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紅
摘 要 魯迅散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構思精巧,敘寫真實,情感濃郁。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生動逼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熱心、樸實、善良的性格特征。作者運用抑揚結合等寫作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豐富了作品內容。文章具有細節(jié)、情感、對比等多樣化藝術美。
關鍵詞 藝術美 細節(jié) 情感 語言 風俗 對比
《阿長與<山海經(jīng)>》選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這篇敘事性散文寫于1926年3月。文章敘寫了作者幼時與保姆阿長相處的一些真實具體的小事,表現(xiàn)了阿長多元化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她為作者購送日思夜想的繪圖《山海經(jīng)》的事情,令作者他心生敬佩和感激,幾十年后仍難于忘懷。阿長是與作者兒時相伴并影響一生的最重要的人物,作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狗·貓·鼠》等作品中都描寫她。本文用深情的筆觸,展示了阿長的平凡和偉大,表達了對這位目不識丁的農(nóng)村婦女真誠的同情、思念,也真誠流露出作者因自己幼年時期對阿長的不遜、討厭而深切自責。這里擬從藝術美的角度對本文進行分析解讀。
一、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美
“唯有細節(jié)才能讓人物活起來”,細節(jié)描寫細膩逼真,能深深地打動讀者。沒有細節(jié),人物形象就顯得單薄、模糊,讀者不會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本文主要扣住了人物傳神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人物個性特征。
如,阿長與人說話總喜歡“切切察察”,低聲絮語,仿佛在胡侃什么秘密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這里用“切切察察”形容她說話喋喋不休,幼稚的“我”感到她就像庸俗的農(nóng)村婆,是無事生非的好事者,甚至懷疑關涉自己的家庭小風波就是她引發(fā)的;“豎”“搖動”,這是她說話時肢體的習慣動作,細節(jié)描寫流露出作者對她的反感情緒?!拔摇庇讜r與她睡,她的睡相讓“我”受不了,夏天總愛“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一條胳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這種睡姿擠得“我”難于翻身,頗不舒服。因為討厭她,所以她一切言行舉止“我”都看不順眼。
再如她教“我”規(guī)矩,要求新年清早開口的第一句話說“阿媽,恭喜恭喜”,不準說其它話,說完之后就吃福橘。她叮囑這些話時神態(tài)是“鄭重”的,并用“牢牢記住”“不許”“記著”等詞語加以強調。等第二天“我”一醒就將“我”按住,“我”顯出“驚異”,她神態(tài)“惶急”,看“我”的眼神像有求似的,并輔之以搖肩的動作,生怕“我”不說話和說錯了話。當“我”按阿長除夕交代的話重復一遍后,她歡喜地笑起來,一迭聲地說著“恭喜恭喜”,并稱贊我“真聰明”,立刻把一瓣福橘塞入“我”口里。這里運用動作、神態(tài)、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阿長渴望得到祝福的急切心理,也渴望“我”新的一年“順順流流”。
文中描寫這樣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位農(nóng)村普通婦女迷信、粗俗、好事的特性,也反映出她樸實、善良的個性特征。
二、善良熱情的情感美
阿長說話啰嗦,睡相不雅,規(guī)矩煩瑣,作者帶有貶抑和厭惡的情感。那只是兒童偏激的心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她睡相不雅,是睡得酣暢舒適后的自然動作。這從側面反映她白天工作太勞累,正說明她勤勞;她說話啰嗦,規(guī)矩煩瑣,可以看出她出身卑微,更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不免粗俗率性,說話沒有收斂。她年輕守寡,生活拮據(jù),沒有很高的期盼,飽經(jīng)磨難的她只希望一年四季順風順水。她相信天神和命運,相信純潔的幼童出口的吉言,所以要“我”新年的早晨向她祝福,求個平安。魯迅長大以后回憶起這些事,為當初對阿長的誤解十分自責,也懂得了阿長當年對自己真摯樸實的愛。
再說,新年大初一孩子要忌口,多說恭喜話,應吃福橘,那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利文化。她希望自己一年順當,更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她不許“我”拔草,翻石頭,那是對孩子安全的關心和負責;飯粒落于地,得揀起來吃,這是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叫孩子不要從晾褲子的竹竿下鉆,這是教孩子注重個人形象和安全;她還教孩子學會一些避諱的語言,如人“死掉”,應該說“老掉”,這是對死者的敬重。阿長的教導是想讓孩子從小有教養(yǎng)。阿長講長毛的故事,講脫褲子抵御外敵進攻,這些內容帶有夸張不實的成分,認識事物頗有局限。顯得十分無知、迷信,但阿長繪聲繪色的講述,讓“我”聽得饒有興趣,感到生活的樂趣,甚至敬佩她的“偉力”。阿長的“煩瑣”說明她忠于周家,十分熱心地關愛著孩子,想讓“我”快樂健康,竭盡所能地培養(yǎng)“我”。特別讓“我”震撼的是,她主動給“我”買到很難買的繪圖《山海經(jīng)》,滿足了“我”別人不愿意滿足的愿望。阿長上述種種言行,無不反映她善良熱情的個性,表現(xiàn)她視作者為己出、處處關心和愛護的真摯情感。
三、準確樸實的語言美
這篇散文語言樸實無華,運用詞句生動準確,表達了深沉的思想情感。
文章開篇寫照顧“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闊氣”是“客氣”的意思,稱呼“保姆”還算“客氣”的說法,言下之意,不客氣的稱呼就是“傭人”了。這句話含蓄地交代了阿長十分低下的身份地位。對于阿長與人說話切切察察,作者說“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不大”之語有分寸,并不是完全否定她的言語和行為,在當時兒童的眼光和認識看來,作者對阿長是不大有好感的?!爸坏谩迸c“實在”強化了這種感覺。睡覺時,由于她的擠占,久睡席上一角“烤得那么熱”,一個“烤”字,寫出了自己難受的程度,隱約透露出“我”的厭惡之情。當母親向阿長婉轉地提出改變睡姿后,她仍然一如既往,作者說“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副詞“實在”,強調了他厭惡阿長的睡相,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理感受。阿長除夕向“我”交代規(guī)矩,用“你牢牢記住”“記得么?你要記得”等語句,反復強化“記”她叮囑的事情的重要性。并說這關系到“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阿長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善良簡單的愿望。對于這些規(guī)矩,兒童不能理解,覺得是“元旦辟頭的磨難”。“磨難”一詞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對阿長的極為反感。但自從阿長給他講了長毛故事后,一時有了“空前的敬意”?!翱涨啊币辉~說明之前對阿長只有憎惡和討厭,用詞極為準確。當故事講到長毛殺人時,她輕輕拍著胸脯說:“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闭Z言極具口語化色彩,繪聲繪色,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她當時說話的情態(tài),也說明她對長毛認知的局限和淺薄。當?shù)弥㈤L謀害了“隱鼠”之后,“我”當面稱呼“阿長”,并“嚴重地詰問”。“嚴重”一詞說明作者對阿長“憎惡”到了極點,對她先前的一點敬意徹底消失。后來寫阿長給“我”買來繪圖的《山海經(jīng)》之后,“我”感覺身體就像遇到“霹靂”,十分“震悚”,這不可能實現(xiàn)的希望,阿長竟然幫忙實現(xiàn)了。作者寫身體的反應表現(xiàn)了當時的震驚和感激之情。此外,作者在文章多處用了“大概”“似乎”等不確定的副詞,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隔久遠的印象不夠清晰。
作者用詞十分準確,作者的敘述性語言和人物對話語言都十分樸實生動、簡練自然。
四、民族特有的風俗美
阿長是浙江紹興人,文中有不少文字寫了阿長懂得的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是當?shù)厣畹恼鎸嵎从?,展現(xiàn)出民族特有的風俗美。
一是美在給壓歲錢。作者寫幼時最高興的是一年除夕,吃完年夜飯,便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便給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而后用紅紙將壓歲錢包好,放到枕頭邊沿,過一夜就拿出來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憧憬新年里要買各種喜歡玩的玩具,那是十分愜意的事情。壓歲錢是吉祥的象征,孩子們喜歡,給壓歲錢能增加新年的喜氣。作者幼時十分希望手中有錢來滿足自己愿望。
二是美在新年祝福。春節(jié)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很隆重,也很講究。阿長教“我”正月初一不要亂講話,第一句話要說“恭喜恭喜”,要吃點福橘,并叮囑再三。這是普通百姓對新年好運氣的期望。見面要問好,多說祝福的話,不能口出臟言。還有,餃子餡里有肉不能說“肉”,可說“油”,“肉”與“漏”諧音,說“漏”就漏財了。
三是美在規(guī)矩神秘。阿長給“我”講的規(guī)矩都帶有神秘色彩,如人“死掉”,要說人“走掉”;生孩子的房屋,不能隨便進入;飯粒掉地要撿起來吃;曬褲子的竹竿下不能鉆過去。類似這樣的規(guī)矩當?shù)夭簧?,如掃地應在早上,晚上掃地會掃出財神。大年吃團圓飯要先敬故人,磕頭燒紙,灑酒祈禱,并請故人一同團年。這些風俗是對先輩的悼念,是圖吉利求平安。
民族的各種習俗,都寄托著普通百姓對人生時運的美好期盼。阿長用這樣的規(guī)矩規(guī)范著自己的言行,也教導孩子懂得習俗和禮數(shù),這也體現(xiàn)了阿長性格的善良、溫厚。作者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而又神秘奇異的民間風俗的描寫,讓作品生發(fā)出無窮的魅力。
五、先抑后揚的對比美
本文還有一個顯著的表現(xiàn)手法——先抑后揚,即要頌贊、褒揚,就先控制、壓抑。這種寫作手法能使前后內容形成對比,讓情節(jié)波瀾起伏,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豐滿,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本文從哪些方面先“抑”的呢?作者寫了關于阿長一系列事情,如:地位低下,連個名字都沒有,姓氏還是沿用先前周家的女工的;外貌不佳:黃胖而矮,頸子上有不少“灸瘡疤”;與人說話喜歡切切察察,限制了孩子自由,壓制了孩子的天性,如不準走動,不準拔草,不準翻石頭等等,動輒就以“頑皮”之名,在母親那里告狀;炎熱的夏天,在床上擺出“大”字的睡相,擠得“我”無容身之地;還教“我”不少繁瑣的規(guī)矩和麻煩的禮節(jié)。后來得知阿長謀死“我”的隱鼠,特別憎恨她,當面叫她阿長。作者在前部分極力描寫了自己對阿長的憎惡、不耐煩、討厭。
接著筆鋒一轉,寫阿長買《山海經(jīng)》之事。為了突出阿長,作者先寫在遠房叔祖那里怎樣看到繪圖的《山海經(jīng)》,而后他一直念念不忘這書畫。遠房叔祖能輕易找到卻懶得找,打聽別人也不真實回答,總之無人在乎“我”的感受。而阿長主動來詢問,“我”認為她不是學者,說了等于白說,但還是對她輕描淡寫地說了??砂㈤L把這事放在心上,告假特意回家買來她連名字都沒有弄清的《山海經(jīng)》,“我”得到朝思暮想的寶書,怎么不震撼和興奮呢?
本文前部分的“抑”,是對后部分的“揚”作鋪墊,是為了“揚”阿長之熱心、善良。抑揚形成的對比,既突出了作者對阿長的感激和懷念之情,也使文章形成波瀾。
綜上,從五個方面探究分析了本文寫作的藝術美。其實魯迅這篇寫人敘事的典范之作,豐富的藝術美不是這幾個方面所能囊括得了的。這還有待于繼續(xù)深入探討。深入解讀這篇文章的藝術美,能讓學生感受到普通人的那種慈愛心懷,領悟到作者選材構思的精巧筆法,汲取寫作的知識營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杭州聞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