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子皓
垢塵不污玉,一團清氣,自祭一詞,永不為五斗米折腰。陶公本性率真、剛正,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強權之下,他選擇堅守本性,辭官歸隱。
筆落驚風雨,一身傲骨,豪情半世,終不愿摧眉事權貴。謫仙本性豪放、灑脫,毫不掩飾地抒發(fā)喜怒哀怨,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即使被賜金放還,報國無門,卻不自怨自艾,而是寄情山水,忠于本性。
本性是一個人的處世原則,不會輕易隨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處境的改變而變。
不同人在面對同一事件時表現(xiàn)可能會有所差異。假如在路上你遇到了一個摔倒的老人,對此,若是性惡,你會選擇視而不見;若是性善你便會選擇去扶,且是不計后果地做出善舉;而對于性趨利的人,由于受中國鄉(xiāng)土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做法可能會和性善的人相同,但他們的目的是獲取別人對自己善舉的稱贊。由此可以看出,人各有性,且堅守自己的本性,三類人做法不同,但堅守本性的本質相同,所以在此之前你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本性是什么。
明確自己的本性固然重要,但只是這樣還不夠,堅守本性,將本性之墻塑造得更加牢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上向來不乏堅守本性之人,無論世事動蕩還是時代變遷,它們都行若蒲葦,心若磐石,守己性,行己事。所以有堅守祖國邊疆的戰(zhàn)士,有躬耕一線的干部,有無私助人的當代雷鋒,他們本性未失,內心守正。
而堅守自己的本性也不可盲目,就拿“利”這一本性來說,堅守“利”并不一定就是負面的,而是一種普遍的情況,人人幾乎都在追求自身的“利”,或金錢,或名聲,或權力,而不同的對本性的堅守方式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如小米集團的董事長雷軍,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提高自己產品的性價比,并適當給用戶回饋,為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好的口碑,為自己“利”這一本性帶來更好的成效,這對自身本性的堅持才是合理的。
若是不能堅守本性,便鮮能有終。所以《傷仲永》的故事會世代上演。方仲永五歲便可“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達到“文理皆有可觀者”,揚名邑中,而其父卻帶他四處走訪,把他當作賺錢的工具,仲永最終因沒有堅守自己的才性,碌碌無為,虛度一生。孔乙己著一襲文人長衫,守著一個字的數(shù)種寫法,卻沒能與時俱進,看似堅守了本性,卻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堅守反倒是愚守,固守,是不當守的“本性”。
合理堅守本性,對自己的本性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索,以最優(yōu)的方法堅守自己的本性。本性莫失,才可與時舒卷,思屬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