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仲兵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體育與健康;運動興趣
一、研究目的
素質教育提出人的全面發(fā)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配合學校其他課程共同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課程。學科融合產(chǎn)生的教育合力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全面的,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運動動機,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用自己的感官有目的性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判斷學生學習是否主動,運動興趣是否高漲,從而初步判斷學生運動興趣是否得到激發(fā)??茖W的觀察可以擴大感性認識,啟發(fā)人思維,發(fā)現(xiàn)新事物。
(二)實證研究法
根據(jù)實踐的需要設計方案,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教學,通過觀察、記錄教學片段,確定學科融合是否真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
(三)經(jīng)驗總結法
對采取學科融合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經(jīng)驗與教訓,再進行系統(tǒng)化、理論化升華,作為未來體育教學的參考。
三、結果與分析
(一)語文讓體育教學更加生動
傳統(tǒng)的體育課注重技術動作的灌輸,有的老師一上臺就直接教授技術動作或者為了發(fā)展體能直接開練,直奔主題,這樣的體育課導致學生被動的接收學習,長此以往,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在體育課的新課導入或者游戲環(huán)節(jié),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同學們在這個情景中開始學習和運動,這就不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學習主動性增強,運動興趣高漲。
(二)數(shù)學讓體育教學更加有趣
體育的學習除了技能方面, 還包括理論知識層面,很多的球類運動項目都有場地,場地內還畫了很多的標志線,學生們在了解和學習球類運動技能的同時,還需要了解規(guī)則和場地劃分的意義,包括場地的大小。
(三)英語讓體育教學更加新穎
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烈日當頭,面對無精打采的同學們, 我靈機一動發(fā)出這樣的口令:“Attention,* at*ease”,同學們有的瞪大眼睛,有的低頭偷笑,接著我又說:“Turn*Right”,這時,有的同學轉向右邊,有的一邊笑一邊左看右看,半天反應不過來,慢慢地,同學們進入的課堂狀態(tài),教學過程中可使用一些英語的口令,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四)科學讓體育教學更加深刻
體育運動項目包含很多的科學知識,如跳遠、跳高、籃球、鉛球等等一些體育項目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質點的運動軌跡都是“拋物線”,想要提高這些項目的運動成績,就要研究這條拋物線,找到影響運動成績的本質因素,有針對性的開展運動訓練,對提升運動成績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信息技術讓體育教學更加形象
傳統(tǒng)體育教學要么就是室內課, 要么就是室外課,體育課很少運用到多媒體教學。筆者認為信息技術的運用在體育課中,讓教學更加形象、具體,新穎的教學模式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運動興趣。
(六)藝術課程讓體育教學更加美,有助于激發(fā)運動興趣
美育是體育的一部分, 通過藝術類課程的熏陶,可以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讓體育教學充滿美感,氛圍活躍,學生沉浸在這樣美的環(huán)境中,活潑開朗,運動興趣也會被調動起來。
四、結論與建議
(一)注重場地布置、器材選用
場地和器材在體育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合理的布置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直接關系到體育課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在上課之前一定事先準備好器材,場地的設計要合理,保證安全,充分考慮的課堂練習的效率。
(二)合理的分層
世界上沒有一片樹葉是一樣的, 每位同學對知識的吸收能力不同, 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情況因材施教,采用分層的態(tài)度去看待學生,正如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強調的一樣,一定要關注個體差異,要保證每位同學都受益。
(三)科學的評價
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有診斷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及個人評價、老師評價,同學之間相互評價。這就要求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評價方法,保證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多種評價相互結合,精準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對體育老師的綜合素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 這一方面要求體育教師有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另一方面還要有知識的廣度,包括其他橫向學科知識, 只有體育教師不斷的學習, 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保持先進的教學理念,順應改革的步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杰。論音樂可以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01-103.
[2]蔣勇。關于體育計算數(shù)學[J].體育科學,1988(8)。
[3]伍卷。中小學主體性體育教學模式的重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