知識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除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支持。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打造多元化的互動合作語境,例如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讀、寫、譯轉變?yōu)樗?、辨以及?chuàng)新,使整體課程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其次,思維導圖的使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鍛煉思辨能力。使用思維導圖過程中學生會用到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多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相關技能,教師通過闡述、分析、評價、推理等信息處理方式幫助學生發(fā)展邏輯思維,并內化為行為習慣,這樣可以大大調動起學生對于英語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以及多種模態(tài)語境的建構,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真實、具有體驗感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通過有效的提問,讓學生擁有質疑的勇氣,對所判斷的現(xiàn)象和事物有其獨立的、綜合的、有建設意義的見解。盧正芝、洪松舟認為,有效課堂提問包括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課堂提問的有效實施、課堂提問的有效反思。其順序為提出問題、 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提問學生、學生回答、 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解答與反饋。因此有效課堂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有價值、有深度并且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以引起學生思維和行為的變化。例如《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四單元的閱讀文章主要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愛,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讓他們回憶自己的父母是如何來表達對自己的愛的。通過一些聯(lián)系生活的問題加上網絡學習平臺以及交流平臺等各種技術環(huán)境,構建出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
(三)大學英語閱讀課課后測試的診斷反饋
給學生提供有效的閱讀教學反饋對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G-DINA認知診斷模型作為一種兼具補償性與飽和性的認知診斷模型,已被證明是與閱讀測試擬 合較好的認知診斷模型。在大學英語閱讀課堂,運用itest 線上測試,每學期為學生布置五套閱讀練習,難度為四級水平。對學生的診斷反饋報告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被試基本信息、作答情況回顧、某被試與全體被試對每個閱讀屬性的掌握情況對比、被試閱讀屬性掌握情況的個性化分析和補救性學習建議。這些建議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審視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并及時調整下一步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更像教師以溝通的方式給予的反饋,有助于學生對未來的學習更加關注并提升信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較快,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以開放的態(tài)度,根據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如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社會期許等多方面因素,積極更新教學理念,運用有效教師話語,發(fā)掘出教材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能力,促進其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讓學生逐步樹立文化自信,對于國家與民族有深厚的感情與使命意識,努力成為服務國家發(fā)展建設所需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Cazden C. Child languag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Holt, Rinehart&Winston, 1972.
[2]Cazden C. 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earning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nd ed.)[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2001.
[3]Coulthard S. 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4]Graesser A C, Gernsbacher M A, Goldman S R. Handbook of discourse processes[M]. London Routledge, 2003.
[5]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5):30-36.
[6]張德祿,李玉香.多模態(tài)課堂話語的模態(tài)配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39-43.
[7]張德祿,王璐.多模態(tài)話語模態(tài)的協(xié)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J].外語學刊,2010(2):97-102.
[8]李戰(zhàn)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80.
[9]李戰(zhàn)子,陸丹云.多模態(tài)符號學:理論基礎,研究途徑與發(fā)展前景[J].外語研究,2012(2):1-8.
[10]張德祿,丁肇芬.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選擇框架探索[J].外語界,2013(3):39-46,56.
[11]Richards J C, Schnidt R, et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12]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65-70.
[13]De La Torre J. DINA model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A didactic[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2009(34):115-130.
[14]張海云,大學英語閱讀診斷反饋報告應用及評價:以G-DINA模型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22(2):39-4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