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樂 朱怡紅 馮永剛 王永麗
摘 ? 要:挖掘芬蘭學制成功的秘密需要梳理其學制的變革并總結其現(xiàn)行學制的特點。回顧芬蘭歷史,其學制經歷了探索期、發(fā)展期、成熟期和深化期,當前由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普通高中與職業(y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構成。芬蘭學制的優(yōu)點在于獨特的基礎教育設置、多維的學生支持體系、公共資金扶持下的各級教育、每個教育階段的高度自主權和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芬蘭學制需要解決教育系統(tǒng)預期目標未能充分實現(xiàn)和教育不公平性有所增加的兩大問題。
關鍵詞:芬蘭學制;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彈性學制;免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7.003
一國的學制變革反映出政府根據(jù)國家需要調整各階段教育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本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過程。芬蘭地處北歐,國家小,人口少。2000年前罕有人注意到這個小國的教育狀況,然而隨著芬蘭學生在PISA測試中大放異彩[1],芬蘭教育開始吸引世界各國的目光。2021年8月1日,芬蘭《義務教育法》(The Act on Compulsory Education)生效[2],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了解芬蘭的學制變革,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不斷向公平與卓越邁進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一、 芬蘭學制的歷史變遷
為適應不同時期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zhàn),芬蘭長期堅持對學制改革進行積極探索,確保本國學制與時俱進。
(一)探索期(1917—1967年)
在國家獨立前,芬蘭的小學是四年制。隨著國家獨立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芬蘭開始注重培養(yǎng)高素質的公民。1921年的《基礎教育入學法》將小學由四年制改為六年制,并規(guī)定所有兒童都必須接受至少六年的基礎教育[3]。1970年代以前,芬蘭初等教育實行根據(jù)不同教育對象規(guī)定不同受教育權利的雙軌制。此時的芬蘭教育體系強化社會分層,學生在四年級(11歲)結束后即面臨分流。約25%的學生在四年級結束后離開小學,進入以私立為主的文法學校,讀五年初中和三年高中,學習理論知識和進行多語言訓練,為從事腦力勞動做準備。這類學生大多來自社會中上層家庭。另外約75%的學生在小學讀六年,畢業(yè)后可以進入以公立為主的公民學校,繼續(xù)學習三年后可申請進入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習應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未來從事體力勞動[3] 146。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盡管芬蘭仍屬于農業(yè)社會,但其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明顯。落后的教育系統(tǒng)無法滿足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芬蘭教育政策開始由保守落后向教育公平化改革邁進。1946年的第二屆教育改革委員會,試圖顛覆傳統(tǒng)不公平的教育體制,推行為所有學生提供1-8年級學校教育的綜合學校模式[4]。但因遭到諸多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反對,這一模式未能付諸實踐。
1958年,芬蘭制定了《基礎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Act),規(guī)定基礎教育包含六年小學和兩年初中。1959年,教育校務規(guī)劃委員會建議芬蘭未來的義務教育應當以九年的市立綜合學校作為基礎,并且依循下列結構創(chuàng)立:其一,一到四年級的教育必須普及于所有學生;其二,五至六年級將構成“中等學?!保╩iddle school),讓學生可以專注于實踐科目或者外語;其三,七到九年級將設置三種類組:職業(yè)與實踐、一般外文組、主修雙外語組[5]。至此,產生了九年義務教育體系的雛形。
1960年,第三屆教育改革委員會成立,進一步提倡推行綜合學校模式,主張為所有學生提供1-9年的學校教育。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huán)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1963年,議會做出決定,徹底改革芬蘭傳統(tǒng)雙軌制的基礎教育體系,將公民學校和文法學校融合,在全國構建統(tǒng)一的綜合學校體制。20世紀60年代,芬蘭主要進行的是面向基礎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委員會極力推行綜合學校體制改革。但在1968年以前,關于綜合學校體制的改革并未以法案的形式得到落實。
(二)發(fā)展期(1968—1983年)
1968年,隨著芬蘭《學制法案》(Act on School System)的頒布,文法學校成為歷史,綜合學校時代開啟。該法案提出,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再分流,而是為所有學生提供九年制基礎教育。其中,小學階段學制六年;市民學校和初中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初中教育階段,學制三年。普通高中自成一體,分為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職業(yè)學院升級為大學教育的一種。普通高中畢業(yè)的學生可選擇傳統(tǒng)的大學,也可選擇職業(yè)學院[6]。該法案要求市政當局為所有學生提供接受公共資助的平等的高質量基礎教育的機會,而不論年齡、經濟狀況、性別或母語。這項新的立法與公平原則一起,強調提高整個國家公民的學習質量和教育水平[7]。然而這項改革直到1972年才正式開始實施,到1977年才全面落實。綜合學校體制改革,在教學層面,將小學和中學納入一個系統(tǒng),聯(lián)結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利于學業(yè)的銜接和教師對學生的跟蹤培養(yǎng)。在社會層面,將分流年齡延后至16歲,畢業(yè)生的經濟和社會機遇也得到普遍改善。同時,綜合學校體系消除了種族、地位、語言、家庭收入對少年兒童教育水平的影響,打破了分流制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開始向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目標邁進[4] 19。
公立學校的10年級采取志愿制,是為了協(xié)助那些尚在學習道路上猶豫不決、不知完成義務教育后將何去何從的學生[5] 42。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學生可以決定是升入高中,還是在綜合學校再讀一年(10年級)[8]。芬蘭教育政策的制定基于平等理念,希望讓所有人都能出于個人選擇參與后期的中等教育。政府也試圖提升義務教育結束后的升學率。為了使特殊群體也能接受平等的教育,1983年的《綜合學校法案》規(guī)定殘疾學生也包括在義務教育范圍內,由此特殊教育迅速發(fā)展起來[6] 166。
(三)成熟期(1984—2001年)
為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綜合學校改革,改革初期,芬蘭允許綜合學校7-9年級將學生按照能力和興趣差異進行分組,開展初、中、高三種等級的教學。其中,初級相當于傳統(tǒng)公民學校的教學,高級相當于傳統(tǒng)文法學校的教學。這意味著接受高級教學內容的學生進一步接受更高階段的普通教育或職業(yè)教育的可能性更高,而接受初級教學的學生這種可能性較小。這使綜合學校內部實際上仍然存在“雙軌制”。相關調查指出,綜合學校將學生按能力分組,實際上固化和加劇了芬蘭不同地區(qū)、社會階層及性別之間的不公平。那些接受初級教學內容的學生,多為偏遠地區(qū)、社會經濟背景較差的學生。因此,允許綜合學校高年級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本質上與改革的初衷相違背[9]。在各方關注與努力下,高年級階段逐步取消了對學生進行能力分組的做法,破除了內部的“雙軌制”。
芬蘭的高中曾實行三年統(tǒng)一學制。1994年,《高中學校課程框架》規(guī)定,高中基本學制仍為三年,但學生可以選擇用兩年、三年或四年完成高中學業(yè),而不需經過教師或校長的批準。有些學校,學生只要理由充足并得到校長的批準,甚至可以將高中階段的學習延長到五年[8] 88。這種彈性學制,旨在充分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有利于每個學生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學習進度。此外,《高中學校課程框架》還正式提出,在普通高中普遍實行“不分年級、不分班級”的教學組織方式。高中學業(yè)完成時間不再局限于三年,高中的留級或重讀制度隨之被廢除。1998年,不分年級制正式寫入《普通高中教育法》(Upper-secondary General Education Act),明確規(guī)定所有高中都應采納不分年級制。自此,不分年級教學模式在芬蘭普通高中正式確立[10]。同年,新修訂的《基礎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Act)規(guī)定,只要是永久居住芬蘭的兒童,都要接受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從7歲入學開始到9年級或自愿額外加讀10年級結束,孩子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要保證孩子履行這一義務,而地方當局要負責為居住地的學齡兒童免費組織基礎教育[6] 167。此時芬蘭的義務教育只包含了由綜合學校提供的9年(或10年)基礎教育,學前教育與高中教育尚不在義務教育之列。
20世紀70年代以來,芬蘭義務教育經歷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則相對緩慢。80年代,高中教育開始迅速發(fā)展[11]。90年代,為了提高職業(yè)教育的質量、普及度及社會地位,芬蘭政府借鑒歐洲其他國家的經驗,開始在已有的大學教育體系外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即多科技術學院或職業(yè)大學。于是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芬蘭成立了。1995年,《多科技術學院法》(Polytechnics Act)確立了多科技術學院的地位,至2000年,所有多科技術學院都被政府批準為永久的法定機構,和大學一起構成了芬蘭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擴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至此,芬蘭高等教育的雙軌制正式確立,不僅為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和人才市場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適應個體、學術和勞動力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了可能。
2001年,芬蘭開始為6周歲的兒童提供一年學前教育,與早期教育一起,共同構成了芬蘭的學前教育體系。1973年,《兒童日托法案》(Child Day Care Act)從法律層面強調日托中心(Day Care Center)和教育部門、社會福利部門的合作,但由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經濟危機,一直推遲到2001年才全面實現(xiàn)。這時,90%的6歲兒童能接受學前教育,大多數(shù)學前教育由日托機構完成,綜合學校會向 15%的適齡兒童提供學前教育[6] 167。
至此,芬蘭形成了由學前教育、九年綜合學校、普通高中與職業(yè)學校(包括學徒式培訓)、高等教育構成的學制體系。
(四)深化期(2002年至今)
2007年底,芬蘭開始對高等教育進行近50年來最大的改革,重新構建高等教育體系。通過院校合并,精簡學校數(shù)量,擴大并提升學校的規(guī)模和實力,進一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其中最重要的是2009年,赫爾辛基商學院、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和赫爾辛基工業(yè)大學合并組建的阿爾托大學。這三所學校分別是芬蘭最優(yōu)秀的工科、商科和藝術院校,合并后的阿爾托大學擁有更豐厚、優(yōu)化的教學和科研資源[12]。盡管芬蘭的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實行雙軌制,但無論學生選擇哪條道路,都可以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綜合學校的畢業(yè)生可以升入普通或職業(yè)高中,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同樣可以報考大學和多科技術學院。這無疑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畢業(yè)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擇余地。
擴大義務教育是桑娜·馬林總理政府計劃提出的目標之一。這項改革旨在提高芬蘭教育水平,減少學習差距,促進教育平等和非歧視,并改善年輕人的福祉,提高就業(yè)率。2020年底芬蘭《義務教育法》通過,2021年開始實施。根據(jù)該法,義務教育在學生年滿18歲、18歲前完成高中學歷或在國外獲得同等學歷時結束[13-14]。新法案首次適用于2021年春季完成綜合學校教育的學生。所有完成綜合學校教育的年輕人都有義務申請繼續(xù)學習。隨著義務教育的延長,每個年輕人都能獲得高中學歷,以確保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改革也進一步實現(xiàn)了對免費高中教育的承諾。除了一直不收學費和校餐免費,教科書、超過7公里的上學路程、課程所需用品和其他材料,以及期末考試也都是免費的。此外,學生指導和福利服務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綜合學校為每個人提供完成高中教育所需技能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改革的實施及其影響在2024年前將被持續(xù)關注[15]。
二、芬蘭現(xiàn)行學制
芬蘭現(xiàn)行學制系統(tǒng),從縱向看包括早期教育(0-5歲)、學前教育(5-6歲)、基礎教育(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個層次。早期教育是面向0-5歲幼兒,主要由日托中心承擔。學前教育主要面向5-6歲兒童,主要在日托中心和小學附屬的學前班進行?;A教育是面向7-16歲兒童的九年一貫制教育,主要由綜合學校承擔。中等教育分為普通高中教育和初級職業(yè)教育,基本為三年,但較為彈性。高等教育包括學士、碩士、準博士和博士四個學位層次。大學可以承擔上述四種學歷層次的教育和授予工作,多科技術學院(應用科學大學)主要承擔學士和碩士學位層次的教育和授予工作。
(一)教育體系完備
1.早期幼兒教育及保育
在0-5歲兒童早期教育階段,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在?!焙汀霸诩摇眱煞N育兒形式。所謂“在家”育兒,是指父親或母親在家照顧幼兒,并可獲得政府按月發(fā)放的育兒補貼。
所謂“在校”育兒,指的是該階段兒童在日托中心開展的早期教育。這一階段,家長可以自由擇校。由于早期教育的特點以及芬蘭早期教育較高的公平性,父母往往會選擇讓孩子就近入學。芬蘭的早期教育機構即日托中心,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具體有三種形式: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和家庭日托中心。不論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都能享受國家津貼、財政支持,收費基本一樣。家庭日托中心是指在家庭中照料自家和其他家庭的0-5歲兒童。開設家庭日托中心需要經過政府審核,政府會針對家庭照料者提出資格要求,滿足要求才能開班。家庭照料者與其照料兒童的比例最多為1∶4。
此外,還有一種結合“在家”和“在?!眱煞N形式的開放式幼兒園。對于傾向于“在家”育兒的家長來說,進入開放式幼兒園意味著孩子和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增多,但時間可由家長決定,因此也不違背他們“在家”育兒的初衷。
0-5歲幼兒教育的收費根據(jù)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員的數(shù)量而定。每個幼兒實際需要的費用大約為每月760歐元,家庭需要支付0-270歐元,剩下的費用由政府支付。收入越高的家庭支付得越多,對一些收入過低的家庭可以完全免費。因此,芬蘭每個家庭的孩子都上得起日托中心。
在托管時間方面,以往兒童在日托中心托管的時長取決于其父母的空閑時間,為了提高兒童入托比例,芬蘭當前的日托中心允許所有幼兒都能享受8-10小時的日托服務。
師資配備方面,芬蘭日托中心中既有幼兒教師,也有護工。絕大部分教師具有教育碩士學歷,入職前已有足夠長的實習經歷和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護工們要求具備職業(yè)高中護理專業(yè)及以上學歷。日托中心實行嚴格的小班制[3] 40。在0-3歲階段,成人和幼兒的配比一般是1∶4, 3-5歲階段的成人和幼兒配比一般是1∶7。
2.學前教育
2015年,芬蘭教育和文化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將6歲這一年的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并實行全部免費[3] 27。與0-5歲幼兒教育相比,學前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任務,即“為入學做好準備”[3] 33。
大部分兒童在芬蘭全國各地的日托中心完成入學前教育,也有一小部分在小學的學前班完成。課程內容按照《國家學前教育核心課程》進行編排。有些小學對學前教育進行了K-2(學前班到小學2年級)融合教學的嘗試,通過讓幼兒和小學生共處同一校園、共處同一課堂、幼小師資互動合作、幼小統(tǒng)一在校時間的方式,促進幼小銜接。通常情況下,每名學前兒童每天應接受4個學時的入學前教育。地方政府會派遣特教到每一所學前教育機構,一對一地評量每位兒童,在發(fā)現(xiàn)需要幫助的兒童時,會派專門教師及時協(xié)助和干預[3] 39-40。
3.基礎教育
芬蘭絕大多數(shù)兒童會在7歲進入小學,也有約1%的兒童會提前或推遲入學,這種情況下,需要父母提供兒童心理和生理測評材料說明提前或推遲的原因。
芬蘭的基礎教育包括小學(1-6年級)和初中教育(7-9年級),全部為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是連續(xù)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統(tǒng)一在綜合學校中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因此不存在“小升初”的問題。義務教育有學制保障機制,可為有需要的兒童延長1年,即九年義務教育可延長為十年[9] 48。綜合學校絕大部分為公立,主要由地方政府開辦,地方政府要確保兒童就近入學,但也允許父母在一定條件下自由擇校。約有3%的綜合學校是私立的,由私立組織負責具體管理,但與公立學校一樣,會得到教育和文化部撥款資助,受教育和文化部監(jiān)管,并遵守國家課程框架及其他政策文件的要求辦學。芬蘭允許不愿讓孩子到學校接受教育的父母在家中自己教育孩子,但要接受市政部門的監(jiān)督,確保兒童能夠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內容。
芬蘭的小學和初中教育完全免費,學生也基本不用繳納教材等學習材料費用[9] 51。綜合學校每學年從8月中旬開始到次年的6月初結束,授課天數(shù)為190天,包括春、秋兩個學期。學校開辦者有權決定本地區(qū)或本校每學年的具體開學日期,但每學年的結束日期全國一致。綜合學校有兩個約定俗成的假期,包括2個半月的暑假及3或4周的圣誕節(jié)假期,且每年的2月或3月會有一周的運動假(Sports Holiday),每年假期總時長約13周。不同地方、不同學校的假期有所差異。
芬蘭基礎教育相關法律規(guī)定,1-2年級每天不能超過5節(jié)課,3-9年級每天不能超過7節(jié)課。每節(jié)課約45分鐘,但具體時間會隨著教師上課需要變動。相關法律也對學生每天在校時間的上限與每周上課時間的下限有所規(guī)定。綜合學校在整個九年教育中每個科目總的最低授課時數(shù)由內閣政府(Finnish Government)統(tǒng)一規(guī)定,地方和學校應在遵守這種規(guī)定的前提下靈活安排不同科目的授課時數(shù)[9] 59。
通常,1-6年級的教師負責全科教學,且教師一般會跟隨班級從一年級上到六年級,但偶爾也會有中途換教師的情況。在教學方式上,芬蘭綜合學校采用“同班不同組”的差異化教學模式[3] 49-50。小學和初中的班額平均為19人,小學生師比平均為13:1,初中為9:1,低于OECD國家班額的平均值[16]。
芬蘭小學和初中教育階段沒有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測試。綜合學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階段性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小規(guī)模評價。學生從綜合學業(yè)畢業(yè)時,將得到教師給出的針對整個九年的總體性評價,這一評價以分數(shù)為主,以便在全國范圍內具備一定的可比性,普通高中在錄取學生時會參考這一評價結果。芬蘭小學和初中學生留級現(xiàn)象幾乎為零。
綜合學校的學生畢業(yè)后會升入普通高中或職業(yè)高中,可通過統(tǒng)一的中等學校網上申請系統(tǒng)選擇學校,同時也接受學校的篩選。該系統(tǒng)由國家教育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維護。學生也可以從學校、國家教育委員會、地方就業(yè)辦公室、圖書館等處獲取紙質申請表進行填寫,然后再提交給國家教育委員會。每年有兩個時段,2—3月份可申請秋季入學,9—10月份可申請春季入學。有些學生在 2—3月份如果沒有申請成功,還可以于7月份再申請一次。普通高中篩選學生的主要標準是他們在綜合學校取得的知識性學科的平均成績積點(Grade Point Average),一般要求達到7分左右,學校威望越高要求越高。有些普通高中還要求申請者參加入學考試或學習性方向測試,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也會得到加分。對于一些移民學生,普通高中會提供單獨入學考試。普通高中不允許家長自由擇校[9] 60-61。
4.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自2021年起被列為義務教育,分為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都不收學費,但要繳納一定的學習材料費用,學制三年。普通高中學校提供普通教育課程,導向國家入學考試。職業(yè)教育的導向是獲得職業(yè)資格,共有面向53個不同職業(yè)資格的119個職業(yè)學習課程,由教育與文化部認證。職業(yè)教育與培訓既傾向于年輕人,也面向已活躍在工作領域的成年人[17]。
1998年,《普通高中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所有高中都應采納不分年級制”。高中采用彈性學制,學生可選擇在二至四年內完成學業(yè)。按學段進行教學,一學年分為5~6個學段, 每個學段6~8周,便于學生集中學習。學業(yè)評價主要涉及課程學業(yè)評價和大學入學考試兩個部分,以便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各高中都有學生顧問、指導員和新生輔導員參與學生指導工作,為不分年級制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學生最少修讀75門課程才能獲得畢業(yè)文憑。普通高中的生師比平均為16.3∶1[15]。
學生在完成相應課程后,有資格參加國家高中畢業(yè)會考(National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該項考試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普通高中課程內容,以及是否達到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標。通過高中畢業(yè)會考的學生,可獲得高等教育申請資格。高中畢業(yè)會考每年舉行兩次,春秋季各一次??忌谕瓿芍辽僖獏⒓拥乃捻椏荚嚰捌渌x考項目后,將獲得標明學生所選考試內容及成績水平的證書。高等教育機構在錄取學生時,高中畢業(yè)會考成績水平將作為重要參考[9] 62-63。
與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相同,芬蘭職業(yè)教育資格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完成,即學校本位的教育與培訓、學徒制培訓。在芬蘭,基礎教育畢業(yè)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大部分選擇普通高中或初級職業(yè)院校學習,初級職業(yè)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除了學校本位的初級職業(yè)院校以外,還有可能完成能力本位的職業(yè)資格或者學徒制培訓。學校本位的基礎職業(yè)教育是主要針對青年人的教育,初級職業(yè)院校的參與者不斷增加,而年輕人參加學徒制培訓的數(shù)量極其有限。原則上,普通高中與初級職業(yè)院校都有資格提供進入傳統(tǒng)大學與應用技術大學等高等教育的機會。學生也有權整合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學習,即擁有獨立學習以及同時完成多個職業(yè)資格的彈性空間。芬蘭政府規(guī)定,初級職業(yè)教育與培訓要建立在基礎教育教學大綱之上。職業(yè)資格由120學分組成(包括90學分的職業(yè)課程、20學分的普通核心課程和10學分的選修課程),需要花費3年時間完成。職業(yè)資格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獲得,包括初級職業(yè)院校教育、學徒培訓、通過技能本位的考試。
(二)教育投資
芬蘭非常重視基礎教育,教育投入更多。2021年,芬蘭教育系統(tǒng)總投入約123億歐元,其中綜合學校教育投入約達53億歐元,占比最大[18](見表1)。
三、芬蘭基礎教育學制的優(yōu)點
回顧芬蘭學制改革,可以發(fā)現(xiàn)學制確立的復雜性。芬蘭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策制定者追求改革,試圖優(yōu)化現(xiàn)有結構、政策和實踐,從根本上轉變支撐教育政策和實踐的范式和信念[19]。芬蘭在其獨特的基礎教育設置、多維的學生支持體系、公共資金扶持下的各級教育、每個教育階段的高度自主權和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支持芬蘭學制系統(tǒng)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一)基礎教育設置獨特且務實
芬蘭的小學教育輕松但高效,藝術教育占有較多課時。小學階段,芬蘭采取差異化教學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教學的需要。中學階段,芬蘭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例如,家庭經濟課是七年級的必修課和八、九年級的選修課,在一周課時安排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
芬蘭基礎教育學制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大規(guī)模標準化測試。綜合學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階段性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小規(guī)模評價。對有些能力不足的學生,可以延長一年義務教育,以便學生做好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準備。
芬蘭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系統(tǒng)。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注重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循序漸進地了解各項職業(yè),并要求學生進入家長的工作單位進行深入考察。
(二)多維學生支持體系滿足不同需求
芬蘭的學制變革反映了政府對于不同資質學生需求的深刻思考。多維學生支持體系的建設正是這種思考的生動寫照。該系統(tǒng)對于不同種類的學生提供不同支持,保證學制穩(wěn)定且靈活地發(fā)揮其最優(yōu)功能。例如,在基礎教育階段,針對學業(yè)困難、有心理問題、有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相應支持,向所有學生提供咨詢和輔導服務,為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培訓教師、設計課程、組織活動,創(chuàng)建特殊學校等。為解決因語言、移民等問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芬蘭專門對高學歷移民群體推出了SIMHE項目,為他們接受高等教育、攻讀學位和未來就業(yè)提供便利[20]。
(三)各級教育都有公共資金扶持
在芬蘭,各級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費的,保證學生能夠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平等享有受教育機會,從而實現(xiàn)了學制的平穩(wěn)運行。國家出資讓綜合學校統(tǒng)一辦學,免收學費并提供免費校餐。學前教育、小學、中等教育過程中的學習資料,日常住校學生的膳食和走讀生的交通費也無需支付。為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芬蘭有完善的助學金、生活補貼和貸款制度。全日制高中、職業(yè)學校或高等院校的學生都可以申請經濟援助。
芬蘭是世界上免費供餐時間最長的國家。每個上學日,所有接受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學生都有權享用一頓完整、均衡的午餐。在這個550萬居民的國家,每天提供大約83萬份學校餐,其中大多數(shù)在基礎教育學校[21]。作為國家、教育機構和當?shù)亟逃峁┱叩墓餐熑危2统蔀閷W習和國家未來的共同投資。自2004年以來,學校供餐一直被列為國家學校核心課程的一部分,該系統(tǒng)被賦予了充足的教育地位。
(四)每個教育階段具有高度自主權
芬蘭的學校和教師擁有高度自主權,這使學校可以實現(xiàn)彈性學制,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教育。教師具有使用評估方法的自主權,可以選擇更合適的方法評估不同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不會受到定期考察,也不用面對學生成績帶來的壓力。除了高中畢業(yè)考試,芬蘭的學生不用參加任何由國家組織的外部考試,學業(yè)評價主要由教師和學生完成。在這種基于信任的教育體制下,教師的工作動力來源于他們自身的榮譽感與使命。
(五)教師教育體系完善
高水平師資建設與分配對于芬蘭追求公平的學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快速并透徹地理解新學制,有利于學制改革的順利推進。芬蘭在全國范圍內對教師準入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并十分注重教師教育,不斷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縮小由于師資差異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從而促進教育公平的發(fā)展。
一是芬蘭對教師職業(yè)資格要求很嚴格,這是教師具有較高專業(yè)自主性的前提。例如,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師需要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其中基礎教育階段的全科教師應具有教育專業(yè)學位。早期幼兒教育與護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學士學位,職業(yè)教育教師需要擁有高等教育階段的學位證書。
二是重視教師的職后教育。所有階段的教師,作為薪資協(xié)議的一部分,每年都需要參加在職培訓。各院校和教育提供者還可以向國家申請專項資金用于提高在職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國家資助教師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雖然有些要求是強制性的,但多數(shù)教師基于提升自我與實現(xiàn)職業(yè)抱負的需求而選擇自愿參與[22]。
四、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即使經歷了不斷變革,芬蘭學制中仍有部分頑疾尚未得到解決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這使芬蘭學制仍然需要保持與時俱進。
(一)教育系統(tǒng)預期目標未能充分實現(xiàn)
芬蘭的教育系統(tǒng)堪稱全面且高水平。所有兒童都有接受幼兒教育和照料的平等權利;學前教育是義務教育,參與率高;幾乎所有兒童都完成了基礎教育,他們的學習成果也在國際上處于不錯的位置。
然而,2021年的《教育政策報告》(Education Policy Report of the Finnish Government)指出,該系統(tǒng)并沒有在所有方面如社會和學習者所期望的那樣運作,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其中包括:芬蘭兒童參與幼兒教育和照料的比率低于其他北歐國家;基礎教育的學習成果惡化,大約有15%的學生不能完成7-9年級課程;完成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增長比例低于OECD國家平均水平。
(二)教育不公平性有所增加
其一,芬蘭地方和學校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這在促進學校多樣化、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教育均衡發(fā)展帶來了不利因素。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狀況與對待教育的熱情存在差異,這導致不同地方和學校開設選修課的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學生學習機會的不公平性。
其二,國家允許家庭自由擇校,這在大城市較為普遍。對學校而言,擇校逐漸使學校被分為幾個檔次。受歡迎的學校能吸納更多生源,從而獲得更多財政撥款,學校越辦越強;不受歡迎的學校則陷入惡性循環(huán)。這使學校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復制社會階層的場所,與芬蘭教育的公平理念相違背[9] 36。
其三,從歷史角度來看,芬蘭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性別之間的成績差距在逐步增加,對教育公平理念構成了威脅。在2018年的PISA測試中,男孩表現(xiàn)水平明顯低于女孩,移民學生的閱讀平均分比非移民同齡人低74分。隨著芬蘭移民學生比例的增長,這一差距在2009年至2018年期間也不斷擴大[23]。
參考文獻:
[1]NIEMI H. Finnish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es in Schools[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14:5.
[2]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xtens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young people in social media and in Education Ministers Q&As[EB/OL].(2021-02-11)[2023-03-07].https://okm.fi/en/-/extension-of-compulsory-education-information-available-for-young-people-in-social-media-and-in-education-minister-s-q-as.
[3]錢文丹.這就是芬蘭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46.
[4]江梅.面向未來的芬蘭新課改[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18,19.
[5]帕斯·薩爾伯格. 芬蘭道路:世界可以從芬蘭教育改革中學到什么[M].林曉欽,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0,42.
[6]徐雙榮, 旭東英. 試論芬蘭的學制改革[J].教育評論,2010(02):166.
[7]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EB/OL].(2008-04-09)[2023-03-07].http://www.niassembly.gov.uk/globalassets/documents/committees/2007-2011/education/research-papers/finnish-education-system.pdf.
[8]李家永. 芬蘭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3(08):86.
[9]康建朝,李棟. 芬蘭基礎教育[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12.
[10]楊光富.個性與選擇:芬蘭不分年級高中的組織與管理[J].外國教育研究,2022(05):62.
[11]SAHLBERG P. 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M]. Dordrecht: Springer, ?2010:324.
[12]蔡瑜琢.從福利制度走向市場化——芬蘭高等教育改革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12(01):15.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be extended in August 2021-reform aims to improve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and wellbeing among young people and to increase employment rate[EB/OL].(2020-10-15)[2023-03-14].https://okm.fi/en/-/compulsory-education-to-be-extended-in-august-2021-reform-aims-to-improve-conditions-for-learning-and-wellbeing-among-young-people-and-to-increase-employment-rate.
[14]Finlex. Implementation of extended compulsory education: monitoring plan for 2021-2024[EB/OL]. (2021-01-22)[2023-06-07]. https://finlex.fi/fi/laki/ajantasa/2020/20201214.
[15]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ded compulsory education: monitoring plan for 2021-2024[EB/OL].(2021-12-01)[2023-03-17].https://julkaisut.valtioneuvosto.fi/bitstream/handle/10024/163646/OKM_2021_52.pdf
[16]OECD Education GPS. Overview of Finlands education system[EB/OL].(2023-04-13)[2023-04-20].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EAG_PERS_RATIO.
[17]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VET system in Finland[EB/OL].(2023-04-11)[2023-04-20].https://www.cedefop.europa.eu/lt/tools/vet-in-europe/systems/finland-u2.
[18]Statistics Finland. Current expenditure on regular education system by year, type of expenditure and information[EB/OL].(2023-05-04)[2023-06-05].https://pxdata.stat.fi/PxWeb/pxweb/en/StatFin/StatFin__kotal/statfin_kotal_pxt_12g6.px/table/tableViewLayout1/.
[19]The Lisbon Council Asbl. 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 Why education is key for Europes success[R]. Brussels: The Lisbon Council,2006:9.
[20]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Finnish education in a nutshell[EB/OL].(2022-12-19)[2023-03-07].https://julkaisut.valtioneuvosto.fi/bitstream/handle/10024/164517/Education_in_Finland_2022.pdf?sequence=1&isAllowed=y.
[21]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School meals for all[EB/OL]. (2019-06-28)[2023-03-12].https://www.oph.fi/en/statistics-and-publications/publications/school-meals-all.
[22]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Finnish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in figures[EB/OL].(2022-06-20)[2023-03-12].https://www.oph.fi/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finnish_teachers_and_principals_in_figures.pdf.
[23]OECD.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Finland[EB/OL]. (2021-01-22)[2023-06-07].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policy-outlook/country-profile-Finland-2020.pdf.
Towards Excellence in Equity: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 System in Finland
HU Tianle1 ? ?ZHU Yihong1 ? FENG Yonggang1 ? WANG Yongli2
(1.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2. 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To discover the secret of the success of Finlands school system, its vital to sort out its reform and summarize its current school system.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Finland, the schooling system has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maturity and deepening. Currently, it consist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re-primar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gener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Finnish school system lie in the unique basic education setting,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 support system,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supported by public funds,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t each stage of education and a complet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Entering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Finnish school system needs to address both the failur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s and the increase in educational inequity.
Keywords: Finnish; School system; Basic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Flexible school system; Free education
(責任編輯 郭向和 ?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