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樑
美麗的大抄家
長沙理工大學的鄭延國教授,多年來在各地發(fā)表文章,經(jīng)常有遠至香港的。當年讀港報而愛之,保存了多頁剪報。2019年5月,我在溫州參加研討會得遇鄭教授,不勝驚喜。自此有了交往,讀其文章和專著,就更感親切了。鄭教授的幾部論著多與翻譯學相關(guān),對錢鍾書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常有精辟的闡釋和發(fā)揮。原來他以錢氏的“隔代弟子”自居,力傳老師的芬芳。所謂“隔代弟子”,有這樣的背景:鄭延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學院外語系,而錢鍾書先生于1930年代擔任“國立師范學院”即“湖南師范學院”外語系首任系主任。雖然未曾親炙錢師,鄭延國卻為學向錢看,故自稱為“隔代弟子”。
鄭延國1990年開始研究錢師之學,其文章先后收進《翻譯方圓》(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和《瀟湘子譯話》(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等書。他2020年完成《“系主任”錢鍾書》專著后,繼續(xù)發(fā)揚錢學,特別是錢老的譯學。我閱讀此書,獲益之余,寫了一篇《讀錢鍾書譯論“鄭箋”筆記》(《書屋》,2020年第六期),不料,2022年印行的《清詞麗句必為鄰》一書,又有七篇文章講錢鍾書,再論及其翻譯。我與延國兄互為“知音”,他評論、點贊我的書和文;我再撰文章,是讀《清詞麗句必為鄰》一書的若干心得,與錢鍾書的譯學有關(guān)。
延國兄一直默默向“錢”看,看盡錢老師所有關(guān)于翻譯的文字。在2022年之末,延國兄奮力完成這本《錢鍾書翻譯理論與實踐》,洋洋十五萬言。錢鍾書論翻譯的大塊文章是《林紓的翻譯》一文,其他的言說都散落在不同的論著里。延國兄來個大搜索,在錢鍾書文字的大觀園中,不管是什么館什么院什么村,一一查抄,把《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寫在人生邊上》《寫在人生邊上的邊上》《槐聚詩存》《人·獸·鬼》以及《錢鍾書英文文集》等著述和書信里面關(guān)于翻譯的奇花異卉、金碎玉屑、吉光片羽,通通都抄出來,真是個“美麗的大抄家”。
錢氏譯學亮點:“化境說”和“反勝原作論”
如延國兄自己所說的,“爬梳剔抉,孜孜矻矻,經(jīng)營多年,發(fā)現(xiàn)其中……閃光發(fā)亮的精彩翻譯理念,甚至還包括許多令人耳目為之一振的翻譯實例”,經(jīng)營的結(jié)果就是我們眼前這部大書。對一粒粒玉屑、一片片翠羽,延國兄照亮之,框鑲之,并串聯(lián)之,于是有了脈絡(luò),有了年代先后次序。鄭教授把錢鍾書的翻譯理論分為三個時期:
錢氏早年的理論涉及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翻譯標準等,其中“免譯性”“抗譯性”“翻譯學”的提法均屬首創(chuàng),譯作“反勝原作”的理念亦在這一時期初顯端倪。中期的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標榜翻譯的最高理想或曰最高標準即“化境”,同時對譯作“反勝原作”的說法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晚歲的理論涵蓋面更廣,有對翻譯歷史的評論、對詩歌翻譯的判斷、對翻譯策略的探討等。
鄭延國最重視的錢老師譯學理論,是上面說的“化境說”和“反勝原作論”。關(guān)于“化境說”,錢鍾書這樣解釋:“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p>
本書第十三則引了這段話,接下來,鄭兄做了詳盡的注解,補充了一些自己的觀點。關(guān)于“反勝原作論”,錢鍾書以實際例子來詮釋,茲引述如下:
Edward Fitzgerald英譯波斯醹醅雅(Rubàiyàt),頌酒之名篇也,第十二章云:坐樹蔭下、得少面包、酒一甌、詩一卷、有美一人如卿者為侶(and thou)、雖曠野乎、可作天堂觀、為世傳誦。比有波斯人A.G.ETessam-Zadeh譯此雅為法語,頗稱信達,初無英譯本爾許語,一章云:倘得少酒、一清歌妙舞者,一女便娟,席草臨流,便作極樂園主想、不畏地獄諸苦惱耳。又一章云:有面包一方、羊一肩、酒一甌、更得美姝偕焉,即處荒煙蔓草而南面王不與易也(Vaux mieux que dun empire être le Souverain),乃知英譯剪裁二章為一、反勝原作……
才高超過八斗、通曉七種語言的博學鴻儒錢鍾書,一言足為天下釋。以上舉例析評“反勝原作”的譯文,頗為詳盡,實在難得,我當然要盡量引錄。
鄭延國有如“魚虎”(kingfisher),金睛火眼在錢著的文字水域中搜尋,一發(fā)現(xiàn)獵物,就啄而獲之,得魚如采明珠、如拾翠羽,珍而重之,一一注而釋之。漢朝的鄭玄箋釋儒家經(jīng)典,當代的鄭延國箋釋錢鍾書的譯學金句。我們的錢學“鄭箋”如何精到地運作,讀者諸君請開卷暢讀。
論嚴復“信達雅”:“信”一足矣
中國現(xiàn)代的翻譯理論,以嚴復的“信達雅”譯事三難說最受重視,其說影響深遠,詮釋者極眾。我對嚴復的說法不能茍同,認為“信達雅”三者之中,“信”一足矣,最多可加上“達”。此話怎講?請聽我道來:如果原文的長句繁復夾纏,而譯者“忠信”地直譯,則必導致譯文難讀難懂,在這樣的情形,我們可運用余光中的拆解重組法來對付原文,務(wù)使譯文暢達易解;這樣的譯文意思是“通達”了,但對原文的句式而言,已違反了“信”的原則。至于“雅”,我認為這顯然是“蛇足”。原文修辭典麗優(yōu)雅,譯文自然要“信實”地典麗優(yōu)雅;原文用詞俚俗粗鄙,譯文如果顯得典麗優(yōu)雅,則哪來的“信”呢?
1984年,我發(fā)表《麗典·可樂·美酡露——“雅譯”漫談》一文,頗得譯界重視,多獲轉(zhuǎn)載。此文商榷嚴復的三難說,并指出翻譯之“雅”,可在一種特別的翻譯中體現(xiàn)出來:把外文平平無奇的一詞片語“雅譯”為音義俱佳的中文。我舉的諸多例子包括把Coca-Cola翻譯為“可口可樂”,把reading room翻譯為“麗典室”,把酒名Mateus Rose翻譯為“美酡露”,如此等等。楊全紅教授青睞此文,把里面的很多論點和實例都引進他2009年出版的《高級翻譯十二講》一書。
我對這種“雅譯”興趣濃厚,近年發(fā)表幾篇譯論,繼續(xù)講這種“依音創(chuàng)義”的翻譯。對此我不禁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對嚴復“雅”說的商榷、否定和轉(zhuǎn)化,饒有學術(shù)上的創(chuàng)意。直到現(xiàn)在閱讀鄭兄這本書稿,才知道自己淺陋,野人獻曝而已。錢鍾書對嚴復的“雅”說早有批評,本書引述錢氏以英文撰寫的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一文(發(fā)表于《中國評論周報》1934年第7期),文中錢鍾書稱:“What Yen Fu calls good style(譯文的“雅”的風格)is something ornamental and adventitious,something superadded and not organic to the matter of the original work.”。這句話的意思是:嚴復所謂的“雅”是裝飾性的、偶發(fā)性的,是加添的,非原文本身的有機部分。錢鍾書列舉例子,滔滔論之;鄭延國同意錢說,認為“嚴復的‘雅無疑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做法”。一向為人為文仁厚的延國兄,秉持“同情理解”的態(tài)度,認為嚴復的“雅”說“是被他之前的不少翻譯家倒逼出來的,他本人何嘗不知”。
“化境說”實踐范例及其品評
本書分上、下編,內(nèi)容共有七十六則。上編七十一則為錢鍾書的翻譯理論以及作者鄭延國的箋注,是書的主體。其中《林紓的翻譯》的內(nèi)容最為豐富,鄭延國把這篇長文截為十五則,呈現(xiàn)并注釋錢氏譯論的種種閃光觀點。每一則都有標題,光看標題,就知道涉及的翻譯理論有多廣有多深,多么有“誘人”閱讀的趣味。我恨不得這里一一寫下對錢論和鄭箋的贊嘆和心得。下編有五則,乃錢鍾書“外譯中”和“中譯外”的部分譯例以及鄭延國的品評。下編給予我的閱讀趣味同樣盎然,甚或過之。這些譯例足見錢鍾書譯文之美,我們還可以把諸多譯例當作雋語格言來欣賞。試舉三例如下:
1.Next dreadful thing to battle lost is a battle won.(英國軍事家、政治家威靈頓語)
錢鍾書翻譯:“戰(zhàn)敗最慘,而戰(zhàn)勝僅次之?!?/p>
2.You could 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for other waters are ever flowing on to you;Into the same rivers we step and do not step;we are and are not.(古希臘哲學家語)
錢鍾書翻譯:“重涉已異舊水,亦喪故我;我是昔人而非昔人,水是此河而非此河?!?/p>
3.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出自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錢鍾書翻譯:“嗔罵,嬉笑,啼泣,各態(tài)咸宜,七情能生百媚?!?/p>
對著以上譯例,鄭延國評曰:
原文不是蘊含哲理的雋語,便是抒發(fā)情感的秀句,均源于名家高手的筆下,吟誦一過,頓覺其味無窮,沁人肺腑。這樣的原文無疑應(yīng)從譯“味”處發(fā)筆,以重新創(chuàng)作的方式再現(xiàn)原文的意味?;诖耍X鍾書揮斤運斧,果然將原文翻轉(zhuǎn)得跌宕多姿,井然有致。原文深刻的寓意無不在新的表達方式中被闡發(fā)得纖毫畢肖、淋漓盡致。如例3,將“Whom every thing becomes,……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簡化作“各態(tài)咸宜,七情能生百媚”,真可謂“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譯文輕清婉轉(zhuǎn),玉潤珠圓,甚至“漢化”至極,但與原文一一比對,又令人覺得無一字無來歷,完全達到了錢鍾書自己所說的“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換句話說,譯本對原作應(yīng)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來的東西。
錢鍾書“化境說”的實踐范例在這里得到了精當?shù)钠吩u。
集片片翠羽而成孔雀裘
鄭延國這本書是窮年累月銖積寸累、真積力久的成果。他是英語系的教授,優(yōu)秀的家學淵源加上聰穎勤奮,中國文學底子深厚,寫起文章來旁征博引,議論得心應(yīng)手,文筆則洗練暢麗,很多則的解說可當作學術(shù)小品來欣賞。
我與延國兄是通過錢鍾書研究而認識,繼而開始交往的:2019年5月在溫州召開的有關(guān)翻譯的研討會,討論的重點是錢鍾書的翻譯。研討會附設(shè)新書發(fā)布會,發(fā)表的是研討會主持人楊全紅的《錢鍾書譯論譯藝研究》,楊著由其博士論文大加修訂而成。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博士論文,再經(jīng)過多年增益“打磨”,才竟全功而有此書。此書對錢氏譯論和譯藝的論述全面而精彩。我欽佩之余,寫了書評大力推薦?,F(xiàn)在我也要大力推薦鄭延國這本大著,兩本書都是研究錢鍾書譯學的必備讀物。
錢鍾書是文化昆侖、文化英雄,錢學已成顯學。錢鍾書的博厚著作,不見得沒有敗筆,其翻譯不見得沒有瑕疵——《文心雕龍》的《指瑕》篇謂“古來文才……鮮無瑕病”,我曾有《錢鍾書偶爾也會“打瞌睡”》一文(載于《南方周末》2022年9月1日),指出其對濟慈(John Keats)一個語句的誤譯。但其譯論與譯作已是中國現(xiàn)代譯學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鄭延國在本書中引翻譯家羅新璋的話:“有文章稱,不懂錢鍾書,是國人的悲哀;同樣,不識錢氏譯藝談,也是譯界的不幸。錢氏的譯論與譯文,以少少勝多多,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舉一反三?!比舴菍ζ湔嫘呐宸?,鄭延國不會花費巨大心力氣力撰寫此書。
現(xiàn)代中國深受西方強勢文化影響,西方的文化藝術(shù)理論往往術(shù)語繁多、分析入微,有把理論科學化的傾向??茖W化自有其好處,但翻譯說到底是藝術(shù)多于技術(shù),翻譯的佳妙往往存乎一心,也感乎一心。錢鍾書的翻譯論評鞭辟入里,其理論則可大而化之,“化境說”正如此。
說回楊、鄭二書,它們各有千秋。楊全紅是“蜜蜂”,采集相關(guān)錢學或非錢學資料,可說“無花不采,吮英咀華”;采集后分綱析目,建構(gòu)一幅“蜂蜜”品類系統(tǒng)圖,讓觀者得覽其“蜂蜜”體系。鄭延國的取徑不同,他是孔雀翠羽的序列人,雀屏的一枚枚翠羽依序排列,開屏時壯觀,片片枚枚的翠羽編織成錦裘時井然有序,讓觀者把孔雀裘的燦麗紋理看個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