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瑤嘉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兒童繪本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五種不同的角度入手,設計和繪本有關的教學活動,提升美術教學有效性。利用講述繪本故事,幫助學生補充了解色彩理論。讓學生分析繪本構圖,理解空間透視理論。對比鑒賞不同民族的繪本作品,傳承民族文化。解讀繪本內涵,學會將創(chuàng)作主題轉化成視覺語言。指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繪本,學會釋放個性情感。
【關鍵詞】兒童繪本;教學應用;小學美術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了解和創(chuàng)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挖掘他們美術創(chuàng)作的潛能。
一、講述故事,補充色彩理論
色彩理論是美術教學的重點之一,學生要學習色相、明度、純度等色彩三要素,并了解色彩對比與調和的方法,掌握色彩的運用。然而,如果直接灌輸相關故事,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利用繪本作為具體例子,引導學生了解色彩相關的知識點。
在“看誰涂得更好看”一課中,學生要學習和色彩搭配有關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筆者將《神奇的色彩女王》作為例子,補充介紹色彩理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筆者引導他們思考,并鼓勵他們利用調色板自主調色,在調試中了解三原色和三間色,思考如何能調配出深淺不一的顏色。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朱紅色和少量黑色能調配出咖啡色,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天藍色加上黃色能形成草綠色,還有學生融入了三種色彩,發(fā)現(xiàn)天藍色和黑色、紫色結合在一起,能調配出淺藍紫。最后,再讓學生參與到“涂色游戲”中,他們要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將深淺不一的色彩涂抹到畫面中,展現(xiàn)自己的審美體驗。
繪本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色彩,作者通過色彩調和展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繪本作為例子,給學生補充介紹色彩理論。這樣能讓枯燥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
二、分析構圖,理解空間透視
學習構圖技巧,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空間透視法,這也是美術教學的重點之一。但是不少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發(fā)達,所以他們只是了解相關知識,卻不知道該如何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利用繪本,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構圖,看看畫家如何體現(xiàn)空間感,怎樣展現(xiàn)透視效果。在這個基礎上,他們自主創(chuàng)作,就有了可供學習的榜樣。
在學習“繪畫中的透視現(xiàn)象”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瘋狂的星期二》中的畫面。該作品讓青蛙在空中飛翔,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其畫面也有很大的特點,有助于讀者感受空間美和透視美。筆者讓學生結合圖片展開想象,揣摩在青蛙的視角下,看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處。一名學生有所感悟,提出:“遠處的事物看上去比較小,近處的事物看上去比較大?!蓖ㄟ^想象,學生理解了“近大遠小”這個和透視有關的知識點。此后,筆者又提出問題:“想象青蛙飛到了一條隧道中,它看到的事物有什么特點?能否模仿繪本的形式,畫下隧道中的場景?”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了空間縱深的感覺,對透視的理解更深入了。
由于繪本中有各種繪畫形式和繪畫技巧,所以能幫助學生打開藝術視野,擴展他們對藝術形式語言的理解。教師要結合美術創(chuàng)作的知識點,選擇有特色的繪本,引導學生解讀畫面的表達方式,并在模仿中遷移掌握。
三、對比鑒賞,傳承民族文化
《標準》提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美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由于繪本內容豐富,其中不乏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作品,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繪本作為教學資料,設計主題課程,指導學生對比分析,看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差異,思考在展現(xiàn)民族主題美術作品的時候,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創(chuàng)作。
在創(chuàng)作“神州風采”的時候,有不少學生提出自己沒有去過祖國的其他地方,不知道其他民族的生活狀況,所以缺乏創(chuàng)作素材。針對此問題,筆者給他們推薦了系列繪本《國家典藏·美麗民族故事》,該繪本展現(xiàn)了各個民族的經典故事,如阿昌族的《鼠王選婿》、納西組的《月亮偷神藥》、維吾爾族的《王子與金魚的故事》等。它們不僅故事生動有趣,而且還形象地展現(xiàn)了各民族的服裝、居住環(huán)境、文化特點。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若干本,自主閱讀,并挖掘民族文化信息。在此基礎上,筆者還組織學生互動討論,說說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漢族的不同之處。如有一名學生從服裝入手分析,提出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各不相同,獨具特色。通過對比鑒賞,他們體會到了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最后,筆者再鼓勵他們參與“神州風采”主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不同民族的風韻。如有學生畫了漢族孩子去草原,和蒙古族孩子玩耍的場面。他通過服裝對比,展現(xiàn)出不同民族的特點,還畫了遼闊的草原,展現(xiàn)蒙古族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在畫面中,蒙古族少年騎著駿馬,穿著民族服裝,體現(xiàn)出獨特的風采。
在對比鑒賞中,學生不僅拓展了視野,欣賞了不少美術作品,而且還認識到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如果要創(chuàng)作內容豐富的美術作品,就要深入到生活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點,挖掘可用的創(chuàng)作題材。
四、解讀內涵,轉化視覺語言
學會賞析美術作品,體會其中的內涵,這也是美術教學的重點。如果學生能品出畫中深意,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能深化主題思想。然而,單幅畫作缺乏特定情境,學生的賞析效果不佳,故此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帶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這有助于他們解讀內涵,并深入理解如何將深邃的思想轉化成視覺語言。
在創(chuàng)作“故事里的人”的時候,為了學生能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對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筆者指導他們先欣賞繪本《秋秋找媽媽》。學生首先賞析作品中一個畫面:熊太太抱著秋秋、河馬、鱷魚和小豬,靠在椅子上睡覺。此時不少學生只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溫馨的畫面,但是卻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筆者又讓他們閱讀整個繪本。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秋秋找不到媽媽,在她絕望的時候,熊太太給了它關愛。不僅如此,熊太太還接納了其他無家可歸的小朋友,讓它們也感受到母愛。因此才有了最后大家擁抱在一起的場景。在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后,學生對畫作有了更深的感悟,認識到熊太太有著博愛之心,給小動物們不是媽媽卻勝似媽媽的感覺。再來欣賞畫作,學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充沛的情感。筆者再讓學生圍繞“故事里的人”自主創(chuàng)作,讓他們不僅要畫出故事情節(jié),更要體現(xiàn)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有學生畫的是一個小男孩將自己的飯菜分給流浪貓的場景,小男孩的飯菜雖然不多,但是卻吃得很開心。通過這幅作品,該學生體現(xiàn)出小男孩有一顆友愛之心,他關心照顧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動物。
在解讀故事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將聽覺語言和視覺語言結合在一起,深挖作品的內涵。教師繼而要引導他們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視覺語言,畫出耐人尋味的作品。
五、模仿繪本,釋放個性情感
在指導學生欣賞經典畫作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鼓勵他們模仿創(chuàng)作,提升繪畫表達能力。由于繪畫作品內容生動,能激發(fā)大多數(shù)學生的欣賞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模仿繪本創(chuàng)作的活動中。他們先欣賞繪本,找出其中蘊藏情感的地方,并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借鑒模仿,畫出情感充沛的作品。
在創(chuàng)作“親親密密一家子”之前,筆者給學生推薦了《猜猜我有多愛你》《我的爸爸叫焦尼》《樓上的外婆和留下的外婆》《袋鼠寶寶小羊羔》等展現(xiàn)親情的作品。學生可以任選其中一本,自主閱讀,并和同伴討論互動,說說繪本如何展現(xiàn)親情。如有一名學生圍繞《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的圖片表述:“這幅畫中爸爸蹲下來,抱住了孩子,顯得十分關切。周圍一片漆黑,讓我覺得,在這幽暗恐怖的深夜里,爸爸是孩子的精神支撐,讓孩子變得勇敢?!边€有一名學生補充:“這里有父子目光對視的細節(jié),我認為這也展現(xiàn)了父親關心孩子,將勇敢的精神意志灌輸給了孩子?!痹诨犹接懞?,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人物動作、描繪環(huán)境等方式展現(xiàn)情感。筆者又讓他們參與自主創(chuàng)作,要在畫作中體現(xiàn)出“親密”這個關鍵詞。如有學生畫的是野餐的場景:孩子躺在媽媽的膝蓋上,媽媽的頭靠在爸爸的肩膀上,媽媽給孩子喂食物,爸爸則給媽媽喂食物。周圍鳥語花香,氣氛一片和諧。這名學生就通過動作細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展現(xiàn)了“親密”的親子關系,體現(xiàn)出了情感。
在模仿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他們不僅讀懂了繪本故事,更挖掘出了其中的人性關懷。
將兒童繪本融入到小學美術教學中,能體現(xiàn)出形象性、趣味性、直觀性、游戲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繪本符合小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方向,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潛能。教師要充分挖掘繪本資源,并將其融入美術教學。
【參考文獻】
[1]唐晨迪.基于兒童視角的小學美術原創(chuàng)繪本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0(15).
[2]石玉萍.建構“視覺觀念”:美術教學的“本道”[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