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綺冰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合生涯教育,將喚醒生涯意識、描繪生涯愿景、引導生涯探索、促進生涯成長等教學活動融入思政課堂,對于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和提升思政學科育人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以融合生涯目標,喚醒生涯意識;整合內外資源,描繪生涯愿景;活化教學方法,引導生涯探索;建構多元評價,促進生涯成長四個維度,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涯教育;活動型課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生涯教育主要從價值觀、個人興趣、技能素養(yǎng)等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有清晰的認識和合理的規(guī)劃[1]。在新一輪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全國多個省份進入“3+1+2”的高考新模式,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滲透生涯教育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融合生涯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處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各方面不夠成熟,時代發(fā)展的感知和把握比較薄弱,自主實踐和自我規(guī)劃能力欠缺,同時又受困于理論知識學習和高考備考的壓力之中,不少高中生對未來發(fā)展方向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感到迷茫。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結合具有時代意義和國家發(fā)展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奮斗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同時,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對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加明確的方向,從而全面提升適應能力、選擇能力和規(guī)劃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提升思政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升學和備考的壓力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更側重理論知識灌輸和應試技巧教授,不少學生認為政治課高深而虛無、乏味且無趣,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效迫在眉睫。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緊密相連,將真實生活與理論知識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引人深思的議題下,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在聆聽生涯講座、進行生涯規(guī)劃、對話生涯榜樣、開展職涯體驗的教學活動中,關注了解社會并不斷思考明確自身發(fā)展的道路[2]。思想政治課變得更有溫度,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提升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實效和鑄魂育人的價值。
二、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融合生涯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融合生涯目標,喚醒生涯意識
學生具有強烈的生涯意識,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中,是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課順利開展的前提。從現實情況來看,不少高中學生生涯意識薄弱,其原因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第一,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大一部分學生片面重視學習成績,忽視生涯教育對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稚氣未脫、心智未熟的高中生習慣依賴父母,習慣被安排被規(guī)劃,獨立進行生涯規(guī)劃和管理的能力非常薄弱。兼之高中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和專業(yè)方向未來前景認知非常模糊。第二,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不少高中教師認為思想政治課主要是理論知識講授和應試技巧培訓,缺乏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教學觀念[3]。因而,對于生涯教育融合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差,認為生涯活動不重要或者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忽視生涯意識的培養(yǎng)。第三,不少學校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也缺乏系統規(guī)劃和充分落實。生涯教育課程缺乏整體系統的安排,缺乏對相關教師專業(yè)生涯指導的培訓,鮮少甚至沒有開設生涯課程。不少學校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開展流于形式,學生反應平平。
在融合生涯教育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中要注重結合核心素養(yǎng),喚醒生涯意識?;诤诵乃仞B(yǎng)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建設是新課改的關鍵。在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中,教師應當提前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融合生涯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內心深處激發(fā)重視生涯發(fā)展、完善自我認知、進行生涯規(guī)劃、提高生涯能力的生涯意識。與此同時,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開展親歷社會實踐的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親歷中自主認識到生涯規(guī)劃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真正從內心深處喚醒生涯意識。比如:在講授統編版教材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綜合探究時,將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融合生涯目標,從生涯榜樣的角度展示脫貧攻堅帶來的發(fā)展進步,明確貫穿其中的是社會責任。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密不可分,要把個人的奮斗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因此,設置“對話生涯榜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與福建新農人農業(yè)有限公司三名創(chuàng)始人:肖貞芳、賴斌、傅橋面對面對話交流,聆聽龍巖籍高校畢業(yè)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領家鄉(xiāng)脫貧致富的故事。在真實的對話訪談中,學生親歷體驗了“榜樣”的生涯發(fā)展歷程,更深切地體會到實現人生的價值與社會發(fā)展進步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要通過努力學習和艱苦奮斗,與時代和國家同頻共振,從而在內心深處自覺喚醒生涯意識。
(二)整合內外資源,描繪生涯愿景
生涯愿景是學生綜合自身的興趣愛好、人生追求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做出的職業(yè)生涯的決策。這個決策既包括長遠總體的生涯規(guī)劃,也包括眼前具體的生涯規(guī)劃。生涯愿景能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內生動力,是學生成長的航標,也是提升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課實效的要求。引導學生描繪生涯愿景需要整合內外教學資源,依托多樣的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包括內部教學資源,主要為教材資源;外部教學資源,主要為社會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當前高中整合教學資源服務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學資源僅僅局限于課本理論知識,對課本外的社會資源挖掘廣度不夠。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為思想政治課提供了廣闊的資源支撐,但是當今高中思想政治課對社會資源的挖掘應用的范圍偏窄。同時對于社會資源挖掘的深度也不夠,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社會資源更多地用于說明和佐證課本理論知識,很少去想對于學生生涯目標和生涯規(guī)劃有何益處[4]。第二,對內部教學資源的挖掘深度不夠。不少教師認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可利用的資源不足,涉及生涯教育的內容不多。第三,在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內外資源呈現生涯教育內容、支撐生涯教育活動的應用效果較差。
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課將社會大課堂與思想小課堂緊密相連,一方面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思想政治課中,教師應當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挖掘教材中可用于生涯教育的內容,尋找與學生融合共通的結合點。在課程中注重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理想信念、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式、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提升正確生涯決策的能力。另一方面,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課應當注重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國情和社會經濟狀況,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而適應社會生活和人才市場的變化發(fā)展。在思想政治課中,教師應當充分深入挖掘社會資源,在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營造啟人深思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合理定位自我、準確評估機會、適時轉變方向,適時制訂和調整個人的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比如:在講授統編版教材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四課第二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整合教材關于中國夢的理論知識并結合紀錄片《筑夢北斗》和北斗航天人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分析北斗衛(wèi)星的研制成功離不開哪些要素、思考青少年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成為逐夢繼承人,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描繪生涯愿景。
(三)活化教學方法,引導生涯探索
生涯探索包含對內在自我認識和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探索,是科學進行生涯規(guī)劃的基礎和前提。當下,不少學生反應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生涯探索獲得感低,其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課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和應試技巧的講解,大部分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根據傳統課堂教學這一前提設置,采用比較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5]。從而導致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開展效果并不理想,學生感覺政治課高深虛無、枯燥乏味。第二,高中政治課程時間限制。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時間緊張,高一一周只有兩節(jié)新課、高二和高三五至六節(jié)新課,同時教材教學任務繁重。迫于備考和升學的壓力,采取傳統課堂講授方式,難以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第三,不少教師自身經驗不足,駕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生涯探索的能力不足。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很大一部分高中思政課教師由于缺乏系統的生涯指導理論知識、生涯指導實踐經驗薄弱、未能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涯經歷,導致高中政治課中對學生的生涯探索指導不力[6]。
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強調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生涯探索的體驗過程??梢岳靡韵聨追N方法:第一,情境體驗法。創(chuàng)設富有時代氣息的情境,鼓勵學生扮演生涯角色。讓學生站在生涯角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體驗生涯角色的情感和選擇,從而在生動親切的情境中進行思考決策,為今后生涯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案例教學法。選取典型案例,以旁觀者身份分析典型案例,從中尋找生涯成長的有益啟示??梢詴嬲故镜湫桶咐?、邀請生涯榜樣開設講座,通過分析典型的案例,更加全面具體地了解社會發(fā)展,反思自身優(yōu)勢劣勢,為之后的生涯成長指明方向。第三,研究性學習法。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確立研究性生涯議題,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在生涯體驗和研究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了解生涯發(fā)展環(huán)境,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生涯發(fā)展的能力。第四,實踐親歷法。為學生提供生涯場所,讓學生在親歷生涯的實踐中,領悟理解相關知識,了解生涯角色的社會需求和素養(yǎng)需求,為今后的生涯成長積累寶貴的經驗。
(四)建構多元評價,促進生涯成長
在應試教育階段,不少高中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學的評價標準單一表現為學業(yè)成績。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盛行,不少學生重視刷分提成績,認為生涯成長的相關知識無用,不愿意將時間花在相關知識的學習上。高中的教學評價體系單一,忽視生涯教育或者僅僅將生涯教育作為將來大學選專業(yè)的途徑和手段。這種學習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生涯成長構成極其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學生的生涯認知比較模糊。不少高中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未來就業(yè)的方向和專業(yè)情況了解模糊,當面臨選科和選專業(yè)時感到迷茫和無措。第二,學生的生涯管理能力薄弱。不少高中生自我發(fā)展的規(guī)劃能力欠缺,面對復雜情況時自我應變能力薄弱,難以選擇甚至害怕去做選擇[7]。第三,學生的生涯實踐能力欠缺。高中生專注自律地落實目標、實現規(guī)劃的實踐和能力比較薄弱,不少學生在實現人生目標的規(guī)劃中半途而廢、難以堅持。
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片面關注學業(yè)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生涯成長,偏離了教育和學習的意義。在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生涯表現,構建多元的學習評價體系[8]。第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制訂評價標準。新課標強調了高中階段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在實施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型課程的過程中,應當將核心素養(yǎng)結合生涯教育的內容,細化為自我認知、社會認知、規(guī)劃意識、規(guī)劃能力、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分析能力、道德品質、責任擔當等評價細則,突破傳統的單一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第二,多元主體交互評價。以往的學習評價體系,學生處于被動被評價的地位,嚴重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也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在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中,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既包括學生也包括老師。評價環(huán)節(jié)不是單向的而是交互的,包含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反思和師生互評。
結束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過程。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合生涯教育,將喚醒生涯意識、描繪生涯愿景、引導生涯探索、促進生涯成長等教學活動融入思政課堂,對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構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融合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黃天中.生涯體驗:生涯發(fā)展與規(guī)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彭繼順.體驗式學習與有效性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18):34-35.
[3]鮑宇超.思想政治課的議題式教學研究[J].社會科學前沿,2018,7(8):1268-1271.
[4]韓喜平,王曉陽.論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68-71.
[5]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生涯教育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2(4):64-66.
[6]殷倩倩.思想政治課滲透生涯規(guī)劃的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2019(11):17-19.
[7]李閃莉.依托思想政治課開展職業(yè)生涯教育的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7):16-17.
[8]余豐玉.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