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鈴 崔丹
[摘? ? 要] 2021年新開放的英文歷史檔案《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反映了蘇北運河對于中共領導的蘇皖邊區(qū)所具有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多重價值。抗戰(zhàn)結束后,新成立的蘇皖邊區(qū)政府把握有利時機,加強運河治理,促進邊區(qū)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給國民黨造成很大的政治壓力。對此,國民黨在運河的春修和夏防工程期間屢加破壞,且在汛期時違反歷史慣例,始終不開啟運河歸江各壩,又在軍事上極力爭奪運河沿線。中共則始終堅持軍事斗爭和防汛斗爭相結合,保衛(wèi)運河水利成果。中共的運河治理和防汛斗爭,體現出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奠定其日后最終贏得革命勝利的民意基礎。
[關鍵詞] 運河治理;周恩來;蘇皖邊區(qū);國共內戰(zhàn);蘇北運河;水利建設
[中圖分類號] D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8129(2023)07-0070-08
2021年初,筆者在上海市檔案館新開放的中國福利會英文歷史檔案中,發(fā)現一封周恩來寫給“聯總”艾格頓將軍的英文信函,寫信地點是南京,時間是1946年9月9日。該信未收錄于《周恩來書信選集》及《周恩來年譜》,相關傳記也無記載,應是周恩來的一封佚信。學界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蘇北運河的航運價值、運河防汛以及運河區(qū)域社會文化變遷,此信有利于增進了解抗戰(zhàn)結束后國共雙方在蘇北圍繞運河的治理和防汛所展開的復雜斗爭?,F將這封信的原文及翻譯予以公布,并就其內容作出考釋。
一、信函原文及翻譯
Dear Gen. Edgerton,
I have just received an urgent telegram from the Kiangsu-Anhwei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water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Huai River, Yi River and Shu River is rising greatly; the water level at the wharf of Kao-yu Hsien came to 5.5 meters while that of Ching-kiang Hsien rose to 8.7meters on August 24th. On the next day it rose even higher, the water level of Kao-yu Hsien is over 5.7 meters and that of Ching-kiang Hsien 9.07 meters, higher than in 1931. The inhabitant is now very grave, since the dike between Pao-ying Hsien and Kao-yu Hsien has broken at many places. Troops and civilians have been mobilized to protect the dike day and night and to block up the bursting gaps, under the leadership and personal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officials of 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s. You are hereby requested to forward this information to the government to instruct the Grand Canal Engineering Bureau to open the dam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order to release the water in the above-mentioned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Yang-tze, so that the people of North Kiangsu do not have to suffer from the calamity of a flood.
Same letter in Chinese has been forwarded to Dr. T. F. Tsiang on August 31, 1946.
Very sincerely yours
Chou En-lai [1]
譯文如下:
親愛的艾格頓將軍:
我剛接到蘇皖邊區(qū)政府急電,稱黃河、淮河、沂河和沭河連日水位大漲。8月24日,高郵和清江兩地的碼頭水位已分別逼至5.5米和8.7米。翌日兩地水位更高,竟達5.7米和9.07米,超過1931年洪災時的水位。寶應至高郵段的運河堤壩已多處決堤,百姓危在旦夕。在各級組織干部的堅強領導和親身參與下,軍民團結協作,日夜護堤,搶堵決口。因此請您將以上情形轉告政府當局,促其轉飭江北運河工程局開放沿長江各壩,引上述四河之水入江,以免蘇北人民遭受水災之苦。
相同內容的中文信已于1946年8月31日寫給蔣廷黻博士。
您真誠的周恩來
周恩來致信的對象艾格頓將軍時任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分署署長。從信中可知,由于黃、淮、沂、沭四河暴漲,導致蘇皖邊區(qū)水災危機日益嚴重,尤其是蘇北1運河段水位過高,造成運河堤壩可能大規(guī)模潰決,極大地威脅運河沿線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在中共和邊區(qū)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當地軍民正在緊張地進行搶險救災工作。周恩來希望艾格頓將軍能將上述情況轉告國民黨政府當局,并敦促其下令江北運河工程局開放沿長江各壩,引大水入江,以緩解蘇北災情。同樣的內容還寫給了時任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署長的蔣廷黻。
事實上在此之前,為了同樣的目的周恩來已多次作過類似的努力。1946年入夏以后,隨著汛期的來臨蘇北運河水位增高,7月10日,周恩來接到蘇皖邊區(qū)臨時參議會參議長田豐等的電報告知:“沿(運)河堤水勢日漲,而歸江各壩迄今閉塞未開,江水勢必無法瀉泄,水災危機日趨嚴重?!?月16日,周恩來即以備忘錄一件送達國民黨行政院,要求開放沿江各壩。其后,又接到蘇皖邊區(qū)政府急電,周恩來即于8月28日將該電轉給國民黨行政院長宋子文。8月31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宋子文敦促催辦,并轉知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部長陳誠和教育部部長蔣夢麟以期引起各方重視。同日,蘇皖邊區(qū)政府主席團因蘇北水勢萬分危急再次急電周恩來,請其向國民黨政府繼續(xù)交涉三事:(一)立即開放運河歸江各壩,以泄運河之水;(二)停止轟炸運堤;(三)停止用飛機掃射修堤工人[2] 119-120。9月2日,周恩來為此第三次致函宋子文,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破壞行徑,再次要求立即開放歸江各壩[3] 344-345。等到周恩來致信艾格頓將軍時,又過去了一周時間,但國民黨當局仍置若罔聞,拒不開放歸江各壩。
由此可見,1946年夏秋蘇北汛期到來之際,國共雙方曾圍繞運河展開過一場激烈的交鋒,《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是一重要線索,其背后深層次緣由尚需進一步探究:蘇北運河對中共領導下的蘇皖邊區(qū)有何重要價值?國民黨當局為何堅持不開放所謂的歸江各壩?蘇皖邊區(qū)政府又是如何應對這一不利局面的?
二、蘇皖邊區(qū)政府的運河治理
抗戰(zhàn)結束后,根據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部署,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新四軍華中軍區(qū)于1945年10月24日在淮安成立。同年11月1日,蘇皖邊區(qū)政府在清江市宣告成立,華中東部四解放區(qū)(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連成一片。其所轄地域南到長江,北抵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迄渦河、裕溪口一帶。全邊區(qū)共轄江蘇、安徽、河南三省境內的53個舊縣治,共劃分為8個行政區(qū),與華中分局下屬8個地委相一致,各行政區(qū)專員公署直屬邊區(qū)政府領導[4] 582-584。邊區(qū)政府成立后,其施政的一大目標為發(fā)展大規(guī)模生產運動,恢復戰(zhàn)爭期間的消耗及解除災荒威脅。生產運動能否取得成功,又和興修水利工程聯系緊密,特別是溝通邊區(qū)南北的蘇北運河??箲?zhàn)期間,運河遭受嚴重水災,同時堤防失修,水閘破壞嚴重,航運船只大量損失,已經嚴重影響邊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
邊區(qū)政府成立后,負責水利建設的領導部門建設廳隨即成立水利局及測量隊。1946年1月,測量隊分赴運河各地段測量,以取得必要的數據,并做好預算及施工方案,為日后開工打下基礎。是年2月,水利局工程(工務)科長錢正英2在邊區(qū)政府主辦的《民主建設》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江北運河初步調查》。文章認為:運河不僅是泗、沂、淮等河的宣泄樞紐,且在航運上能供給貨物600余里的廉價運輸,還直接控制著鹽河的航運,同時運河東岸10余萬方里的農田灌溉也仰給于是。就其消極的泛濫影響而言,如中運河決堤,邳、泗、宿等縣均遭淹及,若里運河決堤,里下河10縣62000方里的農田悉變汪洋。因此,修復運河工程,建立水政管理,盡可能減少災患,是淮北、淮海、鹽埠、蘇中四個分區(qū)生產建設成敗的一大關鍵,是這些地區(qū)人民一致的呼聲和熱望,而尤以對鹽埠、蘇中的關系最大[5] 87。這篇文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蘇北運河對于邊區(q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文章不難看出,運河治理對于蘇北地區(qū)的防洪尤其具有特殊意義。蘇北是典型的“水利社會”,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淮河出??谟偃此ぷ⒑闈珊?,再由寶應、高郵、邵伯等湖分泄運河轉輸入江,然而湖水高于運河,而且運河河床本身因為泥沙壅積也有所抬高,以致高出平地,所以只能依賴運河東西堤岸。同時,沂河流量最大的一支分流也注入中運河。沂河和沭河則常形成交侵之局。
1938年河南鄭縣黃河因故潰決后,黃水由中牟最終入淮,淮、黃交匯又入洪澤湖,該湖因黃河泥沙沉淀,大部淤平,容量大為減少,又造成運河水量增加[4] 427。由此可知,運河早已不堪重負。要搞好蘇北必先興修水利,而興修水利重點在于導淮。但在當時的有限條件下,尚不可能根治淮河水系,因此加固運堤,確保汛期安全就顯得至為重要。錢正英文章中未提及的為何要及時治理運河的另外一個緣由是幫助民眾度過災荒。自1945年由春入夏以來,蘇皖邊區(qū)遭旱災,到7月間又遭水災,7、8月間又遭蝗災,災民占全區(qū)人口三分之二,進入1946年又遇春荒。為此,邊區(qū)政府從組織災民生產與進行社會救濟兩方面著手[5]。社會救濟所依靠的一個主要手段就是以工代賑,而大規(guī)模的運河修復工程無疑是推行以工代賑的重要平臺。
出于以上原因,邊區(qū)政府決心盡快啟動運河春修工程。就在1946年2月中旬,水利局召開境內運河各汛區(qū)修守員會議,整頓恢復了舊河工組織,并規(guī)定在職人員一律參加此次運河春修工程。邊區(qū)政府還發(fā)布關于興修水利的訓令,并制頒《蘇皖邊區(qū)興修水利暫行辦法》,使運河春修工程有法可依。建設廳將運河分為三段治理。南段從平橋到邵伯長99公里,屬第二行政區(qū)。平橋以上到淮陰雙金閘(鹽河口)為中段,長64公里,屬第五行政區(qū)。北段從雙金閘到邳縣,長135公里,屬第六、七行政區(qū)。三段工程于3月至4月之間陸續(xù)開工,做到領導有方,明確任務,干群協作,攻堅克難,講究效率。在施工過程中,邊區(qū)政府行之有效的動員組織工作隨處可見。如高郵縣界首區(qū)定出修好運堤的辦法:(1)每個小組配備或培養(yǎng)積極分子,起帶頭作用;(2)每晚工友小組開會,進行批評與表揚;(3)發(fā)動競賽,獎勵成績好的;(4)上工前進行半小時教育。中段工程開工后,各級政府提出了“要想莊稼好,運堤先修牢”等口號,使群眾明白,修運堤就是為自己。工友們說:“以前做工,糧食由保長、鄉(xiāng)長領,土方準不準我們不知道,現在由小組長一起算土方,糧食也自己去領,完全是老百姓做主?!北倍喂こ淘谶M行時,干部們將全部工資變換糧食及時供給民夫,同時再三耐心說服教育民夫,使之切實認識到“政府修繕運河,是為人民治理水患”,自覺地訂出做工規(guī)約,又自覺遵守。運河春修工程的推進速度可謂驚人,到6月8日,即全部完工[6]??傆媱訂T群眾近4萬人,用費合法幣8億元。共修復殘破堤岸247處,修筑埽土護岸工程21處,修治閘壩7處,中段并進行拆壩修灘工程,共計用土48.2865萬公方。由于以上工程的完成,使得抗戰(zhàn)期間為敵偽及國民黨部隊毀壞而陷于支離破碎的運河堤頓然改觀,恢復到抗戰(zhàn)前的防水強度。由于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方針,使沿河13縣的15萬災民(連民夫家屬在內)得以安度災荒[7]。
此外,運河水運事業(yè)也初步恢復。1946年4月,邊區(qū)政府所在地清江城內成立永豐運輸公司,擁有拖船4艘、駁船11艘和部分汽車、馬車。輪船每日由清江開高郵來回班。不久,因戰(zhàn)爭而停航的鎮(zhèn)江各輪業(yè)在清江的代辦機構,也相繼恢復了營業(yè),但航班不夠正常,忽開忽停。7月,清江城還首次召開各輪業(yè)公司代表會議,討論恢復交通正常秩序、溝通物資交流、活躍城鄉(xiāng)經濟的有關事宜,并宣布成立航業(yè)公會[8] 88。
正是因為運河對蘇北地方生產生活關系重大,且運河修繕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保護好運河堤壩、維持運河正常通航,可謂邊區(qū)政府和民眾牢不可破的意愿。由此也就能理解遭遇險情時,軍民為何要拼命護堤。這種迫切的心情,高高在上的國民黨要員是無暇體會的。
三、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及對蘇北運河的態(tài)度
蘇皖邊區(qū)的存在和逐步壯大,讓國民黨政府猶如芒刺在背。因為從政治上而言,蘇北離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南京上海地區(qū)不過一江之隔,中共又著力將蘇皖邊區(qū)打造成“民主政治模范區(qū)”,此舉無疑會大大增加對國民黨政府的政治壓力。再從軍事上而言,以蔣介石的軍事戰(zhàn)略,他最為關注山東戰(zhàn)場,但要解決山東,必先拿下蘇北。在國民黨眼中,蘇皖邊區(qū)尤其是蘇北猶如一只“攔路虎”,必欲占之而后快。因此,在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初期,“蘇北實際成為國共雙方全力爭奪的最重要戰(zhàn)場”[9] 384-387。另外,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共領導下的蘇皖邊區(qū)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綜合實力穩(wěn)步增長這一局面,自然是國民黨政府不愿意看見的。對于國民黨而言,如果內戰(zhàn)發(fā)動時間延后太久,就意味著中共解放區(qū)的實力將更加強大,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因此,國民黨選擇在1946年夏初向蘇皖邊區(qū)展開全面進攻,的確會起到打亂邊區(qū)生產計劃、抑制邊區(qū)發(fā)展勢頭的效果。
1946年1月國共停戰(zhàn)協定公布后,國民黨軍隊即在“搶占戰(zhàn)略要點”的密令下,先后占領六合、靖江、泰興、海門等城,此后也從未停止過軍事進攻。5月份以來,何應欽、白崇禧、湯恩伯等國民黨高級將領,更先后往來于徐州、南京、揚州、南通之間,調兵遣將,積極作全面進攻布置。6月中旬,華中形勢異常緊張,國民黨以27個師的大軍,向蘇皖邊區(qū)包圍進犯[10]。7月中旬,國民黨軍對蘇皖邊區(qū)的攻勢,已由長江沿岸的南線擴展至西線(津浦路)和北線(隴海路),激戰(zhàn)全面展開[11]。此時,蘇北早已進入汛期,按照慣例,運河沿線軍民正在組織進行緊張的夏防工程。在軍事優(yōu)先的戰(zhàn)略指導下,國民黨盡可能地混淆視線、消耗邊區(qū)“元氣”,對關系到蘇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水利事業(yè)加以各種破壞。早在運河春修時期,國民黨軍即對在邵伯以南做工的民夫開槍射擊,并用飛機對在寶應做工的民夫掃射。7月以來更對各地運河堤岸作連續(xù)性的轟炸掃射。此后,邵伯一帶的國民黨軍又不斷干擾夏防工作的正常進行。同時,國民黨宣傳機關顛倒黑白,散播謠言,一面在報紙上否認邊區(qū)的水利建設成績,一面又派飛機到高郵上空散發(fā)傳單宣稱:“共軍破壞運堤,沿河一帶受淹” [8]。
面對蘇北運河水位持續(xù)升高危及運堤安全,邊區(qū)政府和周恩來多次要求開啟歸江各壩以泄運河之水的緊急情況,國民黨當局更是置之不理?;春铀迪騺碛袃蓷l出路,一為歸海五壩,二為歸江十壩3。一般原則是“三分入海,七分入江”。歸海五壩不輕易開啟,因為會造成興化、寶應等地的下河地區(qū)泛濫成災。歸江各壩則是每年汛后在歸江河道上筑柴草壩蓄水灌溉,便利通航,汛期再拆壩排洪,自清以來其啟閉向有成例4。但是,早在1946年6月初旬,揚州國民黨當局即曾違例堵塞運河漲水入江之攔江各壩,致使高郵、寶應、興化等縣遭受水患[12]。到8月,運河水勢續(xù)漲,以清江為例:14日水位為8.1米,17日為8.53米,18日即為8.86米,且有續(xù)漲之勢。但只要控制在揚州國民黨當局手中歸江十壩的攔江、褚山兩壩開放,運河漲水入江即可免于成災。但該兩壩雖經邊區(qū)政府一再請其開放,但始終堵塞如故。
同時,東海國民黨當局在淮海地區(qū)堵塞薔薇河,使河水無法暢流入海,從而更加重運河負擔,以致淮海北部及洪澤湖沿岸一帶洼地遭受水濫之災[13]。國民黨這樣做,無非是“以水代兵”,輔助其軍事進攻。但此種行徑與《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里中共領導軍民齊心協力護大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勢必會使其進一步喪失民心。
在全面軍事進攻期間,國民黨軍試圖早日打通運河沿線。在兩淮保衛(wèi)戰(zhàn)中運河是國共雙方軍隊反復爭奪之地。1946年9月15日下午,進犯兩淮的國民黨整編74師58旅在碼頭(淮陰西18里)、楊莊(淮陰西26里)之間,該師51旅在淮陰西南30里的張陳集耀家渡一線配合行動,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過運河。16日飛機轟炸鄉(xiāng)河西堡,將清江市西8里許的大堤炸中,水淹附近許多鄉(xiāng)村[14]。國民黨軍于19日占領淮陰后,21日上午又沿運河東岸南下,中共部隊阻擊于板閘,并于當晚主動撤離淮安城[15]。兩淮的丟失在政治經濟上均有較大影響,而且將中共部隊在蘇北的活動范圍壓迫到沿運河以東的狹長地帶。10月8日,國民黨整編25師攻占高郵,與6日攻占寶應的友鄰部隊會合,打通了運河線[9] 294-299。但事實證明,國民黨的這種“勝利”只是暫時的。
四、中共的應對之策
1946年夏秋之際,蘇皖邊區(qū)的軍事斗爭和防汛斗爭可謂同時進行。對于中共而言,軍事斗爭關乎邊區(qū)存亡,防汛斗爭則關乎民心得失,不能顧此失彼。因此,在殘酷的戰(zhàn)時環(huán)境中,中共和邊區(qū)政府仍時刻注意運堤及沿線群眾的安危,想方設法闖過難關。
首先,在與國民黨的輿論斗爭中爭取主動。中共中央始終關注蘇北地區(qū)的防汛斗爭,通過報紙和廣播,一方面針鋒相對地揭露國民黨試圖通過宣傳挑唆和人為擴大水災從而輔助其軍事進攻的陰謀,另一方面及時報道蘇皖邊區(qū)政府和人民合力抗災的消息,這樣外界就不容易被國民黨的宣傳機器牽著鼻子走。從7月至9月,參加國共南京談判的周恩來在百忙之中又向國民黨反復交涉此事,并轉知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國民黨出于一己之私,不想做實質性表態(tài),更不會做實質性改進,但在道義上畢竟是站不住腳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9月9日的《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雖收不到實際效果,但至少可以讓“聯總”知情,引起對方的同情。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在對外輿論上的上述行動,對蘇北人民的斗爭是一種有力支持。
其次,竭盡全力保住運堤,重點是運河南段,盡可能降低邊區(qū)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7月底,邊區(qū)政府發(fā)布《關于夏季防汛給一、二、五、六、七等專署沿河各縣政府的訓令》。該訓令要求:沿河各級政府必須明確認識運堤夏防工程的重要與緊急,各分區(qū)一律組織運河夏防委員會,要在多地設立水位站以及時掌握水情,為防止特務破壞,沿運各區(qū)鄉(xiāng)須布置民兵站崗放哨,并號召地方技術人員及各級舊河工人員踴躍參加護守堤防、保護農田[4] 319-321。邊區(qū)政府還撥出華中幣1900萬元(合法幣1億2000余萬元),準備修建運河的南、中兩段夏防工程,以保障沿河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6]。因為揚州國民黨當局繼續(xù)阻塞運河歸江各壩,致使運河水勢上漲不已,無法宣泄。截至8月4日,運河南段水位已漲達4.7米,比應防設水位猶高出3.33厘米,而且連日大雨尚有續(xù)漲之虞。為此,蘇皖邊區(qū)建設廳、運河南段工程事務所自8月1日起即進行全線設防,專署頒布“緊急護堤辦法”,同時沿堤各級黨委政府均親自領導群眾全力防守。僅界首至邵伯一段,就設有13個工防棚和氈棚,由3名負有運河工程經驗人員配合江(都)高(郵)護堤大隊,不分晝夜巡邏護衛(wèi)。邵伯以南一段,因常受國民黨軍襲擾,由駐邵伯的新四軍擔任護衛(wèi)[17]。8月23日,國民黨整編25師由揚州仙女廟水陸進兵,分路向邵伯方向聯合進犯,與新四軍連戰(zhàn)數日,于26日潰退[18]。與此同時,運河水勢更加兇猛。周恩來致艾格頓將軍的信中提及,8月24日高郵碼頭水位是5.5米,8月25日是5.7米,實際上后面還曾升至5.86米,給護堤工作造成巨大壓力,出現多處險情。危險期持續(xù)了36天,因防護得法,終于化險為夷。周恩來信中所稱的“軍民團結協作,日夜護堤,搶堵決口”可謂這一時期防汛斗爭的真實寫照。到10月6日,護堤工畢撤防時,共完成工程255段,用費達華中幣1480萬元(當時每元合法幣35元)。其中主要工程有高郵南歸河二壩的加高,寶應、北閘、窯口40里之西堤加高,高郵西堤1200丈石工的搶筑,以及邵伯以南被國民黨軍炸掘段的修建等。等到防泛撤銷時,防委會還發(fā)給治運防泛員以10、11兩個月的薪糧,責成其繼續(xù)護堤[19]。
最后,發(fā)動地方武裝力量保衛(wèi)水利。蘇北運河能夠煥然一新,是邊區(qū)政府和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來之不易。兩淮保衛(wèi)戰(zhàn)以后,中共主力部隊逐漸向蘇北北部乃至魯南地區(qū)移動。上文提及,1946年10月初,國民黨軍已將運河線打通。次年1月10日,國民黨整編74師占領沭陽。至20日,國民黨軍又占領隴海路東段,蘇北全境淪為敵后。運河沿線城鎮(zhèn)雖暫時被國民黨軍占領,但中共廣泛組織游擊隊和民兵保衛(wèi)運河。當時活躍在運河兩岸的有淮陰的黃馭游擊隊,淮安的保田隊,江都的萬國林游擊隊[19]。民兵方面,僅從10月至11月,興化、寶應、高郵等地民兵就對國民黨軍和“還鄉(xiāng)團”造成相當的殺傷并形成有效的威懾。如10月25日,高郵縣下面的界首區(qū)民兵逼退草庵等國民黨軍的六處據點,恢復運河東側農村200方里[20]。在此情形下,國民黨方面實際上很難真正控制運河全線。
五、結語
通過深入解讀《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可以明白蘇北地區(qū)是一個典型的“水利社會”,誰能較好解決“水”的問題,誰就能得到民眾的認同,其中運河的治理又是一大關鍵。蘇皖邊區(qū)政府利用抗戰(zhàn)結束后難得的相對和平之機,采取各種措施,促使邊區(qū)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對國民黨造成很大的政治壓力。邊區(qū)政府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先行修復好戰(zhàn)爭時期受損嚴重的蘇北運河,將其牢牢掌握于自己手中,如此不僅起到保生產、通航道、安民心的作用,而且在軍事上也有很高的價值,在戰(zhàn)時能避免邊區(qū)被分割為東西兩半。對此,國民黨想必也是心知肚明,大為惱火,所以才會在運河的春修和夏防工程期間屢屢加以破壞,并在汛期時違反歷史慣例,始終不開啟運河歸江各壩,同時又在軍事上極力爭奪運河沿線。就在周恩來致函艾格頓將軍不久,國民黨軍占領“兩淮”,一度使中共軍隊陷入被動局面。但這樣的“勝利”沒有維持多久,次年5月被全殲于孟良崮的國民黨整編74師恰是當年在蘇北驕橫一時的王牌主力軍。接下來的淮海戰(zhàn)役,蘇北人民踴躍支前,幫助中共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啟示后人:哪怕是在面臨敵強我弱、軍事斗爭壓力極大的全面內戰(zhàn)初期,中國共產黨仍做到將軍事斗爭和防汛斗爭相結合,保衛(wèi)運河水利成果,盡可能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這一舉動是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本質特征的具體表現。為人民謀幸福、與人民風雨同舟,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實踐中形成的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是國民黨單純的軍事進攻所無法戰(zhàn)勝的。同時,這一時期運河治理所獲得的寶貴經驗也為新中國成立后運河徹底“舊貌換新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恩來致“聯總”艾格頓將軍函(標題為筆者自擬).1946年9月9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U143-1-192-2.
[2]? 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等.學習研究周恩來文萃[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3]? 周恩來.周恩來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4]? 朱耀龍,柳宏為.蘇皖邊區(qū)政府檔案史料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5]? 淮陰市水運史編寫組.淮陰市水運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6]? 蘇皖民主政府組織生產救濟,百萬災民渡過災荒[N].人民日報,1946-05-26.
[7]? 江蘇省淮陰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功逾神禹——淮陰市建國后水利建設專輯(淮陰文史資料第10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8]? 蘇皖建設廳負責人談運河春修夏防情形,我備經阻撓完成春修工程,蔣軍倘仍破壞則應負全責[N].人民日報,1946-08-15.
[9]?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0]? 張鼎丞將軍發(fā)表談話,華中形勢異常緊張,國民黨大軍集結不斷侵犯解放區(qū),我已忍無可忍將堅決的自衛(wèi)反擊[N].人民日報,1946-06-22.
[11]? 蘇皖我軍英勇反擊,蔣軍萬余放下武器[N].人民日報,1946-07-24.
[12]? 顛倒是非乃國民黨宣傳慣技,蘇北泛區(qū)視察欺騙破產,英法等外記者咸稱此行毫無結果[N].人民日報,1946-08-20.
[13]? 國民黨堅不開壩陰謀昭然,運河續(xù)漲部分地區(qū)成災[N].人民日報,1946-08-26.
[14]? 淮陰城郊發(fā)生激戰(zhàn),進犯蔣軍死傷累累,我擊落美式蔣機兩架[N].人民日報,1946-09-22.
[15]? 淮北游擊隊活躍,殲滅蔣軍五百余,新四軍主動撤離淮安城[N].人民日報,1946-09-26.
[16]? 配合軍事進攻企圖水淹蘇北,蔣機狂炸運沭河堤,蘇皖政府撥巨款修建運河夏防[N].人民日報,1946-08-15.
[17]? 國民黨堵塞運河歸江各壩,運河水勢不斷上漲,我沿堤黨政人員親率群眾加緊設防[N].人民日報,1946-08-08.
[18]? 新四軍英勇保衛(wèi)邵伯,斃傷進犯軍兩千余人[N].人民日報,1946-09-06.
[19]? 華中完成運河搶修,戰(zhàn)勝秋泛二十五縣豐收,現人民武裝紛起保衛(wèi)水利[N].人民日報,1946-11-24.
[20]? 游擊武裝到處反擊,天津附近我攻克彈藥庫三處,蘇中運河東側一月殲敵數百[N].人民日報,1946-12-10.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