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影 王春雨
摘要: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綜合性、歷史性等特點,民族器樂、民歌旋律、民俗舞蹈、方言等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域歷史背景、生活習慣、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都是深挖民族文化的抓手。音樂作品與民俗風情息息相關,多角度解析音樂作品,能夠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存在理念陳舊、手段僵化等問題,并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傳承民族文化。音樂教育具有弘揚民族文化的價值,如何有效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并助力學生傳承民族文化,成為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根基,學生是新時代的建設者,只有傳承民族文化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奮進?;诖?,要提高音樂教育質量,從民族文化傳承視角出發(fā)探析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策略尤為重要。文章基于民族文化傳承視角,分析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則、現狀及策略。結果表明,教師要堅持傳承性與時代性兼顧、專業(yè)性與人文性兼顧、普適性與層級性兼顧、全面性與針對性兼顧的基本原則,改進教育理念、內容、手段及教評方式,提升音樂教育水平,有效弘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特色課程;教評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多元文化交融,部分學生的文化思想可能受到侵擾,動搖文化根基[1]。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信仰的作用,所以音樂教師肩負著指引學生樹立正確文化觀的重擔,要使學生能利用音樂傳承民族文化,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雖然音樂教育在改革過程中實現了提質增效,但教育理念陳舊,存在未能挖掘音樂作品德育潛能的問題,難以實現弘揚民族文化的育人目標;教育內容也有待擴充,教育手段僵化,造成部分學生不愛學、學不會的后果,很難啟發(fā)學生主動關注與傳承民族文化。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現實意義。
1 民族文化傳承視角下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則
1.1 傳承性、時代性兼顧原則
有些音樂作品具有弘揚民族文化的天然優(yōu)勢,如《瀏陽河》《梁?!返?,這就需要教師聚焦音樂作品,利用原汁原味的作品,使學生能透過唱詞、旋律、意蘊體悟民族文化。有些音樂作品年代久遠,難免會出現部分學生聽不懂、不愛學、不感興趣的情況,徒增育人阻力,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迎合時代背景適度取舍,同時以民族文化元素為支點,引用有時代氣息的教育內容,有效增強教育內容的共鳴性與吸引力。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賞析《瀏陽河》時,可以將一些音樂類電視節(jié)目的改編版本引入課堂,構成音樂群落,引領學生在賞析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瀏陽河》的基礎上,進行類比、歸納、辨析,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在此前提下傳承民族文化。
1.2 專業(yè)性、人文性兼顧原則
音樂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具有潛藏性,許多音樂作品較為含蓄,學生需要在解析旋律、唱詞、伴奏等內容的前提下發(fā)掘民族文化內涵,這說明僅有樂感不足以體悟音樂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師要增強教學實踐的專業(yè)性,使學生掌握剖析音樂作品的方法。以《我和我的祖國》教學為例,教師要將演唱技巧視為教學實踐的發(fā)力點,先指引學生分析歌曲,本曲為降E大調,內含兩種節(jié)拍,速度以中板為主,由主歌、副歌構成,屬于單二部曲式,旋律優(yōu)美、流暢,節(jié)拍較為規(guī)整。在分析樂曲的同時指引學生運用氣息靈活演唱,使用腹式呼吸法,胸腔、喉嚨放松,讓氣息在音樂旋律中流動起來,還需要找準氣口,使氣息能支持發(fā)音,做到字正腔圓。實踐表明,學生僅利用演唱技巧無法塑造飽滿且有感染力的音樂形象,還可能陷入“炫技”的表演誤區(qū),為了避免上述情況,教師要增強音樂教育的人文性?!段液臀业淖鎳冯m然旋律平淡似水,但卻飽含深情,體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之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指引學生理解唱詞,使用頭腔共鳴與胸腔共鳴,確保聲音透亮、扎實且收放自如,符合主流審美標準,亦可詮釋赤子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人文情感、專業(yè)技藝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要在音樂教育中做到專業(yè)性、人文性兼顧,使學生能在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傳承民族文化。
1.3 普適性、層級性兼顧原則
在音樂教育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應促使其主動研究、聆聽、賞析、討論與學唱,繼而構建生本型課堂,確保每名學生都可以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有所成長,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借助音樂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主流思想。因為學生理解能力、審美深度、音樂基礎等不盡相同,所以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分層施教,做到普適性教育與層級性教育兼顧。教師在授課時要關注學情,客觀判斷學生的樂感、理解能力、演唱水平等并予以指導,使民族文化能在“一對一”的育人模式中實現高效傳播。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音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主要分為三層,其中A層學生音樂素養(yǎng)最高,B層次之,C層學生知識儲備較少、樂感較差、理解能力較弱。在此前提下,確保音樂課上的問題、內容、教學目標具有層級性,繼而實現民族文化分層輸出的目標[2]。
1.4 全面性、針對性兼顧原則
民族文化主要指的是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共同創(chuàng)造且具有民族特色、精神內核、物質體現的文化,住宅、衣著、飲食等屬于物質文化范疇,文字、藝術、哲學、節(jié)日等屬于精神文化范疇。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就屬于民族文化,因此教師要聚焦民族民間音樂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如赫哲族民歌嫁令闊被稱為能唱的“活化石”,有一部分歷史性古歌,形式十分珍貴,可以為研究民族傳統(tǒng)文化提供參考。學生只有全方位地解析嫁令闊,才能把控情感、活用技巧,凸顯民歌特點?;诖耍魳方處熢诮虒W進程中要注重兼顧全面性、針對性,既要保障音樂教育有深度,又要確保音樂教育范圍的廣度,織密育人網絡,廣泛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使學生可以借助音樂作品傳承民族文化。
2 民族文化傳承視角下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
2.1 改進教育理念,加強五育并舉
音樂教師指引學生傳承民族文化需要率先樹立德育意識,賦予音樂課程思政教育屬性,挖掘音樂作品的德育價值。以《黃河大合唱》為例,這首音樂作品不僅技巧性較強,還有一定的思想性,《黃河船夫曲》奠定了思想基調,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黃河頌》內含革命傳統(tǒng)理念,《黃河之水天上來》用三弦伴奏,從《滿江紅》中汲取旋律素材,教師在組織學生剖析樂曲時要抓住機會加強德育教育,使學生懷揣愛國情感展開學習實踐。
音樂能陶冶情操,引領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讓學生成為友善、真誠的人,進而傳承民族精神品格。因此,教師要注重美育,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在鑒賞中思考,剖析樂曲深意,繼而傳承民族文化。音樂教育以育人為本,所以學生不能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探究樂曲,還要從主觀出發(fā)對樂曲形成個性化的解析,在此前提下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將音樂作品打上個人印記,一方面展現個人風采,另一方面多視角解析與傳承民族文化。
教師還要加強智育,助力學生掌握音樂技能及知識,使其能夠獨立探究樂曲的思想內涵。通過智育,學生可增強音樂素養(yǎng),養(yǎng)成主動鑒賞、學唱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音樂知識,開闊音樂視野,了解更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
許多音樂作品從勞動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以《黃河船夫曲》為例,其用音樂語言描繪了船夫勇戰(zhàn)黃河惡浪的場景,用船夫齊心協(xié)力的精神品格象征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以及勇于斗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輸出民族文化思想。因此,音樂教育中還要有勞育的一席之地,通過勞育指引學生傳承民族文化。教師要把音樂教育活動與勞動實踐關聯(lián)在一起,使學生能通過勞動解析樂曲主旨,對樂曲的思想內涵形成更深層次的感受,使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能夠事半功倍[3]。
2.2 改進教育內容,開發(fā)特色課程
分析音樂教材可知,雖然教材內容涉及中外音樂作品,有一定的廣度、深度以及合理性,但存在教材開發(fā)缺乏特色和區(qū)域性的問題?;诖?,教師要改進教育內容,注重開發(fā)校本特色音樂課程,充分利用地域性音樂教育資源,使學生能在了解、學習、鑒賞音樂作品時,了解、傳承地域性特色民族文化,亦可接觸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如傳統(tǒng)習俗、戲曲、民俗建筑、地方美食等。
開發(fā)地域性特色音樂課程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實地調研,因為許多地域性民歌、民族器樂、民俗舞蹈瀕臨失傳,所以需要啟用民族音樂文化檔案。通過調研獲取一手資料,一方面保護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另一方面確?;诿褡逦幕囊魳方逃蛔邩?、不變味。二是設定主題,注重跨學科融合式教育,將音樂與地理、歷史、哲學、經濟、語文等學科聯(lián)系起來,圍繞“音樂里的生活哲學”“地理文化對音樂形態(tài)產生的影響”等主題開發(fā)特色課程,賦予音樂教育內容地域性與綜合性。三是依據學情篩選教育素材,解決特色課程內容不符合學情的問題。四是評估特色音樂課程的效能,將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程度、接納程度視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增強特色課程開發(fā)的針對性,以追加課程效能為導向,進一步調整特色音樂課程開發(fā)的流程、原則、計劃等內容,確保課程的文化性、地域性、發(fā)展性[4]。
2.3 改進教育手段,打造雙師課堂
部分音樂教師雖然注重在課上輸出民族文化,但存在對民族文化理解不透徹、對音樂內涵解析不到位等問題。部分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參差不齊,可能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果,因此要改進教育手段,打造雙師型音樂課堂。音樂教師從彌補授課缺陷的角度出發(fā),邀請民族文化研究學者、民族歌舞表演者、民族器樂演奏者及其他主體共同育人,將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引入音樂課堂,實現各主體能力互補,提高教學質量。
為了進一步提高雙師課堂教學效率,音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明確各方責任,音樂教師負責制訂育人計劃,協(xié)同育人主體負責專業(yè)方面的講解;二是線上集體備課,網絡為雙師育人提供了條件,教師、協(xié)助育人主體可在線溝通,共同商定教育目標、活動計劃等內容,還要明確協(xié)同教育分工,提高共育質量;三是將雙師課堂搬到民間藝術團、歌劇院及其他場地,同時組織學生實踐,在專業(yè)的舞者、歌者、演奏人員的協(xié)助下使用所學知識達成表演目標,傳承民族文化,亦可成長為虛心、友善、團結、勤奮的人,達到繼承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2.4 改進教評方式,完善育人體系
在以往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有些教師不善于評價,存在評價目的模糊不清、評價方式陳舊等問題。實踐證明,評價有著反饋學情、指導學習實踐、改進教育對策等功能。為了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文化,音樂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改進教評方式。
一是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即教師、協(xié)助育人主體、學生都可以參與評價,以免評價視角存在局限性,保障評價結果客觀、全面。二是注重動態(tài)評價,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抓住機會及時客觀點評學生的表現,使學生能盡快糾正學習中的問題,抓住學習重點,加強師生互動,主動了解與傳承民族文化[5]。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教師的評價能驅動學生探究民族文化,但評價態(tài)度會影響學情,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課上注重賞識評價,及時肯定學生,使學生能在自學、探討、實踐與創(chuàng)新中變得更加自信,繼而多路徑接觸與傳承民族文化。三是評價結果要與教改活動聯(lián)系起來,做到評價促改。例如,音樂教師可以學期為單位針對教改效果進行階段性總結,通過總結自評,反觀育人短板,并篩選教改發(fā)力點,如開發(fā)微課、加強學科融合育人等,在此基礎上開展教研活動,利用教研成果完成教改任務,同時提升民族文化教育水平,進而彰顯評價促改的功能,完善育人體系,助推音樂教育活動良性發(fā)展。
3 結語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樹立民族文化傳播意識,主動研究相關文化,將唱詞、伴奏、舞蹈等音樂元素轉化為滲透民族文化的抓手,還需要擴大民族文化的覆蓋范圍,將方言、民族器樂、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容設為師生交互的著力點,進而輸出民族文化,使學生能在分析音樂結構、學習演唱技巧、鑒賞音樂、理解音樂主旨的過程中傳承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明星,路晨陽.民族地區(qū)音樂教育發(fā)展現狀及發(fā)展趨勢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2):205-210.
[2] 辛翠.民族音樂教學與民族文化的有效結合探索:評《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探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263.
[3] 祁治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戲劇之家,2023(6):161-163.
[4] 杜好.民族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的途徑探究[J].戲劇之家,2023(6):92-94.
[5] 郭心怡.論基礎音樂教育“文化理解”的核心意涵[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1):185-188.
作者簡介:王佳影(1999—),女,黑龍江綏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王春雨(1984—),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指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