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文言文,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接受、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體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水平能力等,引導學生誦讀感悟文言文的音韻美,體會文言文的表達特點,感悟文言文的豐富內(nèi)涵,擴大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視野。這樣教學,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形成閱讀文言文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教學策略;誦讀;理解;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3-0028-03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文言文,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激發(fā)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文言文教什么、如何教等缺乏充分的了解與認識,致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質(zhì)量普遍不高。那么,在小學階段,教師如何施教才能把文言文的教學價值最大化呢?
一、關(guān)注文體,誦讀為主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編排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對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誦讀是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應該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為此,教師應該從文言文文體特征出發(fā),以讀為主,采取多種方法引領(lǐng)學生讀好課文,為學生深入閱讀文言文奠定基礎(chǔ)。
(一)范讀引路
文言文教學中,對初次接觸的課文或者一些難懂的句子,教師適時范讀可以降低學生朗讀、理解的難度,為學生正確朗讀課文奠定基礎(chǔ)。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后練習提出了“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進行范讀,讓學生對如何朗讀文言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讓學生跟著教師一遍一遍地朗讀課文,直至學生能自己朗讀。隨著學生文言文朗讀經(jīng)驗的豐富,教師范讀的重點應放在課文中的一些長句子或者不好讀的句子上。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囊螢夜讀》一文中“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這句話較長,教學時教師就可先指導學生畫出朗讀節(jié)奏,再范讀引領(lǐng)學生讀好這個長句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朗讀詞句停頓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關(guān)注學生的朗讀情況,在學生朗讀困難的地方進行范讀,能幫助學生讀好字音、停頓與節(jié)奏等,讓學生在朗讀時有據(jù)可依,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二)反復朗讀
文言文語言晦澀難懂,單靠一兩遍的朗讀學生是很難把課文讀好的。為此,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掃除文言文的朗讀障礙,鼓勵學生反復朗讀,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書戴嵩畫?!愤@篇文言文,其中的“嵩、囊、曝、拊掌、搐、謬”這些生字,需要教師在朗讀指導時先給予正音,讓學生把每個生字都讀準確,再把句子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要讓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這樣的反復朗讀,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學生接下來理解句子意思奠定基礎(chǔ)。在文言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與提升,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感情朗讀
情感是文本的靈魂,也是學生讀好課文的催化劑。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讀通、讀順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情感。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這篇文言文意蘊深厚、情感充沛,讀起來鏗鏘有力。教學時,如果只是讓學生把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那么語文課堂就會失去魅力。教學第1自然段,教師要指導學生把作者的強國信念讀出來,語氣要堅定有力;第2自然段以四字詞語為主,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文本語言的描寫中感受中國少年的英姿與氣勢,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讀出文言文聲斷氣連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把課文的魅力與韻味朗讀出來。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增強朗讀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藝術(shù)魅力。
二、注重理解,突破難點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雖然篇幅不長,但如果學生缺乏對這些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他們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學時,教師可借助課文注釋或者相關(guān)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zhì)量。
(一)借助比較理解
由于古今文化的差異,文言文中許多的詞句、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區(qū)別。在詞義方面,有的是一詞多義,有的是多詞一義等。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比較,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言文的真正意思。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嘗與諸小兒游”的“嘗”字,現(xiàn)在是“品嘗”的意思,而在文章中是“曾經(jīng)”的意思。另外,在文言文中,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孔子東游” 的“游”字,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嘗與諸小兒游”的“游”字的意思就有明顯的區(qū)別:前者是指“游學”,后者指的是“游玩”。教學文言文時,引導學生就古今異義或者一詞多義的詞語進行比較辨析,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句意,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豐富學生對文言文詞義的認知,提升文言文教學的質(zhì)量。
(二)借助插圖注釋理解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每篇文言文的旁邊或下邊都配有相應的注釋,有的還附有插圖。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借助注釋或者插圖理解文言文,以幫助學生習得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司馬光》一課中,教材對“庭、甕、皆、光、逬”等這些詞語都進行了注釋。教學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可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如,“甕”字,教材的解釋是“口小肚大的容器”。如果只是借助注釋,一部分學生對甕還是難以具體理解它的意思。于是,教師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插圖來理解。這樣,學生很快就能理解“甕”一詞的真正意思。這樣借助注釋和插圖閱讀課文,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還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語文教材的注釋和插圖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能促進學生深入而形象地理解文言文。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需要,巧用注釋和插圖突破理解課文的難點,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啟發(fā)思考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蔽难晕慕虒W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為什么能有這樣準確的判斷?從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一個怎樣的人?”再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一文,教師結(jié)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這樣的問題使學生對人物的理解更全面、深入。問題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教師依據(jù)文言文內(nèi)容特點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能讓學生的思維直抵文本內(nèi)核,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關(guān)注表達,講述運用
不少文言文的課后練習都提出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看法以及把故事內(nèi)容講一講的要求。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把故事內(nèi)容講一講,以促進學生內(nèi)化文本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直抵本質(zhì),表達觀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觀點鮮明。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能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如教學《司馬光》一文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自己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追問:“在當時情形下,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救落水孩子的更好的方法?想一想,說一說。”有的學生說可以用棍子拽,有的學生說可以合伙把缸推倒,有學生說可以……在學習交流中,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fā)散思維能力等都得到極大的提升。
(二)內(nèi)化語言,講講故事
文言文教學中,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把故事內(nèi)容講一講,能深化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如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精衛(wèi)填海》等文言文的課后練習都提出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內(nèi)容講一講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先借助課文注釋讀懂故事內(nèi)容,然后再用自己的話把課文講一講。這樣結(jié)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內(nèi)化了文本語言,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以致用,運用語言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運用語言,運用語言則離不開語言材料的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chǔ)上運用語言進行表達,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教學《司馬光》一文,在學生背誦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讓學生運用積累到的語言仿照課文的形式進行說話:群兒戲于_______,一兒_______,一兒_______,眾皆_______,_______。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有更深刻的感受,而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文言文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語言范式,值得學生品味鑒賞。教師在引領(lǐng)學生感受文言文表達范式特點的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遷移運用語言,把語用實踐的目標落到實處,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注重實踐,適當拓展
“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北M管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文言文,但這對整個文言文來說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因此,教師要以教材中的文言文為媒介,進行多種形式的拓展訓練,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
(一)劇本表演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課文,引導學生把它改寫成適合表演的劇本,并演一演,這樣使文言文閱讀平添幾分情趣,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如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孔君平與楊氏之子,將他們對話過程演一演,注意說話的語氣,把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智表演出來。課堂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形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把文言文改編成劇本,再讓學生演一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讓文言文閱讀顯得更有趣味。
(二)誦讀展示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課文讓學生誦讀并展示出來,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如《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文,語言很有氣勢,特別適合學生誦讀展示。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自由誦讀展示和集體誦讀展示。為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學生對誦讀前所未有地重視,他們揣摩誦讀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通過誦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誦讀展示,不僅讓學生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而且讓學生將文言文的音韻之美自然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與感染。
(三)拓展閱讀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拓展閱讀的形式,把與課文相關(guān)的文本引入課堂,讓學生閱讀探究,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如教學《囊螢夜讀》《鐵杵成針》等勤學苦讀的故事時,教師引入《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故事,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教師也可以依據(jù)學生拓展閱讀的情況,組織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所讀的故事,或者自己的閱讀收獲等,以豐富學生認知,深化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結(jié)合故事內(nèi)容特點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閱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由閱讀一篇到學會閱讀一類,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從文體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規(guī)律等出發(fā),引導學生誦讀、理解、表達、拓展,使學生逐步愛上文言文閱讀,形成閱讀文言文的意識和習慣,從而自覺地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 參 考 文 獻 ]
[1] 姚俊凱.蘊藉“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詩書氣華”:淺析小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Z2):129-130.
[2] 王玲.基于人文性角度探究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1(28):37-38.
[3] 王泓.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視角下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shè),2021(12):45-47.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